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內容摘要:本文從文本解讀以及聯系屈原其他作品旁證的角度,從《九歌·山鬼》塑造的野性與女性融合的女神形象中、從描述她赴約而不遇的愛情悲劇的情節(jié)中,從她野居獨處的環(huán)境中,解讀出詩歌象征性展示屈原由寵而疏、終老山林的政治歷程,抒發(fā)出信而見疑、報國無望的哀怨。認為《山鬼》不是簡單的祭祀或娛神之作,也不是簡單的戀歌,而是“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的興寄之作。
關鍵詞:屈原、九歌、山鬼、興寄說祭祀說娛神說戀歌說
屈原仇歌·山鬼》,塑造了一位身披薜荔、腰帶女蘿,行蹤飄忽而又含睇宜笑、身姿窈窕的女山神的形象,描述她整頓儀仗、克服艱難,興致沖沖地前來與心儀的“靈修”約會,卻苦等不來,從而“惆悵”、從而“然疑”、從而“離憂”的凄婉的苦戀之情。故事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難解的是屈原寫這個故事的目的何在?《楚辭》的最早注家東漢王逸指出,“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郁沸。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王逸認為,《九歌》都為娛神祀神而作,也都寄托了自己的“愁思郁沸”。南宋朱熹說得更為明確,“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愛國眷戀不忘之意?!辈贿^,這都是就《九歌》綜合而言,具體到《山鬼》一篇,也能做如是解嗎?是的,我們不妨從詩歌形象、情節(jié)感情、環(huán)境等幾個方面來具體分析一下看看《山鬼》是如何“寄吾忠君愛國眷戀不忘之意”的。
一、女神形象與自許“蛾眉”
“若有人兮山之阿”的開頭的四句,是山鬼出場時對自己身份、性格的自我介紹?!叭粲腥恕狈路鹗堑谌朔Q,但實際上有點像一個嬌羞而又調皮的女孩在會見男友開頭介紹自己時,故意宕開一筆說,“有一個女孩……”不過,這里除了嬌羞,還真實地描繪出山神行動飄忽、行走在山道讓人們感覺到“若有若無”的“神”蹤不定。再看她的穿戴,身披薛荔香草,腰纏女蘿藤帶,既有“山中人”的野性展示,也有鄰家女孩的愛打扮愛美的天性流露。如果說前兩句還著重在野性神性方面,那么后兩句則著重在女性、人性方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衛(wèi)風·碩人》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還有《詩·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是女神在說自己面目是如何姣好、體態(tài)是多么柔美,而且她心中的那個他正是這樣贊美的!與很多描寫鬼神的兇惡、獰厲的詩文不同,屈子筆下女神——哪怕是山精水怪——都很美,如《湘君》中的“美要眇兮宜修”。這與《離騷》中“眾女嫉余之蛾眉兮”,有異曲同工之美!可以說,這女神形象之中確實有屈原自己“信美好修”的影子。說到“好修”,看女神是怎樣美顏駐容的?“歲既晏兮孰華予;采三秀兮于山間……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蹦乔??“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毕乐耐?,駐容之術相類。如果我們可以肯定《離騷》詩中的“美人”是屈原自擬,那么,《九歌》中的女神為什么就不能有詩人的身世寄托呢?
二、《山鬼》情節(jié)與宦海浮沉
如上文所述,《山鬼》隱含的故事并不復雜,簡言之就是興致沖沖地來,卻灰溜溜地去,大致可分為“赴約——未遇——等待——絕望”等四個場次,略等于屈子政治生涯中的“王甚任之——怒而疏——放流而眷顧——幽獨處乎山中”的四個時期。
詩歌開頭是山鬼以最美的裝束、最盛的儀仗,也的最美的心情去赴情人之約,她的心里充滿著自戀、自信和對琴瑟和諧的愛情的憧憬?!凹群庥忠诵Γ幽接栀馍岂厚??!彪m然出身決定了她難免有些野性,但人間佳麗的美貌和多情她一點都不缺。她腦海里回蕩著情郎對她的贊美,手里捧著芳馨的野花,“回眸一笑很傾城”地等待著所思之人的到來。這正如屈子年輕時,他的才華得到懷王的賞識,“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痹凇峨x騷》中,詩人自白日,“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這真是牛刀小試鋒芒露,少年壯志當凌云。雖然表達形象不同,但對自我的肯定,對未來的期待之情是同一的,這是屈子早期“王甚任之”的最拉風的時代的寫照。
然而,山鬼到了約會的地點,卻沒有見到赴約的所思。滿心的喜悅,滿懷的希望破滅了。“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痹娭袥]有直接描寫山鬼“失望”的心情,只是描述了她的行動,高高地獨自佇立在山頂之上,只看到面前云海茫茫,一點都無所思之人的蹤跡。這形象很像望夫石上那位石化了的漁婦,望眼欲穿的情形躍然紙上。仿佛老天也感動于她的堅貞執(zhí)著,為她的冤屈、失望而變臉作色,一時間烏云漫卷,幽遠的藍天變得陰暗如夜,在東風的催動下漂起了同情的淚雨。不難想見,滿心的期望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多情的女神難免不被石化?!叭拯S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這是《離騷》中詩人的自白。這感情的經歷我們在屈原列傳中也能找到,“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讒之……王怒而疏屈平?!边@前后的落差太大了,難怪老天也為之動容!
接著寫山鬼的癡情等待與美人遲暮的感情煎熬。山鬼癡癡等待所思之人,等待不來,又在山中四處尋找,但只見“石磊磊兮葛蔓蔓”,只聞“風颯颯兮木蕭蕭”。青春和生命就在這漫長的等待中逝去,“歲既晏兮孰華予?”這種韶華易逝,時不我予的恐懼和《離騷》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如出一轍。詩歌還寫了山鬼對“公子”的猜疑以及巧為寬解的矛盾。她反復地為“公子”開脫,也許只是偶爾的貪歡而“悵忘歸”,也許他還是想我的,只是“不得閑”?但事實終歸是事實,由懷王時的被疏,到流放漢北,到傾襄王時的再放“江湘”,一直等到“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不知老之將至,最終也只落得“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悟!”“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的悲劇結局。雖然她很不想往負心的方面想他,但實際上最終也未能得幸君王。正如朱熹所言,“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彼裕娭信癖环砒澴?,與現實中詩人的被貶被放,是何等的相似!或者說詩中的山中棄婦,正是現實中的宦海逐臣的藝術再現!
所有的希望破滅了,山鬼只能回到她的家里,那隱藏在“終不見天”的“幽篁”深處的家。心情怎么樣呢?全從環(huán)境中見出,“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詩歌通過這種山野深處、天昏地暗,凄風苦雨的環(huán)境描寫,構成一種悲凄的意境,在這當中透露出山鬼深深的絕望。這種絕望也是屈子晚年竄伏山野、召回無望的心情的寫照。在《懷沙》亂辭中,詩人說,“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懷質抱清,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據說,《懷沙》是詩人自沉前的詩作,充滿人生的失敗感。詩中的“修路幽蔽”與“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的環(huán)境高度吻合,前途無望的“驥焉程兮”與“思公子兮徒離憂”的絕望之情也無二致。詩中“風颯颯兮木蕭蕭”,與《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葉下”一樣,都是一種失敗愛情的凄涼絕望情緒的渲染。
三、《山鬼》的環(huán)境與晚年竄伏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边@是詩中描寫的山鬼赴約不遇返回到家中的情景。雷鳴陣陣,山雨朦朦,穴居野處,只有猿猊的哀啼相伴到天明。再加上秋風瑟瑟,落葉蕭蕭,被公子拋棄的滋味無論怎么也排解不了。這好像不是山鬼所應有的居處,而是屈原流放江湘、跋陟山林、竄伏其域、懷憂苦毒的晚年生活情景的寫照。山鬼的神格雖然卑微,但畢竟也是半怪半仙了,所以出行時也有“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桂旗”的威嚴,不應該與猿狖為伍吧?再看看同屬地祗的河伯的“貝闕兮珠宮”,湘夫人的“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山鬼的待遇未免太差。其實,這里山鬼的居住,更多的是屈子自身景況的寫照。
如果還想看看證據,我們可以參照屈子晚年的自述詩《涉江》中的描寫:“人溆浦余值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把這兩段文字放在一起,我們很難分別哪是屈子所居,哪是山鬼所處?
實際上,很多學者就認為,《山鬼》就是用來祭奠如屈原般的那些竄伏山野的忠臣義士的“人鬼”的。張元勛先生曾指出,“古《九歌》之九祀本以‘人鬼為其‘終祭的,今見《楚辭》之仇歌·山鬼》,本就是古《九歌》的終篇?!薄岸诤竺婕由稀秶鴼憽菲?,當然是與《山鬼》篇互補?!渡焦怼范Y祭的就是如屈原那樣被放逐而死的忠魂。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山鬼應是指那些被放逐的忠魂,而《山鬼》篇中的‘山鬼正是屈原以自己為典型來塑造的形象,《山鬼》作為祭祀的樂歌是對如屈原之類的流放忠魂的祭祀,其中處處閃爍著屈原的影子。”不過,“閃爍著屈原的影子”,不等于就是祭奠屈原的,其實在《九歌》中,《河伯》《二湘》都有屈原的影子,特別是《湘君》《湘夫人》更與《山鬼》接近,都是失戀的悲劇,都有屈原的影子,難道我們就可以斷言它們都是屈原的祭歌?其實,這里只是假神戀之名,表達逐臣的失落之實!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九歌·山鬼》的確應是一篇言近而旨遠的有興寄的詩歌。王逸在為“山中人兮芳杜若”作注時說,“山中人,屈原自謂也”;注“君思我兮然疑作”說,“言懷王有思我時”。很顯然他將山鬼看作是屈原自謂,將山鬼的所思和懷王聯系起來。朱熹更發(fā)展這一觀點,認為“此篇鬼陰而賤,不可比君,故以人比君,鬼喻己……至于思公子而徒離憂,則窮極愁怨,而終不能忘君臣之義也。”當代依然有人發(fā)揮此說,“屈原的作品多寫男女悲歡離合,這與其創(chuàng)作上的以男女戀愛喻君臣遇合的比興手法有至密的關系;而作品中的男女悲歡離合又與其一生君臣難以遇合的不幸遭際極為相似。據此我們可以說《九歌》是有寄托的作品。而《九歌·山鬼》就是這樣一篇富有喻托、情思綿緲而惆悵切情的篇什?!本唧w地說,《山鬼》借山野女神的失戀寓指屈子自己政治生涯中被疏、被放的辛酸歷程,是一首怨訴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懷憂苦毒抒懷詩。與其說它是一首戀愛的悲歌,不如說它是屈子對自己政治生涯的挽歌!王逸說屈原作《九歌》以“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這一點是合乎實際的。
王逸、朱熹之后,關于山鬼的主旨還是先后出現了“祭祀說、娛神說、戀歌說”等種種解讀。筆者以為“興寄說”植根于儒家濃厚的倫理道德傳統(tǒng)中,用儒家的詩教傳統(tǒng)來解讀它才能覺出它的厚重。但從《濤經》的美刺傳統(tǒng)遭人質疑后,詩歌作品的文化個性、美學特質及產生的文化環(huán)境的獨特性等慢慢引起人們的重視,但也有人因此走向另一端,將本來確實有興寄的作品也解構了、矮化了,認為《九歌》只是純粹的民間祭祀樂歌,或者只是開展祭祀時娛神的民間戀歌等等,把原本的蜂蜜水硬要過漉還原成白開水。本文從文本解讀以及聯系屈子其他作品旁證的角度,支持興寄一說。不妥之處,懇祈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