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雙喜
摘 要:人物通訊歷來是新聞報刊所重視的文體。這種屬于記敘文范圍,類似小報告文學的新聞形式,深受讀者喜愛。人物通訊報道的傳記性,就是要遵循真實化的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面貌等,使人物通訊更具感染力和新聞性。傳記性在人物通訊中十分重要,若是缺乏人物的傳記性,人物通訊也就缺乏生命力。人物通訊的傳記性與新聞性應該互相滲透。
關(guān)鍵詞:人物通訊 報道 攻略
人物通訊歷來是新聞報刊所重視的文體。人物通訊是以通訊的形式報道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反映其思想、言行、事跡和生活經(jīng)歷,展現(xiàn)其精神境界、人生軌跡和生存狀況等,從而起到教育他人、啟迪人生或警示社會的目的。②這種屬于記敘文范圍,類似小報告文學的新聞形式,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不但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編輯經(jīng)常寫,一些文學愛好者也常把寫人物通訊作為洗練文筆的機會。
一、傳記性使人物通訊更具感染力
傳記性就是要遵循真實化的原則,用形象化的方法記述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面貌等。人物通訊報道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握人物報道的“傳記性”。
在新聞實踐中,某些記者十分重視人物通訊報道的新聞性,卻忽略新聞人物報道中把握傳記性可以使人物通訊更具感染力和新聞性,整個通訊看起來就是一篇人物傳記。實際上,傳記性在人物通訊中十分重要,若是缺乏人物的傳記性,人物通訊也就缺乏生命力。結(jié)合多年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經(jīng)歷,筆者認為人物通訊的傳記性與新聞性應該互相滲透。
在人物通訊的寫作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困于新聞事實和人物言論,寫出來的人物形象卻顯得干癟生硬,導致人物不是由于過分的虛飾而使其失去清晰度和可信度,便是由于過分的平庸而缺乏鮮活力與感染力!以至于讀者懷疑她/他是誰?她/他的話代表誰?為什么要采訪她/他?這就需要我們在報道中注重人物的傳記性,要更加真實、形象地刻畫人物。人物的傳記性在人物通訊中相當重要,如果缺乏人物的傳記性,人物通訊就不具可讀性, 也就缺乏生命力。
“報紙,即民史也?!弊T嗣同曾有關(guān)于新聞報刊的見解。③如今,人們認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人物通訊就是一個人的一頁歷史,一段新聞歷史,一部凸顯出人物個性的有時效性、新聞性、歷史性的傳記文章。傳記性在人物通訊報道中具有以下幾個重要作用。
首先,傳記性可以凸顯出人物個性。個性是人物的心理與精神特質(zhì)的體現(xiàn),個性表現(xiàn)在人物的言談、舉止、氣質(zhì)、觀點等方面。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正是通過其個性化的言行展現(xiàn)出來的,而這也很好地和新聞性融合起來,使人物鮮活起來,使人物的形象更立體、更豐滿,新聞性更有力度地凸顯出來。抓住了人物的傳記性就抓住了人物的個性化言行,就會使人物更具感染力與新聞性,而抓不住人物的傳記性就會千人一聲,萬人一調(diào)。因此,人物通訊的傳記性是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的關(guān)鍵所在。
其次,人物的新聞性也會就隨人物的傳記性而凸顯。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其豐富性、微妙性和多樣性;英雄人物是人,反面人物也是人。這就要求我們在報道他們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真實準確,不刻意拔高人物,也不隨意貶低人物,要將他們寫成痛癢豐盈、悲喜豐富的有人味的人,凸顯出人物的傳記性,展現(xiàn)人物的成長軌跡、心路歷程、生活狀況等,這樣更能使人物的教育意義,人物的新聞性凸顯出來;我們有些人物通訊存在片面化傾向,先進人物被“神化”,反面人物被“魔鬼化”,沒有“人味兒”的人物也就失去了起碼的真實性與可讀性,更不用說教育性和新聞性了,失去了傳記性,讀者也會對這種模式文章、官樣文章產(chǎn)生逆反心理,因此多維的透視人物傳記性的寫作方法,可以使人物血肉豐滿,悲喜豐富,同時它也是解決紀實人物真實、客觀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使人物具有真實性、可讀性、新聞性的方法。
二、怎樣寫才能凸顯人物的傳記性
人物的傳記性要求我們所寫的人物,除了對其生平、經(jīng)歷及歷史功過加以考訂辨別之外,還要對他們的“為人”加以推詳、揣摩。不要只把筆下的人物作為文章中的人、新聞通訊中的主角,也要把他們作為人性的人,從人的自身來看。還原筆下的人物“人的本性”,展示他們的豐富性、復雜性,由新聞通訊中的筆下人物還原為真實生活中的人,由真實的人帶動襯托新聞通訊的新聞性,使人物和新聞都鮮活起來,富于感染力,這才符合人物的傳記性。那么,怎樣寫才能
凸顯人物的傳記性?
第一,要多側(cè)面地描寫人物。多側(cè)面地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不虛美,不隱惡”,筆下的人物才會既鮮活又真實;要從人的視角去看待先進模范人物,也從人的視角去看待普通人或反面人物,只有從多側(cè)面展示人物的個性和人生曲線,才能使人物真實可信,使人物通訊具有傳記性與新聞性;然而,在人物通訊寫作中,我們有時會忽視那些看似小事,卻能體現(xiàn)人物精神面貌的事實,也就是忽視了人物傳記性的由點及面的塑造,從而也影響了新聞性的效應。
第二,要飽含激情去采訪寫作。采訪寫作一定要源于生活,自己的位置不能高于生活,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這是著名新聞記者穆青一生執(zhí)著信守的新聞人的信條。采訪寫作中應飽含熱情,情感奔放。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對勞動者的熱愛,使他的筆調(diào)一直飽含著激情。用他的話說:“我一直主張記者應該擁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聞作品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激動的過程”。④
比如,穆青在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的過程中,多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穆青的人物通訊是留給后來新聞人通讀和研究的寶貴文獻財富,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那個時代的影子,《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鐵人王進喜》,這些具有傳記性與新聞性的人物通訊,突出了那個時代的人物特色,唱響了時代主旋律,起到了弘揚時代精神,激發(fā)群眾建設熱情的作用,堪稱不朽之作。這正是人物通訊中傳記性與新聞性的深刻體現(xiàn)。
第三,要注重細節(jié),寫出活生生的人。把握好大和小的辯證關(guān)系,對人物通訊的新聞寫作具有重要意義;細節(jié)是作品中細膩描寫人及與人相關(guān)的事物的最小組成單位,新聞通訊寫作,尤其是人物通訊寫作,更需要細節(jié)描繪,需要個性化、典型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這里的細節(jié)不同于文學的虛構(gòu),而是從生活的真實中加以形象的概括,是人物通訊中傳記性與新聞性的需要;細節(jié)描寫是感染力與可讀性的源泉,如果只用三言兩語概述人物,而沒有精彩的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那么作品就缺乏真實性、具體性和藝術(shù)魅力,人物的傳記性、新聞性也就無從談起?,F(xiàn)代新聞學認為用事實說話一定不能忽視細節(jié),細節(jié)最感人,細節(jié)最傳神。人物通訊寫作缺少了細節(jié)必然了無生氣,缺乏感染力。
現(xiàn)代新聞通訊應更加自覺地運用多種多樣的細節(jié)描繪手法來敘事寫人,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與感染力。⑤美聯(lián)社記者休·馬利根指出:“生動的細節(jié)可以使紙面的文章留在人們的心靈上,滲透到人們的情感中去?!钡侣勛髌返募毠?jié)描繪一定要完全真實且所選擇的應是有助于揭示人物個性、刻畫典型形象、深化作品主題的細節(jié)。而細節(jié)也正是打造人物通訊傳記性與新聞性的必需。如穆青的《人民的好醫(yī)生李月華》,寫李月華產(chǎn)后第五天的深夜搶救蔣大娘的外孫一節(jié)已經(jīng)十分感人了,然而通訊不以此為滿足,還在蔣大娘母女夸李醫(yī)生之后接上一個細節(jié)——這時,門外又響起了李月華親切的聲音:“大娘,孩子好了嗎?”蔣大娘趕忙開門,只見外面雪花還在飄著,李月華深夜前來的兩行腳印還沒有蓋滿,一條新的腳印又通到了她家的門前。雪花飄蓋新舊腳印的細節(jié),把李月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zhì)表現(xiàn)了出來,讓讀者感到真實可信。
結(jié)束語
前蘇聯(lián)文學家高爾基將文學稱為“人學”。人物通訊作為撰寫人物的一種新聞體裁,描寫人物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寫出活生生的來源于生活的真實人物,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具有教育性與啟迪性。因此,在人物通訊的寫作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人物的傳記性,并注意使人物的傳記性與新聞性互相滲透。
注釋:
①1976年9月出生,女,主任記者
②參見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三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③參見《譚嗣同全集》(下冊)
④參見人民網(wǎng)(www.people.com.cn)文章《勿忘人民作記者》
⑤參見郭慧,《挖掘人物通訊中的細節(jié)描寫》,《時代文學》(下半月刊)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