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父權制-現(xiàn)代化-個體化:娘家研究的演變梳理*

        2017-04-15 14:24:18
        婦女研究論叢 2017年5期
        關鍵詞:研究

        劉 潔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 社會學系,北京 102488)

        父權制-現(xiàn)代化-個體化:娘家研究的演變梳理*

        劉 潔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 社會學系,北京 102488)

        娘家;父權制;現(xiàn)代化;個體化

        娘家研究走過了從“沉默”到“顯現(xiàn)”的發(fā)展歷程,這與不同時段現(xiàn)實和理論的既定狀況相關聯(lián)。娘家研究的演變與女性地位的流變密不可分,女性弱勢則娘家不彰、娘家研究亦被邊緣化,女性狀況改善則娘家興、娘家研究也獲得認可,并且這一脈絡嵌入在從父權制到現(xiàn)代化再到個體化的發(fā)展線索中。過去父權制話語的統(tǒng)攝壓制了娘家研究的地位,之后隨著現(xiàn)實流變和范式革新,娘家研究在現(xiàn)代化與個體化的推動下得以興起,出現(xiàn)了不少富有價值的成果。娘家研究能夠帶給性別研究以更多的活力。

        KeyWords:Niangjia(maternalresidence);patriarchy;modernization;individualization

        Abstract:Studies ofNiangjiahave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silence”to“emergence,”all in correspondence to specific conditions of practice and theory at the time,in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women’s status.When women are oppressed,Niangjiais are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andNiangjiastudies would be marginalized.When women’s lives are improved,Niangjiabecomes then prosperous,andNiangjiastudies will grow.The changing trajectory ofNiangjiastudies is embedded in the development from patriarchy to modernization and then to individualization.In the past,it was patriarchal domination that suppressedNiangjiastudies.Then in time of social changes and paradigm shift,Niangjiastudies have grown driven by modern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Valuable research inNiangjiastudies has emerged,contributing to the grown of gender studies.

        在中國社會,富有本土色彩的娘家的意義常被低估,以中國地方社會的娘家為對象的研究也相對有限。所謂“娘家”,是指已婚女性與其出生家庭間搭建的關系網(wǎng)絡,首要包括基于血緣親情的父女、母女和姐妹、兄妹與姐弟紐帶等,并可能會隨著女方親屬成家締結的姻親關系而有所擴大,或發(fā)生其他變化。由此,可歸納出娘家和女性的關聯(lián)在于女性本位與親密紐帶兩個方面,前者指娘家是從嫁女的主位角度構成,有別于以男性為中心的父系親屬格局;后者表示娘家對嫁女來說意味著天然的血緣聯(lián)結與深厚的情感關系,“娘家人”的譬喻便從此衍伸得出——這也折射了在正式而嚴苛的等級秩序之外,娘家所承擔的“補償性親屬關系”*關于這一概念,可參見〔美〕維克多·特納著,劉珩、石毅譯:《戲劇、場景及隱喻:人類社會的象征性行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之角色。這兩點映射在對娘家的研究中,就導致了如下兩個特質:一為女性視角,即作為性別化親屬網(wǎng)絡中的一支,娘家與女性由原生家庭的女兒到出嫁家庭中的妻母等多重身份有關,研究娘家就要對女性經(jīng)驗予以重視;二為生活取向,即不論在過去的父權制家庭還是如今的核心化家庭,娘家都沒有在主流設置中占據(jù)一席之地,但受情感、倫理與現(xiàn)實等的影響,它也有機會活躍在嫁出女兒的日常生活里,娘家研究便從此出發(fā)。

        回溯文獻發(fā)現(xiàn),學界對娘家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沉默”到“顯現(xiàn)”的轉變歷程,這種狀態(tài)的更迭關聯(lián)于女性沉沉浮浮的現(xiàn)實處境,并呼應了從父權制到現(xiàn)代化再到個體化的社會變遷與范式轉換的脈絡。

        一、父權話語主導下沉默的娘家研究

        在漠視女性經(jīng)驗的父權制主宰的話語體系內,娘家研究也相應地處于噤聲狀態(tài)。這既是對研究對象現(xiàn)實的反映,也滲透著研究者的觀念取向。

        對男性統(tǒng)治無意識的接受導致很長時間里,包含父居、父權和父系三要素的父權制[1]家庭模式都占據(jù)著相關研究的絕對主流。不論是丹尼爾·哈里森·葛學溥(Daniel Harrison Kulp)提出的以家族利益為價值判斷依據(jù)的“家族主義”[2]、許烺光概括的祖先蔭庇之下的“父子一體關系”[3]、費孝通描述的單系偏重的“綿續(xù)性的事業(yè)社群”[4](P 57)、林耀華界定的“采取血緣與地緣兼有的團體的意義”的“宗族鄉(xiāng)村”[5],還是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對作為一個“法人財產(chǎn)共有團體”的宗族模式的分析[6],皆屬此類。

        一方面,這樣的研究取向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生活——特別是女性的境遇實際。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父權制度語境中,女性地位低下,她們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由于嫁娶婚和從夫居及更廣泛的性別差異安排而很少具有連續(xù)性,“一般都要經(jīng)歷以結婚為標志的居處、生活內容以至歸屬的轉變”[7]。而且轉換前的娘家關系是邊緣、不正式、非制度性和沒有合法地位的,只是作為女性“于歸”后的宗親關系之陪襯與附屬而不被重視地存在著,譬如諸多針對嫁女回娘家的節(jié)日禁忌的根源就在于她由父母的女兒到娘家“外人”的身份轉變[8]。在依性別、年齡和身份確定的父權制等級中,一則女兒在娘家作為“出姓的人”,既無繼承權利也無贍養(yǎng)義務;二則父系宗族觀念決定了出嫁到婆家的女性往往身為傳宗接代和家務勞作的媒介,處于丈夫與公婆等人的剝削之下。換言之,傳統(tǒng)的父權制度理念和實踐通過出嫁這一事件而將女性從娘家拋到婆家,又使女性在婆家被剝奪了自主權與主體性,并且她們這樣的弱勢地位得到了經(jīng)濟、法律及習俗等一系列安排的維持,“是真正的被社會拋棄在一邊的犧牲品”[9](P 309)。這時娘家對已婚女性的意義主要是情感性的,娘家成為出嫁女性傾訴心聲、尋求溫暖、寄托思念的港灣與依戀。例如“有所娶無所歸”在古代婚姻制度中被列為“三不出”的情況之一,這一方面反映了女性一生對父或夫的附庸,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娘家之于嫁女的后盾意義。

        但總體而言,受父權話語的現(xiàn)實規(guī)約,在社會性的倫理道德、稱謂體系、繼嗣制度和生活規(guī)范等方面,與女性聯(lián)結的娘家都處于被貶低被壓抑的靜默狀態(tài)。而且更為宏闊地看,娘家的這種沉默契合著作為“一個家庭社會”而運轉的俗民社會[10](P 74)邏輯,可以說娘家是家國同構模式發(fā)揮效力的結果與助因,如朱愛嵐(Ellen R.Judd)就指出父權制已深入到了中國更寬泛的等級制關系復合體中[11](PP 198-199)。父權制統(tǒng)治的勢力不僅將娘家建構為對女性而言的(至少是制度上的)否定性存在,更突出娘家相對于主流家庭模式的非合法地位和在公共領域的“銷聲匿跡”,使娘家成為了體現(xiàn)、延續(xù)并強化家與國層面的父權制這一壓迫性話語的犧牲品。女性身份的劣勢型塑了娘家組織的邊緣地位,也就導致了娘家研究在學界的數(shù)量(相關文獻寥寥)和內容(即使得到些許關注,也是緣于娘家與父系家族的聯(lián)系)上的沉默。

        另一方面,忽視娘家的研究狀況也契合了當時學者們所貫徹的理論范式。特定的研究取向往往限制了進入研究視野的特殊材料,如本部分開篇所枚舉的基本上無涉娘家的研究就都偏好于正式的親屬關系(official kinship)而無視女性的獨特存在。顯見在這樣男性中心的研究取向里,關注邊緣化的娘家的研究便難以獲得學界的認可與支持。

        如果對這一階段的娘家研究進行時間上的界定,則其研究對象——被排斥的娘家鑲嵌在社會實體和價值觀念都屬于“傳統(tǒng)”的階段,而娘家研究的沉默狀態(tài)則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直至“現(xiàn)代”的因素更加深入社會之前。

        二、現(xiàn)代化進程中娘家研究的興起

        (一)現(xiàn)實和理論條件的奠基

        現(xiàn)實總在不斷演進。從全球范圍來看,伴隨工業(yè)化的推動,由夫妻二人(與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小家庭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行動體登上歷史舞臺,家庭的形式也從制度型家庭(institutional family)轉向友伴型家庭(companionate family)。這一新的家庭形態(tài)不僅表現(xiàn)出適應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結構核心化和脫離傳統(tǒng)親屬體系束縛之趨向,同時也出于團結互助的需要而仍然多少維系著包括代際合作在內的親屬網(wǎng)絡。在性別視角下觀照中國,首先是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對男女平等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多子女家庭在子女成家后的分化一方面越來越松動了對女性與娘家聯(lián)系的限制,另一方面娘家和婆家這一主一從、一正式一邊緣的同源對立系統(tǒng)[12](P 4)現(xiàn)實中卻依然具有約束力。到了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轉型時期,推行一胎化政策導致獨子戶家庭的增多,凸顯了父系權威削弱、情感聯(lián)系密切的核心家庭的功能和歸屬;同時家庭福利的不足與代際關系理性化的合力推動,又使得小家庭成員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和彼此關系而有選擇地調整、運用親屬網(wǎng)絡愈發(fā)合理必要。這反映在學術研究上就表現(xiàn)為,很多關于當代中國家庭的研究都證實了小家庭與其關聯(lián)的親屬團體在解除了制度性的角色束縛和功能規(guī)范后,彼此又在情感交流、物質支持與服務提供等方面表現(xiàn)活躍的辯證現(xiàn)實,并且其中往往呈現(xiàn)出偏娘家的特點,如王躍生就指出“當代中國,家庭核心化已經(jīng)實現(xiàn)。核心家庭是夫妻共同主導的家庭,妻子與娘家發(fā)展關系更為方便,因而親屬圈中與妻族的交往變得重要起來”[13]。探究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緣由,與個體特別是女性的崛起緊密相關。正是伴隨著女性“社會性成人”(social adults)身份的獲得[14](P 6)及地位的提升,娘家所具有的情感性與功能性價值才被更多更合理地發(fā)掘了出來。

        自主個體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已是不爭事實,現(xiàn)代化背景下人的獨立、自由、價值和權利等都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尊重與追求。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女性地位的上升,她們的改變對家庭和公共生活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傳統(tǒng)時期女性與娘家的關聯(lián)曾被形象地比擬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雖然存有“娘家情結”),可見對男性中心秩序里的女性和與之相連的父權體系下的娘家而言,二者的身份及訴求都被粗暴地壓制和排斥著。然而在“性別是想象和渴望現(xiàn)代性的中心形式之一”[15](P 19)的背景下,當現(xiàn)代化進程中女性整體的地位與權益通過自主爭取和社會變革得到(部分)認可后,映射到微觀生活中的她們和娘家之間連帶的建構與經(jīng)營也就隨之“光明正大”了——無論在情感還是經(jīng)濟方面,無論指養(yǎng)老還是撫幼功能。曾經(jīng)“既嫁從夫”的已婚女性在背離傳統(tǒng)壁壘壓制、張揚自我主體性的現(xiàn)代化中,得以合法地被納入了娘家親屬的往來紐帶,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姻親關系在農(nóng)村地區(qū)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重要功能的事實[16]與女兒贍養(yǎng)行為的成為現(xiàn)象且受到關注*相關研究如唐燦、馬春華、石金群:《女兒贍養(yǎng)的倫理與公平——浙東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系的性別考察》,《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6期。便是其例。從這個意義上說,娘家的活動可看作一種性別化的實踐,娘家的從“弱”到“強”從側面展演了女性的“她的歷史”(herstory)。

        但從性別平等的角度看,娘家的興起既關聯(lián)著女性地位的顯著提升,也復制著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從漫長的人類史到今天,作為建構、延續(xù)與變革性別關系的基礎性制度,“家庭既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又以不同性別的個人的互補性活動為基礎”[9](P 124)??v然在標榜平等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性別化的家務分工在家庭文化中依然是常態(tài),對應公私領域分化的男外女內、男性養(yǎng)家(breadwinner)女性持家(homemaker)的性別安排在工業(yè)化時期的歐美社會中曾是核心家庭的樣板,“即使夫妻雙方都工作,兩人也不會平等地分擔家務,料理家務和照看孩子依然是婦女的責任”[17](P 184),這一代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同樣如是。并且如前所述,現(xiàn)代社會中的核心家庭并非孑然孤立,它在情感拉力與理性考量的作用下,依然和互惠互利的親屬群體保持著往來。那么當在性別法則中被期待承擔更多諸如照料家人等日常實踐的婚姻家庭中的女性有需要也有權力向外尋求幫助時,建立在血緣親情基礎上的、作為原生家庭的娘家無疑更加契合她們的選擇偏好。于是在女性和家庭發(fā)生變化與性別角色偏見慣性的新舊共同作用下,娘家往往成為主婦一樣的存在,使夫妻間的性別分工轉換為代際間的年齡分工,履行了工具性、情感性和倫理性等功能的娘家的地位也在一貫的家庭女性化現(xiàn)實里發(fā)展得愈加重要了,這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就是被建構為育兒主力的母親和與之親密的娘家的身影在家庭育兒組合中出現(xiàn)得越來越正當而頻繁。所以娘家在現(xiàn)代的活力不僅具有積極性的一面,它也在一些情境中順應了不對稱乃至不平等的性別規(guī)范??偠灾缘牡匚粻窟B著娘家的形態(tài),也相應帶來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娘家研究的興起。

        除了現(xiàn)實的推動,理論的革新也對娘家研究具有顯著作用。這方面的重要變革至少包括兩點:一是對日常實踐的重視,如20世紀80年代起對實踐邏輯的重視就主張所謂親屬制度“并不是一套既定的系統(tǒng),而是行動者在實踐中構建出來的并不斷被實踐所選擇和重構的”[18];二是對女性的重視,其中女性主義思潮無疑極大地喚起了學界對女性種種的關注。并且,注重日常和注重女性這兩方面的理論取向還是相互交融的:不僅女性主義研究強調對日常世界的關注,如多蘿西·史密斯(Dorothy Smith)就主張在女性主義中采取將日常生活世界作為問題來源的研究策略[19](PP 46-47);同時對日常生活的關注也必然繞不開對女性的傾聽,如楊善華指出進入普通婦女的生活并揭開其重復單調的表象便有助于我們去把握生活世界的意義結構[20]。這兩方面的理論進展恰恰對應了娘家研究所具有的女性本位和生活取向之特點,為娘家研究的興起奠定了學理層面的基礎。

        概言之,隨著實踐與理論的嬗變,娘家研究開始走到前臺,顯著體現(xiàn)為個體、性別、實踐和日常等之前被忽略要素在其中的“活動”。

        (二)這一階段的經(jīng)典研究成果

        梳理現(xiàn)代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娘家研究,發(fā)現(xiàn)對娘家的最初關注是由海外學者基于中國社會的調查經(jīng)驗而完成的,這方面的經(jīng)典包括盧蕙馨(Margery Wolf)通過臺灣鄉(xiāng)村調查而提出的“子宮家庭”(uterine families)概念[21]、朱愛嵐首次明確將“娘家”作為論述對象的研究[22]與植野弘子對臺灣漢民族姻親關系的實證考察[23]等。其中,盧蕙馨將“子宮家庭”看成以母親身份的女性為中心而形成的家庭定義,包括女性成婚后作為女兒與(舊)娘家以及女性生育后作為母親與(新)娘家的聯(lián)結,仍受傳統(tǒng)約束的女性在社群中的現(xiàn)實影響力即由此獲得;隨后她又發(fā)現(xiàn)對中國城市女性來說,較年長者比青年者更強調子宮家庭的運作[24]。朱愛嵐則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山東三個村莊進行調查,通過回歸日常生活的研究路徑而聚焦于主流婚姻模式之外的娘家,她指出已婚女兒與娘家間存在著非制度化的慣常實踐:“既包括她們在婆家通過生子而成功地向成人生活轉型,和自己的父母保持綿延一生的情感-道德聯(lián)系,也包括根據(jù)各種情境而持續(xù)幫助自己的娘家”,因此“婦女并不僅是父權制度的犧牲品,而且是日常親屬關系實踐的能動者”??梢?,盧蕙馨和朱愛嵐都摒棄了視女性整體為被動的從屬形象的父權制研究旨趣,走出了娘家研究的沉默格局,去關注作為具有主動意識的能動者的女性在娘家的鮮活經(jīng)歷。與此研究取向一脈相承的學術成果還包括李霞的《娘家與婆家:華北農(nóng)村婦女的生活空間和后臺權力》[25]和楊華的《隱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婦女的人生歸屬與生命意義》[26]等。李霞通過在山東村莊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父系父權的親屬制度下,生活家庭由女性主導的互動取向使農(nóng)村女性得以借助娘家的“外勢”來在娘家與婆家之間完成自己建立生活家庭、構建親屬網(wǎng)絡的實踐目標;同時娘家對女兒的關照則更具文化與倫理色彩,女性終其一生都處在的從娘家人向婆家人過渡的閾限狀態(tài),只有到了喪禮中才得以最終完成。楊華在理解傳統(tǒng)外婚制下娘家與嫁女的關系時沿循了人生歸屬與意義世界的范式,他通過在湘南水村的調查指出,縱然出嫁使女性與娘家的關系從親子轉為親戚,但娘家依然與女兒維系著密切聯(lián)結,諸如娘家督促并支持女兒歸屬婆家,也敦促婆家接納女兒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了使女性盡早盡好地歸屬于夫姓家庭、家族和村落,農(nóng)村女性亦由此而擁有安全感、歸屬感和對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的體驗。

        這類研究強調在現(xiàn)代化帶來種種變革的大架構下,置處于傳統(tǒng)父權制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jīng)_擊又在某些方面延續(xù)下去的現(xiàn)實之中,娘家與出嫁女性在互動時所彰顯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明顯不同于傳統(tǒng)父權話語的想象,嫁女與娘家雖然在社會生活的正統(tǒng)規(guī)范中仍彼此被疏離,但在實踐的動態(tài)聯(lián)結中二者又往往保持著親密關系,娘家與出嫁女兒的來往“是在一個關系網(wǎng)絡之中互動博弈的結果”[27]。除此之外,娘家研究還涉及其他內容,如關注國家政策流變對娘家的影響[11][28]、透視與“回娘家”相關的種種民俗[8][29][30][31]、對比娘家與婆家的地位和角色[32][33][34]……它們都體現(xiàn)了娘家研究所具有的女性視角和生活取向兩個特性。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現(xiàn)代化讓“傳統(tǒng)權威的形式僅僅成為其他權威中的某些權威”[35](P 229),這反映在娘家研究上就使之由于中國社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要素間的持續(xù)張力而呈現(xiàn)出豐富面貌。娘家研究中不僅有對當下現(xiàn)實的調研,還有對其歷史面貌的挖掘;不僅呈現(xiàn)了許多立足特定時空的實證材料,還會在國外理論的啟迪和對話中豐富拓寬分析;不僅包括人類學、民俗學與歷史學學科對娘家個案的描述和解釋,還涉及社會學和人口學專業(yè)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而揭示的娘家整體現(xiàn)狀。這些娘家研究成果提出了現(xiàn)代化進程中有關娘家的共性發(fā)現(xiàn):隨著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等的發(fā)展變遷,特別在社會主義革命及實踐帶來的宗族勢力解構、平等意識播化、家庭核心化程度提高、女性地位上揚、老齡化和少子化的人口學變化以及傳統(tǒng)性別規(guī)訓仍然存在等社會事實的影響下,與女性有著天然而深厚聯(lián)系的娘家的主體地位及重要作用日趨顯現(xiàn)。已婚女性和娘家的互動程度不斷增強,雙方對彼此的需要與支持提供能力都在上升,并且娘家和出嫁女兒的聯(lián)結內容發(fā)展為包括經(jīng)濟、家務及感情等諸多面的雙向來往,從而對性別格局、家庭關系和社會生活都產(chǎn)生了影響。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不足值得反思:比如從地域來看,或許是為了在與父權體系的對比中突出娘家受現(xiàn)代化作用而發(fā)生的變動,既有娘家研究的范圍過多局限在新舊交鋒更為明顯的農(nóng)村地區(qū),城市中的娘家文化被過分忽視了;再如從主體來看,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娘家與女兒之間,未能將娘家網(wǎng)絡內的各種關系及其動態(tài)納入考察。在今后的娘家研究中,這些都有待于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索。

        三、個體化社會對娘家研究的啟示

        掙脫了傳統(tǒng)的父權體制束縛,經(jīng)歷了現(xiàn)代化進程對性別秩序的改造,在開始邁向“第二次現(xiàn)代性”“晚期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的今天,娘家的地位和作用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無疑,現(xiàn)實大環(huán)境變遷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兼具全球與本土特性、混合結構與能動意涵的個體化,正如烏爾里?!へ惪撕鸵聋惿住へ惪?格恩斯海姆(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指出的那樣,個體化進程將會帶來生活世界結構中社會意義與模式的變化[36](PP 1-25)。今日,個體化也正在浸潤全球化的中國田野間刻劃出其獨特的軌跡,如閻云翔認為,整體而言中國社會的個體化是一個發(fā)展中的過程,具體到農(nóng)村社會,一方面年輕女性“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最終導致了家庭等級制度的瓦解”,但另一方面她們的權力發(fā)展受到了錮于家庭生活特定方面與短暫性這兩個限制,而“很少挑戰(zhàn)男性中心文化”[37](PP 177-200)。對當前及日后的娘家研究來說,個體化社會的事實至少在下述四個方面可以帶給我們啟迪。

        其一,個體化的創(chuàng)新性與利他性。個體化直接意味著“為自己而活”,在風險社會中自主設計生活的邏輯顯得極其重要。但一面需要因應社會化生產(chǎn)出的“風險和矛盾的職責和必要性正在被個體化”的挑戰(zhàn),一面“個體并非單子,也不是自足的”,這時蘊涵極大可能空間的親屬關系就成為個體可資利用的資源,以建構出選擇性親密關系[36](PP 26-34),即在個體化時代“雖然個體主義凸顯,但這并不意味著家庭重要性的下降”[38](P 35)。娘家作為“當代家庭具有‘形式核心化’與‘功能網(wǎng)絡化’特點”[39]的典型代表、作為“易變性和靈活性顯然是當前親屬關系實踐的最重要的特征”[37](P 145)的新時代的能動者,是女兒與娘家這親子兩代人及兩家間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新性選擇。同時個體化還蘊含有朝向“利他個人主義”發(fā)展的傾向,即一種“既注重個性化又注重承擔對他人之義務的新倫理”[36](P 246)。由此來看娘家對女兒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牽掛與支持以及作為“累積性責任”的女兒贍養(yǎng)行為[40]的普遍和常態(tài),無疑都呼應了個體化中的這一利他性質素。

        其二,個體化的四個基本特征。貝克夫婦概括了個體化進程的四個基本特征,包括去傳統(tǒng)化、個體的制度化抽離和再嵌入、被迫追尋“為自己而活”并缺乏真正個性以及系統(tǒng)風險的生平內在化[36](P 7)。可以說,第一點——兼從家庭核心化與女性崛起的雙重去傳統(tǒng)化出發(fā)——奠定了娘家在今天發(fā)揮越來越重要作用的基本前提,第二點描述了娘家與女兒互惠往來的制度性內涵——個體從傳統(tǒng)的親屬網(wǎng)絡中解放出來,并能動地使之從控制個體的機制轉為可以利用的資本與風險分擔的單位,第三點和第四點則分別從微觀與宏觀的角度凸顯了娘家和嫁女彼此在回應需求、應對危機方面的功能性。這意味著:如果說過去娘家的意義體現(xiàn)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標準化人生”之規(guī)定,那么今天的娘家就越來越運作著自下而上的“選擇性人生”之邏輯,娘家在“女緣”人際網(wǎng)[41](PP 265-274)中從被動的沉默到積極的活動的轉變就印證了這一點。

        其三,個體化里的性別政治。個體化對女性來說意味著更大的機遇,貝克夫婦將此時女性的生活環(huán)境概括為“從‘為他人而活’邁向‘一點屬于自己的生活’”[36](P 62),這也使與女性連帶的娘家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因為是女性建構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因為它可滿足需求)。性別政治一方面意味著女性作為個體的反身實踐帶來了其自我地位的上升與對娘家關系的自主構建,因此她們在面對風險時通過主動訴諸娘家網(wǎng)絡而尋求或給付有關娘家的支持力量;但性別政治另一方面也往往包含了女性因其性別而在“平等修辭”下仍不對稱地承擔更多耗力耗時且被貶值的家務活動的事實,這時娘家更可能因為先天的親密而被女兒選擇出來,成為分擔女性負擔的得力助手。面對當今女權與母職、工作與家庭、干得好與嫁得好等的沖突性博弈,娘家提供的支撐在沿襲未經(jīng)反思的性別分工的同時卻也有助于女性個體去更好地平衡家庭擔負與工作期許的緊張,以實現(xiàn)其理想的自我形象。

        其四,個體化的本土性。個體化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并不具有唯一的均質面孔,對中國這樣具有“壓縮的現(xiàn)代性”[42]特質的后發(fā)型社會來說,其個體化常表現(xiàn)出混融的特性,即會根據(jù)具體情境與卷涉力量而展現(xiàn)出多樣模式,當今女兒贍養(yǎng)體現(xiàn)出的“利用家庭的‘現(xiàn)代’資源補充傳統(tǒng)體制缺失”[43]的實踐就可看作混融的例子。由此出發(fā),可以說娘家不屬于純粹意義上的傳統(tǒng)或現(xiàn)代性社會存在,它是在當今中國社會傳統(tǒng)親屬網(wǎng)絡退場和現(xiàn)代福利保障缺位的情形下對女性和家庭提供的一種補償,也是對既有性別意識形態(tài)改建、調整卻又順應的矛盾式產(chǎn)物。

        上述四點有關個體化社會的認識啟發(fā)我們在娘家研究中,需要拋卻單線式、西方中心、帶有價值判斷的進化論認識。與其說娘家是“前現(xiàn)代模式的殘余”、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化“具有強大的抗逆力性和適應性”的傳統(tǒng)家庭凝聚力[44],不若說娘家是行動者出于責任倫理、工具理性與情感慣習等而有意識地生發(fā)出的前現(xiàn)代模式的創(chuàng)新,并且塑造著一種新型的家庭凝聚力。同時,我們也能看到正是傳統(tǒng)家庭觀念在延續(xù)中激活了娘家等親屬網(wǎng)絡,使親代往往竭盡所能地為嵌入風險的子代提供保障,這樣的“家庭化”趨勢[45]弱化了個體化時代女性作為個體“為自己而活”的自反性及其自我實現(xiàn)的強迫性[36][46],使娘家在變遷中也滲透著延續(xù)的痕跡。可見在個體化社會中,娘家研究對娘家的理解并不囿于非此即彼的對立判斷,而是有比實用主義或傳統(tǒng)回潮更多元和動態(tài)的解釋。

        四、總結與討論

        娘家研究從無到有的變革雖然不多么顯眼,卻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對娘家議題的新思考,是與社會現(xiàn)實和理論更迭特別是其中關于家庭關系與性別實踐的變遷及討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娘家的興衰糾纏在父權制話語、現(xiàn)代化話語和個體化話語之中,它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地在女性自身的人生軌跡與家庭組織的生命周期中獲得新的意義和更高的價值。娘家研究對娘家的關注呈現(xiàn)出從規(guī)范下的束縛到日常中的互動的轉變軌跡。梳理娘家研究所嵌入的歷史條件與結構內涵,可以說娘家的出現(xiàn)是崇拜男性統(tǒng)治、主張男尊女卑的父系權威結構的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娘家的興起則是以將男外女內作為特征的核心家庭為主流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歷程的意外后果,今天的娘家還在個體化社會經(jīng)歷著更豐富的體驗,一方面頻繁流動可能帶來嫁女與娘家之間的空間分離,另一方面娘家串聯(lián)起的親子紐帶又具有時間持久性和情感穩(wěn)固性這些其他社會鏈條難以匹敵的優(yōu)勢。娘家本身就蘊含著能動的力量,娘家研究無疑拓寬延展了性別與家庭交叉研究的視域,并且由于其與女性的特定關聯(lián)而能夠帶給性別研究以更多活力。特別當更加多樣的性別形態(tài)與家庭樣式等變化出現(xiàn)后,探究娘家的含義又是否會繼續(xù)發(fā)生改觀,并關注它怎樣凝聚資源、維系聯(lián)結、建構認同、促進互惠,在娘家研究中顯然都富有意義。

        [1]Deniz Kandiyoti.Bargaining with Patriarchy[J].GenderandSociety,1998,2(3).

        [2][美]丹尼爾·哈里森·葛學溥著,周大鳴譯.華南的鄉(xiāng)村生活:廣東鳳凰村的家族主義社會學研究[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2.

        [3][美]許烺光著,王芃、徐隆德譯.祖蔭下:中國鄉(xiāng)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M].臺北:南天書局,2001.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林耀華.義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6][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李霞.人類學視野中的中國婦女——海外人類學之漢族婦女研究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2,(2).

        [8]刁統(tǒng)菊.回娘家習俗與嫁女身份的轉變——兼論民俗文化的協(xié)調功能[J].西北民族研究,2010,(4).

        [9][法]安德烈·比爾基埃、克里斯蒂亞娜·克拉比什-朱伯爾、瑪爾蒂娜·雪伽蘭等主編,袁樹仁、姚靜、肖桂譯.家庭史1[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0][美]馬克·赫特爾著,宋踐、李茹等譯.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加]朱愛嵐著,胡玉坤譯.中國北方村落的社會性別與權力[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12][法]皮埃爾·布爾迪厄著,劉暉譯.男性統(tǒng)治[M].廣州:海天出版社,2002.

        [13]王躍生.個體家庭、網(wǎng)絡家庭和親屬圈家庭分析——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視角[J].開放時代,2010,(4).

        [14][美]凱琳·薩克斯著,柏棣譯.重新解讀恩格斯——婦女、生產(chǎn)組織和私有制[A],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G].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5][美]羅麗莎著,黃新譯.另類的現(xiàn)代性: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性別化的渴望[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16]郭于華.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傳統(tǒng)親緣關系[J].社會學研究,1994,(6).

        [17][美]威廉·古德著,魏章玲譯.家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18]李霞.依附者還是構建者?——關于婦女親屬關系的一項民族志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05,(1).

        [19]Dorothy Smith.TheEverydayWorldAsProblematic:AFeministSociology[M].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7.

        [20]楊善華.理解普通婦女——兼談女性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婦女研究論叢,2004,(5).

        [21]Margery Wolf.WomenandtheFamilyinRuralTaiwa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22]Ellen R.Judd.Niangjia:Chinese Women and Their Natal Families[J].TheJournalofAsianStudies,1989,48(3).

        [23]刁統(tǒng)菊、郭海紅.日本民俗學姻親關系研究述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24]Margery Wolf.RevolutionPostponed:WomeninContemporaryChina[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5]李霞.娘家與婆家:華北農(nóng)村婦女的生活空間和后臺權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6]楊華.隱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婦女的人生歸屬與生命意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27]王均霞、李彥煒.個人生活史、生活場域與鄉(xiāng)村女性的親屬關系實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28]張衛(wèi)國.“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改革開放后中國北方農(nóng)村已婚婦女與娘家日益密切的關系[J].中國鄉(xiāng)村研究,2010,(7).

        [29]彭美玲.傳統(tǒng)習俗中的嫁女歸寧[J].臺大中文學報,2001,(14).

        [30]周星.“回娘家”:貫穿民間藝術和大眾藝術的超級題材[J].民間文化論壇,2013,(4).

        [31]張青.父權制與回娘家節(jié)日禁忌傳承[J].民俗研究,2014,(4).

        [32]利翠珊.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jīng)驗的觀點差異[J].女學學志:婦女與性別研究,2002,(13).

        [33]刁統(tǒng)菊.離心力:姻親關系之于家庭組織的一種影響[J].民俗研究,2007,(2).

        [34]刁統(tǒng)菊.不對稱的平衡性:聯(lián)姻宗族之間的階序性關系——以華北鄉(xiāng)村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0,(5).

        [35][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方文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36][德]烏爾里?!へ惪恕⒁聋惿住へ惪?格恩斯海姆著,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個體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7][美]閻云翔著,陸洋等譯.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38]David Cheal.FamiliesinToday’sWorld:AComparativeApproach[M].New York:Routledge,2008.

        [39]彭希哲,胡湛.當代中國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5,(12).

        [40]唐燦、馬春華、石金群.女兒贍養(yǎng)的倫理與公平——浙東農(nóng)村家庭代際關系的性別考察[J].社會學研究,2009,(6).

        [41][日]上野千鶴子著,吳詠梅譯.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2][韓]張景燮.無個體主義的個體化:東亞社會的壓縮現(xiàn)代性和令人困惑的家庭危機[A].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研究(第七卷)[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43]金一虹.流動的父權:流動農(nóng)民家庭的變遷[J].中國社會科學,2011,(1).

        [44]楊菊華、李路路.代際互動與家庭凝聚力——東亞國家和地區(qū)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3).

        [45]吳小英.“去家庭化”還是“家庭化”:家庭論爭背后的“政治正確”[J].河北學刊,2016,(5).

        [46][英]齊格蒙特·鮑曼著,范祥濤譯.個體化社會[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責任編輯:繪山

        Patriarchy-Modernization-Individualization:ChangesinStudiesofNiangjia

        LIU Jie

        (InstituteofSociology,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China)

        C913.68

        A

        1004-2563(2017)04-0098-08

        劉潔(1991-),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性別與家庭。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小英的熱忱指導,特此致謝。文責自負。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欧美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久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秋霞影院亚洲国产精品| 国内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女同同志熟女人妻二区|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蜜芽| 亚洲专区路线一路线二网| 波多野结衣绝顶大高潮|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99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婷婷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文| 欧美成人高清手机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av|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玩弄人妻奶水无码AV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av|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国产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91日韩东京热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网ww555kkk在线|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少妇|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 国产96在线 | 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av|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熟妇20| 日韩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