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芳,孫 巖,尹海燕,卓文飛*
(1.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1996—2016年產出論文的分析
張會芳1,孫 巖1,尹海燕2,卓文飛1*
(1.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2.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以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國際權威引文數據庫Web of Science為文獻信息源,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1996—2016年被收錄的文獻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論文數量與質量提升很快,論文分布廣泛,涉及50個學科,主要集中在農業(yè)、植物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等10個學科;科技合作是大趨勢,主要依賴國內合作,其次是國際合作。
SCI- E; CPCI- S; 論文產出; 影響因子; 學科發(fā)展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位于省會鄭州市,是省政府直屬的事業(yè)單位,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909年的河南省立農事試驗場,1955年由開封遷入鄭州,1959年經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成立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1972年改稱為河南省農林科學院,1984年經省政府批準復稱為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以下簡稱“河南農科院”)至今?,F設有13個直屬科研機構、9個職能處(室)、1個直屬單位;有50多個國家和省級研究中心、基地依托河南農科院建立[1]。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是國家科學技術部直屬的國家級公益性科技信息研究機構,從1987年起,每年以國外四大檢索工具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Ei(Engineering Index)、ISR(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為數據源進行學術排行。ISR收錄我國的論文偏少,且與SCI有較多重復。因此自1993年起,ISR不再作為論文的統(tǒng)計源,SCI、ISTP、EI數據庫成為論文統(tǒng)計常用的3大科技文獻檢索工具。本文以Web of Science為檢索平臺,運用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研究河南農科院科技論文產出情況,對河南農科院的學術水平、學科建設及影響力等進行分析和評價。
Web of Science是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CI的Internet Web版,為綜合性文摘索引數據庫,由7個子數據庫組成,包括3個引文數據庫:SCI- 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2個會議論文引文子數據庫:CPCI- S(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Science,原名ISTP)、CPCI- SSH(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2個化學數據庫:CCR- EXPANDED(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IC(Index Chemicus)。本研究所訪問的Web of Science包括4個子數據庫,分別為SCI- E、CPCI- S、CCR- EXPANDED和IC;Web of Science數據庫檢索可根據個人需求進行選擇,系統(tǒng)默認檢索是在上述4個子庫中進行檢索。
檢索條件。地址:Henan Acad Agr Sci;時間跨度:1996—2016;檢索時間:2016年4月12日。Web of Science最新更新日期是2016年4月9日,于系統(tǒng)默認數據庫中共檢出論文438篇。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來自于2015年ISI-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引證報告。
2.1 論文數量及時間分布
1996—2016年共檢出論文438篇,其中以第1著者機構發(fā)文127篇,以通信著者機構發(fā)文137篇。考慮到2016年論文收錄不足1年,將其余年份論文檢出數量作成圖1。
圖1 1996—2015年河南農科院被收錄論文分布
由圖1可知,不同年份論文檢出篇數差別較大,自1996年以來,河南農科院被檢出論文數量分為2個階段。1996—2004年為第1階段,此階段被收錄論文數量偏少,檢出的每年論文篇數最多不超過5篇,9年間共檢出論文18篇,占比4.1%,平均每年2篇;2005—2016為第2個階段,此階段被收錄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檢出的年論文篇數迅速增加,12年間共檢出論文420篇,占比95.9%,平均每年35篇。除去2016年數據,2005—2015年間共檢出論文397篇,平均每年36篇。其中2005、2006和2008年被收錄論文篇數增長最快,分別為6、12和21篇,分別較上年增加100%、100%和163%。
2.2 論文引用
1996—2016年河南農科院被SCI收錄的438篇論文,共計被引用4 007次,篇均被引用9.15次。被引次數≥3的有234篇,被引次數<3的有204篇。
表1顯示,被引次數排名第1、2、4和5位的論文均為合作發(fā)表。其中,第1、2和5位均是由Kou等分別于2006、2007和2006年合作發(fā)表的“Nitrogen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nitrate contamination: Comparison among three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Change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from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manures to two contrasting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Development of an immunochromatographic lateral flow test strip for detection of beta- adrenergic agonist Clenbuterol residues”,分別共被引用262、158和105次,年均引用次數分別為23.82、15.80和9.55次,分別列第1、2和5位;被引次數位居第4的是由Huang Shaomin等于2008年合作發(fā)表的“On- farm evaluation of an in- season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soil Nmintest”,共被引用107次,年均引用11.89次,居第4位。被引次數第3位的是由植物保護研究所Qiu等于2008年發(fā)表的“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easonal abundance of pestiferous plant bugs (Hemiptera:Miridae) on Bt Cotton in China”,共被引用117次,年均引用次數亦居第3位,為13.00次。
被引次數TOP 20論文發(fā)表年份主要集中在2006—2009年,其中2006和2007年各有3篇,2008、2009年各有4篇,2001、2004、2005和2010年各有1篇,2012年有2篇。
2.3 合作國家/地區(qū)和機構
檢出的438篇論文中,Henan Acad Agr Sci以第1機構收錄的有127篇,以通信作者機構收錄的有137篇,既為第1機構又為通信作者機構收錄的有43篇,以通信作者機構而非第1機構收錄的有94篇。與國家/地區(qū)和機構合作發(fā)表104篇。
2.3.1 國際主要合作國家/地區(qū)
438篇論文中,有104篇是合作發(fā)表,對這104篇論文的作者署名單位進行分析,將合作國家/地區(qū)署名出現次數進行統(tǒng)計。
由圖2可知,河南農科院合作的國家/地區(qū)有22個,將合作論文中合作機構署名次數/(國家/地區(qū)署名總次數),得到國家/地區(qū)占比,依據占比,將合作國家/地區(qū)分為緊密合作型(>10%)、一般合作型(5%~10%)、松散合作型(<5%)3個類型。緊密合作型的國家/地區(qū)有4個,依次為USA、Australia、England和Canada,署名出現次數占比依次為35.0%、14.2%、10.8%和10.0%;一般合作型國家/地區(qū)0個;松散合作型國家/地區(qū)有18個,其中Germany較高,署名出現次數占比為3.3%;其次為Ireland、Egypt、Colombia、Netherlands和Nigeria,署名出現次數占比均為2.5%;再次為Scotland、India、Singapore、Thailand和Japan,署名出現次數占比均為1.7%。
2.3.2 國內主要合作機構
將國內合作機構的署名單位出現次數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圖3。河南農科院的國內合作機構有25個,將合作論文中合作機構署名次數/國內合作機構署名總次數,得到國內合作機構占比,依據占比,將國內合作機構按上述標準同樣劃分為3個類型。緊密合作型的機構有2個,分別為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和河南農業(yè)大學,署名出現次數占比分別為16.3%和15.1%;一般合作型機構有6個,分別為中國農業(yè)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和浙江大學,署名出現次數占比依次為9.6%、8.9%、6.0%、5.9%、5.2%和5.2%;松散合作型有17個,其中河南科技學院、華中農業(yè)大學和山東農業(yè)科學院占比較高,分別為3.5%、3.2%和3.0%。
表1 河南農科院論文被收錄論文引用次數的TOP 20
圖2 1996—2016年河南農科院被收錄論文國家/地區(qū)署名占比
圖3 河南農科院被收錄論文國內合作機構署名占比
2.4 文獻來源出版物
被收錄的438篇論文分布在207種期刊上,刊載論文數量≥5篇的期刊有18種,發(fā)文數量為137篇,占比31.3%。其中PLOS ONE 22篇,PLANT BREEDING 10篇,VIRUS GENES 9篇,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FIELD CROPS RESEARCH 和SCIENTIFIC REPORTS均為8篇,另外發(fā)文數量為7篇、6篇和5篇的期刊各有4種。
影響因子主要用來測度科學刊物的有效度、利用度、學術性和質量[2]。18種期刊中,IF≥3的有4種:SCIENTIFIC REPORT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OS ONE和PLANT DISEASE,IF分別為5.578、3.790、3.234和3.020,其發(fā)文量占18種期刊發(fā)文量的32.1%;IF為2~3的期刊有3種,剩下的11種期刊的IF≤2。
438篇論文涉及的207種期刊中,IF≥5的有9種,發(fā)文量18篇,占比4.1%。其中,ALDRICHIMICA ACTA和GENOME BIOLOGY發(fā)文量各為1篇,IF分別為17.083和10.81,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IOTECHNOLOGY ADVANCE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和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發(fā)文量分別為2、1、2和1篇,IF分別為9.105、9.015、6.409和6.337。IF為2~5的期刊有32種,發(fā)文量165篇,占比37.7%。
2.5 論文類型及語種
被收錄的438篇論文包括6種文獻類型,分別為Article(期刊論文)415篇,Proceedings Paper(會議論文)6篇,Correction(修訂)3篇,Meeting Abstract(會議摘要)2篇,News Item(新聞)6篇,Review(評論)6篇。其中,期刊論文占比94.8%,表明被收錄的論文以學術研究為主。438篇論文中,英文文獻434篇,占比99.1%。
2.6 論文學科分布
按照Web of Science的分類方法,河南省農科院1996—2016被收錄論文共涉及50個學科分類,學科分布較廣。其中,農業(yè)、植物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化學、昆蟲學等學科被SCI收錄的論文數位居前10位(表2),表明Henan Acad Agr Sci在上述學科開展的研究工作和產出較多,研究水平和影響力相對較大。另外,涉及免疫學的有20篇,緊跟第10位獸醫(yī)學之后,占比為4.6%。
表2 河南農科院被SCI收錄論文發(fā)文量前10學科
3.1 論文總量快速提升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yè)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提高迅速,科技論文數量增加很快。2009年湯森路透集團發(fā)布的《全球科研報告》指出,未來中國農業(yè)科學是最有望出現快速增長的領域之一[3]。1996—2016年Henan Acad Agr Sci于Web of Science系統(tǒng)默認數據庫中共檢出論文438篇,以學術研究論文為主。隨年份遞增,被收錄論文數量呈快速遞增態(tài)勢。1996—2005年間年均被收錄論文2.4篇,2006—2015年間年均被收錄論文39.1篇,后10年年均被收錄論文數量是前10年的16.30倍,表明河南農科院科技產出之一——論文篇數在逐年增加,科研能力不斷增強。
3.2 論文質量顯著提升
衡量一個國家/地區(qū)的科研水平時,其發(fā)表論文的質量與論文的數量同樣重要。論文產出是反映國家或機構論文數量的重要指標,被引頻次則是反映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4]。被引頻次是從使用者的角度評價科學水平基本指標之一,是論文被引用的全部次數,客觀反映了國家/地區(qū)在科學發(fā)展和文獻交流中的作用、國家/地區(qū)研究成果的反響水平,以及該國/地區(qū)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影響的深度和廣度[4]。河南農科院被引次數TOP 20的論文發(fā)表在2000年之后,2001、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和2012年各有1、1、1、3、3、4、4、1和2篇。表明近些年來,河南農科院科技論文影響力在逐年提升,也反映了河南農科院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在不斷提升。
3.3 學科分布廣,優(yōu)勢學科集中
涉農學科交叉情況非常普遍[5],河南農科院作為典型的農業(yè)科研院所,其1996—2016被收錄的論文共涉及的學科分布較為廣泛,共涉及50個學科,但這些論文分布較集中,其中農業(yè)、植物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化學、昆蟲學、病毒學、食品科學與技術、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和獸醫(yī)學這十個學科被SCI收錄的論文數位居前10位。
河南農科院被引次數TOP 20的論文中,農業(yè)、植物科學、遺傳學分別為9、6和4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環(huán)境科學與生態(tài)學、化學各3篇,昆蟲學、食品科學與技術、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各2篇,免疫學、地質各1篇,說明河南農科院被收錄的論文被引次數較高的學科分布和發(fā)文數量較高的學科分布是一致的。發(fā)文數量及被引次數高的學科集中在農業(yè)、植物科學、遺傳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4個學科上,表明上述學科開展的研究工作和產出較多,研究水平和影響力相對較大?;瘜W、昆蟲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和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4個學科的發(fā)文數量及被引次數緊隨其后。
3.4 合作是大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研究領域深度和寬度的不斷擴大,不同國家、地區(qū)及部門之間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等,科技合作的活躍程度也日益增強。Henan Acad Agr Sci被SCI收錄論文的被引次數排名TOP 20的論文中,19篇均為合作發(fā)表,表明整合、統(tǒng)籌全國及全球科技資源,可有效推動科技進步。河南農科院合作的國家/地區(qū)有22個,緊密合作型4個,松散合作型18個;國內合作機構有25個,緊密合作型2個,一般合作型6個,松散合作型17個,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農科院的科技水平對外界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據研究,在合作偏好方面,中國大陸文獻計量學者發(fā)表SSCI論文主要依賴國內合作,其次才是國際合作。本研究中河南農科院被Web of Science收錄論文的合作偏好表現出相同規(guī)律,應繼續(xù)加強合作與交流,在合作與競爭中提升整體學科水平。
SCI和ISTP是國際圖書情報界所公認和備受推崇的檢索工具,所收錄的論文對科研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導意義,所收錄論文數量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研水平,但由于SCI- E、CPCI- S等收錄論文檢全率特殊因素、數據庫更新是否及時、未進行EI等檢索,以及論文作為單一評價指標不夠全面等因素影響,因此只能一定程度上作為參考,應盡快研究出分類全面、指標體系健全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期全面、公正地對我國的科技論文和科技期刊進行評價。
[1]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發(fā)展中的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EB/OL].(1998- 08- 16)[2016- 08- 12]. http://www.hnagri.org.cn/yjj.htm.
[2] 劉壽華. 世界四大索引(SCI、EI、ISTP、ISR)異同分析與測度指標[J]. 情報科學,2004,22(3):332- 336.
[3] Reuters T. Global research report: China [EB/OL]. http://researchanalytics. Thomsonreuters. com/m/pdfs/grr- china- nov09.pdf.
[4] 王莉亞,黨亞茹. 基于ESI的國家/地區(qū)高水平科研產出與影響比較分析[C]//2009年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暨第5屆科研績效評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 南京大學,2009.
[5] 王婷,顏蘊,續(xù)玉紅,等.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科技論文產出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J]. 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13(2):54- 63.
(責任編輯:張瑞麟)
2016- 11- 15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自主創(chuàng)新專項基金(2016ZC58);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62400410300)
張會芳(1977—),女,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農業(yè)科技信息研究與服務工作,E- mail:hfzh2005@126.com。
卓文飛,E- mail:kjcankao@126.com。
10.16178/j.issn.0528- 9017.20170356
G25
A
0528- 9017(2017)03- 0547- 05
文獻著錄格式:張會芳,孫巖,尹海燕,等. 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1996—2016年產出論文的分析[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3):547-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