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司法建設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法治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我國歷來重視司法建設,也一直走在司法改革的路上?,F(xiàn)在,司法改革已經(jīng)走入了深水區(qū),涉及到了司法體制的改革。只有具有統(tǒng)一的思路與認識,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取得司法體制改革的成功。具體來講,司法體制改革是盤大棋,在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協(xié)調(diào)各方力量;在頂層設計上必須貫徹好司法的基本原則,才能保證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度;只有堅持司法體制改革與司法隊伍建設齊頭并進,才能保證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效得以實現(xiàn)。
關鍵詞 司法體制 黨 領導 司法原則 司法隊伍
作者簡介:張宇,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45
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專制歷史,擁有著眾多的民族,地域發(fā)展又極不平衡,在這樣的一個泱泱大國,任何現(xiàn)代化的改革都會遇到我們難以想象的壓力與困難。對于國家治理方式的改革就更顯得舉步維艱。但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我們正在積極探索,不斷改革,走進了法治國家行列。法治建設的核心,無非是確立體現(xiàn)著民主與文明的法的至高無上性。因為司法是法律能夠得到最終實現(xiàn)的終極保障,擔負著確保法的權威性得以實現(xiàn)的終極使命,所以,司法改革一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目前,我國已經(jīng)進行了四輪司法改革,前三輪改革圍繞著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主要是從司法的工作體制和機制層面上對司法進行的改革。雖然前三輪司法改革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很少涉及到深層次的司法體制的改革,所以改革的目標很難得到根本地實現(xiàn)。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司法體制改革高度重視,正在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真正地進入了“深水區(qū)”。全面深入地開展司法體制改革,就需要我們在改革中貫徹共同的思路,形成共同的認識,從而避免改革的盲目性、曲折性以及不確定性。具體來講,我們在司法體制改革中,應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僅僅通過司法機關內(nèi)部的改革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司法體制改革已經(jīng)進入 “深水區(qū)”,它已經(jīng)涉及到了國家體制層面和政治體制層面。如果從國家的治理方式層面,國家可以分為法治國家和人治國家兩類,相應的司法也可以分為法治下的司法和人治下的司法。人治下的司法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它強調(diào)司法的從屬性以及工具性,此種司法所遵循的最高準則不是法,而是權力。若想使我國的司法實現(xiàn)法治下的司法的最終目標,我們就需要確認司法權在國家體制中處于何種位置,到底屬于國家權還是地方權;在政治體制層面,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又是何種關系。如果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得不到確認,司法體制改革便只是涂于表面,無法深入進行,真正實現(xiàn)只維護法律的尊嚴,進行獨立依法居中裁判的司法便只是全社會遙遙無期的期盼。所以,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并不僅僅涉及到司法自身的改革,更涉及到了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以及黨的領導方式同司法的關系。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執(zhí)政黨,是中國各項事業(yè)建設的領導者,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引領者和推動者。目前,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已經(jīng)走在了由人治型司法向法治型司法轉折的關鍵期,這就需要中國共產(chǎn)黨充分發(fā)揮執(zhí)政黨的作用,充分論證,從國家體制及政治體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領導、組織和協(xié)調(diào)好各方力量協(xié)同司法機關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xiàn)法治司法的最終目標。缺少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全面領導與協(xié)調(diào),就無法完成司法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進。所以,在司法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一領導。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司法改革高度重視, 2014年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共召開24次全體會議,有17次涉及司法改革,通過司法體制改革相關文件37個。由此可見,黨中央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所持有的決心。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就不會有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這就要求我黨要下大力氣、大決心,按照法治的根本要求統(tǒng)籌安排,領導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避免左搖右擺,根據(jù)法治的基本準則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并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去領導司法體制改革。將體現(xiàn)法治基本要求的司法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及時提交人大,以立法的方式貫徹實施,并及時地以立法的方式固化改革成果,推進法治司法的最終實現(xiàn)。
二、堅持司法的基本原則
從客觀上來講,我國歷史上長期的專制傳統(tǒng)為我國的法治建設設置了很多障礙,我國并不具備像許多自發(fā)型法治國家那樣在政治傳統(tǒng)上、法律意識上以及法律人才隊伍等方面的法治建設條件。所以,我國的法治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司法改革來講,在某種意義上,我國的司法體制一直處于改革的過程中,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果能否使我國的司法真正地走上法治型司法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在司法改革的過程中是否對司法改革的總體設計遵循了司法的基本原則。就司法的兩個核心原則而言,其一為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原則;其二為司法權依法獨立行使原則。只有這兩個基本原則得到了保證,司法的公正性、法的權威性才能夠得以實現(xiàn)。雖然這兩個基本的司法原則早已被寫入憲法和訴訟法,但是我國在以往的司法改革中,或者說是法律與制度的總體設計中,對此并沒有做很好的法律及制度配合,這使得司法的基本原則很難得到徹底的實現(xiàn)。比如說,司法機關在裁決案件時,雖然以事實為根據(jù),但是以法律為準繩時,“法律”卻時常被強加給了一些其他的考量,比如說維穩(wěn)、和諧、政府利益等等,當以法律為準繩受到這些因素的干擾時,司法的公正性以及法的權威性必然大打折扣。
同時,國家關于黨組織、人大、政府對司法機關的領導與監(jiān)督權缺乏明確的界定,并且對上述組織及機關可能影響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干擾性因素沒有做好足夠的法律及制度上的排除性設計,所以司法獨立性很難得到保障,“司法”時所“司”的便也就不僅僅是“法”。這些因素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司法的公信力,也損害了法的權威性,成為了深入推進法治建設的障礙。這里強調(diào)司法改革應該切實貫徹保障司法的基本原則,保障司法的獨立地位,做好司法機關嚴格依法司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制度及法律設計,并不是要否定黨以及立法、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對于司法機關的領導與監(jiān)督,而是要求國家要做好詳盡合理的設計,既保證領導權與監(jiān)督權的有效行使,又不至于使司法的基本原則遭到破壞,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法律及制度設計時,選擇好是由其他機關對司法機關進行人事與財政等事務的管理,還是在配套制度上確保司法機關在國家及政治體制中的獨立性?其他機關與組織是對于司法機關的個案進行監(jiān)督和領導,還是只對司法機關整體工作進行監(jiān)督和領導?對于司法案件是進行事前監(jiān)督還是事后監(jiān)督?是注重對于司法過程的實質進行領導與監(jiān)督還是只應對于司法過程的形式進行領導與監(jiān)督?如果都選擇后者進行法律及制度的設計,司法的基本原則才能夠得到保障,法治型的司法才能夠實現(xiàn)。所以,司法改革不應僅局限在司法領域,更應該將司法的基本原則體現(xiàn)在國家與政治體制層面的配套法律及制度的設計上。
三、堅持體制改革與人員隊伍建設齊抓并進
自古就有“徒法不足以自行”的論斷。法律是不可能自我運行的,最終還要依賴于人的操作。司法的實現(xiàn)也要有賴于司法人員對于法的運用。目前司法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各種司法改革的成果不斷得到制度上和法律上的確認。司法變得越來越正規(guī)化、法治化。同時,這也對司法人員的專業(yè)化、精英化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此輪司法體制改革以來,“誰審理,誰裁判”、排除司法干預、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的法律制度不斷得到確認,員額制、司法責任制正在全面展開??梢哉f,制度上的改革是喜人的,但是,長期以來,司法人員一直是“審者不判,判者不審”,案件往往是通過庭長、審委會等層層把關,最后才形成判決,而此次對司法體制改革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誰審理,誰裁判”,并以“終身責任制”來保障辦案質量。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司法隊伍中人員的成分比較復雜,有些受過專業(yè)的法律訓練,有些甚至并沒有專業(yè)學習過法律,可想而知,對于一直習慣了“團體作戰(zhàn)”的司法人員來講,突然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所以,司法改革以來,也出現(xiàn)了比較高的司法人員離職率。拿上海為例,2015年第一季度,法院系統(tǒng)有50人離職,其中,法官流失18人;2014年105人離開法院系統(tǒng),其中法官流失86人。
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我們的司法系統(tǒng)本來就面臨著“人少案多”的困難局面,如果不能保證有優(yōu)良的司法隊伍作為后盾,那么正如前面所強調(diào)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改革再成功也是徒勞。所以,建立起與司法體制改革所需的司法人員素質相匹配的司法隊伍,是和司法體制改革同等重要的大事,這也關系到司法體制改革的最終成效能否實現(xiàn)。對于司法隊伍的建設而言,一方面我們要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我們要培養(yǎng)人才。
就留住人才而言,司法人員作為社會公平正義防線的守護者,社會糾紛的終局裁決者,理應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得到充分的職業(yè)保障。尤其在我國公民整體法律意識還不是很高,司法公信力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的情況下,司法人員站在糾紛的風口浪尖,經(jīng)常會受到當事人的誤解。傷害甚至殺害司法人員的案件也時有發(fā)生。所以司法人員所承擔的職業(yè)風險和職業(yè)壓力都比較大。現(xiàn)在的司法體制改革為了保障司法的公正性,正在進行司法責任制的改革,司法人員要對自己所裁決的案件終身負責。那么,根據(jù)權責一致原則,司法人員理應獲得充足的職業(yè)保障和物質保障,如果責大于權,優(yōu)秀的司法人員的流失現(xiàn)象必然普遍發(fā)生,只有權責一致,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司法人員隊伍。
就培養(yǎng)人才而言,由于我國的司法人員隊伍極其復雜,而我國的法治建設也一直處于在摸索中前行的階段,而司法建設由于身處其中,經(jīng)常會受到不同時期社會的政治需求和改革任務及改革目標的影響,司法理念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甚至是不連貫性。長期以來的這些因素都影響到司法人員統(tǒng)一的法律意識和觀念的形成。而公正是司法所追求的終極價值,最大的公正就是相同情況相同對待,只有司法人員具有了一致性的法律認知及法律理念,這一公正價值才能夠在不同的司法活動中得到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
所以,為了能夠行使好司法權,不負來之不易的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果,必須科學的設置好統(tǒng)一的司法人員培訓,形成規(guī)?;?、固定化的培訓體系,使司法人員能夠具有統(tǒng)一的法律理念以及法律知識認知。只有司法隊伍建設與司法體制改革齊頭并進,司法改革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李少平.當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形勢、任務及重點.法律適用.2016(8).
[2]董玉庭.司法體制改革不能忽視的四種關系.求實學刊.2017(1).
[3]周永坤.有關司法改革方向的幾個司法理念與實踐問題.政治與法律.2017(1).
[4]黃兆然.法官員額制的近況分析.法制與社會.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