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編委會對于一份學術期刊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對于高校學報而言,編委會的設置與職能發(fā)揮需要充分尊重學報編輯部的自主性,改變以往由學校任命的組織辦法,由編輯部根據學報自身現狀和發(fā)展需要對編委會人員組成進行及時調整,才能充分調動和發(fā)揮編委會功能。對于高校文科學報而言,編委會可以作為智囊團,對學報工作起輔助的指導、監(jiān)督和咨詢作用,而不應該作為學報編輯部的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這不符合文科學報自身的特點。當下高校文科學報的發(fā)展面臨國際化的問題,但在編委會設置過程中,應立足刊物實際,根據自身情況準確定位,不應該盲目追求國際化。
關鍵詞:高校文科學報;編委會;設置;定位;國際化
編委會對于一份學術期刊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來說,成功的編委會是一份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保證,對于學術期刊形象的樹立和傳播起到獨特作用。已有文獻對學術期刊編委會的功能與作用等各方面都已有了較為豐富的研究[1-7],但是,現有研究多是以科技期刊為樣板進行分析,在研究中也沒有認真分析高校學報在現階段所面臨的具體形勢和問題,因此某些結論對于文科學報就難以適用。本文從高校文科學報實際情況出發(fā),對文科學報編委會的設置及定位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高校學報的主辦單位是各個高校,這種特殊的行政關系決定了高校學報編委會也往往是由學校行政任命的,學報編輯部在編委會的人選方面缺少自由度。這會帶來一些相關問題:一是,在編委人選方面,以行政職位代替學術水平,搞平均主義原則,以各個院系負責人為主。眾所周知,學報是一個學術刊物,編委會職能的發(fā)揮依托的正是其編委委員的學術水平,而以行政職位來推選學報編委,既不能有針對性地突出學報的優(yōu)勢學科,也不能有效反映一個人的學術水平。這樣的編委會形同虛設,編委們都只是掛名而已,并不承擔相應的職責,對學報的發(fā)展也起不到正面作用。二是,編委會新陳代謝較慢。行政任命的方式周期長,不夠靈活,無法根據學報的發(fā)展現狀以及編委的現實狀態(tài)及時更換和補充編委。有的編委會任命后十幾二十年都沒有變動。有的編委退休后就不再進行學術研究,有的編委早已不在本校教學,平時也難以聯系與溝通。這樣的編委會如同僵尸,無法跟上當前社會和學報發(fā)展的最新要求,無法及時體現和充分發(fā)揮學報的自身特點和學科優(yōu)勢,自然也無法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職能,為學報發(fā)展出謀劃策。三是無法在編輯部與編委會之間的工作磨合中,留住和補充真正認真負責、能夠為學報發(fā)展盡心盡力的編委,及時淘汰那些徒有虛名卻并不愿貢獻力量的學者。因此,從學報的實際工作情況來看,學報編委會的組織應該在分管校長牽頭授權之后直接交由學報編輯部負責,編輯部根據自身學科分布、學科優(yōu)勢、特色欄目的需要等等,選擇和聘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學報的編委,并根據各位編委參與學報編輯部工作的情況決定編委的任期、去留等等。認真負責的編委,可以多擔任幾年,只掛名、不愿或不認真承擔工作的編委則實行靈活的淘汰機制。及時更換和補充編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編委會的活力,否則編委會就成為一個擺設,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其次,有研究認為,“編委會是領導編輯部工作的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也是期刊編輯部開展業(yè)務工作的領導者”[7],“編委會是期刊的主要職能機構之一”,其主要職責包括“建議、決定編輯出版方針及期刊的發(fā)展方向”[4]1121。對此,我不能認同,這對于高校文科學報實際工作而言也有較大偏離。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中明確指出:“學報編輯委員會是學報編輯出版工作的學術指導機構,應對學報編輯出版工作起指導、監(jiān)督和咨詢作用?!蔽覀儗τ诰幬瘯恼J識和定位都應該以此為基礎來展開。雖然作為學術期刊的一個職能機構,編委會對于期刊的發(fā)展確實可以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編委會是否能夠作為期刊日常工作的權力機構和決策機構,決定期刊的編輯出版方針及發(fā)展方向,這是需要商榷的。對于科技期刊來說,科學研究的分工已經導致學科的專業(yè)細化程度遠較文科學報要深刻??萍计诳母寮鋵I(yè)細分程度已遠遠超過人數有限的編輯數量,編輯往往只能在粗略把握來稿方向之后再把稿件分配到相關領域專家那里進行復審。編委作為各學科領域專家對期刊的稿件處理權限自然也會非常大,乃至可以決定稿件生死。但這種決定仍然不能也不應該代替編輯部及主編和副主編對于稿件的取舍。從本質上說,編委會畢竟不是一個正式的編制,它只相當于期刊的智囊團,作為期刊編輯部的輔助機構存在,即使各位編委都是專家,也決不能讓編委會取代編輯部的各項職能,成為決定期刊發(fā)展的主要職能機構。編委會成員的兼職身份及分散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適合也不可能像專職主編一樣從期刊的整體發(fā)展出發(fā)為刊物制定明確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路線并統(tǒng)籌處理編輯部日常工作。主編是一個期刊的靈魂,編委會可以為期刊發(fā)展出謀獻策,但究竟要往哪個方向發(fā)展,它最終呈現給讀者的面貌是怎樣的,它能夠形成什么樣的風格和特色等等,都還是要由主編帶領下的期刊編輯部負責。尤其是對于以思想性、人文性見長的文科學報而言,主編往往更能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優(yōu)長,使刊物呈現出特殊的風格與特色。否則,編輯部內各位人員便淪落為純粹的校對人員和排版人員了。這是對編委會職能的誤解。對于文科學報尤其如此。自古哲學社會科學等等學科,雖然也進行了專業(yè)化的分工,但是作為研究人類精神世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學科,文史哲從來都是相通相連的。所以文科學報的編輯雖然也有自己的專業(yè)方向,但是其區(qū)分度,并沒有科技期刊的編輯這么專精尖。對于文科編輯而言,通過觀點推敲、文字敘述、思維邏輯、材料論證等幾個方面對文章進行把關,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淘汰不合格文章的,雖然有一部分稿件仍然需要送給編委審查,但是編輯對于通過編委取舍稿件的依賴度沒有科技期刊編輯高。這也決定了文科學報的編委會不可能像上述引文所言,承擔起學報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因此,編委會對于文科學報而言,其定位在“高級智囊團”更為合適。也就是通過審稿、投稿、約稿、宣傳、策劃等方面的工作,為學報發(fā)展提供切實的幫助與支持,也就是《管理辦法》中所言的“指導、監(jiān)督與咨詢”,從而為提升學報質量,擴大學報影響發(fā)揮作用。
第三,在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全國各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都提出了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創(chuàng)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這對于高校發(fā)展而言,無疑是具有宏圖偉略的方針,是中國文化和科技實力崛起的象征。高校發(fā)展如此,對于展示高??蒲袑嵙Φ闹匾翱?,高校學報在高校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無疑要承擔重大的責任。因此,不少學報都把國際化作為自己的更高目標。有學者認為,“高校學報國際化辦刊之路是每個學報必須面對的問題”[8]但是,對于科技期刊而言,走國際化道路似乎更容易實現,目前全國幾十家高校學報的英文刊幾乎清一色都是理工科為主,在編委會的設置上,走國際化道路也已成為共識:“國際化的期刊需要有國際化的編委隊伍。國際編委會是國際期刊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國外編委的數量、參與程度是反映一本期刊國際化的重要標準之一。”[9]國際編委數量也成為這些期刊強調的內容。對于力圖走向國際化道路的科技期刊而言,這是必要的,因為就科技發(fā)展水平而言,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科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引領者都在國外。從《浙江大學學報(英文刊)》來自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萬名審稿專家[10]來看,其期刊編委中的國際編委數量也占很大比例。以《浙江大學學報(英文A刊)》為例,其54名期刊編委中,共有14名國際編委[11]。對于文科學報而言,國際化卻不容易實現。2002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文科學報的最終目標是“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和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治國理政的系統(tǒng)思想,經過半個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努力,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節(jié)點,為了實現中國夢,形成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積極落實五大理念。在此形式下,高校學報也成為宣傳中國思想、突出中國特色、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橋梁。因此,在辦刊思路上,除了國際化之外,高校文科學報更應該立足于中國實際,深入研究和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對于高校文科學報而言,在特色化辦刊思路的指引下,立足本校優(yōu)勢學科的優(yōu)勢人才,面向全國的知名學者專家,在切合實際的刊物定位中,成立符合自己刊物實際要求的編委會才是當務之急,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聘請國際編委,盡力實現國際化傳播,為中國學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盲目追求國際化。
綜上所述,對于高校文科學報而言,編委會的設置與職能發(fā)揮需要充分尊重學報編輯部的自主性,改變以往由學校任命的組織辦法,由編輯部根據學報自身現狀和發(fā)展需要對編委會人員組成進行及時調整。在依托本校優(yōu)勢學科及知名專家學者的基礎上,突出學報辦刊特色,同時積極面向全國,聘請國內相關領域較有影響力且認真負責的專家學者擔任學報編委,為學報發(fā)展獻策獻力,有效提高高校文科學報辦刊質量和學術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翔. 學術期刊編委會履行職責中常見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 2007(6):453-454.
[2]朱曉文,宋冠群. 編委會對提高期刊質量所起的作用[J],編輯學報, 2013(6):564-566.
[3]朱大明. 學術期刊編委會作用評價指標初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4(7):975-977.
[4]張立偉, 姜春林. 編委學術表現與期刊質量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9):1121-1126.
[5]朱大明.學術期刊編委會人數規(guī)模的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1):33—38.
[6]王金蓮.高校學報編委會作用的最大化[J],編輯學報,2012(6):573-575.
[7]蔣濤.充分發(fā)揮高校學報編委會效能的若干分析[J],科技與出版,2008(12).
[8]楊帆.近十余年高校學報國際化辦刊趨勢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14(1).
[9]黃東杰,等.英文期刊中編委會的國際化及其作用[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6(4): 157.
[10]張月紅.讓中國期刊自信地走向世界——《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的辦刊思路與實踐[J],傳媒,2011(10):26.
[11]參見http://www.zju.edu.cn/jzus/editorial_a.php.
作者簡介
劉云(1978-),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編輯,副編審,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