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瓊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老莊哲學觀照下的中國古典文藝美學之指歸
陳 瓊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老莊道家哲學包含著豐富的美學質素,它以指涉的方式介入中國古典文藝理論的范疇之中,從而使古典文藝具有獨特的美學風貌。具體來講,兩者的融通在中國古典文藝美學中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擴展了文學作品的語言與意義闡述之張力,使文學語言獲得了情意表達的無限性;其二,使審美主體與客體獲得了自然和諧的相互觀照;其三,老莊哲學思想構筑了虛靜的審美境界與體驗。
老子;莊子;哲學;古典;文藝;美學
哲學和文學是兩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它們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思想、社會歷史等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學理論、文學思潮的形成與品格,總是與該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等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中國古典文藝理論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因,是在中國思想文化土壤中生長和發(fā)展起來的思想理論。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對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儒道兩家沒有直接談論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但是他們在談論哲學、政治、道德等問題中觸及了一些文學和美學問題。對于中國文藝理論來說,儒、道兩家學說的意義主要是在美學的基本“問題”、中心“視界”、價值抉擇、話語方式等方面,也就是美學重點談論什么、關心什么、取舍什么、如何言說等方面,為文藝美學奠定了思想基礎。[1]儒家哲學以孔孟為代表,重視“文質合一”的精神,[2]31其思想與文學的社會政治作用相契合,強調言志、載道,尚實用,重功利。儒家哲學對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固然產生了重大影響,構成了中國古典文論中現實主義的方面。但是道家哲學以老莊為代表,重視“人的本真存在和自然生命的整全性”,[2]32其思想與藝術的審美思維相契合,形成了重審美、重藝術的特點。因此,道家之“道”的內涵品質包含著對文藝理論更為深刻的啟示。誠如潘顯一教授指出,道家哲學蘊含“富于民族特點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追求”,[3]“以道為中心,以直觀體知為基本思維方式,以自然論、虛靜論、言意論為主要內容,以對現實的批判和對理想的追求為歸宿,形成了對后世文論影響很大的道家文學思想體系?!保?]本文以中國傳統的文藝美學概念為理論基礎,依據現代文論的理論框架,從文學作品的維度(語言、意義闡述)、作者與世界關系的維度(審美主體與客體)、文學批評的維度(審美價值與境界)三個層面闡述老莊思想的哲學觀照,并分析這種觀照與古典文藝作品之融合而呈現的美學指歸。
言意的關系問題由來已久,它涉及人對世界最基本看法之可能問題(認識論),也關涉審美理念和具體實現邏輯路徑問題(藝術本體論)。自《周易》開始,儒道釋各家都有闡釋過,其主要的焦點在于語言表達和意義闡述的關系上。此種關系的討論對文學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而道家的理論在這方面更具有系統性和代表意義?!兑讉鳌は缔o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薄皶槐M言,言不盡意”意思是書寫出來的文字不能完全表達口頭言說的內容,口頭言說又不能完全表述心里所想的內容,是對語言符號和意義闡述關系的看法。但代表儒家文化的孔子并不贊同這種觀點,反問道“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他認為言語和文字是可以完全表達心中之意的,因為“圣人之意”在“象”中,圣人通過“立象”——可見的符號將其心中之意表現出來,因而“象”是可以通過“言”來準確傳達的。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也說“辭達而已矣?!憋@然孔子的這些說法都表達了他認為“言”與“意”存在一致的邏輯對應關系。
道家對語言和意義闡述的表達則是另一種觀點?!独献印烽_篇就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崩献诱J為“道”和“名”是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的,能說出來的不是他心中的完整意義的那個“道”和“名”。固然老子意在顯示“道”的精微奧妙,然而他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語言符號的闡釋意義之可能。莊子繼承了這種觀點,進行了引申和發(fā)揮,并與文藝美學領域發(fā)生了極大的關聯?!肚f子·知北游》中“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薄肚f子·秋水》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薄短斓馈吩唬骸笆乐F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薄肚f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鼻f子用“荃”與“魚”、“蹄”與“兔”的生動形象表達了自己對語言與意義關系的看法。說話的目的是表達意義,言只是工具,意才是本體,“得意忘言”即解決了言意之間存在的矛盾,可以使文學文本獲得沒有止境的闡述空間,生發(fā)出無窮無盡的意義。如符號學家茨維坦·托多羅夫所說:“因為藝術表達的內容不可言傳,所以對它的解釋是無止境的?!保?]
誠然,語言作為人類思維與交流的符號系統,理所當然可以為抒情達意服務,然語言的能指和所指又屬于不同的主體,二者必然存在矛盾。語言通過觀念性的符號表達一般意義上的內容,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特點,而現實世界屬于特殊的、個體的,非概念性的豐富多彩的事物很難被符號性的語言所窮盡。儒家強調了其同一的方面,在對立一面有所忽略,道家的“言不盡意”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其中的復雜精微一面,揭示了“言”與“意”的矛盾。而這恰恰豐富了言意之間的疏離之美,擴大了文學語言與意義闡述的藝術張力,有助于展示事物的鮮活生命特性,這種影響在后世文論中多有體現。阮籍《清思賦》曰:“以為形之可見,非色之美;音之可聞,非聲之善?!笨梢杂醚劬吹降男紊溃梢杂枚渎牭降穆曇糁?,皆非最高的境界。言外之意,視覺和聽覺所感知到的符號都不能傳達最美妙的至境。陸機在《文賦·小序》有云:“夫放言遣詞,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笨梢婈憴C認為文章的章法和規(guī)矩容易掌握,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靈活性則不容易掌握,“意稱物,文逮意”是他的目的和追求,希望達到“曲盡其妙”的境界?!段男牡颀垺ど袼肌吩唬骸耙馐谟谒?,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彼枷霙Q定于文意,文意決定于語言,然而“密則無際”可以很好地表達,“疏則千里”也有不能很好表達,可見語言文字很難完整表達作者的情意。另外,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曰:“隱者也,文外之重旨也?!彪[者追求的非字面意思,而是言外之廣闊意境。以上各家名言與老莊的“言”、“意”關系的哲學思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皆建立在“言意”關系辯證深刻領悟的基礎上,在有限的語言層面上追求情意表達的無限性,賦予了中國古典文學和文論的生動性,“它提供的是一解除語言暴壓的操作方式,促使我們由質疑常理進而走向斷棄私我名制的契道境界,呈現活潑的天機?!保?]這正體現了在此哲學思想浸潤下的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論在固有的語言媒介中追求生動藝術魅力的側重與追求。
“自然”觀念是老莊哲學中一個核心概念,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独献印范逭掠性疲骸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婪ㄗ匀弧钡摹白匀弧辈皇且粋€實體詞,它對應的非今天自然科學所指的“大自然”。在這里,“自然”表示的是一種狀態(tài):自然而然。[7]“道”以自然法則為歸,人的生命活動和萬事萬物的自然皆以“道”為法則,也就是以自然為法則,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是相對于人為而言的,即不受社會文化束縛的生命存在,“人為”亦“有為”,和“自然”(無為)相對?!独献印啡哒隆暗莱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弊曰癁椤白匀弧敝憩F,也就是由其本性,自己自然地發(fā)展,不用外在的力量和意志去改變、干預。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自然”觀,主張“天道自然無為”,強調事物本身依照潛在具有的可能性,順應自身的情況去發(fā)展。他在《莊子·大宗師》中說:“知天之所為者,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睆耐庠谑澜绲慕嵌瓤?,體察天道自然運化的規(guī)則;從人自身的角度看,了悟了人類的主觀所為,這才稱得上是極致的認知。表現了莊子對“自然之道”智慧的追求,“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順應自然生存、行事,才稱得上具有真智慧的人?!肚f子·應帝王》有云:“汝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币馑际侨藗內绻軌蝽槕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而沒有加上自己虛妄的人為扭曲因素,那么天下就達到“治”的景象。轉到審美的角度,審美主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和諧,心境上才有莊子所說的“逍遙之游”,如果濃烈的私心,是很難進入審美境界的。同樣的表述在《莊子·德充符》中有:“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薄盁o情”意為放下自我的標準,平等對待“好惡”,而以審美客體為標準,則審美對象各美其美,這就要求審美主體順應自然之理。
老莊的這種“道法自然”觀,反映到文學上,就是反對刻意雕琢,而崇尚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要求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高度和諧,和諧既是審美的前提,也是審美的終極追求。而此要求不僅關系到單純文學語言的形式,更指涉到文藝創(chuàng)作、批評等層面,形成了立體而具體的文藝觀。首先在文學語言表現方面,提倡崇尚自然的文風。劉勰是持此種思想的文論家之一,在《文心雕龍·原道》篇中,首先即講:“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边@一段關于文學起源論的觀點,顯然是針對當時齊梁宮廷文學“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風有感而發(fā),他毫無掩飾表達了他的文藝觀點:文學,是來自于天地自然對我們心靈的觸動,若是脫離了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和靈魂僅僅去追求外在的語句和形體,那么我們的積累和創(chuàng)作必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段男牡颀垺ぴ馈菲€有云“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文心雕龍·體性》篇曰:“觸類以推,表里必符,豈非自然之恒姿,才氣之大略哉?”《文心雕龍·定勢》曰:“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劉勰的文論觀有意或無意將老莊哲學的“自然”存在和規(guī)律特征轉換為文藝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態(tài)度形成和表現方式的文藝美學特征。同時代的鐘嶸在《詩品》中也對“自然英旨”和“直尋”的作品語言風格推崇備至,對于在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喜用大量修辭的人為雕飾則持否定態(tài)度,曰:“文多拘忌,傷其真美?!边^多人為修飾減損了文藝作品的美感,提倡“真美”,即表現上的自然之美。并贊揚謝靈運、顏延之自然風氣的詩歌:“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采金縷。”后世的作家和批評家中受“自然”的影響尤為突出,唐代的詩仙李白,不僅在理論上倡導“清真”、“自然”的詩風,在詩作創(chuàng)作中更是如此,留下了大量詩篇,把這種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
在主體創(chuàng)作的心理方面,強調作者抒發(fā)真感情、真思想,情真意切。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有云:“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鉆礪過分,則神疲而氣衰。”作者構思時理通情暢,才可以進入直接抒寫的自然狀態(tài)。蘇軾的“隨物賦形”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強調創(chuàng)作詩文作品時內心自然順暢而又生動靈活的特點。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在《東山詞序》中說:“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然之自然,而性情之道也。”其“自然”風格的形成表面上看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采用的表現手法使然,但實際上則是作者體察世界和立意取境的心境之體現。在主體的審美感受與客觀事物美的關系方面,老莊哲學啟發(fā)了一種契合的態(tài)度,主客之間顯現出相親相和的關系,“其基本特征是心源與造化之間的互相觸發(fā),互相感會”[8]《莊子·寓言》曰:“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隨心所欲的話在天天變化,以和諧心態(tài)觀照自然之美??陀^事物的美的因素,如果不能通過審美主體的感受物化在作品中,仍然是一種潛在的物質,而不是藝術上的美。反之亦然,作者主觀的審美情思不以客觀事物為感受的對象和假定的源泉,那么他的審美情思也會失去生命力。只有二者的融合,即要求主體對客體的自覺順通與適應,才會成就作者的佳作。司空圖在其詩評專著《二十四詩品》中以“大道”、“真體”等詞語表示客體實在的范疇,以“素”、“性”等術語表示主體思想的范疇,主體的“性”與客體的“大道”相融合,才達到詩歌的至美之品。明清時袁宏道等人的“信心而出,信口而談”、“自然工妙”等文藝主張,都體現了這種自然和諧的主客觀照文藝美學思想。
“虛靜”觀念是老莊哲學中的又一重要范疇?!独献印肥掠性唬骸爸撂摌O,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認知主體的心境需要保持一種極致的“空虛”、處于徹底的“清靜”狀態(tài),以此來觀審萬物的循環(huán)運動過程。主體的“虛靜”狀態(tài),是體察萬物本質和運作的關鍵,它所指的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靜觀,而是主體修養(yǎng)而達成的生命之原初境遇。《老子》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亦非一般地排除欲望,唯其不作分別,其欲求與沖動完全處于自然的表現,“常有欲”強調了人理性方面的規(guī)定。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無欲”與“有欲”無質素上的差異,皆指向主體的內心與物冥,方能“觀其妙”“觀其徼”,觀既入乎其里,而又超乎其外(即“有名”而顯“無名”)。這也就意味著主體排除私己欲望和價值分別的狀態(tài),并且亦無其他外在功利目的。與此相對的是功利的認知,即從既定的視角出發(fā)、站在已然的某個立場、懷有某種價值判斷,其結果是對事物把握的偏差和狹隘?!独献印返谒氖徽拢按笠粝B?,大象無形”,宏偉的音樂韻律往往聲響疏薄,壯闊的氣勢景象往往沒有一定形狀?;趾甏髿?、雄偉壯麗的場景和境界,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態(tài)和格局,美妙場景是排除功利和目的之后才能欣賞到的,雖然指的是形貌方面的內容,但亦是道家理想人格之表征。
老子的虛靜思想在莊子這里得到了承接,且發(fā)展得更加精微。莊子曰:“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無則無為而無不為也?!保ā肚f子·庚桑楚》)虛靜,強調內心的修持,沒有功利擾動的心境狀態(tài)下所發(fā)生的虛靜知覺?!肚f子·知北游》篇有云:“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閑乎!”道心之境是恬淡、清靜、閑適?!肚f子·刻意》篇有云:“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于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于逆,粹之至也”純粹淡泊的心境才會與物接觸不囿于物,與外界往來不忤逆。為了達到這樣的精神世界,莊子表述了“心齋”的概念?!叭粢恢?。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肚f子·人間世》)不要用自己的耳朵去感受,而要用自己的內心去領悟,“心齋”的要旨,是要達到心靈的虛靜。莊子《莊子·大宗師》有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忘記自己外在的形體,舍棄自己內在的聰慧,解脫形體和聰慧的束縛,真正從內心深處達到物我兩忘、空明澄澈的境界。
這種知覺方式,從文學思維的視角看,一方面,就審美價值取向而言,要求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擺脫既定目的導致的偏激,排除已有知識干擾的困惑,保持主體心境的空明瑩澈,超越于客體世界的形式,與審美對象進行全面深刻的對話。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物有恒姿色,而思無定檢”,作家對客觀事物不僅要敏銳的感受能力,還需要思想上的虛靜。陸機《演連珠》:“虛己應物,必究千變之容;挾情通事,不觀萬殊之妙?!弊髡邇刃拿鲀簦3挚侦o的審美狀態(tài),方可探究對象的奧妙。司空圖的《詩品·沖淡》要求作者“素處以默,妙機其微”。曾鞏對此有更為具體的描述,“虛其心者,極乎精微,所以入神也?!保ā肚逍耐び洝罚┦灞救A也對此心境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是純粹的觀審,是在直觀中沉浸,是在客體中自失,是一切個體性的忘懷”。[9]274另一方面,就主體的審美活動來說,“虛靜”意味著主體審美活動中獲得最愉快、最完善、最完美的體驗,使審美主體進入一個內心深入把握宇宙萬物及變化規(guī)律的澄明境界,也就是牟宗三先生所言的“沖虛無限智心之妙境”。以叔本華的觀點,即是天才的特征表現,天才“保有一種冷靜的觀照能力,這種觀照能力是天才把如此明了的東西又在一個別出心裁的作品中復制出來所不可少的。這一復制品就是藝術品?!保?]272陸機的《文賦》有云:“觀古今與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審美時發(fā)揮豐富的想象能力,剎那間博古通今,瞬時便游遍了廣闊空間。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里細致入微地探討了此種文學審美思維?!拔闹家玻渖襁h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痹谔撿o的狀態(tài)下,文學思維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獲得自由發(fā)揮的美學境界。王國維《文學小言》有語:“吾人之胸中洞然無物,而后其觀物也深,而其體物也切。”現實的技藝應升華到“無”的情境,即“無我之境”。
以上是后代學者與作家在老莊“虛靜”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審美思想,運用于文藝范疇的審美智慧。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再創(chuàng)過程中,這種思維是審美價值與情感的統一,既是價值取向和審美活動,亦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重要范疇——“天人合一”在文學領域的詮釋,它構筑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體驗,可歸之為生命美學和生命哲學的范疇,成為極具魅力的美學思想。
“道性自然”、“道本自然”,老莊哲學中的“自然”不僅是生命豐盈之自然,更是這種生命背后的規(guī)律或法則。誠然,無論是自然本體論,還是宇宙生成論,都體現著老莊思想的哲學底色。因為美學本質上是人學,把人當作自然本體還是社會本體,皆決定了老莊哲學與美學的融合及其旨歸。進一步說,美學本身即是老莊哲學最具特色的屬性?!暗来螅齑?,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家哲學本質上把人當作自然本體的“道”或者“氣”,在主客統一的實現路徑上,更傾向于把主體融合于客體之中,在“天人合一”的“道”或“氣”中達到對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把握,因此很自然提出“自然生命”作為其哲學基礎或者本體來建構其哲學體系。為了實現“天人合一”理想,莊子哲學提出了“虛靜”的方式即超越功利的方式來審視雙方,并實現其根本目的。由于“道”或者“氣”是流動的生命整體,道家認為作為符號的“言”當然就不能完全表征這種流動的生命整體。
因此,把道家思想置于哲學發(fā)展歷史文化語境中來看,是一種屬于自然本體論哲學范疇,人是自然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對自然的解釋本身就是對人自身的解釋。在自然本體論哲學語境中,哲學本身就生發(fā)了美學意義。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觀照下,“自然”、“言意”、“虛靜”三個命題實現了邏輯和旨趣上的統一。張汝倫教授指出,在中國哲學中“真善美不是三個不同的范疇領域,分屬不同的哲學活動,而是統一的世界的基本價值范疇”[10],即認知、道德、審美處于統一形態(tài)之中。從而,文藝美學的文字語義、形象圖景、意境孕育三個層面也獲得了融通,并呈現出獨特的美學風貌。此種理論上的探微,對深入認識中國古典文藝理論的思想來源、特征、和流變,對于理解華夏民族的文化特質是大有裨益的??傊?,老莊哲學的文學觀照,使中國文藝理論思想增加了哲學的厚度和理性的光輝;文學作品和理論的哲學表現,使老莊哲學的內涵在傳承的過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這個互相影響和促進的對話過程就是人們追求美的過程,作為本體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層面的詮釋和實踐互為生發(fā),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特質。
[1]儀平策.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思想發(fā)展的五大階段[J].理論學刊,2006(6):108-113.
[2]李景林,鄭萬耕.中國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潘顯一,李裴,申喜萍.道教美學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5.
[4]高起學.道家哲學與古代文學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
[5]茨維坦·托多羅夫.象征理論[M].王國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48.
[6]曹亞文.自然——司空圖詩歌美學思想的本質[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28-30.
[7]李建中.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fā)生史(老子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62.
[8]李天道.老子美學思想的當代意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27.
[9]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張汝倫.中國哲學與當代世界[J].哲學研究,2017(1):91-100.
(責任編輯:張惠fszhang99@163.c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o-zhuang’s Philosophy
CHENQiong
(School ofPhilosophyand Social Development,Huaqiao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Lao-zhuang Taoist thought contains rich aesthetic quality,which involves in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by means of reference.Specifically,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reflected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first,it expands the tens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of literary works,and makes the literary language obtain the infinite expression of affection;second,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btain the natural harmony between the mutual observation;the third,Lao-zhuang philosophy builds a quiet aesthetic realm and experience.
Laozi;Zhuangzi;philosophy;classical;art;aesthetics
I01
A
1008-018X(2017)04-0034-06
2017-06-01
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計劃資助項目(HZS1511317019)
陳 瓊(1989-),男,湖南祁東人,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道家、道教文化,宗教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