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芝
摘 要:教師不斷深化新課程理念,不斷吸取新的教學方法,不斷自我創(chuàng)新,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愛國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歷史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么上?優(yōu)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一、以圖學史,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1.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生對學習感興趣,就會把學習當做一件禮物來接受,就會積極而主動地完成。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就會把學習當做一件繁重的任務,就會消極對待、被動完成。圖片具有形象性與直觀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刺激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如《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政府被迫簽訂的屈辱條約,對外被迫開辟10個通商口岸。如果讓學生生硬地記憶這10個通商口岸,死記硬背,枯燥無味,學生沒有興趣,即使記住了也是短暫機械記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來輔助學生的記憶,在地圖上劃分成長江沿岸、沿海、島嶼三個區(qū)域來加強記憶。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會聯(lián)系具體的方位來記憶,更利于學生形成長久記憶。
2.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歷史。
歷史是枯燥的、抽象的,但是只靠閱讀教材與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很難理解透徹。圖片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大量感性材料,能夠再現真實的歷史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北宋城市經濟,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清明上河圖》,這樣將繁榮的景象以具體的形象與實物表現出來,更便于學生理解。又如,漫畫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以獨特的視角來傳遞相關信息,這是幫助學生理解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們可以收集相關的漫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使得學生能夠透過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二、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式,提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基礎開展的自主探究性活動,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種種表現。這符合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一講到底的灌輸式教學,要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知識,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過程,使學習成為一種內在的自我需求。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實現師生角色的轉換,要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啟發(fā)者,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學生以主人翁身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挑戰(zhàn),善于質疑,敢于發(fā)表個人見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發(fā)揮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與自主性。
2.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問題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學生并不是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能夠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情境,以此來誘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與探究興趣,從而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獨立地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造性意識得到有效培養(yǎng)。
3.開展高效的合作學習。
合作意識既是現代社會的必要素質,也是提升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在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啟發(fā),在激烈的交流與討論中深入探究,從而達成一致見解。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發(fā)揮全體學生的特長,將全體學生都調動起來,參與到積極的探究性活動中來,展開充分的交流,從而延伸探究空間,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三、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活動課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傳統(tǒng)的中學歷史教學更加注重老師的主動性,學生很少參與,這樣便形成了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乏味的惡性循環(huán)。在新課標下,廣東省歷史老師根據實踐經驗提出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置相應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自導自演,發(fā)動學生在課前預習,搜集資料,歸納要點,領會精神。同時,還可以設置活動課,讓學生自己參與設計歷史場景,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理解來加深對所學理論的認識理解。這樣,既可以改變以往歷史教師照本宣科,一味復述的被動局面,減輕教師壓力,更能調動起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的熱情,實現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立足學生發(fā)展,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們調動學生活動的意識普遍增強,從而自覺地將其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當中,但有時過于簡單、流于形式且重數量而不重質量。教學評價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學生的活動熱情,要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體現出及時發(fā)現問題、找出錯誤、改進教學的作用。有效地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可以體現在評價的功能、主體、內容、方法上。評價的功能側重點應由甄別和選拔轉變?yōu)榧詈桶l(fā)展。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化,從以往的教師評價學生到現在的強學生自評與互評,以及學生、教師、家長交互評價。評價的內容,應重在關注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方法上,應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對評價的對象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尤其注重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