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鄧珍珍☉合肥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張新全
對一道課本例題的變式教學
☉合肥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鄧珍珍
☉合肥師范學院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 張新全
扎根于課本的數(shù)學變式教學是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變化,使學生有效地加深對數(shù)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變”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不變”的本質,再從“不變”中探求規(guī)律.數(shù)學變式教學不僅很好地解釋了“中國學習者悖論”,而且其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歸一(一法多用)和一題多用的變式給學生以新鮮感,增加了學習興趣,減輕了學習負擔,提高了教學有效性,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下面是我們對一道課本例題進行的變式教學設計.
題目:(滬科版八年級上冊數(shù)學等腰三角形課后例題)已知:如圖1,在△ABC中,AB=AC,∠BAC=120°,D、E是底邊上兩點,BD=AD,CE=AE.求∠DAE的度數(shù).
思路:通過分析條件,很容易想到從三角形內角和為180°與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出發(fā),盡可能多地求出圖中角的度數(shù),最終求出所求角的度數(shù).
圖1
因為BD=AD,所以∠BAD=∠B=30°.
同理可得:∠CAE=∠C=30°.
所以∠DAE=∠BAC-∠BAD-∠CAE=120°-30°-30° =60°.
變式1:本例去掉條件AB=AC,能否求得∠DAE的度數(shù)?
思路:去掉條件AB=AC,我們不再知道∠BAD和∠EAC分別是多少度,但由等邊對等角可知∠BAD+∠EAC=∠B+∠C=180°-120°=60°.
所以∠DAE=∠BAC-(∠BAD+∠CAE)=120°-60°= 60°.
可見原題中的條件“AB=AC”是多余的,變式1從特殊的等腰三角形ABC推廣到一般的三角形ABC,但只要保持本質屬性不變,結論仍然成立.這種變式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
變式2:已知:如圖2,在△ABC中,∠BAC=90°,D、E是BC邊上兩點,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數(shù).
答案:∠DAE=∠BAC-(∠BAD+∠CAE)=90°-90°= 0°.
此時,AD與AE重合.
變式3:已知:如圖3,在△ABC中,∠BAC=60°,D、E是直線BC上兩點,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數(shù).
答案:∠DAE=(∠BAD+∠CAE)-∠BAC=120°-60°=60°.
變式2、3不斷地變換條件的層次,將原題條件∠BAC=120°分別變?yōu)椤螧AC=90°、∠BAC=60°,而且變式2、3強調了∠DAE與∠BAD+∠CAE、∠BAC的關系.這樣不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還將知識、能力和思維方法在更多的新情境中反復滲透,達到了深化、升華的效果.
圖2
圖3
“一般化”是構造變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如果∠BAC的度數(shù)未知,那么∠DAE與∠BAC有何關系?于是,我們得到如下變式:
變式4:已知:在△ABC中,∠BAC=α,點D、E是直線BC上的兩點,且BD=AD,CE=AE.求∠DAE的度數(shù).
解析:因為BD=AD,所以∠BAD=∠B.同理可得∠CAE=∠C.
(1)當0°<α<90°時,
∠DAE=(∠BAD+∠CAE)-∠BAC=(∠B+∠C)-∠BAC=(180°-α)-α=180°-2α.
(2)當90°≤α<180°時,
∠DAE=∠BAC-(∠BAD+∠CAE)=∠BAC-(∠B+∠C)=α-(180°-α)=2α-180°.
綜上可得:∠DAE=|180°-2α|.
變式4實際上是對前三個變式的歸納總結,變常量為變量.對于上述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動態(tài)展示給學生看.以課本例題為“鑰匙”,通過改變條件,引申探究,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可以提高學生自覺鉆研書本例、習題的積極性.
變式5:已知:如圖4,在△ABC中,∠BAC=120°,D、E是直線BC上兩點,且AB=BD,AC= CE.求∠DAE的度數(shù).
解析:因為AB=BD,所以∠BDA=∠BAD.同理可得∠AEC=∠CAE.又因為△EAD的內角和為180°,所以∠AEC+∠BDA+∠EAD=∠CAE+∠BAD+∠EAD=180°.∠BAD+∠CAE=∠BAC+∠EAD=120°+∠EAD.
因此120°+2∠EAD=180°,則∠EAD=30°.
在解題教學的思維訓練中,通過改變問題背景進行變式訓練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通過改變條件,可以讓學生對不同條件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通過改變結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推理、探索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和嚴密.類比以上變式,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變式,能不能使條件一般化“令∠BAC=α”,對參數(shù)α進行討論,得出一般規(guī)律?學生探究有困難時,可適當予以提示:點D、E可以在線段BC上,也可以在其延長線上,甚至可以重合.最后,利用幾何畫板向學生演示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
變式6:已知:在△ABC中,∠BAC=α,D、E是直線BC上兩點,且AB=BD,AC=CE.求∠DAE的度數(shù).
圖4
把∠DAE與∠BAC的地位交換,即∠DAE的度數(shù)是已知的,其他不變,是否可求∠BAC的度數(shù)?
變式7:在△ABC中,D、E是直線BC上兩點,且BD= AD,CE=AE,∠DAE=60°.求∠BAC的度數(shù).
解析:因為BD=AD,所以∠BAD=∠B.同理可得∠CAE=∠C.
(1)當∠BAC為鈍角時(如圖5),因為∠BAC=∠BAD+∠EAD+∠CAE,∠EAD=60°,所以∠BAC=∠B+∠C+60°.又因為△ABC的內角和為180°,所以∠B+∠C+∠BAC= 2(∠B+∠C)+60°=180°,則∠B+∠C=∠BAD+∠CAE=60°,則∠BAC=120°.
圖5
圖6
(2)當∠BAC為銳角時:
①當D、E其中一點在線段BC上,另一點在BC的延長線上時(如圖3).因為∠EAD=∠EAC+∠CAD=60°,△ABC的內角和為180°,所以∠B+∠BCA+∠BAC=180°=∠B+∠BCA+∠BAE+∠EAC=∠B+2∠BCA+∠BAE,則180°+∠EAD=∠B+2∠BCA+∠BAE+∠EAC+∠CAD= 2(∠B+∠BCA)=240°,所以∠B+∠BCA=120°,則∠BAC= 60°.
②當D、E兩點都在線段AC的延長線上時(如圖6).∠EAD=∠EAB+∠BAC+∠CAD=60°,∠ABC=∠BAD=∠BAC+∠CAD,∠ECA=∠CAE=∠CAB+∠BAE.又△ABC的內角和為180°,即∠ABC+∠BCA+∠BAC=180°,所以180°+∠EAD=∠ABC+∠ACB+∠BAC+∠EAB+∠BAC+∠CAD=2(∠ABD+∠ECA)=240°.故∠ABD+∠ECA=120°,則∠BAC=60°.
綜上可得,∠BAC=60°或∠BAC=120°.
逆向變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分類討論,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課本上的例題、習題都是教材編寫者精心編排的,教師應該扎根課本,抓住知識的本質,對課本例題、習題進行多角度的變式教學.從而“把冰冷的美麗化為火熱的思考”,既能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也能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