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
摘要:蕭紅是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其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集中體現(xiàn)論她的文學見解和藝術追求,即“一體兩題”,散文化的體式、女性獨特的家園情結和深層次的文化反思兩大主題。
關鍵詞:呼蘭河傳;小說體式;家園情結;文化反思
蕭紅短暫的一生,卻顛沛流離。從呼蘭河城出走到北平,從青島輾轉上海,抗戰(zhàn)中又流亡到武漢、重慶,最后“蟄居”香港,潛心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肉體與精神的雙重創(chuàng)傷在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上無法得到撫慰,經(jīng)歷人生磨難的她,開始以文學的方式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
《呼蘭河傳》體式選擇上繼承了魯迅散文化的筆法,“她對于這個世界上順延的、線性的事物的發(fā)展不怎么在意,而對于集中的共時性呈現(xiàn)的人的普遍性生存境況卻‘如芒在刺,這體現(xiàn)為她的小說結構一般來說是以某種生存環(huán)境即空間而不是時間作為結構方式?!?/p>
蕭紅這樣做可能并不是文體創(chuàng)造的自覺,而是寫作時作者的感觸由內(nèi)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內(nèi)在的情感體驗為驅力,轉向外在的空間書寫。從體式上看,將小說、散文、詩歌、寓言、童話熔于一爐;從實踐上看,把寫實與抒情、象征與寫意、反諷與暗示、隱喻與幽默匯于一體。這樣,小說《呼蘭河傳》便呈現(xiàn)出廣闊的開放性與精彩的豐富性。
《呼蘭河傳》為一城作傳?!斑@小說是整個呼蘭縣城的寫照,呼蘭縣城才是全書的主角?!薄逗籼m河傳》全書共計七章(序和尾聲除外),細讀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小說在內(nèi)容安排上以情感的流動統(tǒng)攝群象,著眼點在呼蘭河城,大至呼蘭河人精神上的盛舉,小至呼蘭河人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都蘊含其中,具體化的作者童年,院子里人們的故事儲存在呼蘭河城。這里的人與城精神相依,他們的故事都是關于城的具體化敘述。因此,《呼蘭河傳》在結構上呈現(xiàn)出金字塔狀,塔尖是人們的精神盛舉,塔中是實際生活,塔基則是呼蘭河城。
小說始于空間,記錄了呼蘭河城中的十字街、東西二道街、小胡同及其發(fā)生的故事,重墨描繪了“大泥坑子”,進而轉向時間意義上的呼蘭河城——“五大精神盛舉”,最后落腳在對實實在在的人生關照,童年的記憶,院子里人們的故事特別是小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故事。敘事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具體,娓娓道來。
呼蘭河城是作者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無論時間怎樣變化,這里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諸如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子,賣豆芽的王寡婦,染缸房、豆腐房、造紙房、扎彩鋪,賣涼粉的、賣豆腐的亦或是這里的火燒云與烏鴉都一成不變,繼承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人們年年重復享受著精神上的盛舉,夜晚到夜半跳大神、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七月十五放河燈、秋天野臺子戲和正月十五唱秧歌。“呼蘭河的人們就是這樣,冬天來了就穿棉衣裳,夏天來了就穿單衣裳。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就起來,太陽落了就睡覺似的?!币怀刹蛔兊暮籼m河城承載著呼蘭河人所有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當然也包括作者的童年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講,《呼蘭河傳》是從記憶中摘錄出來的,是關于一座城的青春記憶。
不同于傳統(tǒng)小說對情節(jié)、結構和人物的苛求,在《呼蘭河傳》中,蕭紅以成人視角復述童年,看似一堆雞零狗碎的回憶,實質上卻是個人主觀情感的宣泄。她以抒情性的片斷記事代替過程性的完整敘事,以主情性的描寫代替客觀性的描寫,從而削弱文本的敘事功能,體式上呈現(xiàn)出散文化傾向。開放的體式,容納了蕭紅無拘無束的語言和純真無邪的感情表達,也成就了《呼蘭河傳》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蕭紅以“越軌的筆致”,抒寫了“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歌謠中有一位終身流浪的女性對家的渴求,寄托了人類共有的家園情結。
二
童年的蕭紅對家有著自己獨特的詮釋。“就這樣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園,我,這三樣是一樣也不可缺少的了。”如果說慈祥的老祖父是冷寂人間的愛與溫暖,那么美麗的后花園則是蕭紅童年時代的精神樂園。在童年的蕭紅心中,“父親的冷淡,母親的惡言惡色,和祖母的用針刺我手指的這些事”與祖父的慈祥、仁愛比起來都不算什么?!白娓傅难劬κ切τ模娓傅男?,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她反復敘說著祖孫之間的愛,“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間一切的‘愛和‘溫暖帶得空空虛虛?!痹诤髨@里,“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一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弊娓负秃髨@是作者美好家園的核心要素,雖然經(jīng)歷了“少小離家”的苦痛,體驗了與汪恩甲、蕭軍和端木蕻良的感情變故,蕭紅對家的渴望卻更加強烈。
《呼蘭河傳》是離鄉(xiāng)的蕭紅以女性話語清唱的一首“思鄉(xiāng)”之歌,格外真切、動人。她以女性柔弱的身軀對抗著父權專制和外敵入侵的雙重困境,“從一座城市漂泊到另一座城市,從一個男人流浪到另一個男人?!弊娓溉ナ篮螅僖矝]有像祖父那樣呵護她、溫暖她的人了,蕭紅的內(nèi)心空空蕩蕩。對家的渴望,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病危之際要求駱賓基送她北上:“我要回到家鄉(xiāng)去?!睂τ谝粋€經(jīng)歷戰(zhàn)爭與磨難的女人來說,“回家”是她內(nèi)心最隱秘的訴求。現(xiàn)實的“家是荒涼的”,蕭紅一直在尋找一個溫度的家,終其一生未曾實現(xiàn)?!笆Ъ抑础背蔀槭捈t情感上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經(jīng),但是她的家園情結卻喚醒了人類最隱秘的心聲。從叛逆出走到斷絕關系,年輕的蕭紅把自己對家園的理解全部傾注在童年記憶中,傾注在《呼蘭河傳》里。
蕭紅身在南方,心卻在北方。她改變了傳統(tǒng)以時間、因果關系來組織情節(jié)結構的方式,代替以情感為脈絡,著重將天真無邪的兒童視角、客觀冷峻的成人視角與細膩敏銳的女性視角揉為一體,合力建構自己的家園世界。家園情結正是蕭紅情感鏈條中豐富和復雜的一環(huán),時間和空間疏離了蕭紅對故鄉(xiāng)的真切記憶,她把自己對家的片斷式記憶,凝成了對呼蘭河城群體生存樣態(tài)的關注上。
三
在呼蘭河畔,“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人死還不如一只雞……一伸腿就算完事……”蕭紅在努力突出重圍。
“當蕭紅使用民族國家話語系統(tǒng)進行書寫時, 就有了《生死場》、《曠野的呼喚》、《看風箏》、《放火者》、《北中國》這類文本,這時的蕭紅便是‘時代蕭紅;當蕭紅使用女性私人話語進行寫作時, 就有了《呼蘭河傳》、《后花園》和《小城三月》這樣的文本, 這時的蕭紅便是‘人間蕭紅”。在救亡壓倒一切的特殊年代,蕭紅的這類創(chuàng)作似乎不合群,但卻彌足珍貴。蕭紅懷著深沉的憂患意識,站在文化反思的高度執(zhí)著于對人的終極關懷,深入探討呼蘭河城群體生存樣態(tài)。
除了那些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呼蘭河人還沉浸在精神的盛舉之中?!疤笊裼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他頂著各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的祭鬼”。唯獨跳秧歌,是為活人,小說中卻有意兩句話帶過。所謂精神上的盛舉,無非是一些“鬼把戲”,娛樂著城中的男人們,麻痹著河畔的女人們。
團圓媳婦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老胡家的團圓媳婦用了“八兩銀子”,接來時只有十二歲,所以被稱作“小團圓媳婦”。因為長得高、走得快、坐得直、吃得多、不害羞被當做“病人”、“妖怪”,為了給她一個下馬威,規(guī)矩出一個好人來,婆婆吊在大梁上抽打、用燒紅的烙鐵烙腳心、用針刺指尖整整一個月,之后反復被施以偏方、野藥、大神、趕鬼、看香、扶亂。
大缸、開水,小團圓媳婦洗得吱哇亂叫。這樣觸目驚心的場面,亙古少有,于是乎,“人心大為振奮,困得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這來看熱鬧的,不下三十人,個個眼睛發(fā)亮,人人精神百倍”?!熬褪悄切┗剂税肷聿凰斓模剂税c病的人,人們覺得他們癱了倒沒有什么,只是不能夠前來看老胡家團圓媳婦大規(guī)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人們在呼蘭河城的“大泥坑子”近似瘋狂的享受這精神上的盛舉。小團圓媳婦和王大姑娘的悲劇中,“看客”們以窺視打探、七嘴八舌、蜚短流長為“軟刀子”鈍殺了鮮活美麗的生命。有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人歷來是排著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 正吃的也曾被吃。”小團圓媳婦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隕落了,連一根辮子都沒有帶走,空留下“回家”的悲嘆。呼蘭河畔的人們遵循著“千百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過著卑瑣的生活,連買一塊豆腐吃都會過不下去,沉浸在精神的鴉片之中。
看到老胡家孫媳婦一死一跑,兒媳婦一瞎一瘋時,讀者頓感窒息,窒息于這無邊無際的壓抑之中。在蕭紅的筆下,丈夫的形象始終是缺位的。小團圓媳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她的丈夫也不能,決定她命運的是呼蘭河畔牢固的封建宗法制度。蕭紅站在文化反思的高度,沿著魯迅的改造“國民性”的道路,以悲天憫人的胸襟,記掛著呼蘭河畔的鄉(xiāng)親們,反映舊制度、舊禮教對人們精神的戕害,從而銜接了五四以來新文化發(fā)展的恢宏氣度,獲得了現(xiàn)代文化思想的歷史深度。
綜上所述,《呼蘭河傳》未止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之中,體式上代表了蕭紅小說的個性特征,內(nèi)容上寄托著作者純真的家園情結,站在文化反思的高度,關照人生,體現(xiàn)了蕭紅獨特的藝術追求。
注釋:
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xiàn)代女性作家心路紀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01頁
葛浩文:蕭紅評傳[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年,第144頁
魯迅:蕭紅作《生死場》序,魯迅全集[M].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第408頁
茅盾:呼蘭河傳序,呼蘭河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12頁
梅林:憶蕭紅[A].季紅真:蕭蕭落紅[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117頁
駱賓基:蕭紅小傳[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99頁
王金城:主題形態(tài):精神歸返與靈魂挽唱——《呼蘭河傳》新論[J].北方論叢,2003(1),第79頁
瞿秋白編:魯迅雜感選集[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年,第146頁
參考文獻:
[1]蕭紅.呼蘭河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1(第1版).
[2]黃曉娟.雪中芭蕉·蕭紅創(chuàng)作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11(第1版).
[3]葛浩文.蕭紅評傳[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3(第1版).
[4]季紅真.蕭紅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9(第1版).
作者簡介:陳 永(1985–),男,漢族,陜西咸陽人,現(xiàn)為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