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玥
摘要:發(fā)表于1928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記》,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丁玲通過日記體的小說形式,以細膩的筆觸,反應了現(xiàn)代文學時期女性意識的覺醒。莎菲反封建的倔強個性和反叛精神,成為后世女性主義沿襲、借鑒的精神資源。本文著重探討這部小說中最引入矚目的三大亮點。
關鍵詞: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日記體小說;女性主義
作為丁玲的代表性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著里程碑似的意義。從歷史直到現(xiàn)在,每一個女性都可以在莎菲的日記中找到共鳴。直白、真實地道出女性心事,是這部小說震撼力所在。筆者認為,《莎菲女士的日記》有三大亮點,分別是日記體小說體裁、丁玲的女性主義和愛情觀,值得大家重點關注,反復品讀。
一、開創(chuàng)性體裁:日記體小說
丁玲沒有一開始就急急地交代莎菲身世背景,而是零星地以極短甚至隱晦的方式交待了她以前的生活。丁玲在動筆之前,在心中應當對莎菲身世背景有所構建。這里舉一些例子。一是她的父母,二是她的姨父母,見《一月十二》,三是她的童年一些遭遇,見《三月八號》,四是蘊姐,見《一月十六》、《三月四號》、《三月二十一》。丁玲應當先在心中安排好了莎菲的背景,然后才逐漸在日記中慢慢透露她的身世背景。
日記雖然直白且真實,但不是毫無保留并且絮絮叨叨說出所有心事。就像莎菲在日記寫的——“這只能表現(xiàn)我萬分之一的日記”、“來泄憤和安慰”。丁玲在寫作中也證實了這句話。如在莎菲心情極糟糕時,她只寫下飄忽的只言片語。最明顯的是一月十六日蘊姐來信后,莎菲突然就對生活絕望,喝很多酒想結束生命。她絕望的心路歷程并不出現(xiàn)在日記里,讀者只能突兀接受這個事實。又如《一月十八》到《三月四號》這段時間的日記是空白,丁玲在《三月四號》中解釋“近來在醫(yī)院把我自己的心醫(yī)轉了”,“覺得這宇宙還充滿著愛呢”,因此莎菲才開始寫日記。又如《三月十三》,“好幾天又不提筆……更哪能捉住一管筆去詳細寫出自怨和自恨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舉例。我們只能從斷裂的情緒和記憶中,推測她的故事和她完整的心境?!皵嗔选迸c“空白”帶來閱讀挑戰(zhàn)和想象空間,趣味橫生。但是,丁玲沒有為了真實而把日記寫得讓人摸不著頭腦,關鍵情節(jié)還是交代了。
試想,什么時候人會在日記中不厭其煩地回憶并記錄生活中的細節(jié)呢?莎菲所記錄的細節(jié),大多是和凌吉士有關,是暗戀中的女性的心悸。日記里的思緒大部分經過沉淀的,但也會有激情。帶著這種假設讀小說,有一點收獲。
如此細微與貼切的描寫,讓我極欲了解丁玲女士。她是多大程度上在寫自己的故事與心境呢?現(xiàn)實中的丁玲,身世上和莎菲有很多相似之處。父愛稀薄,寄人籬下。早熟、好強。
二、女性視角:丁玲的女性主義
孤獨,渴望被理解與愛護。
《十二月二十四日》“假使他這時再掉過頭來望我一下,我想他一定可以從我的眼睛里得些不快活去。為什么他不可以再多的懂我些呢?”“我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我真愿意這時候會有人懂得我,便罵我,我也可以快樂而驕傲了。”
《三月十三》“但所謂朋友皆如是,我能告誰以我的不屑流淚,而又無力笑出的癡呆心境?因我看清了自己在人間的種種不愿意舍棄的熱望以及每次追求而得來的懊喪,所以連自己也不愿再同情這未能悟徹所引起的傷心?!?/p>
《三月二十八晨三時》“莎菲生活在世上,要人們了解她體會她的心太熱太懇切了,所以長遠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惱中,但除了自己,誰能夠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淚的分量?”
日記中不止這幾處寫她的孤獨,我只選擇幾段提供材料而已。莎菲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有更高的需求,她希望的是靈魂伴侶,而不是相對低層次的一般愛護。莎菲有過這樣一位摯友——蘊姐,可她因為婚姻的痛苦而死去,打擊之大已讓莎菲崩潰。為什么她不直接告訴別人?此后,她兩次嘗試傾訴自己,一次是向毓芳,一次是向葦?shù)?,都以失敗告終。靈魂的觸碰無法強求,兩個靈魂能在同一頻率上思考亦屬難得。莎菲無法接受孤獨,那就只能永遠失望。
敏感多思,心志不堅。《三月八日》寫完對葦?shù)艿母惺芎?,就開始反省自己而自傷了,“或者因為我的心生來就是如此的硬,那我種種之不愜于人意而得來煩惱和傷心,也是應該的”又如《三月八日》中“至于男女間的小動作,似乎我又看得太明白了,也許因為我懂得的了這些小動作,于‘愛才反而迷糊,才沒有勇氣鼓吹戀愛,才不敢相信自己是一個純粹的夠人愛的小女子,并且才會懷疑到世人所接受的‘愛,以及我所接受的‘愛?!背齾s莎菲童年對她的影響,患病也是她敏感原因之一?;疾∫馕吨罅靠臻e的時間供你亂想,脆弱感帶來的無助、自憐、自棄。此外,莎菲思考時,極易將一般現(xiàn)實抽象到深層人生思考,例子隨處可見,如《三月二十八晨三時》的第一段,本應是她糾結于凌吉士的時候。
這份孤獨感,來自于她的早熟和強烈自尊。
三、愛情書寫:丁玲的愛情觀
《三月六日》“在這上面,不是我愛自夸,我所受的訓練至少也有我?guī)讉€朋友們的相加或相乘?!币约八J同婚前同居。大膽,自以為成熟。
莎菲為什么不喜歡葦?shù)芏鴮α杓績A心呢?先看幾段話:
《十二月二十四日》“反只能讓我更覺得他太容易支使,或竟更可憐他的太不會愛的技巧了。”
《三月八日》“這種表示,也許是稱為狂熱的,真率的愛的表現(xiàn)吧,但葦?shù)軈s不假思索的用在我面前,自然只會失敗。”“我只覺得想靠這種小孩般的舉動來打動我的心,全是無用”。
而凌吉士卻是“那一種溫柔的,大方的,坦白而又多情的態(tài)度上去,光這態(tài)度已夠人欣賞得像吃醉一般的感到那融融的蜜意”。
年輕的莎菲,向往的是“愛情”而不是婚姻與責任。莎菲心里明白,葦?shù)艿恼嬲\和強烈的愛會讓他對自己負責,但他不會是一個好情人。男性對女性的吸引力在于“領導力”,況且莎菲是一個自幼缺乏父母之愛的獨立女性(書中莎菲家有很多孩子,父母顧不上她;現(xiàn)實中的丁玲早年喪父),她在挑選伴侶時,會傾向于選擇童年里所缺少的,自然不會選擇怯懦、愛哭、沒有男子氣的葦?shù)?。一個一直獨自努力支撐的女性,會愿意嫁給一個兒子一樣的丈夫,然后再獨自努力支撐下半生?葦?shù)艿囊辉倏奁捅戆?,也只能讓莎菲內疚甚至厭惡?/p>
反觀凌吉士,這種男人最可恨。帥氣,大方,溫柔,對誰都溫柔,對誰都若有情意,以此來達到社交目的。曖昧,可以極大滿足女子對愛情的遐想。(瞧別人把凌當做她男友時她的羞澀,只是不好意思在日記里直寫快樂,而廢一堆筆墨回憶情形罷了。)相比之下,葦?shù)艿闹卑讓嵲谔?。不過,莎菲糾結最多的不是他喜不喜歡我,而是他品性與外貌上的極大反差。莎菲期望一個靈魂伴侶,這也是她自以為她不接受葦?shù)艿脑?。結果呢?她愛上一個長相美麗的男人,不懂她并且靈魂丑陋。這是莎菲肉體對靈魂的背叛??墒牵绻皇橇杓績仍谌绱瞬豢?,莎菲是不會發(fā)現(xiàn)她愛戀的是男人的外貌,她會一直自欺:她愛上的是完整的凌吉士。文學上,這種戲劇性的反差很必要。
一個高傲并有追求的女子,卻只迷戀男子的外表,發(fā)現(xiàn)這個事實的莎菲該多么痛苦,而她還要在愛、不能愛里掙扎。就像莎菲一向所做的,她將現(xiàn)實的矛盾上升到了哲學上對自我的反思,在認定了自己的軟弱和生活的無奈后,她心如死灰,即便凌吉士向她瘋狂地示愛,她的內心也無動于衷。結束這一段迷狂吧,她逃走了。不接受孤獨,那她只能永遠逃避。懦弱的人啊。丁玲似乎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莎菲沒有意識到。
參考文獻:
[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J]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9.
[2]王明麗.生態(tài)女性主義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女性形象[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4.
[3]涂紹鈞.丁玲的青少年時代[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