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冰
多年來,我一直擔任五六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對于高年級的習作教學,我多從審題入手,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題目進行寫作,決不能跑題。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把重點部分寫詳細、寫具體。
今年我教三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習作就是寫學生熟悉的“我的課余生活”。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課余做了哪些事?有哪些收獲和感受?然后跟學生一起擬出寫作的提綱:(1)什么時間、地點、人物,干了什么事;(2)事情的經過;(3)這件事的收獲和感受。作文收上來,我細細地品讀,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文章幾乎都很簡潔,表述不具體,不注意分段表述,語句不通順,不注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等毛病都有。啊,我這才發(fā)現(xiàn),三年級的作文教學絕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經過一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我終于摸出了一點門道。
一、實驗。讓學生在興奮中寫作
三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三年級的學生要交出一篇像樣的觀察日記絕非易事。一些教師預先布置學生觀察家中飼養(yǎng)的小動物,或者要求學生發(fā)豆芽,然后每天觀察,讓學生寫觀察日記。這樣的做法看上去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以為這樣學生就有材料可寫了,就能寫出觀察日記來了。事實上,這樣做學生往往無從下手,不知如何觀察如何記,更不可能有像樣的作品。
為了讓學生有觀察對象,能在作文中把觀察的過程寫具體,我把溶解實驗帶進了課堂,學生可興奮了。課堂上,我面對學生做了三個溶解的實驗。
第一個:食鹽溶解于水的實驗。我往一只透明的塑料杯子里倒進適量的水,把食鹽倒入水杯中,用筷子攪拌,然后放下筷子,讓學生靜靜地觀察混合后的液體有什么變化。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倒進杯子里的食鹽的顆粒不見了,食鹽溶解到水里了。
第二個:沙子不能溶解于水的實驗。我往杯子里倒進同樣適量的水,把沙子倒入水杯中,用筷子攪拌,放下筷子。這時我們發(fā)現(xiàn):杯子底部有沙子的沉淀物,沙子沒有溶解于水里。
第三個:“面粉溶解于水嗎?”的實驗。我往杯子倒進適量的水,把面粉倒入水杯中,用筷子攪拌,放下筷子,讓學生靜靜地觀察混合后的液體。這時,學生把眼睛睜得大大的,顆粒很模糊,看不清。過了一會兒,杯子底下好像有沉淀。面粉究竟溶解到水里了嗎?學生有說溶解了的,有說沒有溶解的。
學生通過親身觀察,對整個實驗有了感性的認識,對整個實驗的過程了如指掌。我和學生一起擬出了寫作提綱: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寫出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
第二部分:實驗的具體過程。
第二自然段: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第三自然段:沙子不能在水里溶解;
第四自然段: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嗎?
第三部分:寫出觀察總結(寫出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結論)。
通過這樣的實驗觀察,這樣的提綱指導,學生能寫不出觀察日記嗎?
二、美術。讓學生在體驗中表達
三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要求寫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僅看內容就讓人覺得不省心。看到“傳統(tǒng)文化”這幾個字,可以想到本土令人熟悉的“傳統(tǒng)文化”有武術、書法、剪紙、陶瓷……可是,這些東西讓三年級的學生怎么寫呀?不要說三年級的學生了,就算是成年人,一時間也無從下手。我想:只有讓學生寫自己熟悉的、自己做過的,才能寫出內容具體的、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于是,我想到美術剪紙。讓剪紙進入語文課堂。課堂上,我利用PPT向學生介紹剪紙的來源、種類、制作方法。然后,我示范剪紙的做法:把彩色紙對折,在對折的彩紙上畫出要剪的事物的形狀的一半,在這一半上畫上花紋,剪出花紋,剪出半個形狀,打開。一個好看的剪紙就完成啦。教師示范完畢,就讓學生自己剪,自己體驗。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底板,把剪好的圖樣貼在底板上,營造出一種底色花紋,這樣,一個漂亮的剪紙圖案就出來了。
根據(jù)經驗,我和學生一起擬出寫作提綱:
第一自然段:簡單介紹佛山剪紙的歷史、種類、剪法。
第二自然段:寫出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寫老師示范剪紙的過程。
第三自然段:詳細寫自己剪紙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活動總結。(佛山剪紙體現(xiàn)了佛山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佛山的歷史遺產。我們要好好學習,傳承剪紙藝術。)
這樣,學生通過觀察,親身體驗,一篇篇結構清晰、內容具體的小文章就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啦!
三、模仿。讓學生在探索中創(chuàng)作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要求孩子們圍繞“環(huán)境保護”這個主題進行習作。一看這個要求,我們級組的全體語文教師都說投降,就算根據(jù)書本要求,組織學生開展了綜合性學習,也難以下手的。我也一時無計可施。無意間,我提議看看單元測驗的寫作題目。一看,是寫題為“今天我值日”的習作。我當場決定:我們就圍繞“環(huán)境保護”這個主題進行題為“今天我值日”的習作。
上課伊始,我就自問自答:這文章怎么寫呢?模仿著寫!請學生打開第6課《燕子專列》,我們一起回憶這篇文章的內容:(1)送燕子(結果);(2)燕子遇險(起因);(3)政府呼吁救燕子(經過);(4)小貝蒂救燕子(經過);(5)燕子得救(結果)。這種表現(xiàn)手法叫做倒敘、首尾呼應。今天我們就模擬這種寫法,完成《今天我值日》的作文。假定今天你就是班級的值日生,我們可以預想:你當這個值日生非常稱職,可以想象你當值日生后教室的環(huán)境的結果,擬定寫作提綱:
第一自然段:教室美麗整潔(結果);
第二自然段:我是怎么值日的,怎么愛護班級環(huán)境的(具體詳細寫起因、經過):
第三自然段:看到收拾一新的教室心情怎樣?決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成為一個愛護環(huán)境的小主人(結果,回應第一段,首尾呼應)。
為了讓學生能把內容寫具體,我分幾步進行了引導。
第一步:指導寫好第一自然段。投影出示《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一段文字:山谷中,早先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我和學生一起簡單回顧分析這句話的中心句、中心詞、圍繞中心詞描寫的事物以及事物特點。然后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教室的美麗整潔,引導提問:教室的美麗整潔可以通過什么事物來體現(xiàn)?你能用一個詞語來體現(xiàn)這些事物的特點嗎?然后出示這樣的一段話讓學生練習表達:我們的教室美麗整潔。窗戶( ),桌椅( ),地面( ),講臺( ),墻報( )。
第二步:指導把第二自然段寫具體。我引導學模仿《燕子專列》中第二、四自然段的寫法。首先是教室的環(huán)境描寫和自己的心理活動描寫:一大早,走進教室,看到……想到今天是我值日,于是,決定……然后,說干就干,抓動作進行描寫,適當想象。擦窗戶:拿、放、浸、搓、扭、擦;擺座椅:看、走、拉、對齊;掃地面:看、拿、掃、掃進、倒進……
第三步:課堂上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習作。
第四步: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習作寫完后,先讓學生自讀習作,發(fā)現(xiàn)問題后進行修改。然后指名讀習作,圍繞這樣的評議要點共同修改:(1)語言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準確;(2)是否把意思表達清楚。最后,讓孩子們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
通過這樣的模仿指導,孩子們的習作段落結構清楚,重點部分具體詳細,語句表達通順流暢,有章有法。
四、童話。讓學生在想象中飛翔
童話故事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很多學生都讀過或多或少的童話,從中懂得不少道理。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就要求編寫童話故事。我想,編童話故事都有這樣的特點:(1)把動物、植物、物品當作人來寫;(2)要大膽想象,編有趣的故事;(3)寫清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4)點明故事的道理。
那就先選動物的來寫吧。我引導學生說說認識的動物,學生說了很多,我從中選了大家都認識的小猴子來當主角。考慮到學生都有過請客吃飯的經歷,我把題目定為:小猴子請吃飯。小猴子都請了哪些客人,準備了哪些美食,請客的過程是怎樣的,小猴子請客吃飯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小猴子懂得了什么。所有的這些,我都把決定權交給學生,任他們想象。
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篇章段落結構還在學習階段,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第一自然段:交代清楚小猴子請客吃飯的原因;第二段:寫小猴子請客吃飯的過程(請了哪些客人,準備了哪些食品,客人們來赴宴的表現(xiàn)等);第三自然段:寫小猴子在請客吃飯的過程中悟出什么道理。
這樣,交上來的文章各式各樣,想象豐富,內容具體,段落結構清晰,語言表達充滿童真童趣。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經過觀察、體驗、模仿、想象,有了源頭活水,感悟、表達就能順理成章。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習作指導離不開作文提綱的引導。學生只有掌握了作文的“模式”,才能隨著文學修養(yǎng)的逐步增長慢慢超越“模式”,實現(xiàn)習作的創(chuàng)新。習作是生活經歷的反映,生活經歷是習作的基礎,有了經歷,有了素材,教師再作適當?shù)男形钠碌闹笇В瑢W生的一篇篇生動、具體、精彩的文章才會源源不斷地流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