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英然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00037)
不同股權結構下股權激勵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賈英然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 100037)
自股權激勵政策實施以來,上市公司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熱情越來越高,股權激勵在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公司業(yè)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股權激勵通過向公司經理人賦予一定的公司股權,使其與股東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從而使二者利益目標趨同,降低代理成本。股利分配屬于公司股東和管理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同樣是解決公司代理問題的途徑,但現實中,高管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通過手中掌握的權力,在實施股權激勵的過程中,會影響股利政策的制定,存在為自己謀福利的動機。因此,本文探討在不同的股權結構下,股權激勵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為公司更有效地運用股權激勵制度提供借鑒,同時有助于公司完善內部治理,加強內部監(jiān)督。
股權激勵;股利分配;股權結構;高管自利
2005年12月31日,證監(jiān)會頒布了《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為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提供了政策指引。2016年7月13日正式發(fā)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激勵辦法》),對相關規(guī)則進行調整和完善,以適應市場發(fā)展的需要,《激勵辦法》自2016年8月13日起施行。自2005年發(fā)布以來,實行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持續(xù)增長,截至2015年底,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總共有808家,涉及股權激勵計劃達1110個,其中有229家公司推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股權激勵計劃,對科技型、創(chuàng)新型公司的推動比較明顯。上市公司實行股權激勵對調動員工積極性、提升公司業(yè)績發(fā)揮作用顯著。
股利政策作為未解之謎始終受到眾多學者的高度關注,希望提出有效的方案以完善股利政策的相關內容,卻仍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見解。根據股利代理成本理論,實施高股利支付政策有利于降低因經理人與股東之間代理沖突而引發(fā)的代理成本;而股權激勵通過向公司經理人賦予一定的公司股權,使其與股東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從而使二者利益目標趨同,降低代理成本。
在現代公司制度下,企業(yè)經營權和所有權兩權分離,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由于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及利益導向不一致的問題,導致高管自利行為的產生,高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傾向于利用手中權力制定企業(yè)相關決策。國內學者研究發(fā)現,基于股利保護型股票期權,發(fā)放現金股利能夠降低行權價格,高管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傾向于提高現金股利支付水平,因此在此基礎上,本文基于高管自利的動機,探討在不同的股權結構下股權激勵對股利政策的影響,有助于探究在何種公司治理結構下,股權激勵政策能夠降低代理成本,充分發(fā)揮其實際效用。
(一)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是企業(yè)對員工進行長期激勵而推行的一種激勵機制,屬于期權激勵的范疇,是企業(yè)為了激勵和留住核心人才,有條件的給予激勵對象部分股東權益,使其與企業(yè)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盡職盡責地為公司服務,從而實現企業(yè)的長期目標。
《激勵辦法》規(guī)定上市公司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兩種方式實行股權激勵,也可以以法律、行政法規(guī)允許的其他方式實行股權激勵,其他方式同樣參照本辦法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二)股權結構
所謂股權結構,是關于企業(yè)控制權和剩余收益索取權的分配問題。從企業(yè)實際經營角度來看,股權結構是指各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從質的視角分析,即股權性質,股權結構由持有公司股份的股東所構成,股東的性質決定著公司股權結構的性質,;從量的視角分析,即股權集中度,股權結構是持有公司股份的各股東持股的比例。
(三)高管自利行為
高管即高級管理人員。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指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公司董事會秘書以及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他人員。
Krueger(1974)認為高管自利本質上可界定為一種權力尋租,高管自利行為是高管在機會主義動機驅動下的尋租行為。根據委托代理理論,高管自利行為指由于高管與股東追求目標不一致,導致二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利益沖突,高管傾向于犧牲公司的利益以攫取自身收益的最大化。高管的自利性主要體現在高管通過在職消費損害股東利益、利用其職權影響自身薪酬或股權激勵方案的制定、通過非正常擴張構建權利帝國以及短期套利等行為來實現自身利益。
(一)不同股權性質下股權激勵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公司中終級控制人不同,高管自利行為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因而也影響股權激勵計劃與現金股利政策之間的關系。參考以往文獻以及考慮到中國國情,將股權性質劃分為國有產權和非國有產權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在國有產權性質下,一方面,由于其控股股東是國家,國家限于自身的特征并不能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只能將權力委托給相關政府部門,來對公司治理進行監(jiān)督,在將權力層層下放的過程中,并不能保證控股股東能夠積極行使股東職責,盡職盡責地監(jiān)督管理者的行為,因此也不能充分保證企業(yè)實現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相比非國有產權性質的企業(yè)來說,國有產權性質的企業(yè)破產風險小,高管不用擔心企業(yè)經營業(yè)績不佳而對企業(yè)聲譽有負面的影響,也不會因為高管自利行為損害公司利益而導致破產危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高管的自利行為。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有產權的公司中存在大股東監(jiān)管缺位的缺陷,會減弱對高管自利動機的監(jiān)督和制約,為高管機會主義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中,國有產權性質的公司由于缺少對高管的有效監(jiān)督,相對非國有產權的公司,高管更傾向于影響現金股利政策的制定,提高現金股利支付水平,降低行權價格,為自身謀福利。
(二)不同股權集中度下股權激勵對股利分配政策的影響
股東對高管行為的監(jiān)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公共產品,當股權結構越分散時,很容易產生“搭便車”的行為,持有少部分股份的股東不愿意花費時間和成本來對管理層進行監(jiān)督,因為這種行為的成本要大于對其自身的收益,并且小股東也沒有能力對業(yè)績差的高管采取行動;股權越集中,大股東由于持有更高的股權比例,對管理層進行監(jiān)管的動機和能力也越強,同時獲得管理層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也相對較多,由于公司業(yè)績的好壞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使得大股東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認真積極履行對高管的監(jiān)督,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抑制管理層的自利行為,有效降低股權代理成本??梢?,股權高度集中時,大股東能夠監(jiān)督并抑制高管自利行為,對高管利用現金股利分配政策來操縱期權行權價格起到壓制效果,此時,現金股利分配水平較低。
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本質目的是降低代理成本,可實際操作中卻成為高管為自身謀福利的工具,影響了股利政策的制定。因此,證監(jiān)會要規(guī)范上市公司現金股利分配行為,完善資本市場運行和監(jiān)管,上市公司應加強內部管理體系建設,充分發(fā)揮股東對高管的監(jiān)督作用,保證股權激勵政策的有效發(fā)揮。
[1]葉繼英,張敦力.控股股東、高管股權激勵與現金股利政策[J].財經問題研究,2014,(2):60-66.
[2]劉星,宋彤彤,陳名芹.股權激勵、代理沖突與股利平穩(wěn)性—基于持股管理者尋租的研究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2016,(11):114-122.
賈英然(1993-),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北京工商大學,研究方向:管理會計、財務報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