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林
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原則表達
——以民法典物權法分編的制度設計為樣本
鄒海林*
以動產抵押權和權利質權為主干的動產擔保物權,在我國發(fā)揮著促進交易和融通資金的重要功能,但其制度設計一直未能滿足實踐的需求,尤其是涉及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原則,民法表達意見分歧,制度設計多有不足。時值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修改物權法編,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原則表達必為重要內容之一。物權法對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在基礎層面,應當實行統(tǒng)一的公示對抗主義,并突出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所具有的保障交易安全的更為積極的作用;在技術層面,登記應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之原則,占有僅為公示方法的例外;同時,通過公示對抗主義的落實,逐步減少登記機構的分散性,以最終實現(xiàn)登記機構的統(tǒng)一或者相對統(tǒng)一。
擔保物權抵押權 質權 動產 登記
動產擔保物權,是指以動產為擔保物設定的擔保物權。依照我國物權法的規(guī)定,動產擔保物權包括動產抵押權(包括浮動抵押)、動產質權(包括權利質權、營業(yè)質權)和動產留置權。理論上,依照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式,將其區(qū)分為占有公示型擔保物權和非占有公示型擔保物權。占有公示型擔保物權,是以移轉動產的占有為必要的擔保物權,典型者有動產質權、移轉權利憑證占有的權利質權和留置權。非占有公示型擔保物權,則以占有以外的物權表征以宣示動產擔保物權的存在狀態(tài)的動產擔保物權,其中以登記公示作為對抗或生效要件的動產擔保物權為典型,如動產抵押權、浮動抵押權、以登記公示為必要的權利質權等。
一般而言,公示原則為物權法定主義的應有內容,即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以法定的外界可識別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物權具有絕對排他的效力,其得喪變更須有足由外部可以辨認的表征,始可透明其法律關系,減少交易成本,保護交易安全”。①王澤鑒:《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頁。公示原則更是擔保物權的生命線,沒有公示原則的貫徹或者落實,擔保物權的物權效力和優(yōu)先效力就無法獲得充分的彰顯。動產擔保物權不同于不動產擔保物權,其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包容性,民法典物權法分編對之應當格外予以關注,并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就動產擔保物權而言,如何表達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制度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這是一個基本問題。論及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首先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公示的目的、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方式。公示的目的是要宣示物權的存在狀態(tài)(物權變動的結果),要在物權存在的外觀表征和物權的種類之間構建起某種程度的緊密聯(lián)系;至于如何表達物權存在的外觀表征,則是公示方式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動產物權的變動采取公示對抗主義,登記并非動產物權變動的成立要件,僅僅是將物權的變動狀況使第三人知悉的公示方法而已;但是動產物權一經登記,即產生對他人公示物權的作用,第三人可基于對登記的信賴而與登記的權利人進行交易。②參見屈茂輝:《動產物權登記制度研究》,載《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也有學者認為,公示原則的核心價值是通過物權的必要外觀以達成交易安全的保護;通過物權公示,物權即能夠產生對抗性、排他性、追及性、優(yōu)先性的效力,這是保障交易安全或交易秩序所必要的制度安排。③參見劉德良:《網絡時代物權法的幾個基本問題》,載《河北法學》2007年第9期。
物權變動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因為物權具有排斥第三人的效力,因此物權的變動只有經過公示才能發(fā)生應有的效力。按照通常的理解,物權公示要么指向權利存在,要么指向權利變動。理論上,物權公示的最有效方式是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交付。動產物權以占有作為權利享有的公示方法、以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涉及物權變動,究竟是采用登記還是交付的方式,都是當事人將其物權變動的內心意思表示予以“公示”的方式。④參見孫憲忠:《〈物權法司法解釋(一)〉若干問題的分析與適用》,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10期。依照我國物權法第23條的規(guī)定,諸多學者認為交付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但若仔細分析物權法第23條的規(guī)定,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結論:動產的交付(移轉占有)僅僅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也就是說,自動產交付時起,動產物權的設立或者轉讓開始發(fā)生效力,交付僅僅為動產物權發(fā)生變動的標志性法律事實。因此,動產的交付作為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僅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效力,并不具有公示的效力。有學者認為,交付本身無法將動產物權的變動公示于外部;而且,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現(xiàn)實中,對于動產物權的變動,交付引起物權變動甚至都沒有被徹底貫徹,動產的交付無法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⑤參見紀海龍:《解構動產公示、公信原則》,載《中外法學》2014年第3期。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交付是指動產的占有移轉,交付與占有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兩者意義不同;交付只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不能是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實際是占有。⑥參見郭明瑞:《關于物權法公示公信原則諸問題的思考》,載《清華法學》2017年第2期。應當注意的是,動產的交付只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當事人為使物權變動產生法律效力而必須完成的條件行為,不論該行為是法律行為抑或事實行為,除物權變動的當事人外,本身不具有表彰物權變動的外觀效果,更無法向他人表明發(fā)生變動的物權種類;尤其是,第三人缺乏獲知交付這個法律事實的便捷渠道,以交付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顯然不合適。例如,物權法第212條規(guī)定,“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⑦物權法第224條規(guī)定:“以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出質的,當事人應當訂立書面合同。質權自權利憑證交付質權人時設立;沒有權利憑證的,質權自有關部門辦理出質登記時設立。”交付在性質上只是動產擔保物權(質權)設定的生效要件,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設定動產擔保物權(質權)的效果,對第三人而言不具有任何公示的意義,不是動產質權的公示方法。
民法理論上,占有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向世人公開這樣一種事實:占有人與某物之間的事實控制關系。占有人對動產的事實上的管領或控制具有推定其為所有權人(物權)的效力。將占有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似乎是一個應然的選擇。但是,權利人對物的事實上的管領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權利人的本權(如所有權)重合的說法,在當今社會已然不能成立;現(xiàn)代社會中,動產占有無法真正公示動產物權,而且針對動產物權的存在也沒有合適的公示方式。⑧同注⑤。動產的占有僅表明占有人對動產的控制或支配,至于其占有所能表彰的物權究竟為何,并不能從占有的狀態(tài)中推導出來,第三人僅以占有的事實狀態(tài)更是無法查證的權利狀態(tài),故占有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充其量只是一個假設,并不能真正發(fā)揮表彰動產物權存在的外觀效果。例如,物權法第240條規(guī)定,留置權人對留置財產喪失占有的,留置權消滅。于此情形,占有的維持成為動產擔保物權(留置權)的存續(xù)條件,依照物權法定主義,以占有為必要的動產擔保物權,因為占有的喪失而消滅。⑨參見鄒海林、常敏:《債權擔保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頁。在此意義上,占有作為動產擔保物權的效力存續(xù)條件,并不具有公示擔保物權存在的作用??傊加胁皇呛线m的動產物權之公示方法。
在當今社會,商業(yè)已經高度發(fā)達,動產擔保物權的變動已非小農經濟時代可以比擬,信息的供給更加高效和簡潔,交付或者占有作為動產擔保物權的表征方式,已經完全不合時宜。實際上,將交付和占有作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式,僅是商業(yè)不發(fā)達時期的一種選項而已。在這樣的情形下,將交付或者占有作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式,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缺乏合適的動產擔保物權的其他公示方式。動產擔保物權之所以具有物權效力和優(yōu)先效力,若不解決交易安全的保護問題,即尋找到合適的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式之前,都會大打折扣,動產擔保物權制度的成長也就無法實現(xiàn)。動產流動容易、登記或查詢不易、難以估價、市價變動大、易毀損、折舊率大,動產抵押權缺乏應有保障等因素,使得債權人不大愿意接受動產作為擔保物。此種情況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銀行放貸著眼于借款人的獲利能力與償債能力,其抵押權的設定,僅為限制借款所施加的條件,并以備在萬不得已時就該擔保物受償。此外,信用保險盛行,銀行的放貸顧忌更少,且據以確定借款人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信用調查制度在美國尤為發(fā)達,促成動產抵押制度得以高效運行。由此可見,動產抵押制度是否發(fā)揮作用,相關制度的協(xié)力尤為重要,登記制度即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⑩參見高圣平:《公示對抗主義之下的動產抵押登記制度》,載《法學家》2007年第6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交付或者占有動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公示”效果,但其作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式,若以維護交易安全為核心價值,那么交付或者占有動產的公示效果則明顯不足。交付或者占有相對于占有人而言具有意義,但對于第三人而言,其無法判斷動產的占有人的本權(如所與權、抵押權、質權等物權)狀態(tài),更無法對其占有和動產上的權利之間的某種程度的聯(lián)系產生足以讓人信賴的利益。因此,我國物權法應當以動產的登記公示替代“交付公示”或者“占有公示”。登記就是將動產上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的情況向社會公眾予以公開,使社會公眾能以較為節(jié)儉的方式了解到某項特定動產上的物權狀態(tài)。這樣一來,交付或者占有僅為部分動產擔保物權的生效要件或效力存續(xù)要件,而登記將有機會成為所有的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對于動產擔保物權而言,登記公示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公示的目的、內容以及外觀表征,在效果上都會遠勝于交付或者占有;與此相適應,動產的交付或者占有不再具有公示動產擔保物權的普遍法律意義,但其仍為理論上所稱“占有公示型擔保物權”成立或存續(xù)的要件。
在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問題上,我們還必須注意的是,動產抵押區(qū)別于質押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轉移占用,且具有相應的登記公示方法;而那些只能以移轉占有作為表彰動產擔保物權的動產,沒有相應的登記公示方法,不能苛求也要為這些動產創(chuàng)造登記公示的條件。于是,占有就成為這一類動產擔保物權(動產質權和部分權利質權)唯一可以信賴的“公示”方法。另外還要注意,以占有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不產生公信力;以登記為公示方法,則有公信力,即對因信賴登記而與動產權利人為交易,即使登記所表征的權利歸屬與實際情況不符,對信賴登記的人不產生任何影響。在此情況下,基于法律行為相對人對動產擔保物權登記的信賴,則推定相對人為善意。
理論上,動產抵押權和動產質權均為意定擔保物權,本無先后之別;同一動產上既存在抵押權又存在質權的,應當以其設定的先后確定其效力,設定在先的抵押權(質權)優(yōu)先于設定在后的質權(抵押權);同時設定的,效力相同。但是,以占有作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不同于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前者的“公示”效力是否相當于后者的登記公示?是值得討論的。動產抵押權的公示方法為登記,而動產質權的“公示”方法為占有,對于第三人利益的保護,登記的公示效果顯著優(yōu)于占有的“公示”效果。因此,經登記公示的動產抵押權有優(yōu)先于動產質權的效力;未經登記公示的動產抵押權,不得對抗依法設定的動產質權;動產質權的效力優(yōu)先于未經登記公示的動產抵押權。?同注⑨,第213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9條第1款規(guī)定:“同一財產法定登記的抵押權與質權并存時,抵押權人優(yōu)先于質權人受償?!?經登記公示的動產抵押權具有優(yōu)先于動產質權的效力,則動產質權的適用空間將會被極大地壓縮,以登記公示彰顯的動產擔保物權將取得快速成長的制度性內生動力,這也是符合現(xiàn)代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求的。但是,為商業(yè)需要而基于外觀主義的考慮,以占有為必要的營業(yè)質權(當鋪對典當物的質權)以及票據法上的票據質押(以票據的交付和背書為必要),具有與登記公示的動產抵押權同等的效力,以設定的時間先后確定對抗效力的先后。在這里,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將動產質權和動產抵押權等同對待,存在濫用動產質權以損害動產抵押權的巨大市場風險;而且動產的占有并不是最佳和合理地能夠產生第三人信賴的物權“公示”方式。
依照民事法理,就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而言,不同法域的民事立法例所采取的立場確有不同,存在公示對抗主義和公示生效主義的區(qū)別。公示對抗主義,是指動產物權非經公示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公示是動產物權得以產生物權法上的對抗效力的要件。實行公示對抗主義的立法,其動產物權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發(fā)生效力,不以動產物權的公示為要件,公示僅是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例如,依照法國民法,抵押權的設定以當事人合同有效成立為足,無需辦理抵押登記。只是為防止第三人受不測之損害,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抵押權的設定登記僅為抵押權設定的對抗要件。?法國民法上的抵押權僅限于不動產抵押權,抵押權不適用于動產,此與我國民法不同。有學者認為,在比較法上,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中東歐諸國、越南等均采取擔保物權公示對抗主義;即使是在奉行擔保物權公示生效主義的德國,在船舶抵押權等特殊動產抵押權上亦采取公示對抗主義。?同注⑩。公示生效主義,是指物權的變動,非經公示不發(fā)生效力,公示是物權發(fā)生變動的生效要件。實行公示生效主義的立法,物權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不會發(fā)生效力,物權變動的效力以公示為必要,公示是物權發(fā)生變動的生效要件。公示生效主義要求物權變動以公示的完成為前提,如果當事人僅有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而未完成交付或者登記,僅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債務關系,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任何效果;經公示而生效的物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由上可知,公示生效主義的目的并不在于向外部“公示”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而主要是要解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問題。公示對抗主義,則與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無關,僅以向外部“公示”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為己任。這是否表明,我們在討論公示對抗主義或者公示生效主義時,本身就不在一個理論和實務平臺上。當我們不去過分關注物權變動的生效問題,僅在物權變動后的對抗效力是否以登記公示為必要的問題上,公示對抗主義和公示生效主義沒有任何的特別差異。
動產的流動性決定了動產物權的變動不宜以登記(公示)作為生效要件,如果動產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必要,不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動產交易的迅捷、簡便的要求,將嚴重妨礙動產的流動便利,增加動產交易的費用和加重動產登記機關的負擔;動產物權以公示生效為制度要求,如果當事人怠于登記,則無從保障動產交易的安全。對動產擔保物權實行公示生效主義,面臨同樣的問題。再者,依照我國擔保法第43條的規(guī)定,除航空器、船舶、車輛、企業(yè)的設備和其他動產以外,動產抵押實行公示對抗主義。?擔保法第41條和第42條的規(guī)定,航空器、船舶、車輛抵押,企業(yè)的設備和其他動產抵押的,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在解釋和實務上,多認為其實行公示生效主義。擔保法第43條則規(guī)定,當事人以其他財產抵押的,可以自愿辦理抵押物登記,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事實上,真正能夠依照擔保法第41條適用公示生效主義的動產抵押,實際上僅限車輛、企業(yè)的設備及其他動產;公示生效主義適用動產抵押的空間是相當有限的。此做法與我國民用航空法、海商法對民用航空器抵押權、船舶抵押權的設定,均采取公示對抗主義,也不完全一致;若將此做法適用于其他價值相對較小的動產上設定的抵押權,必要性幾乎不存在。以擔保法為制度模型而實行的動產抵押權設定的雙軌制,增加了實務上運用動產抵押權的難度。因此,物權法采取了統(tǒng)一動產抵押權的公示效力的行動,對于所有的動產抵押權,均實行公示對抗主義。?參見物權法第188條、第189條。動產物權的公示對抗主義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一方面,對于船舶、航空器等的物權變動,國際通例均實行公示對抗主義;另一方面,在普遍承認動產擔保交易制度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基本上采取公示對抗主義。例如,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U.C.C.)對動產擔保采用公示對抗主義,動產的讓與擔保,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我國臺灣地區(qū)“動產交易擔保法”第5條規(guī)定:“動產擔保交易,應以書面訂立契約,非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庇袑W者認為,尤其在商業(yè)化色彩濃厚的擔保法領域,公示對抗主義的規(guī)則日趨流行。?參見高圣平:《應收賬款質權登記的法理》,載《當代法學》2015 年第6 期。一般而言,可以登記為公示方法的動產,都是比較重要或者價值巨大的動產,如航空器、船舶、車輛、企業(yè)的設備等;與動產具有相當地位的財產性權利,如股權、基金份額、知識產權、具有特定目的或用途的應收賬款等,均具有相應的登記公示方法。以上可以登記公示的動產,其擔保物權的設定不論是否以移轉占有為生效要件,但不妨礙以登記作為其權利存在的公示方法。公示對抗主義較為符合意思自治的理念,動產擔保物權的設定是否登記,將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選擇,充分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思自由,這樣不僅便利動產擔保物權的設定,方便資金融通和商品流通,確保動產交易的便捷性;而且登記公示便于交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查詢,并可以避免動產擔保交易的公示方式多樣性所造成的利益沖突,對于交易安全的維持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于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對抗主義,我國民法經歷了一段頗為值得回味的過程。對于船舶、航空器等特殊種類的動產,設定抵押權時,實行公示對抗主義;登記不是船舶抵押權、航空器抵押權設定的生效要件。海商法第13條規(guī)定:“設定船舶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船舶登記機關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泵裼煤娇辗ǖ?6條規(guī)定:“設定民用航空器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辦理抵押權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钡?,擔保法對于動產擔保物權的設定,則采取了公示生效主義與公示對抗主義并存的立場。對于抵押權,公示對抗主義和公示生效主義并存,已如前述。對于動產質權,則全面實行公示生效主義,在公示生效主義的邏輯下,公示方式則區(qū)分為動產(含權利憑證)的交付和登記兩種。?依照擔保法第64條的規(guī)定,動產質權(質押合同)自質物移交于質權人占有時生效;第76條規(guī)定,以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出質的,質押合同自權利憑證交付之日起生效。擔保法第78條和第79條,以股份或者知識產權出質的,質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尤其是,擔保法關于動產抵押的登記問題上,還與我國其他民事法律的規(guī)定不一致,形成法律規(guī)范的沖突。例如,對于“運輸工具”為標的的動產抵押權,擔保法第42條實行公示生效主義;但海商法上的船舶、民用航空法上的航空器抵押,其動產抵押權的設定實行公示對抗主義。物權法對于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在效力問題上采取的立場已經大有改觀:以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交通運輸工具以及其他法律不禁止抵押的動產設定抵押,或者以現(xiàn)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設定浮動抵押的,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在動產質權、權利質權的公示問題上,采取的立場與擔保法的立場基本相同。?參見物權法第212條、第224條、第226條、第227條和第228條。很明顯,我國民法對于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效力,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為一種價值判斷的尺度不統(tǒng)一,顯得相當混亂,是否有必要對動產擔保物權的設定以標的物的差異而附加不同的公示效果,的確是值得討論的?!霸诋斚碌闹袊穹ǚǖ浠M程中,圍繞物權變動模式的去向——在物權法開創(chuàng)的形式主義和對抗主義兩種模式交錯并行十年之后,究竟是沿著對抗主義模式擴張之路徑繼續(xù)前行,還是重新回退到形式主義傳統(tǒng)堡壘中——正處于游移不定的關口?!?參見劉經靖:《“交易安全”影響物權變動模式的原理與譜系——以“流通頻率”變量為線索的展開》,載《法學論壇》2017年第2期。但有一點應當認識到,同為動產,在權利變動方面應當實行相同的制度,若對其權利變動實行不同的公示制度,必然增加法律適用的沖突,顯然這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21]同注②。
對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效力,我國學者多主張實行公示對抗主義,并作了應有的嘗試。對于動產抵押權,學者均主張實行公示對抗主義,即以動產為抵押物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之日設定;未辦理抵押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22]參見梁慧星主持:《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521條(抵押登記);王利明主持:《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983條(抵押權登記)。但是,學者對于動產抵押權是否全面實行登記對抗主義,顯得有些保守,例如,企業(yè)擔?;蚋拥盅簷嗟脑O定,仍以登記公示為必要;對于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的設定而言,學者的立場相對更顯保守,仍然主張動產質權實行交付動產生效的原則,權利質權實行移轉權利憑證生效或者登記生效的原則。[23]參見梁慧星主持:《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562條(企業(yè)擔保的設定與登記)、第572條(質權的設定和質押合同的生效)、第596條(股份質權的登記)、第597條(知識產權質權的登記)。王利明主持:《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1036條(浮動抵押權的設定)、第1054條(動產質權的成立)、第1080條(債權證券質權的設定)、第1087條(股份、股票、出資份額質權的設定)、第1090條(知識產權質權的設定)。限制學者嘗試的原因,主要是受我國民法關于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原則的制度狀況的限制,學者未能提出應有的制度創(chuàng)新思路。在近期展開的有關民法典分編(物權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的討論過程中,學者所能表達的意見仍然未能有所突破。但我們應當看到,仍有學者在爭議過程中提出頗有見地的觀點:從物權法的規(guī)定來看,動產抵押權采取公示對抗主義,公示僅是對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動產質權采取占有(公示)生效主義,占有既是公示要件也是生效要件。對于質物的占有到底是作為動產質權的一種公示方式,還是動產質權的生效要件,還是兩者兼具,從法制史以及比較法的角度而論,存在不同做法。但就邏輯分析來看,應將占有作為動產質權的公示方式,并以實現(xiàn)對交易安全價值的關懷為限,以此實現(xiàn)我國意定擔保物權公示立法主義的一元化。我國物權法將動產抵押權規(guī)定為公示對抗,又將動產質權規(guī)定為公示生效,造成了強烈的錯位反差,不利于法律的解釋和適用,有必要將兩者統(tǒng)一規(guī)定為“公示對抗主義”。[24]參見董學立:《我國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的一元化》,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6期。
在這里,登記和占有都被當作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因擔保物權的種類不同而公示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公示效力上應當相同。也就是說,所有的動產擔保物權均應當實行公示對抗主義。這是解決我國物權法上的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效果混亂的唯一可供選擇的途徑。具體而言,如果某種動產不適合進行登記公示的,則不能適用登記公示。例如,作為支付工具的貨幣、票據、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等,均難以登記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所以,在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問題上,對于以占有為必要的動產質權以及部分權利質權、留置權,構成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制度的例外,占有可以為此等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式;在此情形下,占有作為此類動產擔保物權的公示方法,[25]關于占有的構成,在司法實務上還應當注意:(1)質物的交付一般為簡單的質物的占有移轉,但法律對質物的交付附加條件的,只有在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時,才構成交付。例如,我國票據法第35條第2款規(guī)定:“匯票可以設定質押;質押時應當以背書記載‘質押’字樣。”故以匯票設定質押的,除將匯票交付給質權人以外,還應當在匯票上背書“質押”字樣。(2)出質人間接占有質物的,僅以出質人通知占有人質權設定的事實,即構成質物的移轉占有,無須質物的占有的實際移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guī)定:“出質人以間接占有的財產出質的,質押合同自書面通知送達占有人時視為移交。占有人收到出質通知后,仍接受出質人的指示處分出質財產的,該行為無效?!保?)在質押合同訂立后,只要出質人交付質物,不論質物的交付是否符合質押合同的約定,均以其實際交付的財產為標的發(fā)生質押擔保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9條規(guī)定:“質押合同中對質押的財產約定不明,或者約定的出質財產與實際移交的財產不一致的,以實際交付占有的財產為準?!逼湫Я﹄m然整體上弱于登記公示的動產擔保物權,但也不能排除在個別情形下的效力相同。例如,當鋪營業(yè)人和借款人應當簽訂設定營業(yè)質權的合同,不過此時所稱的質押合同表現(xiàn)為當鋪營業(yè)人向借款人簽發(fā)的當票。當票為營業(yè)質權設定的書面憑證。中國人民銀行1996年發(fā)布的典當行管理暫行辦法第27條第1款規(guī)定:“當票是典當行收妥當物后開給當戶的收據,也是質押貸款的契約。當票由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以占有移轉和簽發(fā)當票公示的營業(yè)質權,應當具有與登記公示的動產擔保物權相同的效力。在民法典物權法分編制定過程中,有必要對物權法規(guī)定的動產擔保物權的占有生效主義和登記生效主義的制度進行改革,將所有的動產擔保物權作為不動產擔保的相對工具予以對待,不論其是否以占有為公示方法,全面實行公示對抗主義:[26]此處所稱動產擔保物權的設定,屬于物權法第23條規(guī)定之“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情形。(1)以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交通運輸工具以及其他法律不禁止抵押的動產設定抵押,或者以現(xiàn)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設定浮動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27]參見物權法第188條(動產抵押權的公示對抗主義)和第189條(浮動抵押權的公示對抗主義)。(2)動產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經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不得對抗第三人;[28]修改物權法第212條(動產質權的質物交付生效要件)。(3)以匯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出質的,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交付權利憑證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沒有權利憑證的,應當向有關機構辦理出質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29]修改物權法第224條(債權憑證出質的交付或公示生效主義)。(4)以基金份額、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辦理出質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以其他股權出質的,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30]修改物權法第226條(基金份額、股權出質的公示生效主義)。(5)以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向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出質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31]修改物權法第227條(知識產權出質的公示生效主義)。(6)以應收賬款出質的,質權自質押合同生效時設定;未向信貸征信機構辦理出質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32]修改物權法第228條(應收賬款出質的公示生效主義)。
我國民法規(guī)定的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因為動產擔保標的物的種類、動產擔保物權的種類以及登記公示的效力方面存在差異,目前實行分散登記的制度。除前述登記公示的效力應當統(tǒng)一為公示對抗主義外,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最受詬病者,為擔保物的登記機構的分散性。
就目前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機構而言,登記機構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七大類:(1)交通運輸工具抵押的登記機構。以航空器、船舶、車輛等特殊動產抵押的,登記機構為運輸工具的登記部門,如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或船舶登記機關、公安交通管理部門。(2)浮動抵押的登記機構。以企業(yè)的設備、產成品、原材料等動產設定浮動抵押的,登記機構為企業(yè)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3)股權質押的登記機構。以基金份額、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股權出質的,登記機構為證券登記結算機構;以其他股權出質的,登記機構為企業(yè)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4)知識產權質押的登記機構。以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出質的,登記機構為有關知識產權主管部門,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5)應收賬款質押的登記機構。以應收賬款出質的,登記機構為信貸征信機構(中國人民銀行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tǒng));以出口退稅款、公路橋梁等的收費權、高等學校學費和住宿費出質的,登記機構為相應的行政主管部門,如國稅局、交通局、教育局等。(6)無憑證債權質權的登記機構。以無債權憑證的債權證券出質的,登記機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機構登記。(7)其他動產抵押的登記機構。以前述動產以外的其他動產抵押的,如非企業(yè)所有的機器設備、牲畜等生產資料、家具、家用電器、金銀珠寶及其制品等生活資料抵押的,登記機構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證部門。由上觀之,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機構,主要為國家有關行政管理部門;而且,有些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登記機構并不十分清楚,事實上根本無法辦理登記。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因為存在公示生效主義和公示對抗主義的區(qū)別,登記的公示效果也差強人意,甚至有些登記根本就不能發(fā)揮公示的效果,例如無法向公眾開放查詢。由如此眾多的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不符合商業(yè)便利性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地產擔保交易的發(fā)展,而且十分不利于交易安全。
再者,依照現(xiàn)有的登記制度,物權法規(guī)定的某些種類的動產擔保物權,在登記制度的供給上是嚴重匱乏的,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1)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了動產的“一并抵押”制度,其抵押物可以是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交通運輸工具,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未禁止抵押的其他動產。但對于上述不同種類的動產,登記公示在實務上依照抵押物的種類實行分別登記的制度,對于“一并抵押”,如何登記至今沒有解決方案。如果沒有動產的統(tǒng)一登記制度,“一并抵押”的登記公示就難以完成。(2)一并抵押的動產,甚至還可以包括股權、知識產權等其他財產性權利,而這些財產性權利并不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抵押的財產”,也可以將之納入“一并抵押”的抵押物范圍,但因為登記機關的不同,也難以實現(xiàn)登記公示。(3)對于股權、知識產權、應收賬款等財產性權利,因為實務上均按照質權設定的方式,構建有相應的出質登記公示制度,但卻沒有建立相應的“抵押登記制度”;若這些財產性權利的權利人以該財產設定抵押的,抵押權的設定因為沒有相應的登記制度而無法公示。
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動產擔保物權的多樣性、動產種類的差異性以及登記公示效果的不一致造成的。有學者提出,我國動產擔保物權采取了多元的立法模式,其制度改革趨勢應當向著單一的動產擔保物權的方向發(fā)展,實行集中的登記公示系統(tǒng)、明確的優(yōu)先權規(guī)則和簡便的動產擔保物實現(xiàn)機制。這些一元化改革方向,在國際上已被公認為尤其適用于那些尋求改革其動產擔保法律體制的新興和轉型中的金融市場。我國物權法沒有規(guī)定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公示制度,形成了結構性制度缺陷。應該說,造成這一結構性制度缺失的原因有多個方面,如動產擔保物權的分類,造成立法者過分關注個性制度的安排,而忽視整體性、全局性制度設計。[33]同注。因此,改革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制度,尤其是實行統(tǒng)一登記制度,應當成為我國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修改物權法擔保物權制度的一項主要內容。我國學者已經提出,民法典的編纂應當實行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制度。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法典工作項目組草擬的“中國民法典分則物權編立法建議稿”第186條規(guī)定:“國家對動產擔保物權實行統(tǒng)一登記制度。統(tǒng)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效力、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逼渲?,動產擔保物權登記機構的不統(tǒng)一,并不是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存在問題的主要障礙,因為登記機構是可以進行職能轉換的;如果法律規(guī)定實行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制度,許多不同登記機構的職能可以合并到一個登記機構或者新設的登記機構(如電子登記公示系統(tǒng))中。
在信息化時代,所有可以登記公示的動產(包括權利)均可以實現(xiàn)在一個或者若干個電子平臺上記載信息和發(fā)布。動產擔保物權的分散登記制度,登記和查詢的成本高昂,登記信息各自為政而不能實現(xiàn)跨平臺共享,登記效率相對低下,這是阻礙登記公示統(tǒng)一化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的電子登記公示系統(tǒng),足以解決所有這些問題?;ヂ?lián)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數字化、無紙化、速度快、效率高的特征,將極大地降低現(xiàn)有的包括物權在內的權利公示(網絡登記)的成本,極大地提高登記公示的效率,從而將對現(xiàn)有的權利登記公示制度產生重要影響。[34]參見劉德良:《民法學基本理論在網絡時代所面臨的問題》,載《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4期。一方面,在網絡時代,統(tǒng)一、高效的網絡登記公示制度將使得在一般的動產之上創(chuàng)設用益物權和抵押權成為現(xiàn)實,并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物的功效提供了可能;同時,統(tǒng)一、高效的網絡公示制度將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公眾進行物權公示和獲取物權登記信息的資訊成本,進而保證物權變動的意思自治的效率價值的充分實現(xiàn)。另一方面,在網絡時代,統(tǒng)一、高效、低成本的網絡公示制度,將為解決影響交易安全的物權公示問題和信息透明度問題提供優(yōu)越的條件,基于公示對抗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使得物權立法能夠盡可能地實現(xiàn)交易安全這一價值目標,就有必要建立統(tǒng)一、高效的物權公示的網絡登記制度。[35]同注③。因此,在網絡時代,開放、自由、快速、高效的互聯(lián)網為我國建立統(tǒng)一、高效的權利公示制度,奠定了無比優(yōu)越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將促使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逐步趨于統(tǒng)一,以形成統(tǒng)一、高效的網絡登記公示制度。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愈加發(fā)達,實現(xiàn)登記程序電子化成為可能,未來任何人都可能隨時隨地在線向登記機構提交物權變動的公示申請,并且電子通訊媒介加速了一系列登記程序的進行,不僅減輕交易成本,而且提高交易效率。從增進社會整體經濟效益而言,互聯(lián)網支撐的電子登記將是統(tǒng)一物權登記公示的最佳方式。[36]參見劉道遠、徐蓓:《互聯(lián)網背景下無形財產公示制度研究》,載《商業(yè)經濟研究》2016年第21期。在這個意義上,當今中國建構動產擔保物權的電子登記公示系統(tǒng),或許是實行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制度較為合理的科學選擇。
不論從哪個方面考慮,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公示都應當向著統(tǒng)一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我國目前對互聯(lián)網經濟還是倍感糾結的,以電子登記公示系統(tǒng)統(tǒng)一我國既有的動產擔保物權的分散登記制度,既有對電子登記風險的擔憂,更有政府信息共享操作上的難度,所以不大可能通過修改物權法徹底實現(xiàn)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電子登記。應當注意的是,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制度,并不表明所有種類的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機構必須統(tǒng)一為一個,統(tǒng)一登記意味著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方式、登記程序、登記內容和登記效力的統(tǒng)一;至于動產擔保物權登記機構的統(tǒng)一則可以為相對統(tǒng)一,或者為一個,或者為多個,但不能像目前這樣如此分散。已如前述,動產擔保物權應當實行公示對抗主義,以區(qū)別于不動產擔保物權,并同時彰顯動產擔保物權的便捷性和包容性,這就為動產擔保物權登記公示制度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基礎條件。同時,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公示制度,也不意味著動產擔保物權的種類逐步消失而只有一種動產擔保物權,因為動產種類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對擔保物權的種類就會有不同的需求,動產擔保物權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這是動產擔保物權具有活力的表征,我們不能為了建立統(tǒng)一的登記公示制度,就非要將不同種類的動產擔保物權都變成一種模式的動產擔保物權;尤其是,還有某些或者許多動產,并不適合進行登記公示,法律應當為這樣的動產設定擔保物權留下空間。因此,在堅持動產擔保物權多樣性的前提下,或許有必要對動產擔保物權的登記制度進行類型化的整合,以某種類型的動產擔保,如交通運輸工具抵押或者登記公示的權利質權,以電子登記公示系統(tǒng)逐步實現(xiàn)部分登記機構的信息共享和登記職能統(tǒng)一,為最終實現(xiàn)我國動產擔保物權的統(tǒng)一登記公示制度創(chuàng)造條件和積累經驗。
鄒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