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慶(平和縣大溪中學,福建平和363700)
夯實課內基礎注重能力遷移
——2017福建省中考語文試卷閱讀部分對教學的啟示
陳俊慶
(平和縣大溪中學,福建平和363700)
通過對2017福建省中考語文試卷閱讀部分學生失分點的分析,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精選試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通過閱讀練習,提高審題能力;注意得分細節(jié),提高得分能力。
語文中考;閱讀;能力遷移
語文中考是對第四學段學生三年語文知識學習與積累的一種全方位考查,語文中考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復雜性,[1]因此很多學生往往會對語文產生一定的畏懼感,尤其是綜合性和復雜性高度結合的課外閱讀試題,更難以應付。其實語文中考試題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只要摸準了就會使復雜多變的面貌呈現出清晰、條理的狀態(tài)。[2]
2017年福建省語文中考考查的閱讀篇章6篇,其中3篇文言文、1篇文學作品、1篇議論性文章以及1篇名著閱讀。
文言文閱讀,選文分別為《木蘭詩》(節(jié)選)、酈道元《三峽》(節(jié)選)、《徐霞客游記》(節(jié)選),在這3篇文言文中課內的2篇,課外的1篇。這個命題思路指明,認真學習課內的文言文是備考的重要途徑??傮w來說文言文試題難度不大,基礎題居多,主要考察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及理解能力,但對學生的審題及答題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掌握課內基礎知識上靈活變通,靈活運用。試題也仍然存在一些“陷阱”,比如斷句題,一不小心就容易選錯。
現代文閱讀,考查的篇章有2篇,涉及的考查點廣泛。其中文學作品閱讀材料選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報》中的一篇文章《一棵小白楊》,這篇文章與語文出版社里的《白楊禮贊》有異曲同工之妙,文章托物寓意,借寫小白楊,謳歌了像王克懷一樣的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牢記囑托的普通而不平凡的中國軍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試題選材文質兼美,注重材料本身的價值取向,充分考慮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2017年《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要求,現代文精讀著眼于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情感體驗、感受領悟以及創(chuàng)造性理解能力的考查;要從“形象、情感、語言”等方面考察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通過這些考查點來看,閱讀材料雖然是課外的,但是考查的方向卻與這個學段課內文章的知識學習一致,學生只要掌握了課內文章的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實現知識遷移,就能夠輕松地應對這些試題。
議論文閱讀,簡短但不簡單,表現在文體不直接點明,雖然聚焦傳統文化但題目不具文體傾向;邏輯力強、文白雜糅;清晰但不親和,表現在答案要點逐點設置但個別答案不接地氣,導致學生失分嚴重,平均分不足6分。
名著閱讀,這一部分的考查帶有較大的選拔性,讀書較多的學生往往能夠拿到高分,但是讀書較少或者根本不讀書的學生基本拿不到分。考查點在于知識的積累,以及課外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文言文閱讀部分按傳統課內外對比閱讀,題目的設置基本遵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比如第6(1)(2)、第8(1)題,都是直接來源于課內課文。而第6(3)“不及返顧”的“顧”是間接出自于課內劉義慶的《陳太丘與友期》中“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和蒲松齡《狼》中“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第8(2)“登山里許,飛流汩然下瀉”的“許”“飛流”“瀉”也可以從課內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記》的“潭中魚可百許頭”;李白《望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中尋找到蛛絲馬跡。陶弘景《答謝中書》“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和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中反復出現“四時”一詞,學生只要理解并熟記以上的文章,理解第9“甲文寫‘水’,各寫了三峽‘四時之水’的什么特點?”中“四時之水”就應該沒有問題了。淺易文言文閱讀,要求能利用注釋理解文章大意,而不是簡單地考查對詞法和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3],注重的是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遷移能力。所以教學中必須注重每一篇文言文包括非課標課文下面注解實詞、虛詞的識記,老老實實把基礎打扎實。
第7“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考察的是“斷句”知識,在人教版課本中總共出現三次這種類型的題目,如七年級上冊王安石《傷仲永》課后練習二;七年級下冊《雖有嘉肴》課后練習一;九年級上冊諸葛亮《出師表》課后練習一,課文只出現題目,但對于怎么個解法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方向,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補充這樣的知識點,以期學生掌握斷句題目的解題方法。第4題“C.‘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實寫將軍拼死作戰(zhàn),壯士十年后歸來的情景”,對于題目中“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個句子的翻譯,課文沒有注釋,語文出版社《木蘭詩》課后有給出互文的知識點:互文,也稱互文見義,指上下文中相關詞語互有省略,而意義上則互相補充,從而使文辭簡潔精練,而人教版中課文沒有注釋、課后也沒有補充這方面的資料。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該對一些基本的、常見的,而課文又沒有具體給出的一些知識點進行必要的補充了。第8(2)“登山里許,飛流汩然下瀉”的“汩”,人教版課文是沒有出現過的,當然語文出版社徐霞客《游恒山記》中“汩汩不能出”有出現。這多少與新課標對這個學段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要求有些不符,顯得命題者在命題過程中有些疏忽。
關于文學作品閱讀,課標指出: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試題圍繞《課標》和《考試指導意見》,難易適中,有一定的區(qū)分度,題目考查對句子、語段的理解和體會;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聯系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實際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改卷過程中發(fā)現:第11題考查文本思路、要點概括,學生獲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較差,未能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失分比較嚴重;第12題不少學生或只看到表面,沒有深入實質;或對內容的概括能力較低下,語言組織不流暢;或照搬照抄原來的語句,沒抓住要點,也暴露出賞析技巧方面的欠缺,失分比較嚴重;第14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心意思的把握,一小部分學生能結合文本,從內容、寫法和主題三方面準確把握題目“一棵白楊樹”的寓意,從物到人到精神層面逐層分析,揭示其豐富的內涵,但是大部分考生不能完整作答,或脫離文本內容空談題目的作用,或只寫了表層意思而忽略了深層含義,或對主題的把握有失偏頗,或僅從文中摘錄關鍵句子但依然不完整,暴露出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審題能力的缺陷,失分也十分嚴重。
1.注重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上要指導學生,要學會抓住文段中的關鍵句子,從文中篩選提取有用信息,如第13題就可以從語段中的關鍵句子“受到父親和軍營的熏陶”“還是部隊鍛煉人、出息人啊”提煉出正確的答案。既要立足課本,又要放眼課外,有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從而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和欣賞能力。
2.精選試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要以基礎知識和閱讀能力為主線,精心選擇中考文學作品的典型試題,加強規(guī)范答題的訓練,要指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境,如第14題“文章以‘一棵小白楊’為標題,有什么寓意?”結合文章內容來看,文章除了寫自然界的白楊樹之外,肯定還有另外一層精神層面的含義。
3.通過閱讀練習,提高審題能力
針對學生拿到試卷看一下題目就匆忙下筆,希望趕快把題目做完、把試卷填滿的現象,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意識與習慣。如第14題“文章以‘一棵小白楊’為標題,有什么寓意?請結合全文簡要概述”,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到“請結合全文簡要概述”來答題。這樣經過平時反復訓練,學生養(yǎng)成了一定的審題意識與習慣,就能盡量減少答偏題的現象。
4.注意得分細節(jié),提高得分能力
要保持卷面的整潔,書寫要工整、清楚,字體要適中。要珍惜答題的位置,便于再次更正。既要講究答題的速度,更要講究答題的質量,不能只填滿試卷算數。不要亂涂亂畫,留有空白,要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試題。
總之,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這一特點,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一線教師依托第一年全省中考的命題思路,提升教學水平,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提升中考語文成績也就水到渠成了。
[1]吳文豪.淺析比較教學在初中語文中考復習中的應用[A].2017年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C].北京,2017-04-01.
[2]段相彬.淺談語文中考話題作文寫作[A].2013年8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北京,2013-08-27.
[3]樊玲.例談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的復習[J].文學教育(下),2012(8).
(責任編輯:賴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