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婭
(南京農業(yè)大學 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調查與提升對策*
朱 婭
(南京農業(yè)大學 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通過對N大學452份樣本的調查顯示,思政課存在吸引力不足和實效性不高的問題,關鍵原因在于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和教學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認識水平與需求模式的發(fā)展。為提升思政課實效性,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師資隊伍、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利用網(wǎng)絡載體拓展教育時空等,增強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教師素質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批示“必須辦好”高校思政課[1]。實效性是實現(xiàn)高校思政課教學價值、功能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盵2]新世紀,伴隨著全球化語境、社會急劇轉型以及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其實效性頻遭質疑。筆者基于對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的反思和總結,對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和訪談,研究思政課實效性的現(xiàn)狀,分析影響因素并提出解決對策,以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思政課實效性,是指“根據(jù)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以培養(yǎng)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知與行的能力為核心促進其思想品德全面發(fā)展的實際效果”[3]。思政課實效性的實質是其自身價值和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高校思政課教學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如何評價高校思政課實效性,學者們提出了多種標準。盛湘鄂認為,思政課實效性評價可以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品德教育三方面進行[4]。鄭蕊指出,高校思政課實效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知識傳授的實際效果、能力培養(yǎng)的實際效果和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效果[5]。林春逸提出,判斷當前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根本標準至少有兩點:一是是否有利于大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進而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二是是否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而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個體核心競爭力[6]。宋進、王玲認為,高校思政課實效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學要素的實效性,是多要素的合力;二是教學過程的實效性,結論背后的東西是教學的指向和平臺,從一定意義上說,論證過程的有效性比結論認知更重要;三是教學結果的實效性,即達到知、信、行。”[7]代禮忠、蔣榮從價值評判角度探究思政課的實效性,指出實效性突出地表現(xiàn)為政治認同[8]。劉福州指出,思政課的實效性既有顯性效果,也有隱性或潛在的效果[9]。
以上學者的研究各有側重點,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學生。本文主要是從學生對教學過程和課程意義的認可程度方面進行評價。
筆者圍繞著思政課實效性在N大學開展了問卷調查。N大學是一所以農業(yè)和生命科學為優(yōu)勢和特色的研究型大學,農、理、經(jīng)、管、工、文、法多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985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高校之一。在思政課“05方案”實施后,N大學分別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3個學分),大一第二學期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2個學分),大二第一學期開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6個學分,其中2個實踐教學學分),大二第二學期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3個學分)。
問卷調查時間是2015年6月;調查對象是大二學生,他們正在上第四門即最后一門思政課而且即將結束課程。對農、理、文、商等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共發(fā)放問卷460份,有效問卷有452份,有效回收率為98.3%。其中男生占32.3%,女生占67.7%,比例與學校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一)思政課開設被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有意義
問及“你認為思政課的開設是否重要及必要?”33.6%的受訪者表示“很有意義也很重要”,53.5%的受訪者表示“有一定意義但不像教材和老師說的那樣重要”,只有11.5%的學生認為大學思政課的開設“沒有必要也不重要”(見表1)。
表1 思政課開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根據(jù)訪談反映的情況,部分學生認為老師講課偏于理論較枯燥,一些學生認為思政課的實用性不大,聽與不聽效果都差不多?!罢n堂枯燥乏味”“脫離現(xiàn)實”“老生常談、沒有新意”“說教”“跟所學專業(yè)沒有太大聯(lián)系,感覺沒用”“沒基礎、聽課沒有感覺”,此類描述常出于被訪談的學生口中。
思政課不僅僅是“授業(yè)”,更重要的是“傳道”,教學著力點在于德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設計的問題是“你認為大學思政課教學對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如何?”,受訪者中表示“很好”的占13.7%,“較好”占28.8%,“一般”占53.1%,“較差”占3.5%,“極差”占0.9%。
(三)思政課課堂學生到課率較高
學生的到課率比較高,但是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逃課現(xiàn)象。當問及“大學思政課,你的到課率大致是百分之幾?”時,學生中回答“百分之百”的占38.1%,“百分之八十以上”占44.2%,“百分之六十以上”占10.2%,“百分之四十以上”占5.7%,“百分之四十以下”占1.8%。
(四)思政課課堂學生參與度不高
課堂“抬頭率”是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指標。當問到“你上課會認真聽講嗎?”時,回答“專注聽課”的占12.9%,“聽課但總是走神”的占23.6%,“主要看其他資料或玩手機但也會聽課”的占54.2%,“基本不聽課”的占9.3%??梢?,學生雖出現(xiàn)在課堂,但并不表明其以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教學中。一些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講,身在曹營心在漢,玩手機、看其他書籍和資料、甚至睡覺,而“低頭一片”的課堂很難做到讓學生入耳入腦。
當問及“你在思政課上是否積極參與討論并發(fā)言?”時,回答“是”的受訪者占20.4%,“否”占79.6%,可見大部分學生在思政課課堂上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并不高。訪談發(fā)現(xiàn),學生不愿回答問題有兩類原因:一是認為自己不回答肯定也會有其他人去回答的,而且老師最終也會給出答案;二是不想成為其他學生關注的焦點。
(五)學生認可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N大學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除了“概論”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采取了各有特色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案例教學、主題演講、專題教學、參與式教學等。例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把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以情景劇或辯論賽的形式重現(xiàn)課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指導學生閱讀原著和相關書籍并在課堂上就其進行對話和討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引入“每周播報”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主選擇熱點新聞和時事,闡發(fā)背景、亮出觀點,在課堂進行討論和辯論,在觀點的交鋒中教師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引導。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更加認可教師課堂講授之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認同教師課堂灌輸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同學只占了4.5%。這說明90后的大學生普遍不太認可思政課說教式的教學方式,而是比較傾向于各種多樣化且富有活力的教學方式。
(六)學生贊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思政課作為養(yǎng)成課,N大學10年來一直實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期末考試采用開卷考試方式。調查結果顯示,20.0%的受訪者贊同“開卷筆試”,3.1%贊同“閉卷筆試”,47.1%贊同“提交心得體會”,認為“寫實踐論文”比較好的同學占22.7%,剩余7.1%的同學則認為應該“由平時表現(xiàn)評定”。由此可見,目前實施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同。
(七)學生忽視閱讀教材和推薦書籍
教材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是教學之根本依據(jù),是實現(xiàn)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思政課4門必修課統(tǒng)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組織修訂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經(jīng)過多次修訂,目前正在使用的是2015年修訂版。如前所述,N大學期末考試實行開卷考試,問及“考試前會看教材嗎?”時,所有的受訪者表示會看,其中“認真看”的占53.2%,“大致翻看”的占46.8%。再問“你平時會看教材嗎?”時,回答“平時經(jīng)常看”的受訪者占5.7%,“平時偶爾看”的占26.5%,“僅在考試前突擊看”的占67.8%。數(shù)據(jù)顯示,絕大部分大學生是不翻閱教材的。
N大學思政課的任課教師會根據(jù)教學內容給學生推薦書籍供學生課后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只有8.0%的受訪者表示“會去看”,41.8%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去看”,50.2%的同學則表示“會視老師推薦的書目而定”,這反映出有近半或者更多的學生對于教師推薦的書目置之不理。學生基本不閱讀教材和教師推薦書籍,表明其對思政課重視不夠,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
綜上,大部分學生認可思政課開設有必要但是教學效果不佳,到課率高但參與率低,贊同發(fā)揮主動性的教學方式但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可見思政課確實存在吸引力不足和實效性不高的問題。
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課程本身的、有課程之外的;有教師的、有學生的;有個體的、有社會的。關鍵之處在于,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和教學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學生思想認識水平與心理需求,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失落沖擊了思政課育人效果
當前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帶來了一個高度流動性、多中心、無權威、不確定的世界。就意識形態(tài)而言,呈現(xiàn)出多樣化、多變化、瞬時化等特點,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思潮、政治自由主義、左派民粹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正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雖然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蓬勃的生機和巨大的活力,但是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分配不公、誠信缺失、貪污腐敗等消極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導致思政課的一些論點與現(xiàn)實形成反差,缺乏應有的實踐說服力。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言論的群體極化效應會放大網(wǎng)絡事件的負面影響。
在此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失落成為一種客觀現(xiàn)實,“表現(xiàn)在不同層次的多個方面。在國際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像當下國際工人運動一般逐漸‘日薄西山’;在國內,馬克思主義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各種思潮的‘雙面夾擊’;在學術研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受到一些學者的‘一定質疑’”[10]。與此同時,西方價值觀成為“普世價值”和擁有強勢話語權,深刻地影響到我國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思政課的信心,對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構成挑戰(zhàn)。
(二)思政課教學忽視了大學生的合理需求和思想實際
90后大學生成長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大時代,遭遇社會的急劇轉型期。他們崇尚自由,張揚個性,背棄傳統(tǒng),追求新潮;他們是動漫一代,哈韓追星追美劇,愛“吐槽”“自黑”;他們是網(wǎng)絡一代,手機一族,無時無處不網(wǎng)。但是他們心理尚未成熟,正經(jīng)受著順應與沖突、理性與感性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他們面對著四面八方撲面而來的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念,不知所措,難甄別是非;他們對不斷涌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充滿疑惑,對就業(yè)、房價、貧富差距、腐敗等社會熱點、焦點、難點給予強烈關注。因此,90后大學生普遍具有價值取向多元化、意識形態(tài)淡薄化的特點,思想觀念和行為帶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色彩。
思政課在教學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諸方面不同程度落后于學生認知和需求,重視宏大敘事缺乏關注學生微觀心理。思政課宣傳黨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色彩濃厚,刻板說教居多。如前所述,學生不太認可說教式的思政課,訪談中有學生表示“感覺老師像在念文件和政府報告,很多與我無關”。教學中不關注學生個人體驗、脫離生活的灌輸,難以讓大學生在現(xiàn)實中找到參照點并產(chǎn)生內心共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學、不想學。
(三)思政課教師的素質以及重科研輕教學的態(tài)度影響了思政課實效性
一是教師存在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的問題。思政課具有綜合知識性,涵蓋了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倫理學、法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相應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廣采博覽。一些思政課教師囿于專業(yè)所限,不能很好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且思政課時效性很強,一些教師不能根據(jù)形勢發(fā)展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以致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嚴重脫節(jié)。二是科研考核體制導向性致使教師普遍重科研輕教學。思政課教師不能割裂教學和科研,兩者相輔相成。但是很多高校在教師考核、職稱晉升等方面有明顯的科研導向,一些思政課教師,尤其是新入職的年輕思政課教師不重視教學,不認真?zhèn)湔n,不鉆研教法,在課堂上要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內容枯燥,課堂沉悶;要不語焉不詳,不知所云,不能把基本的理論觀點闡述清楚;要不拋開教材,海闊天空,把不系統(tǒng)的、散亂的、甚至是錯誤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極大地妨礙了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一個在多維空間里多方參與、多向互動的過程,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11]。2015年7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f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提出思政課七大體系建設,包括立體化教材體系、教學人才體系、課堂教學體系、第二課堂教學體系、學科支撐體系、綜合評價體系、條件保障體系[12],為提升思政課實效性做出了全局性的指導。所謂“善之本在于教,教之本在于師”。筆者立足于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效果的角度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八枷胝谓逃鳛橐环N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其本質是一種教育關懷?!盵13]因而,只有在人文關懷基礎上進行理論傳授、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才能增強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理解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關心他們關心的問題,在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下和他們對話,尊重他們大膽而富有主見的表達,才能在知識傳遞的基礎上喚醒學生的心靈,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信度和效度。
(二)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
親其師,信其道。思政課教師要以深邃的學識魅力、特有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格力量、嫻熟的工作技能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學生的尊重。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一是具有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操守,準確地把握黨的大政方針,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二是具備一專多通的知識結構,不僅要“精深”自己的專業(yè),還要“廣博”相應學科,專博相濟,得心應手;三是擁有敏銳的洞察力、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四是掌握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和新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在開放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提升思政課的專業(yè)技能和技巧。因此,當前亟需通過思政課教師崗位準入、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課程備課會、外出考察、崗位培訓以及學術交流等具體措施,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加強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
能否及時把握學生關注的學術熱點和理論疑惑,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是否貼近學生需求,是提升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一是保持教學內容常備常新。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破其卷、取其神,將全國“一本通”的教材體系轉化為具有特色的教學體系;而教學體系的設計要切合時代要求、學校特色、專業(yè)特點、學生需求,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理論前沿性。二是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運用專題講授、案例教學、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推進實踐育人,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學分,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活動,開展“三下鄉(xiāng)”“青年志愿者”等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并增長才干。完善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加大過程考核的力度。三是利用網(wǎng)絡載體開展教育教學。充分利用新媒體即時性、移動性、互動性的傳播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載體和方式。運用新的教學策略,采用“慕課”、顛倒課堂、微課、微視頻等形式開展教學。融入學生喜愛的網(wǎng)絡媒體,積極開設個人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開拓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在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激烈交鋒的網(wǎng)絡這一“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中,大膽發(fā)聲,傳播真、善、美和正能量,使網(wǎng)絡成為思政課教書育人的新陣地。
總之,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師資隊伍、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及手段與載體等,進一步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讓思政課教育教學真正做到“入腦、入耳、入心”,使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真聽、真懂、真信、真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 李瑞英.高校思政課改革要抓好三個環(huán)節(jié)[N/OL].(2013-12-31)[2016-10-12].http:∥www.gmw.cn/.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Z].中辦發(fā)〔2014〕59號.
[3] 劉文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涵義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2):88-91.
[4] 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及其評價[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75-78.
[5] 鄭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內容的界定[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6):144-146.
[6 ]林春逸.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與方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9):42-45.
[7] 宋進,王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理念和建設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10-13.
[8] 代禮忠,蔣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實證研究:基于結構方程建模法(SEM)的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5):19-26.
[9] 劉福州.也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0):70-72.
[10] 葛笑如.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話語轉換:以“概論”課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0):47-51.
[11] 劉文芳.基于思政課實效性的學習型教師與學習型教學團隊研究[J].大學教育,2013(2):9-11.
[12]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Z].教社科〔2015〕2號.
[13] 王建平.基于人文關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9):67-68.
A Survey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ement
ZHU Ya
(CollegeofPoliticalScienc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Based on a survey of 452 samples in N university, it was found that some problems like unattractiveness and inefficiency of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re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quality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teachers cannot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like constructing a student-based teaching philosophy, optimizing teaching staff, designing reasonable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ing teaching approach and expanding educational space by using the Internet, so a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and enable them to benefit from the courses in their lifetim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teaching effectiveness;teachers′ quality
*南京農業(y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模式創(chuàng)新”(2015Z010)之階段性成果。
2016-12-22
朱 婭(1973-),女,江蘇鹽城人,南京農業(yè)大學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博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南京大學博士后。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3.008
G642
A
1008-6285(2017)03-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