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分離,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父母的考驗。你準備好了嗎?
“媽媽,你不要走,不要離開寶寶?!崩騺喴ド习?,可是不到兩歲的兒子托尼死死地抱住她的大腿不放,莉亞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皩殞?,媽媽只離開一會兒,先放開媽媽好不好?”莉亞嘗試和托尼商量,可是托尼竟然擠出幾滴眼淚,可憐巴巴地說:“不好,媽媽不要走?!?/p>
每天早上莉亞要上班時,托尼都會有這么一出,要么追著莉亞跑,要么就說肚子疼、腦袋疼,耍賴讓莉亞在家照顧他。托尼這樣黏人,莉亞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安撫兒子,因此上班總是遲到。莉亞很頭疼,這樣下去,工作就要保不住了,她只好寫郵件請求我的幫助。
當孩子一歲左右時,就會出現(xiàn)離不開父母的情形,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分離焦慮”。當父母要去上班,或者孩子剛上幼兒園,需要和父母分離時,他會有一種“我是不是不可愛了,媽媽會不會不來了”的擔(dān)心,因此表現(xiàn)得驚慌失措。
應(yīng)對這種情況,媽媽們不必頭疼,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孩子“分離焦慮”的癥狀就會消失。
◆1.要對“分離焦慮”有個正確的認識
“孩子好黏人,好煩人,我忍不住就想沖他發(fā)脾氣。”當孩子因為分離的焦慮又哭又鬧時,很多媽媽是用吼叫和威脅的方式讓孩子放手,這樣做反而加重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的不安情緒也無法得到釋放。還有的媽媽會因為要離開孩子,心理上有很強的負罪感,感覺糟透了,心想如果孩子離不開我,那我就不離開他好了。這種想法只是暫時地安撫了孩子的不安情緒,并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治好孩子的“分離焦慮”。所以,媽媽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充分地與孩子溝通,讓孩子逐漸習(xí)慣環(huán)境的變化。
◆2.提前預(yù)演,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比如說,如果你和丈夫因為一些原因要離家?guī)滋?,孩子要托付給其他親戚照顧。那你需要告訴他,你哪天離開,多久會回來接他,并且要說到做到。不要離開當天才和孩子說你要離開的事,這種突然打擊會讓孩子驚慌失措。另外,你需要提前幾天就把孩子帶到親戚家,并且這些天都要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夠提前適應(yīng)陌生的環(huán)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的焦慮感。千萬不要把孩子交給親戚后就偷偷走掉,這種做法雖然節(jié)省時間,卻會讓孩子對分離感到恐慌。
◆3.真的要離開時,當機立斷
不要在孩子哭鬧時,你站在門口猶豫不決,甚至回過頭去安慰他。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十分迷惑,媽媽到底會不會離開我呢,她還愛不愛我呢?一來二去,孩子就會形成這樣的認知:只要孩子哭鬧,媽媽就會舍不得離開。既然決定要和孩子分開了,就要當機立斷。
◆4.離開時,擺出一張快樂的臉
如果和孩子分離,對你來說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那這件事千萬不要讓孩子知道。孩子不會理解你的壓力來源于愛、負罪感和沮喪,而是會把它解讀成你行為的變化無常,這也會讓他很有壓力。而孩子應(yīng)對這種壓力的方式,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你不要離開。所以不管你心里有多不舍,在分離時,都要擺出一張快樂的臉,告訴孩子分離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不必感到慌張,媽媽很快就會回來,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有信心的告別。
◆5.尋求其他看護者的支持,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效果不大,那么你需要尋求伴侶,或者其他看護者的幫助,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小孩的好奇心都很強,記憶力也很短暫,所以轉(zhuǎn)移孩子對分離的注意力不是一件難事。當孩子因為媽媽要離開而哭鬧時,爸爸千萬不要指責(zé)媽媽:“你怎么孩子都管不好?”正確的做法是和媽媽一起齊心協(xié)力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并且想方設(shè)法逗孩子開心,讓孩子緊張的情緒放松下來。
◆6.給孩子安全感
無論孩子如何哭鬧,其實都是因為不確定父母的愛,自我懷疑而焦慮不安。所以,媽媽在平時就要給足孩子安全感,比如較多的身體接觸,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心跳,在孩子不安的時候給予擁抱等。這些動作會讓你們在真正面臨分離時,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分離焦慮”是孩子正常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隨著心智越來越成熟,孩子的“分離焦慮”會慢慢減輕,所以媽媽們不必過度擔(dān)心,只要溫柔又堅定地處理好分離的問題,孩子的焦慮情緒很快就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