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凡菲
摘要:道家教育思想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在我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把學校德育的自我教育、示范教育、心育、情感教育、過程教育等方面同道家教育思想相結合,詳細論述道家教育思想在當代學校德育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Abstract: In virtue of its richly content and perfectly framework, Taoism educational ide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aoism educational ideology with self-education, demo education, mental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process educ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and discusses academic and applied value of Taoism educational ideology in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in detail.
關鍵詞:道家;教育思想;學校德育;價值
Key words: Taoism ideology;educational ideology;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value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258-02
0 引言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道法自然”、“無為”等精神對世代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其教育思想內容豐富、體系完整,在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在今天學校德育中也有很大的借鑒價值。當代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一系列的積極效果,但仍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學者們就學生的自我教育、模范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育等方面提出了大量的對策與方案,很大程度上與道家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自我教育、模范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育,嚴格來講都屬于德育工作范疇。本文將從當代學校的自我教育、模范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育四個維度分別探討道家教育思想與當代學校德育工作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闡明道家教育思想精髓在當代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基于道家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與方案進行探討。
1 基于道家“道法自然”、“自知者明”、“心齋坐忘”等思想的自我教育方法
當代學校德育工作者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即在尊重學生自身的特點基礎上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多了解、多思考,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而道家也蘊涵著自我教育的思想。道家講究“道法自然”、“自知者明”、“心齋坐忘”,“道法自然”要求德育要按照學生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人的個性,發(fā)展人的個性;“自知者明”是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意思就是說能自知者,才能真正地通達明白、無所不通,人要經(jīng)常自我反思、自我感悟,才能獲得普遍而永恒的自然之道,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見素抱樸”“返樸歸真”;“心齋坐忘”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2]。莊子認為,任何外在的知識都有是有限的、相對的,在有限的命數(shù)內不斷向外求知,不可能真正體悟“真知”,惟有內觀本心,用心求索,用心悟“道”,才能摒棄外在的干擾看到事物的本質。所謂“至人”、“神人”、“圣人”,都以關照本心,體悟本我見長。那么,如何通過關照本心進行自我體悟?莊子為此提出了“心齋”、“坐忘”的方法,就是要人們在精神上保持絕對虛靜的狀態(tài),忘掉外部的一切,融自己于宇宙萬物之中,進行直接的內在的心靈的自我體驗,自我反思。盡管道家的自我教育思想忽視了客觀環(huán)境的因素,只重視了自身主動性,但它正好符合我們現(xiàn)在所提倡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的德育理念,因此有很大的借鑒價值,我們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
2 基于道家“言傳身教”思想的模范教育方法
學校德育工作者為樹立自身的威信,使學生信服,以身作則,模范示范是必不可少的。道家提倡“不言之教”(出自《德充符》),指的就是身教示范法,即教育者通過自身端正的秉性和正確的行為影響受教育者,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身體力行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古往今來,歷代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視示范教育,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和“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等,從本質上講,這些理念與莊子所提倡的“不言之教”不謀而合,也是對莊子身教示法學說的繼承與發(fā)揚。
現(xiàn)如今,這條教育理念在現(xiàn)代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同樣具有適用價值。眾所周知,當代學校的德育工作始終以“實踐性”見長,對于受教育者來說,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秉性和品行就是一本“現(xiàn)實教材”,教育者的言傳身教相對書本教材而言更直觀、更深刻。
從整體來看,德育工作者的專業(yè)水平和秉性、品行都是好的,但是其中仍有一部分“害群之馬”。不得不說,當前的德育工作隊伍中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秉性和言行與身教示范法背道而馳,有的人公然散布不符合黨政要求的不當言論,利用崗位之便中飽私利;有人不修邊幅、言行粗鄙,嚴重損毀了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品質和公眾形象。鑒于此,我們要積極學習并努力踐行莊子“不言身教”的德育方法,在教育工作中堅持學習,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堅持踐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端正的處事方法,深入貫徹落實十六大報告中“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指示精神。
3 基于道家辨證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在越來越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五花八門,不易解決,對學生、學校、家庭、社會都造成不良的影響。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更具實效成了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和難點。而道家的許多思想對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鑒。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客觀上符合辯證思想,其本質上強調一個“度”,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青年學生自我觀念較強,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認知和處事比較感性,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甚至有的學生會在敏感問題上喪失理智而釀成大錯。從這點來看,道家學說強調的“度”正對此癥。老子“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1]的崇儉抑欲的學說,即便在現(xiàn)當代的教育環(huán)境中同樣具有教育意義,它告誡缺乏自控力的人要有所堅守,要堅持樸素、勤奮的良好習性和吃苦耐勞的民族品德,切忌驕奢淫逸,肆意揮霍,這樣才可以保持精神充實,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定位,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老子的“柔弱不爭”思想又為我們提出了一種用來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道德原則,教育我們要超越自我,由一己之私走向“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教育人們消除自大,自以為是,不要居功自傲,不要為一點小事而爭斗不已,從而利于人際交往能力、寵辱不驚的心理適應能力、平衡能力的培養(yǎng)。
4 基于道家“柔弱勝剛強”思想的情感教育方法
“柔弱勝剛強”一語出自《老子·三十六章》,是老子的一個基本思想,指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關注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在教育手法上以情動人,使受教育者在情感認知上產(chǎn)生共鳴,在主觀上接受德育方法。具體來講,道家學說中的情感教育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教育者必須對受教育者投入情感和愛心,用柔情和關愛打動人,這是基本前提;
二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即便在混亂的工作節(jié)奏中也不能放棄堅持,最終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達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三是教育者必須尊重受教育者,教育者要在人格上尊重教育對象,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
四是教育者要注重對受教育者的適時引導。
在大量教育實踐中筆者有了一個認知:在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法往往是最見效的教育手段。但是在現(xiàn)實條件下,德育工作者往往疏于對受教育者思想動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的了解,針對表面現(xiàn)象不深入思考,對受教育者缺少起碼的尊重,態(tài)度惡劣,言辭偏激;極少數(shù)德育工作者對待工作缺少情感投入,不遵守工作準則,背棄道義禮儀,對受教育者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因此,借鑒老子、莊子思想中蘊涵的情感教育法,將“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切實貫徹于德育工作中,尤有必要,勢在必行。
5 結論
學校德育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所以切忌急噪冒進。我們不否認道家思想中也有很多消極因素,但是從更大的積極意義上來說,它的許多教育思想在今天的學校德育中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有助于我們德育工作積極開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自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時常關注學生的細微情況,防微杜漸,而不能麻痹大意,鑄成大錯,后悔不及。道家思想中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思想(《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還有莊子的“美成在久”思想,出自《人間世》:“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2]。在老子、莊子看來,事物的發(fā)展離不開量變,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教育對象的言行、情緒等生理、心理方面的變化,準確獲取思想道德信息,抓住教育對象不良的思想苗頭,及時實施其思想轉化,將其不正確、不健康的思想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以免鑄成大錯。因此,道家思想中蘊涵的防微杜漸法,對于加強德育工作尤有特殊意義,應引起高度重視。
本文基于道家教育思想從自我教育、模范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育四個維度提出的現(xiàn)代德育教育的方法僅限于理論層面的探索,但足以可見道家的這些思想,對于勸導人們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監(jiān)督自己,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值得我們永遠繼承。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jīng)[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
[2]莊子.莊子[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3]董輝.論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教學的啟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