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安
摘要:人類的現(xiàn)代化之旅正在叩打著全球化的門檻,經濟、政治、文化的社會化互動既反映人類的進化與發(fā)展,也潛藏著新的自然困惑和文化危機。宗教關照與道德滋潤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兩大層面,它們之互補,可解全球化背景下人類之自然困惑和社會文化危機。
關鍵詞:儒家 道德 宗教 全球化
半個世紀以來,我們民族有一個充滿歧路和迷津的精神話語,即何謂宗教,宗教的本質和社會功能何在?筆者認為,討論這個問題,應該把它放在中西不同語境下和還原到歷史過程中加以理解,方能得出中肯的結論。
從本質而言,宗教是由精神信仰為根本特征并由此而生發(fā)出的情感、儀式及諸如此類內容而構成的一種文化活動。歷史表明,完備的宗教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其積極意義。然而,在世界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前提下,宗教的普世性是有限的。本著這一理路,筆者擬以文化學為視點,對宗教在中國之命運以及宗教關照和道德的互補關系發(fā)表淺見,以就教各位方家。
一、宗教之中國命運
從歷時性看,由于社會經濟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宗教有著不同的精神內涵,意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中國宗教的信仰對象,不像西方基督教那樣一如既往的信仰上帝而發(fā)生了幾個大的轉變,經歷了遠古時期的自然神崇拜——圖騰崇拜到天帝鬼神崇拜再到先祖崇拜(生殖崇拜——生命崇拜)的精神嬗變歷程。
對于現(xiàn)代文明而言,自然神崇拜以及圖騰崇拜無疑充滿了種種神秘而荒誕的色彩,然而,就是這么一種神秘而荒誕的文化形式卻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形式,后世的所有文明及文化莫不是以它為酵母而發(fā)展起來的。從這層意義而言,原始宗教是人類文化的搖籃。原始宗教是“人類”有別于自然萬物的精神佐證和價值標示,它證明人類不僅是一個生物實在,更是一個精神實在,而人之所以為人者,不是因其生物性而得以說明的,而是通過人類有其與自然萬物不同的精神追求才得到說明的,它反映自然史發(fā)生根本質變,由動物心理和動物意識而進化出人類精神和人類思維,人類早期的宗教追求正是人類精神的價值體現(xiàn)和人類抽象思維的文化表征。從文化功能來看,原始宗教在人與自然之間起著協(xié)調作用,在人的本能與文化之間起著制衡作用,在人的精神需求中起到了主觀自足的作用。因而,它的存在是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必然。
當人類步入階級社會以后,原始宗教的自發(fā)性逐步被統(tǒng)治階級灌注以自覺意識。意即宗教崇拜不僅要滿足社會一般精神需求,而且必須滿足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求,為達此目的,統(tǒng)治階級則對早期的自發(fā)宗教進行加工和改造,利用宗教信仰的形式,對社會精神的歸流進行有目的的導向。這樣一來,作為一般文化精神活動的宗教,從其功能而言,則發(fā)生增值變化,它不僅滿足了一般社會精神追求,更滿足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求。宗教也就由一般社會文化形式過渡為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意志,即意識形態(tài)。“天帝”崇拜就是統(tǒng)治階級官方意志的體現(xiàn)。
中西社會文化史都經歷了這樣一個宗教的嬗變過程。中國宗教史置夏商時期,統(tǒng)治階級營造了濃厚的神道文化。《易·觀·彖》對這種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概括:“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薄跋韧跻允》剑^民設教?!笨梢钥闯?,“觀民設教”是考慮一般民眾的精神需求而設教,“以神道設教”則強調“天意”不可違,而地下王權則是“天意”的體現(xiàn),服從王權的統(tǒng)治是合乎天意和神道的。不言而喻,宗教的雙重文化功能盡有所現(xiàn)。
中國宗教到西周時期,盡管依然保留了夏商時期的“天帝”崇拜的形式,但中國宗教的內容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以周公旦為代表的開明政治家根據(jù)夏商王朝興衰的歷史教訓,已經開始覺悟到一味地迷信“天帝”無疑是對“人本”的抑制,并力圖把對“天帝”信仰與“人本”信仰進行融通,并因此而提出了西周王朝的政治原則和宗教文化原則,強調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在“尊天”的同時,還更應該加強道德修身?!耙缘屡涮臁?,“敬德保民”的政治、宗教、文化原則可以說具有廣泛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標志著西周王朝施政原則重心的轉移,也標示著社會宗教文化政策的重大改革,其意義在于它把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由外在世界而拉向人的內在世界。從天人合一理念出發(fā),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天人一體,天人同構,因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不必把自己的精神追求統(tǒng)統(tǒng)寄托給外在世界,更可以通過道德覺醒而完成人的宗教寄托。這就是說,在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下,天德與人德一致,尊天與敬人一致,而尊天是形式,敬人則是目的。至此,周公旦從統(tǒng)治者的施政理念改革入手而完成了中國宗教的改革,他把民族宗教信仰由天上世界拉到現(xiàn)實人間,把人的精神皈依由外在自然轉換到人的內心世界,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化史上人本主義之先河。
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及后學仰承周公之先志,并從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而形成的儒家的倫理綱常,緊緊地把中華民族的情感寄托和精神皈依鎖扣在現(xiàn)實生活和人的內在世界之中,儒家的倫理綱常,是中華民族每個生命個體展示人身價值和教化子孫亙古不變的宗教道統(tǒng),乃至成為中華民族的族性標志與西方民族明顯地區(qū)別開來。
二、現(xiàn)代化過程中人類的文化困惑和精神危機
歷史的車輪飛速把人類帶進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雙重驛站,同時,也造就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物質矛盾和精神困惑?,F(xiàn)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發(fā)達的商業(yè)文明固然給人類帶來極大福祉,改善了人的生存境遇,但人類在營造現(xiàn)代化和商業(yè)文明的同時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沉重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人的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的悖然等,充分說明現(xiàn)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發(fā)達的商業(yè)文明并沒有解決人的終極關懷。
在現(xiàn)代化社會,人并沒有獲得徹底解放和得到永恒的幸福,人面臨著新的前所未有的精神苦惱。如果說全球化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面聚光鏡,則它把人類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潛在的深層矛盾和危機統(tǒng)統(tǒng)凸現(xiàn)出來,人類將面臨共同的新的文化選擇。正是這種背景下,關于普世主義的宗教話題也就成為中外人文學者所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
源于拉丁文的西語“宗教”一詞,其原意是指人與神的某種關系,即Religare,所謂“神”,是某種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從發(fā)生學角度看,“神”、“帝”是中西宗教乃至整體文化的價值源頭,不同的是由于地域環(huán)境所造[成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不同,因而中西民族對“神”、“帝”的作用和功能做了不同理解和詮釋,進而賦予它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以不同的格位。如西方民族對“神”、“帝”的萬有作用愈來愈神圣化和思辨化,而中華民族對“神”、“帝”的創(chuàng)世功能進行了淡化,賦予它以道德內涵,《易·系辭上》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神”和“天帝”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僅僅是人的道德品性的參照和佐證。可見宗教在中西民族中有著不同命運。
但無論怎么說,宗教作為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對人類精神的養(yǎng)成和不斷豐厚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特別是當人類面臨各種自然災難和社會危情時,它對人的精神的維系,對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關系的調整,以保證人類有序地生存和發(fā)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目前,人類面不僅臨著來自自然方面(病毒、海嘯、地震、臺風)的災的威脅,來自社會方面的威脅甚至更令人堪憂不己。
三、傳統(tǒng)儒家道德精神的全球化價值
在人類文化史上,宗教的歷史命運表明其文化功能是有限的,它只能滿足人的精神的部分需求而不具備滿足人的全部或根本精神需求的文化功能。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出現(xiàn)一種超歷史超民族超文化超地域性的統(tǒng)一的世界性宗教,無論從發(fā)生學或從歷時性眼光看,宗教總是具體的,它屬于自己的民族或屬于自己的文化認同體??v然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世界性宗教,除它們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而不能相互認同甚至產生對立之外,就是在它們的內部也客觀上存在著不同教派的文化距離。如此看來,在經濟、政治、文化尚存在差異的情勢下,作為一定經濟、政治、文化產物的宗教客觀上存在著文化局限性,因而,在一個存在差異的世界,宗教則不足以作為人類精神而產生出普世關懷的終極價值。
在比較和揭示宗教的文化局限性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道德文化則可以彌補世界宗教文化的局限性而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類精神之追求。道德與宗教一樣,同屬于人的精神生活,然而,道德比宗教更具有喚起主體自覺意識的能力??档略浾f:道德是人的內心的律令。它在人的自覺追求中完成對人的精神關照,這種關照不僅是對自我的精神關懷,更有對他人的乃至對整個自然的精神關懷,傳統(tǒng)儒家的“仁愛”理念及德性,集中體現(xiàn)了道德的多重文化功能,它可以完成對人的多層面的精神關懷。何謂“仁”?孔子在對弟子樊遲解釋“仁”時說:“仁者愛人”?!叭省币髮θ擞型樾模嘘P心的真情實感。推已及人,將心比心,是“愛人”的中心內涵。
參考文獻:
[1][清]阮元???十三經注疏(上、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