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情緒是時刻陪伴每個人的一種比較深刻的心理活動,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良好的情緒對每個人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社會生活范圍逐漸擴大,與人獨立交往活動日益頻繁,自我肯定和渴望被他人認可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一切都可能導致學生的情緒問題層出不窮,甚至使他們很受困擾,影響著他們的成長。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情緒教育,教給他們疏導的方法,可以使他們遠離不良情緒,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一、在自我反思中學會找到自身問題
小學生由于年齡太小,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要經(jīng)常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及時解決問題,遠離困惑煩惱,擁有良好情緒。
一個學生曾經(jīng)告訴我他的煩惱:“我特別倒霉,連續(xù)幾次都沒有考好,真怕見父母、老師、同學。”這位學生由于成績不佳,情緒總是很低落,能夠找我傾訴我覺得很難得。于是我和他談心,首先對他的情緒不佳表示理解,同時提醒他:“你考試沒有考好,是不是說明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或者學習方法有問題,要找到原因?qū)ΠY下藥哦?!边@個學生對我的理解非常感動,在我的引導下自我反省,認為自己主要是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我鼓勵他積極改進,他也下定了決心,上課更加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yè),勤學勤問,同時我也及時給予他表揚和肯定。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的學習有了進步,煩惱煙消云散了。
二、在換位思考中學會理解他人
學生的煩惱大多來自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過多地以自我為中心,事事優(yōu)先考慮自己,不會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老師要經(jīng)常引導他們換位思考,試著從別人的出發(fā)點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煩惱的事情很容易得到解決。
班上的小李同學一向很任性,他和爸爸媽媽的關系很糟糕,他的煩惱是:“爸爸媽媽不信任我,總是趁我出去的時候翻看我的書包、抽屜。”因為他對于父母的關心總是極為反感,家長很著急,不知道如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采用的方式也有些過激。我耐心跟他交流:“想象一下,你和父母換換位置,你如果是你的爸爸或者媽媽,你翻看孩子的書包、抽屜是想做什么呢?”他平心靜氣地想了想,開始理解父母的行為,父母偷偷翻看他的東西,雖然方式不恰當,但是說明父母非常愛他,也很擔心他。父母的擔心說明他平時做得不夠好,他應該理解父母,加強與父母的溝通,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為,父母自然就不會再煞費周折地去翻看自己孩子的東西了。
“換位思考”還很適合用于引導和幫助喜歡招惹別人的學生。我班學生小李好惡作劇,同學都不喜歡和他做朋友,他不知道怎么回事,總是悶悶不樂,為了讓同學跟他玩,他又故意惡作劇,由此惡性循環(huán),沒有一個朋友。有一回課間,他從一個同學旁邊走過,故意撞了人家的肩膀,那個同學正在寫字,把字寫歪了,很生氣,他卻表現(xiàn)出很開心的樣子。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請他和那個同學換個位置,他在寫字,那個同學撞了他,他把字寫歪了。這下小李知道被惡作劇的感受了,并深刻意識到隨意捉弄別人是不對的,會對別人造成不良影響和困擾,應該杜絕類似行為再發(fā)生。后來,他的行為變化了,同學們也逐漸接納了他,愿意和他做朋友,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由此可見,對待學生的不良行為、不良情緒,單純的說教效果是最差的,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如果引導學生經(jīng)常進行角色互換,換位思考,他們就會更多地理解、體諒、寬容對方,這樣一來,人際關系就會更輕松、更和諧。
三、在善于交流中學會與他人溝通
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學生由于不善表達,不會與他人交流,產(chǎn)生了很多煩惱。如何表達自己,如何與別人真誠交流,是很大的學問,需要老師耐心引導。
我們班有個學生特別不會表達,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總是說話很“沖”,不考慮對方聽了以后是什么感受。例如,一次美術課上,他對同桌說:“你畫得太難看了,顏色搭配很土氣!”同桌當然不高興了。我聽說了這件事,請他說話的時候采用“三明治”原則:先肯定對方的話,再提出自己的建議,最后鼓勵對方。我請他重新把自己的意思說給同桌聽:“你畫得很認真,也很有創(chuàng)意,我覺得顏色搭配有些不太恰當,你覺得呢?繼續(xù)畫,我相信你會畫得更漂亮!”同桌聽了這話,滿意地笑了,不光接受了他的建議,還和他一起討論如何改進。這次體驗讓他深有感觸,說話不再像以前那么“沖”了。只有讓學生認識到真誠的溝通是交往的橋梁,有效的交流是人際關系的保障,他們才能掌握與別人交流的基本方法,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無障礙相處的樂趣。
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在所難免,關鍵是要教給他們方法化解煩惱,引導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學會自我反思、換位思考、交流表達的方法,讓他們遠離壞情緒,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