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不能自理總是需要成人抱著,到可以自己走路,再到要上幼兒園的年齡,孩子一天天長大讓我們感到欣慰,同時也讓我們更加不懂該如何應對他的成長,有時甚至手足無措。那個從前你說什么做什么,你指什么拿什么的“聽話”孩子,變成了“熊孩子”——你指東他往西,而且更喜歡說“不要”“不行”,他是真的不聽話了嗎?
幼兒園里的每個早晨都會上演各種哭鬧的場景,尤其是新入園的小班孩子。這些剛剛從襁褓中脫離的孩子,任憑父母如何哄勸,仍舊哭鬧不止,不松手,甚至躺在地上又踢又滾。許多家長在孩子入園前就生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在家做足了功課和準備,但是當把孩子送進幼兒園的那一刻,這種狀況還是發(fā)生了。因為無論入園前做了多少充分的準備,當孩子踏進幼兒園的那一刻,他才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害怕”“陌生”和“分離”的情緒。孩子的哭鬧是要告訴我們“請不要離開我”,但是對于一個講話還不流利、詞匯還不豐富的孩子,是很難表達出這樣的心愿的。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明白他的感情,只是一味地呵斥他不要哭泣,嚴厲壓制他的哭鬧,往往無濟于事。這時家長需要做的是在他情緒稍微平靜的時候,理解孩子的情緒發(fā)泄,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愿意讓媽媽離開”,給他安全感,幫助他嘗試接觸新的人和環(huán)境,相信家長搞不定的“熊孩子”慢慢會有更強的適應力,情緒表達也會更加積極樂觀。
經(jīng)常會聽到家長抱怨說:“孩子自己做不了還不讓別人幫,你幫他一下,他還跟你生氣?!边@種事情似乎在孩子2歲之后經(jīng)常發(fā)生,事后往往孩子氣呼呼的,家長也氣不打一處來。家長出于好意想要幫助孩子解決他遇到的困難,可是多數(shù)家長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并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先告訴孩子,而是行動先于語言,孩子感受到的恰恰是“阻止”和“剝奪”,所以他用生氣來回應——“請不要幫助我”。如果事后家長仍舊對孩子發(fā)脾氣耿耿于懷,不向他解釋清楚緣由,孩子發(fā)脾氣的情況可能會愈演愈烈。家長此時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也在逐步萌芽和發(fā)展,這種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讓孩子想要沖破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在探求的過程中尋求一種“我可以”的體驗,而家長的幫助卻“剝奪”了他這種獲取成就感的自我體驗。你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出手。但是要注意的是,不是出手幫他一下子把問題解決掉,而是和孩子一起想辦法,鼓勵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既不會受挫,同時也幫助孩子習得一種好習慣——“遇事不著急,想辦法就能解決”,給孩子增添了自信心。這樣既滿足了孩子自我成長的需求,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靶芎⒆印币矔W閃發(fā)光。
媽媽對孩子說:“天氣太冷,不要在樓道里脫衣服?!被氐郊覌寢尳o他脫衣服時,孩子跟媽媽鬧脾氣,就是不愿意脫衣服。家長說這個要這樣,孩子非要反著來;家長說穿這件衣服,孩子非要穿另一件衣服;家長說吃飯要好好吃,孩子偏偏邊吃邊玩。孩子總是跟家長對著干,可能真的是很讓人頭疼的一件事?!靶芎⒆印钡倪@些反抗行為就是在宣告——“請不要指揮我”。慢慢成長起來的孩子已然在逐漸成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如同我們成人一樣,沒有誰愿意總是被指揮。同樣,當我們以自己的想法不停地指揮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厭煩和反抗,因為我們的這些想法并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許他根本不想這樣。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反抗行為時,可能是家長的一些做法違背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導致了他的不順從。家長需要做的是不強迫,也不盲目順從孩子,只需要給出建議,然后給孩子機會去犯錯、去體驗。他如果非要在外面脫掉衣服,就讓他脫掉,感受一下“冷”,他自然會接受你的建議。用正確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給孩子親身體驗和成長的機會,也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接受他人的建議,而不是一味地任性和發(fā)脾氣。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哭鬧和發(fā)脾氣,“熊孩子”也是一樣。他們所謂的“熊”往往是由于在成長過程中,自身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情感未被理解,情緒沒有得到發(fā)泄,秩序感被打破等等原因。家長如果足夠用心和耐心,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熊孩子”依舊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