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雨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用數(shù)學邏輯思維觀察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楊 雨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思維和文化真的有高下之分嗎?語文老師總是不遺余力的表達自豪的民族情懷:歷史老師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事件侃侃而談,如數(shù)家珍:地理老師在課堂上沉醉于我國幅員遼闊,氣候萬千,物種豐富,其中就有我們最自豪的大熊貓了。然而在理科的課堂上很少看見老師們流露出自豪之情。僅僅是因為這些老師上課嚴謹不茍言笑?還是因為中國人在這些領域的貢獻真的太少。本文用數(shù)學邏輯思維來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探索它的本質。
數(shù)學邏輯思維;中國文化;美學
思維與文化有高下之分:因為既有感性思維又有理性思維的思維方式顯然高于只有一種思維方式孕育出來的文化。由兩種思維孕育出來的文化顯然又高于只有一種思維孕育出來的文化。所以,認為思維和文化只有不同特色,沒有高低與優(yōu)劣之分,等同于認為人類在幾千年中思維方法與文化都沒有進步。也只有自卑的民族才會強調與別的民族只存在不同特色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
所以筆者使用數(shù)學思維分析這一推斷。數(shù)學思維方法有很多種,本文涉及的數(shù)學思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缺乏的兩種:①形式邏輯思維方法②公理化方法。西方邏輯之父亞里士多德表明:形式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的結構及其規(guī)律和簡單邏輯方法的科學(結構、規(guī)律、簡單邏輯方法)。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和外部聯(lián)系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屬于感性認識階段。而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屬于理性認識階段。思維作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它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思維的概括性是指思維能反映同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間接性是指思維能認識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提供事物內在,本質的屬性。邏輯思維的三要素是:概念,判斷與推理。
指南針是戰(zhàn)國時期司南發(fā)明的,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上課的時候老師講他小時候發(fā)現(xiàn)把縫衣針在頭上摩擦后放在水上它會始終指向同一方向。由此我們可以猜測古人發(fā)明指南針可能是一次偶然經歷使然。這個發(fā)明可以說是經驗性的結果,并非像牛頓被蘋果砸到后發(fā)現(xiàn)地心引力既而研究出牛頓力學,因為這個發(fā)明沒有邏輯思維的過程與幾何原理?;鹚幍难芯渴加诠糯鸁挼ばg。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火藥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藥。黑色火藥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xiàn)?;鹚幍陌l(fā)明并非需要縝密的研究?;钭钟∷⑴c紙張的發(fā)明也是如此,都是由于生活經驗而產生的靈感所創(chuàng)造的事物。因為沒有理論的研究使我們的發(fā)明深化,所以技術發(fā)明也就止步于此層面了。
易經在《周禮·春官》中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币捉浭橇浿?,百經之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易經起源于河圖和洛書。河圖和洛書是龍馬與神龜獻給伏羲和大禹的,從它們中抽象出“陰陽”,對應天地,日月與萬物。八卦由此演變而來。算卦的過程極其復雜,重復簡單的步驟得到一個結果,然后就此推斷出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另一個事物。其實這是一個虛假概念而已。建立在認為虛假概念是“外延非空”基礎上得到的判斷結論是不能反證事實的。
陰陽說起源于夏朝,認為陰陽結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云,雷,雨;在地形成河,海,山,川;在方位則東,西,南,北;在氣候則春夏秋冬。在人則君臣,父子男女。它們在劃分屬性上是混亂的,君臣是社會屬性,父子是血緣屬性,男女則是性別屬性。推理用的是“取象比類”,如天有四時,人有四肢等。在劃分陰陽概念,有時使用了本質屬性,如性別“男女”,有時使用非本質屬性,如“前后,上下”等。陰陽里常常使用日月做例子,但是日是恒星,月是行星的一個衛(wèi)星,二者根本構不成一對“陰陽”?,F(xiàn)實中還有反例如真實的“真陰陽人”,這個人陰陽二分就漏掉了真陰陽人,所以就能證明它不適用與萬物。
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構成宇宙萬物,是自然現(xiàn)象變化的基礎。并且賦予了它們五種屬性:金有肅殺,收斂的屬性;木有生長發(fā)育的屬性,火有炎熱向上的屬性,土平和,存實。水寒涼滋潤。在地有金木水火土,在天有金星,木星水星和土星。但是用數(shù)學思維來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 首先是金木水火土不能構成天地萬物。例如木和土中均有水以及宇宙中還漏了天王星海王星等等。
五行中還有相生相克的說法。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所以從形式邏輯上來看,五行說存在很多漏洞。從五行的公理角度出發(fā)可以舉出很多反例。如金屬可以挖開土,為什么不是金克土?水可以滅火,但是火可以煮開水并使其蒸發(fā),為什么不是火克水?。以上的例子明顯違反了邏輯矛盾率,數(shù)學的公理系統(tǒng)表明正確的思維規(guī)律不允許出現(xiàn)反例。
理性思維的出發(fā)點是概念,概念需要有明確的內涵,得出結論必須有推理,而且推理是要有前提的。而前提的前提是是不需要推理判斷的公理公設。公理公設必須在系統(tǒng)內沒有反例。所以要實行孔子孟子的“仁”就必須有5條公理。①人性本善。但是荀子作為儒家其中重要人物卻認為人性本惡。公理②③④,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等同于表示大人和圣人就是無所不知的人。公理⑤權力不會導致腐敗。對于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證方法是臆想。而程朱理學用數(shù)學思維來看隱含如下公理:①理先于并超然于萬物②理至善至美③世界上的一切由“同一理”支配。④一切都有陰陽,主從,尊卑的關系。然而公理一二都是臆想,公理三不符合客觀,世界上的一切,天體運動和人類社會的一切都不可能是由同一理支配的。公理四可以推出悖論“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完全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愚民的手段。
佛教的概念里存在阿拉耶識,前世后世,天界,阿修羅界,餓鬼界與地獄界。但是他們的定義中的外延是無限的,并沒有準確的界限。它的公理系統(tǒng)存在三個認知①存在阿拉耶識②存在六界③存在三世。阿賴耶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無沒識意謂執(zhí)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我們的每一個行為語言都會造成一個業(yè)種,藏在阿拉耶識中。它能決定一切眾生在六道中怎么輪回。所以積極意義是勸人行善積德為后世修好的業(yè)種。但是這在現(xiàn)在科學領域中是不承認有“六界”等等的概念。
我們在觀察周圍事物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數(shù)理邏輯思維。依據(jù)數(shù)學這種思維做出的理性判斷可以讓我們重新認知周圍事物,它是我們生活,學習中所不可缺少的思維模式。但理性代替不了感性的思維,很多事物不能絕對化和精確化,例如信仰,不能完全以此方法來否定它。有些人因為擁有信仰會生活的更加快樂,生活更加美好。對于中國的本土文化也不能全然否定,幾千年的滋養(yǎng)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鑄就今天的我們。在現(xiàn)代技術層次上我們也已經有所突破,有限方面甚至領先了世界水平。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用數(shù)學思維觀察生活使得它們清晰,用感性觀察生活使得它們多彩。人本復雜,全然理性的看待事物也是違背天性和不易做到的。
[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楊雨(1993-),女,漢族,江蘇,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