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黎標
故居類歷史文化建筑在旅游業(yè)中的應用
文/唐黎標
名人故居保存了歷史記憶,是歷史的縮影、精神的載體、文化的遺存,對后人的人格成長具有潛在的影響價值。因此,大部分的名人故居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弘揚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故居類歷史文化建筑既具有文化屬性,也蘊含旅游市場潛力,修復后的名人故居只有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充分滿足游客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宣傳教育功能,形成保護和利用的良性循環(huán)。
1.整體保護,兼顧周邊環(huán)境風貌。故居類歷史文化建筑是一個城市活的歷史,保護故居類歷史風貌建筑,不僅僅要保護故居完整的內部空間和外部形狀,還應該保持周圍的有機環(huán)境和整體氛圍。僅靠歷史文化建筑的影響來發(fā)展一個地區(qū)的故居類旅游產業(yè)是不夠的,還要維系當地原有的風土人情,利用當地的民風、民俗打造獨特的人文景觀。在打造特色旅游風情區(qū)、帶動旅游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保護了古建筑、古文化,留住了歷史的腳步。
2.商業(yè)開發(fā)與文化傳承相結合。保護不是一味地將歷史文物隔絕在深宅高墻內,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發(fā)揮其教育服務功能。在歷史風貌建筑區(qū)添加新的元素,如創(chuàng)意文化、民俗手工藝、特產小吃等產業(yè),與周邊商圈相融,增加其文化、娛樂、休憩功能,既可吸引更多的游人前來了解歷史,也可活躍地方經濟。當然,商業(yè)功能只是輔助,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游客,不能因商業(yè)目的而失去名人故居類歷史建筑的文化內涵和底蘊,背離保護利用的初衷。
3.把握歷史文脈,發(fā)揮教育服務職能。發(fā)展文化旅游的最終目的,是利用名人故居特定的文化氛圍,發(fā)揮教育民眾、陶冶情操的作用。歷史風貌建筑旅游景點的設置,除了要展現故居歷史風貌和園林景致,還要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追求,傳播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文化。
1.與“泛文化旅游”互動,整合周邊文化旅游景點資源。城市中心城區(qū)名人故居、歷史街區(qū)、古運河周邊旅游資源豐富,各景區(qū)應打破各自為陣的狀態(tài),充分利用故居周邊商業(yè)圈,將名人故居類建筑串聯起來。規(guī)劃區(qū)域觀光旅游路線,推出各色主題旅游線品牌,如歷史文化街區(qū)休閑一日游、環(huán)城古運河文化體驗之旅、國學文化名人故居游等。引導當地原居民參與,利用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藝術、手工藝品等讓旅游者體驗到旅游目的地的民風、民俗。以春節(jié)、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契機,舉辦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節(jié)慶活動。
2.深度挖掘名人故居文化屬性,營造回歸歷史的特殊氛圍。目前,名人故居通過展出主人的生平、作品等,以博物館、紀念館的形式供人參觀。隨著大眾審美的提升,展品陳列方式,展出內容單調,難以適應現代人的觀賞理念。名人故居可利用現代科技,采用三維動畫視頻或投影來引起游客興趣。名人故事的宣講也可編排歷史舞臺劇,真實還原歷史人物當時的生活場景,從而讓游客更好地理解名人故居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3.借助網絡營銷方式,宣傳推廣名人故居旅游。傳統(tǒng)媒體不符合年輕人的信息接收習慣,因此名人故居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借助網絡營銷,宣傳推廣名人故居旅游,吸引年輕一代旅游人群的興趣。目前,名人故居大部分已開通微信服務號,定期推送活動內容和旅游資訊,同時與攜程、同程、驢媽媽、去哪兒等平臺合作。利用大眾“微博熱”和自媒體傳播方式,通過游客點評、游記軟文、播客微拍等更易于被大眾接受的手段,在年輕受眾中傳播相關信息,打造名人故居旅游文化品牌。以傳記文學、電影、電視等文學藝術形式對社會受眾進行反復宣傳,舉辦名人故事講座,強化名人在公眾心中的形象,不斷提升公眾對名人故居類歷史文化建筑的關注度,擴大其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