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要 介紹蘘荷的特征特性,總結其設施高效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整地施基肥、種莖準備、定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方面內容,以供參考。
關鍵詞 蘘荷;特征特性;設施;高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2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081-01
蘘荷,又名茗荷、野姜、芽荷,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蘘荷具有活血調經、鎮(zhèn)咳祛痰、消腫解毒等功效,其主要食用部分為花軸,南通人喜歡用其和青毛豆同炒,或是涼拌,味芳香微甘,營養(yǎng)豐富,很受消費者喜愛。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其種植方式也由以前的房前屋后小面積種植向露地大面積種植及設施規(guī)?;N植發(fā)展。據統(tǒng)計,南通地區(qū)蘘荷種植面積在333.33 hm2左右。露地栽培的蘘荷,一般最早采收期在8月左右,銷售價格為6~10元/kg。通過設施栽培,可將蘘荷采收期提早到6月中下旬,較露地栽培提早1個月以上,銷售價格在40元/kg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1 特征特性
蘘荷為姜科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為須根系。地下莖匍匐生長,其上發(fā)生大量須根,向下抽生肉質根,向上抽生紫紅色嫩芽,日照后呈綠色,葉鞘紫色,緊裹嫩芽,葉鞘散開后,莖葉生長。莖高0.5~1.0 m,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30~35 cm,寬約10 cm,葉面光滑,葉背無毛?;ㄝS自地下莖抽出,花多而密集,穗狀花序,外被紫紅色肉質鱗片,花淡黃色,分大小3瓣。種子黑色,圓球形[1]。
蘘荷喜溫不耐寒,春季當地溫升到10 ℃以上時開始萌芽出土。氣溫超過20 ℃時生長加速,繼而形成花軸。8月為抽生花軸的盛期,當氣溫降至15 ℃以下時,植株生長減緩,直至停止。遇霜則莖葉凋萎,冬季若10 cm以下土層溫度降至0 ℃以下,則地下莖常被凍死。
蘘荷忌干旱,不耐水澇。干旱造成花軸產量低;水澇則導致地下莖腐爛。蘘荷生長需充足的陽光,在半陰地生長不良。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但以選擇疏松富含有機質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為佳。
2 設施高效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在南通地區(qū),蘘荷按其花軸鱗片的顏色分2種:一種為紅色,一種為白色。紅色的采摘期比白色的稍早,纖維含量高,但個頭小,白色的纖維含量低,汁水多,個頭大,可根據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種植品種[2]。
2.2 整地施基肥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能排能灌的田地,前一年入冬之前,將土壤深翻。翌年定植前施腐熟的農家肥75 t/hm2和復合肥600 kg/hm2,或深施商品有機肥24 t/hm2,蘘荷為多年生植物,一次性施足基肥,才能提高產量。
精細整地后做畦,地勢低、排水慢的田地,需做高畦,一般高于10 cm。地勢高、排水快的田地,做低畦或平畦,畦面寬度為70~80 cm。
2.3 種莖準備
可以用蘘荷的種子播種育秧,但是出苗率低,且秧苗初期生長緩慢。也可以采用蘘荷離體快繁技術,雖然能加快繁殖速度,但需要一系列的技術,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綜合比較,采用地下莖作為種莖進行繁殖,生長快,技術相對簡單,且效果良好[3-4]。 一般在1月10日前,將蘘荷地下莖挖出,選擇肥胖而鮮亮,節(jié)密而飽滿,質地硬且無凍害的莖,分割成段,每段上應留有2~3個嫩芽,操作時要小心,不要碰傷嫩芽,將種莖放在陰涼的地方,切勿長時間曝曬。
2.4 定植
按65~70 cm的行距開8~10 cm深的定植溝,將種莖的芽朝上按20~25 cm的株距平放在定植溝內, 蓋上細土稍稍高于畦面,并稍加壓實,定植后立即澆水,采用小水漫灌的方式,澆足水后及時覆蓋棚膜。因蘘荷生長需有充足的光照,應使用透光性好的新薄膜。
定植時間不能晚于1月12日,否則定植后會生長不良,影響產量。適當增加蘘荷種植密度有利于獲得高產。密度過低,蘘荷花軸較小,產量較低;密度過高時,易產生郁蔽,也會降低產量。研究表明,當密度達到7.50萬~8.25萬株/hm2時,產量較6.00萬株/hm2增加70%左右。
2.5 田間管理
2.5.1 溫度管理。定植后7 d內,大棚保持密封,等出苗后,棚內溫度高于25 ℃時,須通風散熱。一般在晴天11:00—13:00打開大棚的兩頭,通風散熱,使得白天大棚溫度保持在20 ℃以上,傍晚應將大棚兩頭的出風口關閉。當葉齡達到4~5張葉時,出風口逐漸加大,逐漸加大通風量,白天棚溫保持18~20 ℃;5月下旬可去除大棚裙膜,保持更大的通風量,并在大棚上面覆蓋黑色遮陽網(遮光率60%以上),維持棚內溫度在30 ℃以下;10月前后氣溫降至20 ℃以下時安上裙膜,注意棚內保溫[5]。
2.5.2 肥水管理。蘘荷在生長過程中需追肥3次,第1次在蘘荷地上莖出土13~15 cm時,施尿素150 kg/hm2,或用腐熟的人畜肥稀釋后澆于根部,以促進地上的莖、葉生長。第2次于5月葉鞘完全展開后,施氮磷鉀復合肥225 kg/hm2;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花軸抽生前,施復合肥225 kg/hm2、硫酸鉀225 kg/hm2。當土壤墑情不足時,應在傍晚時及時灌水,否則會影響出芽量和花軸生長,但不能過多,保持濕潤即可,灌水后2~3 d要進行中耕除草,注意要淺耕,以防損傷種莖。梅雨季節(jié)雨水過多時,應及時排水降漬,否則會引起地下莖腐爛。6月上旬左右花軸形成時,可覆蓋油菜籽殼,厚度為1.7 cm,用量為7 500 kg/hm2,使得花軸變柔軟,增加口感,也可抑止雜草生長、延緩葉片衰老,增加產量[6]。
2.5.3 激素調控管理。蘘荷分蘗性強,易徒長,可在生長期(13~14葉)使用50 mg/L多效唑于傍晚葉面噴施進行化學調控,使植株生長健壯,可提高產量10%左右。
2.6 病蟲害防治
蘘荷有特殊的氣味,該氣味有驅蟲的作用,基本沒有蟲害,病害也極少。如果水分過多,會出現(xiàn)根腐病,出現(xiàn)葉子發(fā)黃、枯萎的現(xiàn)象,大棚內應注意排水、通風??稍诎l(fā)病初期用150 mg/L農用鏈霉素溶液噴灑防治。蘘荷連作幾年后病害會明顯加重,且連作5年后產量也明顯下降,需更新田塊重新種植。
2.7 適時采收
蘘荷的主要食用部分為花軸,當花軸從土表抽出后約12 d,在花蕾出現(xiàn)前及時采收,過早產量低,過遲纖維變粗,品質下降。蘘荷為多年生植物,一般在立春后蓋上棚膜保溫,促進其萌芽,開始其第2年的生長。
3 參考文獻
[1] 范淑英,吳才君,盛蕾,等.野生保健蔬菜蘘荷的人工栽培技術[J].蔬菜,2004(3):21-22.
[2] 吳才君,范淑英,王海翔.野生珍稀蔬菜蘘荷的馴化高產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4):535-538.
[3] 朱培蕾,趙貴云,劉才宇.蘘荷生物學特性及其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36):60-62.
[4] 陳亞明,花印梅,李進,等.南通蘘荷大棚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2(4):29.
[5] 夏金英,葉發(fā)寶,杜一新.蘘荷人工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5(8):186-187.
[6] 劉勝輝.無公害蔬菜:蘘荷及其栽培[J].廣西熱帶農業(yè),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