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孫大圣給朱紫國王吃了鍋灰+馬尿的“烏金丹”,通了國王的郁結(jié):原來病根是個未消化的糯米飯團。當時看了,感同身受。相聲里會說年糕吃多了,“抓心”。糯米吃多了,確實會給人粘滯感,五臟六腑都被揪住了。
為什么吃時感覺不到呢?因為糯米太好吃了。
我們那里過年不吃餃子,但都得學(xué)包粽子、包餛飩。餛飩者抹餡、折、疊可也,粽子就復(fù)雜得多。左手成筒,圍定那葉子,右手舀之,屢屢失敗,恨得咬牙切齒。那時只覺得:糯米滑黏,還比家常吃的米長,很費事。后來跟北方朋友聊,說用江米包粽子,不勝向往,“居然能擺脫糯米的糾纏!”后來知道糯米=江米,搖頭長嘆而已。
小時候吃糯米飯糯米粥,舌頭未開化,感受不到糯米的馥郁之香,只覺得黏而且軟,很不給勁。粽子倒是愛吃的。無錫的粽子不及嘉興那么有名,但做法相去不遠。肉粽子中,肉蒸得透,絲絲縷縷的香濃,連帶糯米也好吃了幾分。赤豆粽子或白粽子,慣例是蘸糖吃。只是這東西堵腸塞胃。
無錫和上海人,早飯慣例吃糍飯團,慣例是糯米裹油條包緊,內(nèi)層加糖。如果是新捏制出來的,外糯而內(nèi)脆,甜咸交加,配熱豆?jié){吃,吃完了,才好抵抗朝寒凜冽的上學(xué)天。我長大后去上海,見過其他樣式的糍飯團:加肉松的,加火腿腸的,后來回家鄉(xiāng)偶爾一問,“除了加油條你們還加什么不?”對面眼一瞪:“我們只做這種!”老一輩人還要教導(dǎo)我們:“我們以前,糍飯團都沒油條夾,看看你們!”
糯米本身黏滑,且有無可復(fù)制的“糯”口感,夾油條則糯脆交加,境界全出,又糯米善吸味,所以白糯米飯香得幽淡,像佳人在水一方,加了肉汁之類,就香得濃厚切實。南京鋪子在上海,照例賣三丁糯米燒賣,就是此種?!度辶滞馐贰防镉兴^“豬肉心的燒賣”,我在廣東吃過鮮蝦、牛肉等諸般燒賣,在南京吃過蛋燒賣,在北京吃過牛羊肉燒賣,但先入為主,總覺得糯米燒賣略勝一籌。其中丁又不同——筍丁、豆腐干、豬肉、牛肉——但還是糯米為主。皮薄餡糯,其間夾著各類或脆或韌的碎丁,味道極多變,用來下湯下茶都好。
武漢豆皮是讓人魂牽夢縈的物事,我自當年武漢一游,洪山菜薹、熱干面都還罷了,只是此后每去一家武漢館,總是得叫份豆皮。豆皮之妙自然如其名,在煎豆皮之酥脆,其中餡如豌豆、榨菜、肉丁、蝦仁等華麗多變不必說了,而承載這一切的又是糯米。糯米被豆皮一脆、內(nèi)餡一熏,其味酥融,與豆皮黃白相映,端的是金玉良緣。
關(guān)于“糯米吸味”,最好的例子是糯米雞。余如糯米鴨、糯米蒸排骨等,都是同樣道理:裹糯米后一蒸,氤氳白氣中糯米香糯黏滑的溫柔本性盡出矣。
過年時,我們這里家家都吃糯米。鄉(xiāng)下規(guī)矩,是請了人扛了木頭鑲石的錘子,到家里來砸年糕。年糕的吃法是加了糖,埋在稀飯里煮透,大年初一早上必須這么吃,步步登高,雖然很容易顯得淡而單調(diào)。上海的店鋪里,年糕用來配排骨,吸了排骨汁,更顯膏腴香滑。我們老家還有一種東西,叫做“癟子團”,是糯米和黏米混合了,揉成的小團子,奇怪的是,揉完之后,必得在上頭按一個印子,凹下去才算。癟子團的吃法,是和青菜、肉絲們一起混炒,出鍋時郁郁菲菲,很香。過年期間,大家休息了,就吃這個:愛吃辣的加一勺辣,紅白綠一臺戲,稀里嘩啦吃完了,喝一口茶,打個糯米味的飽嗝,神完氣足:
“來來接著打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