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珍
新課程改革已實行了多年,“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理念也在廣泛傳頌,但在教學中,一問一答式的舊傳統(tǒng)教學依然不少見。即使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呈現出各種各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是這些模式不少又是教師課前設計的一場“秀”,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學到“收獲漁”的技巧。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授之以漁”呢?
一、明確預習要求
我們知道,如果想讓學生在學習新課里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課前預習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任務。但是有些教師并沒有明確預習課文的要求,只是隨意地把預習作業(yè)布置下去了。如此一來,學生有的也許會在課前把課文看一看,有的也許根本連看都不看。這樣的預習,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課前預習該明確哪些要求呢?
首先,我們要根據不同年級來制定不同的預習要求。
1. 一、二年級
①讀——借助拼音讀課文3到4遍。
②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讀一讀,認一認。
③做——做生字卡片。
④標——給課文標好自然段。
學生一篇課文讀3遍下去,雖然不一定就能讀出應有的情感,但卻一定能把課文讀準確、流利,而此舉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方面必然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學生通過圈、讀、標音這幾個方面也能夠對要學的生字有大致的了解。教學大綱要求一二年級的學生不留書面的家庭作業(yè),所以做生字卡片這樣一種動手實踐的作業(yè)會是孩子們樂于接受的;且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加深了孩子對生字的記憶。學生做好生字卡片后,還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搶字卡的游戲。這樣的快樂識字學生學得快,記得牢,較好地落實了低年級以生字詞為主的學習要點。
2. 三、四年級
①讀——讀課文3到4遍,用“//”給課文分好段落。
②畫——畫出文中的新詞和四字詞語。
③查——通過工具書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④思——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并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即將要學的課文進行詞語的理解、段落結構的標注、內容的概括等,讓學生對新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學習。
3. 五、六年級
①讀——讀課文3到4遍,用“//”給課文分好段落。
②思——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③寫——寫閱讀批注,將自己的想法、見解或疑問寫出來。
高年級的學生如果養(yǎng)成寫閱讀批注的習慣,將提高他們的思考、歸納、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更為豐富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每個年級都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課前預習,那么課堂效率必定會大幅度地提高。這樣的課前學習,不僅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而且也會讓我們教師的教變輕松。
二、明確收集資料的要求
一位老師在教學二年級語文下冊《激光的話》一課前,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查找“激光的作用”。結果上課時發(fā)現學生們有的打印了滿滿幾頁紙;有的選擇的內容偏離了課文;更多的是兩手空空。試想想,一個二年級的孩子,面對電腦里五花八門的資料,他怎會有目的地進行選擇或篩選呢?所以,要想讓學生擁有采集資料的能力,我們不妨提出收集資料的要求。比如《激光的話》一課,我們可以制作表格幫助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表格如下:
在學生學習時,教師適時要求書寫工整的同學負責填寫答案,聲音響亮的同學負責匯報,朗讀能力較強的同學展現朗讀。盡量做到人人要參與,人人有活干。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