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歸項目教學的原點——正確看待流行音樂,逐步提高審美觀念
對于高中音樂教學來說,我們需要正確看待流行音樂。如果教師一味地跟著教材走,拒絕教材以外的音樂形式,就會使得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狹隘、不平衡。隨著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更迭,人們從對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的熱愛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之所以有如此迅猛的發(fā)展,與其自身的特點密不可分:語言生活化、節(jié)奏明快、貼近生活、易于接受等,雖然我們還未曾把流行音樂定位為高雅藝術,但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影響之大是毋庸置疑的——無論男女老少,耳朵里聽的是流行音樂,嘴里唱的是流行音樂,眼睛看的還是流行音樂。它甚至已經成為青少年釋放或表達感情的一種重要方式,享受精神生活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只要稍加留心便能發(fā)現(xiàn),只要有青少年的地方,流行歌曲的聲音就不絕于耳。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中學音樂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才是關鍵。當審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對流行音樂進行鑒別,取精華而去糟粕,從優(yōu)秀作品中吸收養(yǎng)分。
二、項目教學——流行音樂與課堂有機結合
高中音樂教材中主要是中西方音樂史及經典作品介紹。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西方古典音樂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學習的內容,而通俗的音樂作品、引起情感共鳴的內容較少,這就必然影響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他們也許更愿意欣賞的是流行音樂(包括聲樂、器樂),因為這些音樂以通俗易懂的曲調,直接明了的歌詞,親切自然的歌唱,輕而易舉地抓住了學生的心。
誠然,作為學校而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途徑。如何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課堂上呢?音樂教材可以試試合二為一的“中庸”之道,即吸納一定數(shù)量的健康的通俗音樂,這些音樂大多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多變、篇幅短小、風格新穎,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后再結合音樂基礎知識和經典音樂欣賞,使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不再敬而遠之。
1.項目分析——蒙族音樂
比如,上高中課本第二單元第三節(jié)《獨特的民族風》中的蒙古族音樂時,要求學生對其進行預習,多數(shù)學生除了淺顯地知道書本上談到的長短調和呼麥,其實對其并沒有深刻的認識,更不用說喜愛上這種民族音樂。因為他們對用蒙語演唱的歌曲聽不懂,旋律也不具有普遍性。筆者在這個項目授課的開始便引用了騰格爾的《天堂》,這是一首非常好聽且具有強烈共鳴的歌曲,當演唱到“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全體學生一起大聲并搖頭晃腦地唱起來,全場氣氛迅速得到提升。正是這首帶有流行風格的歌曲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課堂注意力空前集中。最后引用的是布仁巴雅爾原唱《牧歌》,帶有流行風格的蒙古語長調,使學生深深沉醉在蒙古大草原的懷抱里,其中的呼麥和蒙古特有的裝飾音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學生聽得非常仔細。
2.項目分析——京劇
上到第四單元《國之瑰寶——京劇》時,課本中的兩個作品并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視頻也不夠吸引人。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便嘗試改變思路。陶喆的歌曲也是受學生熱捧的,其中有一首叫作《蘇三說》,“蘇三離了洪洞縣……”看著陶喆一邊拿手比劃,一邊唱戲的樣子,學生馬上目不轉睛了——流行歌曲結合京戲也可以唱得這么娓娓動聽。再說到同樣受90后熱捧的流行歌手王力宏,上到《霸王別姬》這一課時,便提到了他的歌曲《在梅邊》。王力宏說,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電影《霸王別姬》,他還表示《霸王別姬》這部電影他看了20遍,受到電影的啟發(fā),他覺得京劇有很多元素可以發(fā)展到流行音樂里,于是他在《在梅邊》這首歌曲里融入了大量京劇與昆曲的元素。《在梅邊》是一首將京劇昆曲優(yōu)美唱腔、西式RB唱腔和Rap巧妙融合的流行混搭歌曲,這樣經典的流行歌曲結合國粹自然深受學生喜愛。
3.項目分析——專題欣賞
流行音樂專題欣賞包括以主題形式欣賞、以演唱風格形式欣賞、以某一時期最流行的歌曲欣賞等。專題欣賞讓學生理性地判斷、辯證地接受流行音樂。如以各時期最流行的歌曲欣賞為主題欣賞時,筆者前一節(jié)課把學生分成幾組,從50年代后的流行歌曲開始布置學生對流行音樂進行調查,并要求演唱一首有代表性的歌曲。這一內容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帶著好奇心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詢問家長,網絡查詢等途徑去收集整理有關資料,當下一節(jié)音樂課時每組選派一個學生交流本組的學習體會與見解。當學生唱起《我的祖國》《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外婆的澎湖灣》《軍港之夜》《同桌的你》等歌曲時,筆者感到十分驚喜,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通過欣賞、演唱不同時代的流行歌曲,學生體會到流行歌曲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是緊密相連的,不同時代的流行歌曲風格不同,內容也不同,只要我們抓住了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流行歌曲也能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而且這本教科書更能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我們應擺正這本“教科書”的位置,正視這本“教科書”的作用,讓學生在這本“教科書”中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并最終能改造生活,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通過項目調查和探究,讓學生重新審視流行音樂
對待流行音樂我們不能堵,特別是對高中學生,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設計了有關流行音樂的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自主組成team,從具體方案的設計,到有步驟地進行,以及最后結論的得出,教師只是作一些適當?shù)囊龑АMㄟ^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從自我生活體驗出發(fā)盡情地交流與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流行音樂對自己的影響,分析追趕潮流的利弊,正確看待所有類型的音樂和培養(yǎng)各種音樂形式的欣賞能力,學會審視自己的審美觀和鑒賞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教師也充分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并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他們一起共同探討優(yōu)劣,辨別美丑,這無形中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了感情,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對音樂課產生興趣,愿意和教師去共同探索流行音樂之外的音樂藝術領域,不斷提高自己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音樂審美能力,享受到音樂藝術給予的無限樂趣。讓我們看看幾位學生參加項目學習后的體會——
A同學:
通過參加項目學習,我們學到了不少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就如草莓和檳榔是兩種不同口味的水果,草莓一入口就知道酸酸甜甜好吃,但吃多了反而不好,而檳榔卻是一種吃久才會香的果子,這兩種水果就如兩種音樂,各有各的好處,誰也不能代替誰,兩者很難比較出哪個最好,從受歡迎角度,當然是流行音樂,但從價值的角度,當然是古典音樂。
B同學:
流行音樂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時尚的先鋒,而中學生作為一個精力充沛的群體,最容易接受它。我們應合理地接受流行音樂, 利用流行音樂, 讓它成為我們排除煩惱,解除憂傷的好幫手,而不是讓它成為我們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
四、教學反思
當然,讓流行音樂進入我們的課堂,不是盲目地迎合和大量地介紹,而是有選擇、有目的地將那些健康向上,適合學生年齡身心特點的優(yōu)秀作品引入課堂。通過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風格的流行音樂,擴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為學生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師生間的距離更近。
在不斷改革和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我們會停下腳步,從過去的經典音樂中吸取養(yǎng)分,揚棄糟粕,保留純真,同時注入新鮮血液,使歷史不會脫節(jié),傳統(tǒng)不會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