看外國作品時,你會留意譯者是誰嗎?對于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能記住作者就不錯了,而福建這些翻譯家們就能做到在讀者心中留名。更有人感嘆,要是沒有閩派翻譯,中外文學(xué)交流史可能要重寫。
由鄭振鐸翻譯、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飛鳥集》封面。
2015年7月,翻譯界里出了件大事。作家馮唐翻譯的泰戈爾名著《飛鳥集》面世,譯文中類似“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開褲襠”“有了綠草,大地變得挺騷”“我會給你新生噠”這樣的句子在網(wǎng)絡(luò)上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被指“充斥著荷爾蒙的味道”,質(zhì)疑之聲鋪天蓋地。
《人民日報》在2015年12月24日刊文《莫借“翻譯”行“篡改”》,批評馮唐的譯文“低俗不雅”,缺乏對經(jīng)典的尊重。文中引用了嚴復(fù)在《天演論》例言中提出的翻譯理論,并提及:“《飛鳥集》的近十個中文譯本里,公認以鄭振鐸譯本為最佳,讀者在批評馮譯本的時候,也往往引用鄭譯本作為對比。”其實,像嚴復(fù)、鄭振鐸這樣的翻譯界大牛,福建還有很多呢。
福建什么人多?翻譯家呀!
從現(xiàn)在開始,外省人問你福建有什么名人,別老是和他們扯張靜初、姚晨、陳赫、方舟子、陳凱歌了,你應(yīng)該驕傲地告訴他們,咱們福建盛產(chǎn)翻譯家,不僅多,還都厲害著呢!
辜鴻銘把四書中的《論語》《中庸》和《大學(xué)》翻譯成了英文。
說到福建的翻譯家,不會外語卻翻譯了《巴黎茶花女遺事》等180多本外國小說的林紓是個傳奇。當然了,說到奇,林紓的段位還是遠遠比不上祖籍惠安的“清末怪杰”辜鴻銘,他精通9種語言,獲得過13個博士學(xué)位,極為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他把四書里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xué)》翻譯成了英文,在西方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怪不得外國人要說:“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p>
早在18世紀初,莆田人黃加略就成為第一個把中國小說譯成法文的人,還獲得了“法國皇家文庫中文翻譯家”稱號,被譽為譯壇先驅(qū)。
林則徐開了中國現(xiàn)代翻譯的先河。
林則徐最早組織翻譯班子,譯了大量的外文書籍和西方報刊,開了中國現(xiàn)代翻譯的先河。由他根據(jù)英國人慕瑞《世界地理大全》匯編而成的《四洲志》,則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tǒng)的地理著作。
羅豐祿會五國語言,是李鴻章的英文秘書、外交顧問兼翻譯。
福州人羅豐祿會五國語言,是李鴻章的英文秘書、外交顧問兼翻譯,在外交界里混得那叫一個風生水起,號稱“民國第一外交家”。
你以為這就完了,不不不,福建的翻譯能人還多著呢。林語堂、鄭振鐸、冰心、許地山、楊騷、梁遇春……這些人都是近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文采斐然毋庸置疑,而在翻譯這事上,他們也是棒棒噠。
福建的翻譯能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福建的翻譯家也是一撥接著另一撥。創(chuàng)辦了《譯林》雜志的譯林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李景端,是福州人;因翻譯普希金作品,獲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頒發(fā)普希金獎?wù)碌鸟T春,是廈門人;以詩歌聞名,同時也是位優(yōu)秀翻譯家的余光中,是泉州永春人……
沒有閩派翻譯,中外文學(xué)交流史可能要重寫
“沒有閩派翻譯家,中美文學(xué)文化交流的歷史可能就要重寫了?!鄙虾M鈬Z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院副院長張和龍感嘆道。
1836年林則徐組織翻譯《四洲志》,這本書最早提到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莎士比亞和17世紀的《失樂園》作者彌爾頓、詩人德萊頓等人的名字。1898年嚴復(fù)翻譯《天演論》,最早在其中收錄18世紀艾琳桑德的詩集。
林紓譯著《巴黎茶花女遺事》。
20世紀初,歐洲人都不把美國文學(xué)放在眼里,林紓卻很有先見地翻譯了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開啟了中國翻譯和研究美國文學(xué)的歷史。
廈門籍翻譯家馮春是獨自翻譯完普希金全部作品的第一人。鄭振鐸則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翻譯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果戈理、契科夫、高爾基等人的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林一安說:“中國從來沒有一個單位、地域能夠把一個翻譯家定義為什么籍、什么派,只有閩籍翻譯有這種資格?!?/p>
閩派翻譯讓中國人認識了莎士比亞、雨果等歐美文學(xué)家。
為啥閩派翻譯這么牛?
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海上交通了。到了唐五代時期,福州、泉州成了外貿(mào)的主要港口,日本人、印度人、朝鮮人滿大街跑,說的可都是貨真價實的外國話。
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給福建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翻譯這都算小小的事兒了。當時不僅朱熹理學(xué)傳到日本等地,還有許多福建人的文章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傳到海外。
到了近現(xiàn)代,福州和廈門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成為通商口岸,翻譯活動的進行,更加日常化。這時候,福建留學(xué)生的腳步開始遍布世界各地,他們學(xué)外國話,更學(xué)外國文化,沒錯,就是那句“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這些條件的支持下,福建人的翻譯還不強,那可就沒道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