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汀
(福州民族中學,福建 羅源 350600)
做快樂拍客 寫生動篇章
——巧用拍照提升中學生寫作技能
柯 汀
(福州民族中學,福建 羅源 350600)
不能正確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依然是當今初中生寫作的大難題,教師可以借助拍攝工具引導學生做個快樂拍客,學會凝視生活,為寫作積累素材。借助科技手段活學活用寫作技巧,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讓作文教學煥發(fā)生機。
寫作教學;快樂拍客;創(chuàng)意表達;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1]隨著社會發(fā)展,學生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許多學生的生活泉源可謂豐盈充足,但“弱水三千”學生卻依然難取“一瓢飲”,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傳統(tǒng)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精妙,為寫作積累有效的素材。為改變這一不足,筆者近年來在如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知道“觀察”對于寫作的重要性,豐富的寫作素材要依靠對生活細致周密的觀察才能獲得。但“觀察”不是簡單的“觀看”,不是看一眼知道那是個什么東西,大體是什么樣子就可以了。真正的觀察應如曹文軒教授所說:“一雙眼睛一輩子就是兩個基本的動作,一個是‘掃視’,另一個是‘凝視’。寫不好作文是因為你只完成了第一個動作,而只有仔細打量、凝視這個世界,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無比豐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盡。”[2]寫作需要“凝視”,而學生卻只會“掃視”,因此雖然“閱”物無數(shù),卻依然“無米下炊”。如何教學生學會凝視呢?借助相機、手機、平板這些具備攝影、攝像之功能的現(xiàn)代科技產品,讓學生透過鏡頭,將目光集中于所見之物,將事物的形、聲、態(tài)牢牢地鐫刻于大腦,這就是凝視。這些經過一番凝視的物象就是寫作時取之不竭的素材。筆者教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紫藤蘿瀑布》時,課外要求學生描寫一種自己最熟悉的花,許多學生都寫了小學校園里的一株藍花楹樹,但大多內容空洞,只記得開花時節(jié)在六月,花是藍色的。顯然,學生對那棵陪伴了自己六年的樹缺乏“凝視”,這棵熟悉而又陌生的樹也就無法在學生筆下生動具體起來。于是筆者讓學生周末時拿起相機,去拍拍那棵樹,讓他們在不同的時間去,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拍攝,而后讓他們觀察相片,學生就看到了平時所不曾看到的東西,如那棵樹的樹葉是整齊有序的,樹身傾斜頗顯老態(tài)但枝椏依然頑強向上盡顯活力……經過這番凝視,學生對這棵樹的認識加深了,其枝枝葉葉無一不可入文,寫作時就能言之有物了。
聚焦自然之景,可以豐富寫作物象,而聚焦人文之景,觀察人物的細枝末節(jié),可以讓筆下的人物鮮活起來,避免千人一面。例如學生最熟悉的人物——媽媽,歷來都是學生習作當之無愧的第一“主角”,但外形各異、性情迥乎不同的媽媽在學生的筆下幾乎個個相同,毫無個性。為了讓學生真切地認識自己的媽媽,筆者曾讓學生專門為媽媽拍錄過專輯,可以是與媽媽一起準備后的刻意拍攝,也可以是趁媽媽不備時的隨意拍攝。在這小小的鏡頭里有的學生看到了媽媽習慣性的下意識動作,有的聽到了媽媽嘮叨里的焦灼與關愛。此時,讓學生動筆寫作,媽媽就形象豐滿了。
引導學生做個拍客,拍下身邊熟悉的景物,認真凝視,明察秋毫,看到別人所未曾看到的東西,世間這部活書就能源源不斷地為他們提供寫作素材。
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庇^察是認識的基礎,只有細致入微地觀察,學生才會不斷地獲得感性認識。對同一事物的反復觀察,學生則可以獲得豐富的認識,筆者經常指導學生反復觀察自己拍攝的作品,比如每年假期回到家鄉(xiāng)時拍攝的照片,經過比較、觀察、分享,學生就能認識到家鄉(xiāng)的變化、城鄉(xiāng)的差異,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其實就體現(xiàn)在身邊的一景一物上,就能自然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感與時代、社會緊緊相連,寫作時的立意也就高深了。
拍攝可以留住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美或丑,文字可以記述拍攝時或悲或喜的情緒感受,讓學生在拍攝之后及時為圖片配上文字,記錄下當時的見聞感受,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隨筆、幾句評點……這樣零碎的思想就留在了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里,寫作時,他們就成了汩汩泉源。
為了讓學生拍攝更好地服務于寫作,筆者還經常在班上進行同“圖”異構的寫作訓練。課堂上先讓學生展示自己近期的拍攝作品,而后大家共同選定其中一個有典型性的作品作為寫作素材,寫作內容可以是圖片內容,也可以是由圖片引發(fā)的聯(lián)想與想象。比如前年寒假,筆者讓學生拍錄“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并讓學生就這個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拍攝者對這個習俗比較了解,可以讓他寫成一篇解說詞;有的同學則展開想象,猜想這個習俗的來歷,寫成一個傳奇故事;有的同學則就短片內容寫出一篇贊揚和諧友善的社會風氣的散文。一篇篇題旨略同,形式各異的佳作誕生了,學生也由此受到啟發(fā),原來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人或事都可能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一件事一個人用不同的形式來加以表現(xiàn)都可能成為很好的文章,關鍵是面對凡人俗世自己須有獨到的眼光與認識。
“拍”是為了“寫”,“寫”才是“拍”的目的。 善于抓拍,勤于動筆,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認識,讓圖文相得益彰,學生寫作水平可以逐日提升。
要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的文章生動形象起來,教師還需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曹文軒教授認為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他說:“小說是一個活,必須要有技巧,就像做一個桶,這個桶怎么做好,使這個桶怎么變成一個圓的,這個箍怎么上去,肯定是有技巧的,沒有這個技巧這個桶是做不圓的?!保?]平時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也常常會說“要處理好材料的詳略關系,要抓住人物細節(jié)進行描寫以豐富人物形象……”然而這種寫作技巧指導除個別學生有感觸外,大多數(shù)初中生是難以理解的,要內化為學生的能力更非易事。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近幾年新興的電子白板圖像加工功能,對學生拍錄的圖像進行加工,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領會寫作技巧的意義,提升運用寫作技巧的能力。
在七年級下冊《描寫要生動》的寫作指導中,筆者先展示了幾張自己在校運動會期間為學生拍攝的相片,讓學生自由選取其中的一張寫成一篇文章。一開始許多學生所寫內容就是干巴的圖片說明,沒有突出的中心,不能抓取典型的細節(jié)加以描寫。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畫面“再加工”能力不足,描寫時筆墨不能集中在要點上。于是,筆者與學生一起利用白板軟件對圖片進行加工,比如擦除掉一些次要人物,放大中心人物,重設背景,聚焦人物眼神……經過這樣的處理,人物的主次、細節(jié)一目了然,學生在寫作時就能順利地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許多初中生描寫人物時極易忽略人物心理的刻畫,一方面是因為疏于觀察體會,另一方面是因為把握理解不到位,教師可以借助圖像進行專項訓練。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參加各類校園活動時的相片進行展示,先讓學生觀察相片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揣摩人物心理,而后再讓相片中的學生回顧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多次訓練學生就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與外在表情動作的聯(lián)系,寫作時就能有意識地運用虛實結合、多角度描寫這些寫作技巧。
通過調整圖像播放順序,幫助學生理解倒敘、插敘的作用;通過添加背景音樂幫助學生體會渲染氣氛的作用……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對圖像進行大膽加工,師生一起做個出色“導演”,而后再讓學生做個優(yōu)秀的“編劇”就不再是難事了。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曹文軒.曹文軒教授分享感悟寫作真諦的“五句話”[EB/OL].[2016-3-4]http://www.ruiwen.com/ne ws/180401.html.
[3]曹文軒.曹文軒談文學寫作[EB/OL].[2004-11-13]http://www.ilf.cn/News/36821_9.html.
G633.3
A
1673-9884(2017)11-0015-02
2017-10-15
柯 汀,女,福州民族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