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目標
摘要:《基于生活的學生百項微活動課程實驗研究》是蘇州市名優(yōu)班主任陳錚工作室主抓的一項德育研究課題,該課題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分年級、分階段以近百項微活動為載體,靈活選擇,使小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活動中成長。本文主要就“微活動課程”成長記錄袋(以下簡稱記錄袋)對促進德育實效性的作用進行探究,為促進中小學德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德育課程生活化微活動實效性
“生活化德育,體驗式教育”,是德育回歸生活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它有助于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載體和渠道,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近年來,陳錚名優(yōu)班主任工作室依據生活化德育、體驗式教育的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我成長四個方面精心設計了適合小學各個年級層次學生開展的近百項微體驗活動,并以成長記錄袋的形式記錄總結學生走過的歷程。
一、成長記錄袋有助于促進德育活動的規(guī)劃化、有序化
1.成長記錄袋促使德育目標更明確、具體
當前背景下,只有從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出發(fā),才能制定出既符合社會需求又有助于學生建構的循序漸進、有機銜接的、突出行為養(yǎng)成、健全人格、公民素質和理想信念等德育內容體系。我們在進行成長記錄袋內容設計的過程中就充分考慮到這一德育目標,設計的記錄袋的四方面的體驗活動就是為了體現我們在大力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國防安全教育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努力把個人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將個人的學習成長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從而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德育理念。
2.成長記錄袋促使德育活動更有序、系統(tǒng)
成長記錄袋的設計是對學生小學六年學習、生活、成長的一個總體規(guī)劃,也可以說是對小學生品德教育的一種頂層設計,各項活動既根據各個階段、各個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認知規(guī)律設計和開展,彼此之間又相互交叉、相互銜接,各有側重又相互貫通,這樣就使得各個德育活動的開展變得有規(guī)劃、有系統(tǒng),從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組合拳以達到對學生教育效果的疊加效應。如同樣是開展感恩教育,我們在不同年級開展微活動體驗,低年級開展《擁抱父母三分鐘》《一張賀卡寄深情》,中年級開展《我給爺爺奶奶削蘋果》,《給爺爺讀報紙》,高年級開展《職業(yè)體驗父母的工作崗位》《當媽媽的一天》《送給媽媽用她喜歡的毛線粘貼的手套》。循序漸進的微活動體驗,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穩(wěn)定的道德傾向,是教師實踐微活動課程的體現。
二、成長記錄袋有助于增強德育活動的針對性、趣味性
我們強調生活化德育、體驗式教育,設計成長記錄袋、開展微體驗活動,就是要使我們的德育活動圍繞育人目標,從學生現實的學習、生活出發(fā),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微活動中去體驗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切實增強德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成長記錄袋的設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是提升德育活動實效性的基礎。比如一年級的學生剛經歷幼兒教育向小學教育的過渡,因而我們的活動主要側重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對部分德育目標元素的建構,通過聽愛心、文明、奉獻的故事,以及一些關于誠信、責任的涂鴉畫等形式使學生逐步懂得了誠信、擁有了愛心、學會了承擔、愿意傾聽。而從二年級開始,學生逐漸有能力去制作文明點贊卡、畫民族團結畫、學會在跳蚤市場當商人;通過養(yǎng)一株植物,來感知生命的涌動,從而學會感恩;通過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跳動,學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寶貴和健康、安全的重要等等。這些體驗活動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個多層面、多載體、網絡化、具實效的生活化德育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對于塑造學生的健康的品性和人格意義重大。
三、成長記錄袋有助于豐富德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德育資源是實施德育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也是增強德育實效的重要因素。時代的發(fā)展,德育對象的不斷變化促使我們不斷尋找符合時代特點的德育資源,而成長記錄袋立足于德育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因而極大豐富了德育資源。比如在四年級的記錄袋中就記錄著學生對美的探尋。通過探究吳江英烈,體會英雄的愛國之美;登上航母,感受科技帶來的強軍、強國的震撼;參觀吳江博物館、尋找吳江好詩詞,感受吳文化的美與深刻內涵等。成長記錄袋里不僅有學生對自然、社會的認識活動,也有對親情、友情的體驗活動;不僅有對班級、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認知,也有學生基于已有德育素養(yǎng)所做的各種探究和創(chuàng)意活動。
成長記錄袋中很多微活動項目都需要親子、師生來共同完成。比如:低年級記錄袋中的《媽媽給我系上紅領巾》《聽媽媽講我兒時的有趣故事》;中高年級親子制作《文明創(chuàng)建(社區(qū))小彩旗》《紅領巾重走長征路》以及《制作老師的一天的視頻》,這一切都需要親子或師生來共同參與、共同感悟。這樣不僅成為促進學生、老師、家長之間的交流和評價的橋梁,而且為促進德育反饋、形成自主管理搭建平臺,達到了家校間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以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從而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如何關注“人”的發(fā)展,向德育的本位回歸,尤其是通過微活動,來詮釋德育的內涵,使活動效果深入學生內心深處是我們開發(fā)成長記錄袋以來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的目標。我們始終堅持精心策劃每一次微活動,著重關注活動前期學生在思想上和相關知識上的準備、活動后期學生在思想意識上的收獲,促使活動效果通過不斷體驗內化成學生品格,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促使德育工作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