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斯皮爾伯格是一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性美的導演,他的電影中總是充滿對人類的關(guān)懷和愛的表達,童年時代對斯皮爾伯格的成長起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在他所拍攝的電影作品中,不管是亦邪亦善的外星人還是殘暴至極的史前生物,抑或是在充滿殺戮的戰(zhàn)爭期間,在他的電影中總能感受到他對人性的思索和對人類最普遍情感的關(guān)懷與反思。
關(guān)鍵詞:斯皮爾伯格;人性
作者簡介:吳小靜,女,河南省駐馬店市人,贛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術(shù)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5--01
自電影發(fā)展以來,不管是現(xiàn)實片還是科幻片,電影中的人性表達一直是人們持續(xù)關(guān)注和討論的話題。猶太裔美國電影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在人性的表達上尤為深刻,他的電影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思考與感悟,反映出對人類最普遍情感的反思與敬畏和對生活富有哲理的思考。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作品反映著人性中不同的情感層面,無論是孩童般的幻想還是嚴肅沉重的人類使命感都是斯皮爾伯格想要表達的情感,前者是他浪漫的感性,后者則是他縝密的理性。
一、堅持童真
童年時期對斯皮爾伯格的成長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一點在他的作品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小時候的斯皮爾伯格被鄰居小孩欺負,斯皮爾伯格卻主動表示要讓欺負他的人在他的作品《戰(zhàn)斗隊》中擔當主角。那個欺負他的人在電影中扮演隊長后,斯皮爾伯格開始和他以朋友相稱。多年之后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當中也相應的往劇本里添加了一幫總是欺負主人公的小流氓,而最終主人公結(jié)局總是讓人心神開懷,例如《回到未來》中的麥克弗萊。童年時期天真爛漫的純真記憶讓斯皮爾伯格在電影中的創(chuàng)作更加的富有哲學家的氣息,在電影的敘事當中充滿對幼時的美好回憶,表達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想象。例如在《第三類接觸》中,流星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光,就與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少年時期父親帶他去野地里觀看流星雨的經(jīng)歷相關(guān);在《印第安納瓊斯》中,小男孩像大人般與敵人戰(zhàn)斗的情節(jié),令人更加的向往孩童時期競技游戲的場面。
二、反對戰(zhàn)爭
除了在電影中以孩子的眼光來表達、贊美人性外,斯皮爾伯格同時也嘗試從更多層面來發(fā)掘、感知人性至真至善的一面。雖然在斯皮爾伯格的眾多電影中時刻體現(xiàn)著美式愛國主義,時刻遵守個人自身的道德準則、體現(xiàn)愛國主義情節(jié),但在刻畫人性方面成為了全人類共通的主題而遠遠超越了國家和地區(qū),民族和語言的限制。
《辛德勒名單》作為最能代表斯皮爾伯格刻畫揭示人性的電影,直至現(xiàn)在觀看也時常能觸動人內(nèi)心最深處的情弦。斯皮爾伯格為這部影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與時間,從而為世人留下了一部無上經(jīng)典的同時也為他帶來了渴望已久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影片用平實直白的鏡頭進行拍攝,放棄電影特效技術(shù),拒絕邀請好萊塢巨星,利用大量的時間搜集、了解相關(guān)歷史資料,并邀請了當年被辛德勒拯救過的猶太人作顧問,同時邀請集中營中的幸存者作自己的副手。斯皮爾伯格為拍好這部影片而做的一系列鋪設,也是為了當人們真正看到這部影片時,感受到二戰(zhàn)帶給人們的不僅是人類家園的流失,同時也是對人類心靈毀滅性的創(chuàng)傷,讓觀眾透過辛德勒的目光,重回二戰(zhàn)時期的波蘭,帶領(lǐng)觀眾經(jīng)歷它的繁華落盡,同時也告訴人們在那個人性泯滅的年代依然微弱的人性光芒,人類的良知在任何惡劣的情況下都不會完全泯滅。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爾伯格第一部完整意義上的戰(zhàn)爭片,影片講述的是在二戰(zhàn)期間英美盟軍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將軍馬歇爾在得知一家姓瑞恩的家庭,有三兄弟已陣亡,只有一個小兒子詹姆斯·瑞恩生死未卜后命令一支小分隊前去營救瑞恩并成功救出,最終搜救小分隊成員在戰(zhàn)斗中先后為國捐軀的故事。斯皮爾伯格在影片中假借影片中上尉的口吻,說出了他對人性的感悟,也就是“你們每前進一步,也就離家更進一步”。通過這些,引發(fā)了人們對戰(zhàn)爭中的人性的思考。而八個人換取一個人的命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去求索。在當時那個人性被蹂躪、生命被踐踏的黑暗時代,斯皮爾伯格試著用他最真切的情感表露和極具人性化的美術(shù)風格做著最后的反思。
三、頌揚真善美
斯皮爾伯格還是黑色幽默的高手,《幸福終點站》就是其中的例子。納沃斯基是一個來自東歐小國的平民,當祖國發(fā)生政變,他變成了一個沒有國籍的人。在迪克遜的詭計面前,不改初心,決定留在看不到明天的國際機場。當納沃斯基獨自在美國機場孤苦無依,從底層的清潔工,到機場的每一個工作人員,建筑工人,還有那些同甘共苦富有愛心的人們都紛紛獻出愛心,有人遞上了一份熱飯菜,有人提供了一杯熱咖啡,有人送來一句問候。同樣的,他也為大家付出著自己的智慧和友好。他幫助魯納成就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然而,誰也不知道,這個老實巴交的老清潔工竟然是在印度受到壓迫后潛逃來到美國的,如果他被遣返回國,那么他可能將受到常年的監(jiān)禁。當納沃斯基要離開機場時,所有的機場人員都震動了,人們爭相奔出店鋪,揮手相送這位給他們帶來無盡感動和幸福的異鄉(xiāng)人,時間給他們的友誼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參考文獻:
[1][4]袁金戈,肖憑.電影評介[J].2008(10),19-20.
[2]張明順.新世紀文學選刊[J].2009(06),62-64.
[3]約翰·巴克斯特.斯皮爾伯格[M].海南出版社,1999.
[5]曹海峰.精神分析與電影[D].上海師范大學,2006.
[6]林虹.人性關(guān)懷:斯皮爾伯格電影的精髓[J].電影文學,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