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懷+劉永玲++劉倩
摘 要: 景區(qū)公示語文化專有項可分為物質文化、宗教文化、歷史文化、社會文化和語言文化, 譯者需要將這幾大類文化專有項通過翻譯有效地傳遞給目標語讀者,最終實現在語言、社交和文化方面的語用等效,也就是實現目標讀者與源語讀者的反應相似。
關鍵詞: 景區(qū)公示語 文化專有項 語用等效翻譯
一、引言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國各個城市、各個景區(qū)大力向外推銷,通過語言等營銷手段對外宣傳自己和中國文化,以期實現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各大景區(qū)通過公示語英譯大力推銷景區(qū)文化和中國文化,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不盡相同,公示語里面富含各類中國文化專有項,如何將這些文化專有項有效地傳遞給英語讀者,實現翻譯的語用等效是非常不容易的。本文結合前人對文化專有項分類和語用等效的研究,認為不同文化專有項通過翻譯可以實現不同的語用等效。
二、文化專有項與語用等效
(一)文化專有項定義與分類
西班牙翻譯工作者Franco Aixelàs[1]在著作《翻譯的文化專有項》中提出了文化專有項的定義,系統(tǒng)地闡釋了文化專有項理論。他指出源語文本的一些語言功能和內涵在翻譯成目標語時出現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一些項目在目標語文本和文化中找不到源語的對應物,或者一些項目在源語及文化中的文本地位與其在目標語及其文化中的地位不同。而中國學者陳甜[2]卻表示“文化專有項, 顧名思義,是指某一民族專有的文化表達式, 具有該民族鮮明獨特文化內涵, 并代表著人類各個民族顯現出異彩紛呈的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形態(tài), 由文化的特殊部分組成”。結合兩位學者對文化專有項的定義,筆者認為文化專有項是指任何體現民族特色文化的表達,語言層面上可以是短語、句子或者篇章,范疇層面上可以是民族的物質文化、習語與典故、民族的宗教與圖騰文化,還包括某個民族獨有的社會與政治文化和民族的歷史。
(二)語用等效翻譯綜述
關于等效翻譯,或稱為等值翻譯的討論一直不斷,甚至可以說整個西方翻譯史就是一部探討翻譯等效的歷史。討論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如翻譯是否可以形態(tài)對等,翻譯是語義對等還是語用等效,翻譯的動態(tài)對等、功能等效,其中功能等效和語用等效至今仍是熱門討論話題。功能等效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翻譯家Eugune. Nida[3]于20世紀中葉提出的,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要實現源語和目標語的交際功能對等,也就是說,目標語中的讀者對信息的反應應該與源語中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相似或相同。語用等效是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眾多學者提出的又一研究翻譯等效的視角,Mona Baker[4]是較早使用語用等效這一概念的學者。她從語用學理論會話合作原則出發(fā),認為翻譯實現語用等效,需要做到譯文的意義語篇上具有連貫性,隱含話語意義要根據譯文讀者的背景知識和期望適度明晰化,這樣可以保證譯文讀者不會產生誤解。Leo Hickey[5]根據言語行為理論的言后行為提出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行為與其他交際行為類似,要看其言后行為的效果。這里的言后行為的效果是聽話人對說話人的話語的反應。只有做到源語對其讀者的言后效果與譯文對其讀者的言后效果具有可比擬性,才能實現翻譯的語用等效。我國學者何自然和莫愛萍認為翻譯的語用等效可分為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語用語言等效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受原文形式的約束,只需將原文內容用最自然貼切的對等語再現[6],而社交語用等效強調譯文要符合譯語的社會風俗和文化習慣。莫愛萍[7]指出無論語用語言等效還是社交語用等效,都是要實現原文讀者的反應或效果與譯語讀者的反應或效果保持一致。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語用等效翻譯的研究,語用等效翻譯既是一種翻譯過程的等效又是翻譯結果的等效,既是一種翻譯方法又是評判翻譯的標準。結合何自然教授的語用等效翻譯分類,筆者認為翻譯要實現語用等效,可分為語用語言等效、社交語用等效和文化語用等效。語用語言等效和何自然提出的概念基本一致,強調原文和譯文的語義和內容達到一致。社交語用等效指的是翻譯涉及中西禮貌原則標準與社交禮儀不同時,可遵循歸化翻譯方法,尊重譯語的社交禮儀和禮貌原則,最終實現交際意圖在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中一致。文化語用等效指的是翻譯一些文化專有項時,如翻譯獨特的政治術語、典故和社會歷史文化時,譯語中完全無對等項,需要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以實現這些文化專有項最大限度地為譯語讀者所理解和傳播。
三、景區(qū)公示語文化專有項的語用等效翻譯
景區(qū)公示語是旅游宣傳材料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國的景區(qū)公示語富含各種中國文化信息,傳遞著中國獨特的物質文化、傳統(tǒng)、風俗、歷史、典故、宗教,體現著中國獨有的社會生活。這些景區(qū)公示語可以是詞語、句子甚至是篇章,都可稱之為文化專有項。如何將這些公示語的文化專有項恰當地英譯并實現語用等效,關系到旅游景點的外宣成功與否,直接影響當地對外形象的構建。本文以河北省部分景區(qū)的公示語為例,從物質文化、宗教文化、歷史文化、社會文化和語言文化等角度闡釋景區(qū)公示語的文化專有項如何實現語用等效。
(一)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日常生活和經濟生產中所使用的物品、工具、設施和科學技術等。在景區(qū)公示語中有很多體現中國傳統(tǒng)或古代文化的物品或特有的設施,如驛站、華表、天下第一關、朝服、科房、朝珠等。這些獨特的物質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功能不盡相同,翻譯方法或可采用增譯、直譯或直譯+文內注解,也可根據其功能和作用進行釋譯,以實現文化信息傳遞的最大化和文化語用等效。
例1:驛站見證了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
The ancient courier station with a history of 1000 years has witnesse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social changes.
在清西陵景區(qū)有這樣一個例子。
例2:鼎式銅香爐的東西兩側還陳設著銅鹿、銅鶴各一對,寓意著大清江山萬古長青。
The tripod caldron bronze incense burner(a large sacrificial vessel in ancient China)is flanked by a pair of deer and a pair of bronze cranes that symbolized the Qing rulers wish that their reign would last forever.
“驛站”的功能類似于現代的郵局,但這是古代的產物,非現代的東西,所以增譯為“ancient courier station”。而“鼎式銅香爐”根據其形狀和材料可直接翻譯為“tripod caldron bronze incense burner”,但為了避免產生文化誤解,完成文化信息的最大化傳遞,譯者加了一個文內注解,激發(fā)了英語讀者的文化圖式,這樣英語讀者的文化信息接收程度便與漢語讀者的接受程度接近,實現文化語用等效。
(二)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主要指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圖騰崇拜和宗教相關的俗語與典故。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教與圖騰文化多元,有道教、佛教和各種神話人物與傳說,所以很多旅游景區(qū)內的公示語中宗教文化的痕跡到處可見。為了實現文化語用等效,翻譯這些體現宗教文化的文化專有項不僅要考慮到中西宗教文化的巨大差異和英語讀者對宗教的認知期待,還要考慮到中國文化傳播的需要,更要考慮到公示語簡明的特點??刹捎梅俏幕Z言進行略譯,也可宗教文化意象替換即歸化,當然還可以直譯加文內注解。
例3:整個祭臺雕工精細,基座雕有“八寶”、“八仙”等精美圖案。
The altar boasts super craftsmanship with its base decorated with exquisite carvings of “Eight Treasures” sand “Eight Immortals”.
在這個例子中,譯者將“八寶”和“八仙”分別直譯為“eight treasures”和“eight immortals”。然而,“八寶”和“八仙”乃中國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器物和人物,在石雕中寓意“吉祥”和“平安”,并不能為英語讀者接受,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語境中沒有中國神話傳說和其象征意義的信息。此處可將這兩個文化名詞略譯,采用非文化語言概括解釋,或可改譯為“The altar boasts super craftsmanship with its base decorated with exquisite carvings of talismans that signify good luck in Chinese fairy tales.”,這樣既把“八寶”和“八仙”的文化信息有效地傳遞給了英語讀者,又不會增加英語讀者的認知負擔而產生誤解,還不會因為過多解釋“八寶”和“八仙”而使句子過于冗長。
例4:朝陽觀由10殿閣組成,有大雄寶殿、泰山殿、三官殿、三教殿、文昌閣、三皇殿、三清殿、真武殿、觀音殿和八卦亭。
原譯:Chaoyang Temple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main hall, Taishan Hall, Sanguan Hall, Sanjiao Hall, Wenchang Pavilion, Sanhuang Hall, Sanqing Hall, Zhenwu Hall, Goddess of Mercy Hall and Bagua Pavilion.
原文中與宗教相關的文化專有項較多,文化信息復雜多樣,不可能把所有文化信息全部解釋出來。譯文中僅僅將這些文化專有項音譯處理,里面的宗教文化信息無法為譯文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文化語用等效便無從談起。若將里面的文化信息一一釋譯或音譯加注解,文本篇幅長,在有限空間的景示牌中無法全部展現。再者文化信息量太大,也可能增加譯語讀者的閱讀負擔,造成大量文化信息無法有效地得到傳播??紤]到公示語簡明的特點,又要做到文化專有項有效地為譯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筆者建議可以采用編譯的方法,整合這十處宗教地名,選取代表性的兩三個進行直譯或音譯加注解,其他文化專有項略譯。此英譯可改為“Chaoyang Taoist Temple is constructed with 10 Taoist Halls or Pavilions, including Hall of Taoist Ceremony, Three-Religion Hall (three religions refer to Buddhist, Taoist and Confucian), Taoist Goddess of Mercy Hall and other seven Taoist halls. ”。
(三)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主要指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歷史事件、古代政治和古代遺留下來的地名。中國的悠久歷史造就了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幾乎所有景區(qū)無一例外地展現著中國的歷史文化。因此,景區(qū)公示語的內容當然少不了歷史文化的介紹。無論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還是歷史文物,對于無背景知識的譯語讀者而言都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涉及歷史的文化專有項翻譯要實現文化信息的有效傳播,達到語用等效的目的,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應該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如直隸總督署中有關中國古代政府文化的介紹:
例5:衙門中的官、吏、幕等人物紛紛登場,演繹著衙門里的規(guī)矩和故事。
“衙門”、“官”、“吏”、“幕”都是體現古代政治文化的文化專有項。衙門不同于現代政府,指的是古代的各級政府機構,而在衙門里的主要角色則屬各級官、輔助官員工作的吏和幕僚。雖然吏和幕僚分工不同,但都可統(tǒng)稱為工作人員。所以“衙門”一詞可音譯加文內注解意譯為Yamen(a name of ancient Chinese government agency),“官”可以直譯為official,而“吏”、“幕”按照其功能可以意譯為aids and staff。所以此句可英譯為“Yamen,( a general name of ancient Chinese government agencies)provides a place where officials as well as their aids and staff exercised their power in execution of rules and laws. ”。蓮花池景區(qū)在介紹景點“寒綠軒”時有這樣一句:
例6:宋歐陽修有“竹色君子得,猗猗寒更綠”句,軒名取之于此。
此句中提到了中國古代文學名家及其著名詩篇,中國游客讀后會覺得很美很有詩意。但“歐陽修”這位歷史名人和他的歷史名篇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譯,既冗長又很難為英語讀者所理解,更無法體會此景的詩意美。為了使這樣的歷史文化專有項為英語讀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并實現文化專有項的最大限度傳播,還要考慮英語讀者的認知水平,直接翻譯是行不通的,需要增譯、略譯和編譯等多種翻譯技巧相結合。所以此句可翻譯為“This house gets its poetic name from famous lines written by Ouyang Xiu(1007-1072), one of the greatest prose masters in Song Dynasty for his writings style of tranquility and propriety.”。這樣采用文內解釋的方法補充了歐陽修的文化信息,讓英語讀者有效地了解了歐陽修這位中國文豪,省略了詩句的翻譯,減少了英語讀者閱讀冗長的英譯詩句的認知努力。整句采用編譯的方法,既傳遞了有效的文化信息,又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英語公示語的特點,能基本實現文化語用等效。
(四)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主要指體現當代社會特有的倫理和道德,符合當代社會特有的社交禮儀和禮貌原則,符合當代社會群體特有的思維習慣。這類體現中國社會文化的文化專有項一般出現在公示語中的提示語、指示語和警示語中,由于社交文化差異,其英譯的表面意義容易引起語用失誤,無法實現社交語用失誤,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挖掘內在的交際意圖或功能,采用歸化或意譯的翻譯策略,最終實現社交語用等效。如白石山景區(qū)的一句警示語:
例7:管住我們的嘴,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
Please keep our environment clean and tidy and keep off the grass.
類似的例子如狼牙山景區(qū)還有這樣一句提示語:
例8:禮貌讓你變得高雅,助人讓你變得快樂,謙讓讓你增添美德。
Being polite and helpful to others not only makes a good journey but many friends”.
以上兩個漢語例句是典型的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或權威一方對普通人的中國式說教語言,體現出中國獨特的禮貌原則和思維方式。前者使用對仗的語言警示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后者以詩意化的語言提示游客要文明禮貌。由于中西方人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他們對文明、社交禮儀和禮貌原則的理解不一樣,因此翻譯此類公示語應避免直譯,借用英語中與漢語功能相似的表達或根據英語讀者的思維方式意譯,才能實現社交語用等效。這兩句的英譯忽略了源語的形式,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兩句公示語的交際意圖完全再現。
(五)語言文化
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中英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明顯、差異較大,無論漢語的詞匯、語音還是句法都可稱為文化專有項。如漢語多采用四字句或詩型韻律感較強或對仗修辭的語言,并且講究意合。這些特點是英語沒有的。旅游類的公示語或旅游宣傳語言展現的這些特點尤為明顯。翻譯此類語言需要實現其語用語言等效,順應英語讀者語言閱讀習慣。譯者較難采用直譯法,一般會根據語境的需要采用多樣的翻譯方法。例如:
例9:這里水光天色,四季競秀。春光降臨,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到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花飛絮,稻谷飄香;隆冬季節(jié),堅冰似玉,坦蕩無垠。淀內溝壕縱橫相連,蘆蕩、荷塘、漁村星羅棋布的地貌在全國獨一無二,疊疊荷塘、莽莽蘆蕩是白洋淀的特色景觀。
Every summer, with green reeds, red lotus flowers, and with pillow trees on the bank, Baiyangdian takes the look of Jiangnan.
此例子使用大量四字句描繪一幅白洋淀美麗畫卷,這也是景點簡介中常用的修辭。然而,這種四字句展示的內容對英語讀者而言冗長無效,所以直譯顯然是不可取的。上面的譯文采用編譯的方法,使用with加名詞短語的結構,將白洋淀的典型美景簡要地描繪出來,并創(chuàng)造性地將白洋淀與江南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譯文既符合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又達到宣傳的目的,基本實現語用語言等效。
參考文獻:
[1]Aixelá,Javier Franco.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6:58.
[2]陳甜. “文化專有項”再定義及其翻譯問題研究[J]. 海外英語,2016(15):96-97.
[3]Nida Eugine A. Towards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Baker M.In Other Words[M].London:Taylor&Francis Limited,1992:217.
[5]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219-220.
[6]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85-186.
[7]莫愛屏.語用與翻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53.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旅游景區(qū)公示語的語用翻譯研究——以部分河北省4A級以上景區(qū)公示語為例”,項目編號:SQ15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