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昌化江下游兩岸史前兩大族群猜想
        ——論“賽”語族群與“謨”語族群的歷史文化關系

        2017-04-17 08:51:06高澤強吳小苑
        關鍵詞:語族村人海南島

        高澤強,吳小苑

        (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海南 三亞 572022;2.五指山市通什中心幼兒園,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昌化江下游兩岸史前兩大族群猜想
        ——論“賽”語族群與“謨”語族群的歷史文化關系

        高澤強1,吳小苑2

        (1.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海南 三亞 572022;2.五指山市通什中心幼兒園,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在昌化江下游兩岸,至今還是操漢語各方言族群、謨語族群、黎語族群(即“賽”語族群)休養(yǎng)生息的地方。兩三千年來,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這一地區(qū)的各民族、各族群相互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錯的民族文化現象。歷史上,黎語族群和謨語族群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淵源關系,由于黎語族群不服王化、不供賦稅,長期堅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大部分不斷向海南島內陸和山區(qū)遷移,最后成為了今天的黎族;而謨語族群則勤于耕讀,不斷漢化,最后就融入了漢族中。

        海南島;“賽”語族群 ;謨語族群;關系探索

        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大都出現于江河流域附近,如中國的黃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等等。在海南島,早期人類的活動也僅限于江河流域下游和沿海一帶,眾多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挖掘也證明了這一點。昌化江,海南島的第二條大河,發(fā)源于海南島中部的黎母山和五指山,流經瓊中、五指山、樂東、東方、昌江等市縣,全長232千米,常被黎族人自豪地譽為“孕育黎族文化的母親河”。在昌化江下游兩岸,至今還是操漢語各方言族群、謨語族群、黎語族群休養(yǎng)生息的地方。

        一、昌化江下游兩岸的史前人類

        據《南國都市報》2011年2月19日一則新聞《兩萬年前古人類跨海定居海南》報道:有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稱,海南島人群與廣西人群的遺傳關系較為密切,人類在大約距今7 000年至27 000年前移居海南島[1]。

        2006年,為了搶救性保護大廣壩水利工程中發(fā)現的信沖洞化石點(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發(fā)掘。考古學家在考察化石點的地質地貌時,意外地發(fā)現了兩處舊石器文化遺址——混雅嶺舊石器遺址和燕窩嶺舊石器遺址。考古隊從黃色黏土層中發(fā)現了1件石核和2件砍砸器,這些石器具有明顯的人工打制痕跡,遺物發(fā)現于地表層上,屬于臨時營地性質的曠野遺址,其年代尚待最后確定。但根據地質地貌及石制品的特征初步推斷,這兩處遺址的地質時代可能為晚更新世,即考古學年代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0 000年。這表明在距今20 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昌化江流域早已生活有早期人類。

        迄至目前,在昌化江中下游流域已發(fā)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和洞穴遺址共有6處,即昌江混雅嶺、燕窩嶺、石頭崖、酸荔枝園、叉河磚廠和錢鐵洞。至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就更多了,如昌江境內的皇帝洞遺址,東方境內的榮村付龍園遺址、新街貝丘遺址等。

        皇帝洞遺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xiāng)(今七叉鎮(zhèn))牙迫村東南的昌化江支流南堯河與洪水河交匯處南岸,洞穴由西向東延伸,洞口朝西北,距河床高約20米。洞口高20米,寬20米;洞穴內最高處約30米,寬20~30米,進深約110米,面積約5 700平方米,可容納上萬人。1984年,文物工作者赴昌江考察時在洞內發(fā)現了古代遺物,并采集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刀、單肩石斧、雙肩石錛,以及青銅時代的泥質紅陶樽、甕、罐和青銅器殘片,陶器紋飾有米字紋、雷紋、網格紋、繩紋等。發(fā)現的動物化石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為6 540年,屬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洞穴遺址。

        榮村付龍園遺址位于東方市四更鎮(zhèn)榮村附近,其北是昌化江入???,西是大海,1986年文物考察時發(fā)現。該遺址可分為三個文化層,遺址的最下層即第三層文化層年代最早,出土遺物最為豐富,出土遺物有貝殼、夾砂陶片、磨制石器和動物骨骼。夾砂陶幾乎全是素面,以褐色陶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陶器均為手制,器型以罐為主,流行圈足器和橋狀耳。石器有梯形石斧和石錛。發(fā)現的偶蹄類動物肢骨大多有砍刮等痕跡,還有少量骨器和牛牙。根據出土遺物的碳14測定,遺址最底下的文化層至今2 570±7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中間的文化層年代距今1 870±50年,屬東漢早期階段;上面的文化層年代距今1 390±80年,屬南朝晚期階段。

        新街貝丘遺址位于東方市八所鎮(zhèn)新街墟北黎河入???.5千米處,遺址臨河靠海,文化層堆積中出土的陶器均為夾砂粗陶,以灰褐陶為主,為圓底罐和圓底釜等,多為素面,有少量飾有粗繩紋。在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層中含有大量螺殼、貝殼、燒土、炭屑、燒骨以及打制石器、斧狀石器等,石器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極少[2],大都屬于新石器時代。

        海南地處熱帶、亞熱帶區(qū)域,熱帶果實豐美,海水海產豐富,因此造成史前人類的采集漁獵經濟在海南島延續(xù)了較長的時間。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人類開始遠離海濱,沿著江河開始向內陸遷徙,逐步定居在江河兩岸以便于從事原始農業(yè)生產。新石器時代后期,雖然早已有了原始農業(yè)生產,但并不能完全提供相應的農產品來滿足人類的需求,所以在海南史前遺址中都能發(fā)現漁獵生產的遺存或者原始農業(yè)生產伴隨著漁獵生產遺存的痕跡。這是海南島史前經濟文化的主要特點。而這些生活在昌化江下游兩岸的史前人類,既是海南島的最早居民,也應該是最早分布于海南島上的部分壯侗語族先民甚至南島語系先民。

        二、“賽”與“謨”稱謂的形成

        在中央封建王朝勢力到達海南島之前,分布在島上的古代人類到底如何?島上出現眾多的史前文化遺址是哪種人類族群創(chuàng)造的?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能夠完全說清楚道明白。但是,在昌化江下游兩岸地區(qū),筆者至少可以肯定已經分布有與古代百越族有著密切淵源關系的族群——壯侗語族黎語支族群。

        在當今的昌化江下游地區(qū),如果單純從世居民族的角度來看,則分布有兩大民族——漢族與黎族;但若從語言角度來看,則除了漢語族群和黎語族群外,還有操非漢語的漢族。漢語族群有海南話、軍話、儋州話等,黎語族群有哈話、美孚話、杞話,非漢語的漢族族群有謨話(村話)、臨高話、徠話(那斗話)。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透過這種語言文化現象的背后可窺見到厚重的、滄桑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和變遷——即在這塊土地上古代各民族、各族群的互動、交流與融合。雖然當今這個地方分布有漢語各方言的族群、黎語族群和操非漢語的漢族——謨語族群、臨高語族群、徠語族群等,但現在要探討的是史前的歷史文化現象,而漢語各方言的族群和臨高語族群的歷史在這里相對不太長,徠語族群則可劃入黎語族群中,故而剩下黎語族群和謨語族群了。

        毋庸置疑,黎語族群和謨語族群同屬壯侗語族黎語支,二者都源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兩大族群在中原王朝勢力達到海南島前早已共同生活在這美麗富饒的島嶼上了。對此我們可以大膽地做出這樣的推測:

        關于“賽”和“謨”稱謂形成的成因,廣東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符昌忠教授曾有精辟的論述:

        黎族內部大致分為五個支系,其中與謨語族群居住地相鄰近的一支自稱或他稱為mo:i53fau53,意為下面的外族人或漢人,與操謨語的人的自稱相近似。綜合謨黎兩個語言里m35和mo:i53這一對關系詞的原義,筆者有理由推測在漢人未進人海南島之前,海南島上已先后有至少兩個壯侗語族群居住其間。在黎族的先民從兩廣大陸泛舟南渡登上海南島若干年后,百越民族中的另一支——謨語族群也隨后來到了海南島,并在島西的昌化江下游出??谔幍囊粋€沖積小平原定居下來。這個時期,海南島上只有ai53(黎族的自稱)和m35兩個族群,他們同屬于百越族。先來的黎族與后到的“謨人”交往時,就沿用“謨人”的自稱m35這個詞來稱呼這個外來的族群。黎語里為什么把島外來的新移民都稱為mo:i53?這可能與他們原先只接觸到自稱為m35的謨語族群,而沿用m35來稱呼外來人的習慣有關。此后,凡是島外來的新移民,黎族都將其視為與謨語族群同類,就繼續(xù)沿用m35這個特稱詞來稱呼他們,不再去區(qū)分他們的族別[3]。 這種認識是非常有見地的,是至今為止對ai53(黎族自稱)和m35(謨人自稱)這兩個稱呼最具說服力的一種解釋[3]。而對于m35的意義,符昌忠教授還做了進一步的探索。他認為,謨語族群的自稱m35主要是相對于黎族的族稱ai53而來的;對于講漢語方言的漢人,謨語族群則用a:u35fn35(村人)這個稱謂來自稱。m35這個詞在謨語里一般有三個意義:一是這個族群的自稱;二是指海、海水;三是磨東西的“磨”或石磨,這借自漢語。黎語里能與謨語m35詞義相同的對應關系詞是mo: i53或ma:i53(意為外族人或漢人),還有一個念為mo53(意為磨東西的“磨”)的關系詞,但也是漢語借詞*符昌忠教授本身是語言學專家,又是海南東方市操謨語(村話)長大的人,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讓他的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結論非??煽?,令人信服。參見符昌忠的《謨語、謨語群與熟黎》,《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第100-101頁。。至此,關于m35的意義全部詮釋清楚。

        三、“賽”人的遷徙

        “賽”人本指黎族,但在這里具體是指杞方言黎族。為什么單指杞方言黎族呢?因為在黎族各方言中,至今為止只有杞方言黎族才有關于沿昌化江流域逆江而上的傳說。

        沿昌化江逆江而上的傳說,原海南省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國全副研究員所著的《黎族風情》有這樣的一段記述:

        合畝制(指在今五指山市轄區(qū)和保亭黎族自治縣的毛感鄉(xiāng)等地,這些地區(qū)的黎族群眾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仍生活在帶有原始父系家族公社殘余的共耕組織中)支系崇拜祖先,在舉行祖先儀式時,作法人以高昂聲音敘述祖先的來歷。說在太古時候,人種的來源由“公甘”(神祗)安排,把人種投生在竹筒里,竹筒裂開,人生來世間,稱竹筒人。

        遠古時候,天下鬧水災,洪水淹沒大地,老翁、老艾種瓜傳人種,兩兄妹躲進大南瓜里,洪水把瓜飄抵海南島,兩兄妹結婚,在海南島傳人種,稱瓜洞人。

        古時候,瓜洞人居住在“南造牙,什早春”(水分流,田無埂)的地方,即海南島昌化江下游沿海地帶,稱沿海坡地人。

        居住在昌化江下游的坡地人,因臺風和海潮的襲擊,沿著昌化江兩岸尋找高地安居,群遷居于俄查和尖峰嶺一帶高地,稱抱灣高地人。

        高地人,人群多,部落混戰(zhàn),部分高地人沿著昌化江兩岸往上游地區(qū)遷居,聚于“反承新定”(土震石紅)之地,即番陽峒,稱番陽峒人……[4]。

        20世紀80年代中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尚未撤銷,當時的自治州古籍辦公室就曾將《黎族祖先歌》作為重點整理項目,上報到國家民委。《黎族祖先歌》在海南黎族地區(qū)流行比較廣,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傳說版本,叫法也不盡相同,但有很多相同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上報到國家民委的《黎族祖先歌》,主要是流行于瓊中、保亭一帶(當時五指山市還沒有成立)的版本,特別是瓊中的毛陽、什運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黎族群眾,每當病家或葬家要舉行大型的祭祀儀式時,都會請專門的祭司來念頌《黎族祖先歌》,內容主要是敘述杞方言的歷史來源和病家、葬家的歷史。當時自治州古籍辦公室就設在自治州民委內,自治州民委曾派人對《黎族祖先歌》進行了錄音。1986年8月,筆者到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報到上班,就曾和同事播放過《黎族祖先歌》錄音卡帶來聽。后來筆者赴京進修,回來時自治州已撤銷。由于撤州時沒有很好的對接,許多資料不知去向,尚未整理的《黎族祖先歌》就在其中,非??上А,F在筆者僅憑殘存的記憶敘述如下:

        人類原是孕育在竹筒里面的,后來竹筒破裂人類誕生。洪荒時代,天上突發(fā)大洪水,連連七天七夜,淹沒田野,淹沒山嶺,人類遭殃,幸有一對姐弟躲進了大葫蘆瓜而免以滅絕。他們坐在葫蘆瓜里面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后來聽到葫蘆瓜外殼觸碰地面的聲音才知道洪水退了,他倆才從葫蘆瓜里走出來。在雷公的指引下他倆成婚,懷孕三年后生下一個肉團。雷公又讓他們將肉團剁成碎塊,然后撒向大地,當碎肉紛紛落地時便變成了一個個的活人,有的變成“杞”,有的變成“哈”,有的變成“邁”(即“謨”人)?!拌健比俗畛跎钤凇澳细摹?即昌化江)出海口,以撿螺抓魚為生,并學會了煮海水取鹽。后來人口不斷增多,又與海邊過來的“邁”人發(fā)生沖突,只好沿昌化江逆流而上,采集捕魚,刀耕火種。到了中游(樂東一帶),又與從南邊過來的“哈”人發(fā)生碰撞,“杞”人又繼續(xù)逆江而上。隨著人口的增多,又分了幾個兄弟群,一部分到了如今的瓊中,一部分到了通什,一部分又從通什到了保亭?!肮比松朴陂_荒造田種水稻,“杞”人即請“哈”人來造田,所以水田一般都叫“達哈”(即哈人開造的田)。

        接下來就是念頌到這幾個兄弟群又生了誰誰,誰誰又傳了哪幾代,直到病家或喪家在世上所有的人名,這些人名屬于黎族特有的黎名,筆者已經難以記起。

        從《黎族風情》和《黎族祖先歌》提供的信息看,二者的內容大同小異,情節(jié)相似,可以作為杞方言黎族口述史來進行探討。由此,可以作如下分析:

        第一,《黎族風情》中的竹筒人、瓜洞人、沿海坡地人、抱灣高地人、番陽峒人等名稱的出現,應該是記載者根據其記錄和理解而自己命名的,這里尚未有族群的稱呼。而《黎族祖先歌》中則已出現“杞人”、“哈人”、“邁人”等稱呼,反映了人們已認識到人群之間的不同,明確了族群的區(qū)分,故而出現這樣那樣的自稱或他稱。由此可見,《黎族風情》的版本比《黎族祖先歌》的版本更為原始。

        第二,遠古人類遷徙的共同特點和規(guī)律,一般都是源于自然環(huán)境變化、生活環(huán)境壓迫、人類不同族群之間的沖突和碰撞等等原因。造成黎族先民(杞人)不斷沿著昌化江逆江而上的原因:一是臺風和海潮的襲擊,二是部落族群之間的爭斗。“杞人”在遷徙過程中不斷適應自然環(huán)境,撿螺抓魚、煮海取鹽、刀耕火種、開荒造田,不斷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文化。

        第三,沿海坡地人生活在“水分流,田無埂”的地方,這應該是昌化江出???。昌化江出海口呈典型的喇叭河口狀態(tài),河床寬敞,分幾支注入大?!,F在的昌化江依然分幾支注入大海,這是被昌化江大徑流散漫沖刷后形成的。由于地方平坦,人類在這里開出的田地不用分埂,所以就“田無埂”了。抱灣高地人生活的地方應該是今東方市江邊鄉(xiāng)和樂東黎族自治縣山榮一帶,番陽峒人則是今五指山市番陽鎮(zhèn)一帶?!拌饺恕笔墙裉斓蔫椒窖岳枳?,“哈人”是哈方言黎族,“邁人”則是指今天的謨語族群(當然《黎族風情》《黎族祖先歌》中沒有包括昌化江下流地區(qū)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的代理人和后來遷徙過來的漢語族群)。

        由此可見,在遠古時期,海南島遍布黎族先民,他們在沿海沿河附近群居,并已分化出不同的支系。所以他們以支系(方言)為群體,居住在不同的區(qū)域內,杞方言黎族先民可能就是在昌化江下游至海邊的這塊地方形成了自己最早的居住區(qū)域和生活區(qū)域,后來這一地區(qū)又加入了謨語族群。這正是《黎族風情》的記載和《黎族祖先歌》給我們的啟示。

        四、“謨”人的形成和研究

        “謨”人就是村人、哥隆人(以下稱村人),指現居住在海南島西部、昌化江下游兩岸的操謨語族群的漢族。據最新出版的《海南東方·昌江村話人人文風情錄》披露,共有人口90 000多人,分布于2市縣6個鄉(xiāng)鎮(zhèn)46個村莊[5]2。若從地望上來看,應該是這樣描述才比較準確:海南村人的居住范圍,南起東方市北黎河以北,北至昌江縣南部烏烈鎮(zhèn)以南,東起海南島西線高速一線,西到昌化江入???,顯成片分布。

        對于村人的關注和研究,最早始于30多年前符鎮(zhèn)南先生的一篇論文《海南島西岸的“村話”》*這篇論文的發(fā)表,第一次讓世人了解到了村人和村人的語言情況,此文發(fā)表于《民族語文》1983年第4期。,后來,一些學者也陸續(xù)發(fā)表相關的論文。1996年符昌忠教授出版《海南村話》,1998年歐陽覺亞研究員出版《村語研究》,2014年吉君臣、陸登光兩位村人作家出版《海南東方·昌江村話人人文風情錄》,2015年符昌忠教授出版《哥隆語/那斗話簡志》,村人研究的熱潮由此形成。

        關于村人的來源和形成,從出版的著作以及網上的一些說法來看,大致可以歸納出4個觀點:

        第一,村人自己的看法。漢武帝時,派已降服的匈奴士兵和黃河流域一帶的士兵往南方平定百越民族,其中有一部分前往昌化江下游兩岸征服這里的駱越人,駱越人臣服后,前來征服的匈奴士兵和漢族士兵受朝廷之命就地居住,和當地的駱越人和睦相處,漸漸融合,形成最早的村人[5]6-8。

        第二,歐陽覺亞的觀點。村人的祖先是唐代的軍隊,可能是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的某一次戰(zhàn)役中,兵敗入海,最后抵達海南島并在此定居下來。這些唐軍應該就是海南村人的祖先,其有力的證據是村話當中有漢語中古音系統(tǒng)特點[6]。

        第三,基因的研究。2010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海南醫(yī)學院聯合,分別對仡隆人(即村人)父系的Y染色體和母系的線粒體DNA做了民族來源的比較分析。其中,父系Y染色體分析顯示,仡佬族成分占到67.9%,漢族成分占到27.2%,黎族成分占到4.9%。而母系線粒體分析顯示,仡佬族成分占到37.6%,漢族成分占到31.7%,黎族成分占到30.7%。這一結果表明,仡隆人的父系和母系的最主要成分都來自仡佬族[7]。

        第四,家譜的記載。村人內部有“四大家姓”,即符、文、趙、吉。這四大家姓的族群在村人中已經占到70%以上的比例。根據村人這四大姓的族譜、家譜、祖墳墓碑以及其他小姓家譜的記載,入瓊的先祖有來自福建、廣東、河南、甘肅、江西、浙江等地[5]2-3。

        從低級到高級,從蒙昧到文明,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秦漢時期,漢文化(或稱中原文化)早已處于封建文化高速發(fā)展時期,而此時的海南島依然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強大而先進的漢文化進入海南島后,特別是在當地封建官府有效統(tǒng)治的范圍內,當地原始文化的應對之道只有兩種:要么是好好地、不斷地融合到其中,要么是選擇逃離,否則會逐漸被消滅。我們很難想象,強勢文化、先進文化在有強大的地方政權保護的情況下,竟然被大規(guī)模地融合到了當地的原始文化中,并且還能把融合后的這種文化特別是語言保留到當今。

        其實,從村人的語言、居住地、古老的習俗特別是村人的文化底層看,我們可以發(fā)現村人的文化與壯侗語族黎語支的黎語族群有關聯。這點連符昌忠教授也不得不承認:“目前謨語族群所使用的語言,現經調查比較,已被確認為壯侗語族黎語支的一個獨立語言,與黎語有發(fā)生學的關系,兩者間的同源詞比例達到42%?!盵3]盡管這樣,我們的一些研究者還是選擇視而不見,削尖腦袋去尋找材料、例舉佐證,如取自某一歷史階段、某一漢語方言、某家的族譜家譜等,想以此來證明村人的祖先來自漢族。歷史的事實恰恰相反,不是漢族士兵或匈奴士兵融合到了土著民族中變成村人,而是村人在強大的漢文化影響下,與同語族同語支漸行漸遠,逐漸融合到漢文化中(而且最后也沒有徹底融合),并在族群身份上認同了漢族。至于基因的研究,也只能證明被取樣的那部分人的異同概率,因為我們還沒有能力將分布于村人周邊的廣東西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海南本土各民族各方言土語人群的基因一一進行研究對比,若真的做到了,說不定會出現那個民族或那個方言土語的人群,與村人還更接近呢。

        村人源自漢族的觀點,主要基于將村人定性為漢族的前提,再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和研究;而基因研究的觀點則是因有人把村人稱為“仡隆人”,與隔山隔海的仡佬族的民族稱謂相似,故試圖從基因研究上來證明他們是一個民族。其實“哥隆”只是村人的“大哥”之意,不是自稱,不是族群稱呼。所以不論是源自漢族的觀點還是基因研究的觀點,都陷入了“先入為主,尋據證明”的框框。

        公元前111年,西漢王朝在海南島設2郡16縣,其中“至來縣”在今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九龍縣”在今東方市境內,治所均設在村人分布的范圍內。當至來、九龍兩縣設立后,村人早已意識到自己與居住在城里的人不同,后經宋、元、明近700年的封建王朝統(tǒng)治和勤于耕讀漢文化,村人全部喪失了自我意識,自認是漢族,于是把住在城里的人稱為“城人”,他們則因居住在城外的一個個村莊里而自稱為“村人”了。謨語中的“村人”就叫“傲紛”(a:u35fn35),“傲”即“人”之意,“紛”為“村”之意??梢姟按迦恕笔窍鄬τ凇俺侨恕倍霈F的一種稱謂。距離村人居住地很遠,隔著白沙、儋州兩市縣的臨高人也自稱為“村人”,其稱謂來源可能也是與“城人”有關。

        歷史上的崖城,是海南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崖城城內的人也常稱城外人為“村人”,而城外人則稱城內人為“城人”。周圍的黎族也一樣,因為有自己的民族意識,沒有像“村人”一樣認同漢族,所以,把居住在崖城城內和周邊的漢族人稱為“美城”,意為“城廓內的漢人”或“崖城的漢人”,而把在此以外的地方稱為“弓賽”(黎峒),意為“黎人的地方”。這都是與城的建立有關。

        村人研究可以說才剛剛開始,在這方面比較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屈指可數,如符鎮(zhèn)南、歐陽覺亞、符昌忠等。今后應該怎樣從事村人研究呢?

        第一,必須把村人作為獨立的族群來對待,拋棄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各種社會調查,進行研究對比、著書立說,這樣得出的觀點結論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推敲,否則很難探究到誰是村人最早的祖先。所以作為研究者的我們,必須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看得準、分得清哪些是原本的文化,哪些是后來受到影響而吸收進來的文化。

        第二,對于村人基因的研究,我們必須具有廣闊的視野,創(chuàng)造條件與貴州、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等地科研部門進行橫向合作,聯合研究,將現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壯侗語族、部分漢語族、部分南島語族甚至苗瑤語族等族群進行全面仔細的調查、取樣、比較、研究,找出與村人關系密切的族群,用全面、系統(tǒng)、詳細的數據來說話,最終才能得出權威性的結論。

        第三,在對村人族譜家譜的利用上,必須甄別族譜家譜的真?zhèn)涡?,這些族譜家譜的撰寫時間都不太長。歷史上,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人們在編纂族譜家譜時,都喜歡追求“高大上”,往往把一些與自己同姓的、但不一定與自己家族有關聯的歷史人物編入自家的族譜家譜中。海南人的族譜家譜大多是在清代才開始編纂的,有的家庭的家譜更到了民國時期甚至解放后才通過追溯、轉抄等方式來編寫,真假難辨。鑒于族譜家譜本身的局限性,我們在利用時不能單純取族譜家譜上的觀點,還需配合多學科的研究以相互補充。

        這是我們在研究村人時應該秉承和堅持的基本立場。

        五、一則民間傳說引出的猜想

        在黎族很多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故事情節(jié):遠古洪荒時代,有一次大地暴發(fā)大洪水,人類即將滅絕,有兄妹兩人躲進葫蘆瓜里幸免于難,后來他們在雷公的指引下結婚,人類又得以繁衍下來。故事情節(jié)大同小異,但對于如何繁衍、繁衍什么人,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版本的傳說可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編的《黎族民間故事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編的《黎族民間故事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符桂花主編的《黎族民間故事大集》,海南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第一種解讀:他們后來生下了一個肉團,在雷公指導下將肉團剁成碎肉,然后用篩子來篩,碎肉落地就變成了一個個人,人類又重新煥發(fā)生機。

        第二種解讀:即前面憑殘存記憶敘述的《黎族祖先歌》。

        第三種解讀:他們生下了一塊肉團,在雷公指導下將肉團剁成碎肉,雷公讓他們抓起碎肉撒向大地,撒時要說“謨(漢)少賽(黎)多”,但在他們撒向大地的時候由于慌張,說成了“謨多賽少”,結果造成了現在的漢族人多,黎族人少。

        第四種解讀:他們生下了一塊肉團,在雷公指導下將肉團剁成碎肉,然后用篩子來篩,第一個出來的變成了黎族,第二個出來的變成了漢族,第三個出來的變成了苗族。

        令筆者感到非常驚訝和振奮的是,在謨語族群中也有類似的傳說,這個傳說在當今的村人社會中可能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但作為村人成員之一的符昌忠教授在其論文中有這樣的記載:“據了解,謨語族群里對于黎謨間的人口比例流傳著一種這樣的說法‘世間七黎三謨’,即認為黎族人口比‘謨人’多?!盵3]就僅這40多字記載所提供的信息,讓筆者聯想了許多、悟出了許多。

        首先,黎族傳說中的第一種解讀比較單一,只有人類,也就是說還沒有族群的意識和區(qū)分。第二種和第三種解讀出現了族群意識,而且有了“杞”、“哈”、“賽”、“謨”等概念。但在黎族意識中,“杞”、“哈”同為一個族群,均屬于“賽”的范疇,所以故事的記錄者直接使用“黎”和“謨”(漢)這兩個概念。第四種解讀除了“黎”和“漢”外,還有“苗”,但這個“苗”在黎族人的意識里實際是歸為“謨”的同類,稱“謨苗”,意為“漢苗”或“客苗”。這說明苗族在海南的歷史比較短,作為民族的族稱尚未真正進入黎族人的意識里,所以被歸入“謨”(漢)的范疇,與漢族一樣是外人、是客。

        其次,在謨語族群的傳說中,已非常清楚地道出“賽”(即村人稱的“傣”)“謨”兩個族群,而且是“七黎三謨”,黎語族群人口比謨語族群多得多??梢娺@個傳說可能比黎族傳說出現的歷史更早,或者這個傳說形成時其他漢語族群尚未進入海南島,或者謨語族群當時還沒有認同漢族,沒有視漢族為同族,所以才出現“七黎三謨”的說法,與黎族傳說中的人數剛好顛倒過來。我們且不論“賽”“謨”的人數如何,這個傳說肯定是這兩個族群共有的文化。

        再是,兩個族群傳說的異同就如符昌忠教授所說的一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海南島上確實有過只有兩個族群存在的時期的可能性。”[3]在此我們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可能性正是發(fā)生在昌化江下游兩岸。兩個族群在這里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建家園。后來在外力的作用下,黎語族群(杞人)沒有接受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不認同中原文化,大部分只好逆江而上,離開昌化江出??诘貐^(qū)。謨語族群則接受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熱心學習中原文化,定居下來,最后變成漢族。

        傳說不是歷史,更不是信史,但它反映了先民們對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某一歷史文化現象的探索和認知。通過對這則民間傳說的解讀和分析,我們便有了這樣的初步認識:

        謨語族群勤于耕讀,漢化加快,最后認同漢族而匯入漢族中;黎語族群則不服王化、不供賦稅,較多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不少人只能離開原先的居住地,不斷向島內陸和山區(qū)遷移,成為了今天黎族的一部分。

        [1] 許欣.兩萬年前古人類跨海定居海南[N].南國都市報,2011-02-19(9).

        [2] 丘剛.海南古遺址[M].海口:海南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2008:24-26.

        [3] 符昌忠.謨語、謨語群與熟黎[J].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99-102.

        [4] 王國全.黎族風情[M](油印本).廣州:廣東省民族研究所,1985:14-16.

        [5] 吉君臣,陸登光.海南東方·昌江村話人人文風情錄[M].??冢耗虾3霭婀?,2014.

        [6] 歐陽覺亞.村語研究[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8-9.

        [7] 許欣,吳丹榕.海南仡隆人是夜郎國后裔[N].南國都市報,2011-01-31(9).

        [責任編輯:孫紹先]

        Conjecture of Two Major Prehistoric Ethnic Groups along the TwoSides of Downstream of Changhua River: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ai” and “Mo” Dialectal Ethnic Groups

        GAO Ze-qiang1, WU Xiao-yuan2

        (1. Research Base of Hainan Ethnic Groups,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China; 2. Wuzhishan Tongza Downtown Kindergarten, Wuzhishan 572200, China)

        Along the two sides of downstream of Changhua River still live the ethnic groups with Han, Mo, Li or Sai dialects. Over two or three thousand years,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communicate and integrate with each oth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al Plain culture, gradually forming a closely interconnected national cultural phenomenon at present. In history, Li and Mo dialectal ethnic groups share the intimatel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ies. However, because Li dialectal ethnic group refuses to obey the king and pay for tax but insists on the reservation of their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a long time, the majority of them constantly migrate into the inland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Hainan Island till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Li people. In the meantime Mo Dialectal ethnic group works hard at farming and studying and finally blends into Han people as a result of constant Han inclination.Key words: Hainan Island; “Sai” dialectal ethnic group; “Mo” dialectal ethnic group; exploration of relationship

        2016-08-23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ZDB111);海南省社會科學專項重大課題(HNSK(ZD)-C2)

        高澤強,黎名:昂·德威·宏韜(1963-),男,黎族,海南樂東人,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海南民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K28

        A

        1004-1710(2017)01-0070-08

        猜你喜歡
        語族村人海南島
        毛春山:讓韶山村人過上更美好生活
        岳流波
        中古時期東北亞植物詞匯語源研究
        蒙古語族語言概述
        蒙古語族復數形式簡析
        是海南省還是海南島?
        福建沿??脊排c南島語族起源探秘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0
        稱謂的變遷
        雜文選刊(2013年1期)2013-02-11 10:41:10
        虛靜則壽
        祝您健康(2008年3期)2008-08-03 08:50:20
        關于海南島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的考察
        軍事歷史(1994年6期)1994-08-15 08:56:38
        欧美xxxx新一区二区三区| 大胸少妇午夜三级| 成人国产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色偷偷激情日本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蜜桃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第一区仑乱| 牲欲强的熟妇农村老妇女|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av久久久| 毛片毛片免费看| 91超碰在线观看免费| 九九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97|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人| av天堂手机在线免费|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大乳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午夜爽毛片| 一区二区日本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激情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天堂av|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日本a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小妖精又紧又湿高潮h视频69| 国产 麻豆 日韩 欧美 久久|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AV无码AV毛片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