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明+姜濤+潘忠+劉成龑
【摘要】和諧社會——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和諧社會一直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在黨的16屆六中全會上,就曾經(jīng)提出過:“在現(xiàn)代的新世紀新社會,作為共產(chǎn)黨的我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維護國家的安全,能否抓住機遇,使我們國家更上一層樓,主要在于能否做到構建一個和諧安穩(wěn)的社會”。毫無疑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發(fā)展的主體,也是人類進步的標志,而人,則是能否做到世界和諧的最重要的一環(huán),同樣,作為高校的學生是未來社會和自然的主人,因此,在高校的學生管理中就貫徹和諧的理念,會是一種為了未來奠定扎實基礎的管理方法。
【關鍵詞】和諧社會 高校學生 管理
現(xiàn)代社會一直在講和諧,那么到底什么是和諧?“和”即融合、洽和,是一種平實的相處模式,而“諧”即是相同、同步,講究的是共同前進,一起創(chuàng)造未來。對于人和社會來說,就是人類造福社會,為社會的發(fā)展謀福利;對于人和自然來說,就是人類保護自然,保護自然界中的物事和環(huán)境;而對于人和人來說,就是人和人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所有人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美好境界。而管理則是為了促成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達成某種目的并且能夠高效高質的完成它。因此“和諧”和“管理”并不沖突,相反,二者還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對于高校管理來說,被管理的是學生是人,而管理者也是人,這就屬于人與人之間和諧的范疇。因此要從以人為本的觀點出發(fā),從和諧管理的理念出發(fā),做好管理、做到和諧。
一、高校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主體區(qū)分不明。主體——即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團體中占有主導地位的那個人,一直以來的高校管理,大多人都認為管理者占有絕大部分的主導權,也是管理中的主體,其實不然,對于新時代的社會來說,學生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難以磨滅的地位和影響。而這點卻是現(xiàn)在的高校管理者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也是目前高校管理所缺乏的,現(xiàn)在的管理者在實行管理的權利的時候,并不能考慮到學生本身的心理狀況和實際能力,他們也是有血有肉,也懂得被人尊重時的感受,他們希望被重視,希望得到我們的愛護!而統(tǒng)統(tǒng)的這些,作為管理者的我們卻根本沒有發(fā)現(xiàn),只是把他們當作被管理的對象,引起他們的反彈,因此管理才變得越來越艱難。
(二)學生的感情被忽視。相對于管理者而言,學生本身也具有很強烈豐富的情感,如果一味的采用壓制的手段,會很容易讓學生反感,一方面會使學生越來越缺乏自信,從而喪失積極主動的進取心,另一方面因為學生的過度逆反,從而使得管理變得困難,這兩者,都不是在管理的時候想要見得到的,更加與我們進行高校管理的初衷所不符。其實學生也是渴望被關心,渴望被珍惜的,在進行管理的同時要多與他們進行情感上的溝通交流,和諧處理好與他們的關系,才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成果。
二、和諧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近些年來,我國在全力發(fā)展國家科技實力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人文實力的發(fā)展,在國家戰(zhàn)略中,構建和諧社會占有很大一部分位置,因為高智慧高品質的人才才是未來的頂梁柱,因此,在教育這方面,尤其是已經(jīng)具有完善品格的高校教育更是尤為關注,提出了很多理念和重大的希望。目前看來,我國高校的規(guī)模在世界上都是排名靠前的,相對于以前的精英化教育——只有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才會被選拔出來進入高校深入培養(yǎng),現(xiàn)在是一種名為大眾化教育的現(xiàn)狀,由于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人才培養(yǎng)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因此管理工作也隨之變得越來越艱難,由此可見,高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也應該隨之發(fā)生變化,根據(jù)新改革的要求,樹立正確的人文理念,在高校教育上提倡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人情味。
教育,作為培養(yǎng)新時代棟梁的一項重要途徑,是關乎之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工程,而高校,則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是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其中的教育和管理關乎未來學生的本身素質和能力,能否成為具有多方面素質人才就看在高校中的發(fā)展了。
作為和諧管理的和諧,具體化表現(xiàn)為以人文思想為理念,以和諧理念為起點,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肯定學生的自身能力,發(fā)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軟硬兼施,不但注重素質管理和條件要求,還強調人文關懷,讓學生能感受到不同于父母,不同于朋友的來自社會的愛。學生管理工作作為新時代工作的重點,作為高校工作的重點,必須順應國家的號召,以建立和諧社會為根本要求,在此之上改變本來的老套管理模式和思想,切實落實,建立優(yōu)勢,為培養(yǎng)多功能多能力型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時也是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高校管理者要以德修身
作為新時代的公民,國家要求每個人都能做到以德修身,這也是和諧社會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作為高校管理者,這樣的素質更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一定條件下他們必須要作為這樣素質的榜樣,原因不難理解,他們是高校學生接觸最直接也是最密切的人,更是在學生心靈中扎根最深的人,如果他們都不能做到以德修身,為和諧社會的建成顯示自己的德行,何談教育學生?何談管理學生?而就是這樣嚴峻且重要的問題,在我們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之后,還是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高校管理者的德行修養(yǎng)并不到位,在這種情況下,自身不改,空有說教,怎么能讓人信服?
四、教師的品德風貌、知識水平在管理中的作用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楷模,更應該是一代社會所有人的楷模,他們的品德風貌,將直接影響高校管理的成敗與否,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從小到大,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是難以撼動的高大偉岸,他們所具有的一系列品格、能力更是會在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應該具有優(yōu)秀的風紀風貌,高尚無私的品德修養(yǎng),淵博厚實的知識儲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得高校學生得到良好的人文接觸,讓學生在被管理時能夠得到安慰和理解,也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盡快的成長起來。
以上所說可以概括為,和諧管理,和諧社會;以人為本,成就未來。為了高校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了國家的輝煌未來,在高校管理上一定要多下功夫,以和諧教育理念進行管理,未來一定會教育出更多高品質高德行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鵬,孫克迎,張樹霞,王偉,于川.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
高校學生管理研究[J].科技資訊,2016,(36):166.
[2]陳雅珍.加強高校學生宿舍管理,構建和諧校園[J].長春
教育學院學報,2015,(02):25-27.
[3]紀純晶,李佳,劉志.高校學生和諧管理途徑的探索[J].遼
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