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嵩明老猴街回族作為嵩明眾多回族村落的一支,百年來一直延續(xù)至今,自有其永葆的生命力。而嵩明老猴街回族的喪葬習俗在伊斯蘭教法要求的基礎上結(jié)合當?shù)靥厣?,形成其獨有的喪葬習俗。通過對老猴街回族村民喪葬習俗的調(diào)查研究,加深對回族喪葬習俗的了解,挖掘深層的文化意蘊,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
關鍵詞:嵩明;老猴街村;回族;喪葬習俗
嵩明屬于昆明的一個縣,包括多個回、漢村鎮(zhèn),老猴街回族村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老猴街回族喪葬習俗不斷演進和發(fā)展。喪葬習俗中既有其獨特的民族性,同時也受到周邊漢族村落的影響。伊斯蘭教的喪葬習俗大致相同,而又根據(jù)當?shù)鼐唧w情況而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喪葬禮儀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禮儀,老猴街回民對其也是相當?shù)闹匾?。從具體的喪葬習俗中,我們可以從中窺探老猴街回民的信仰寄托,對死亡淡然而又不失莊重的態(tài)度,節(jié)儉的生活作風以及平等、一視同仁的道德觀念。
一、嵩明老猴街村回族
嵩明老猴街村是一個回族、漢族雜居的村落。其中漢族仍占主要部分,回族作為一個小群體,仍然存活至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下文將從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精神文化環(huán)境三個方面具體分析老猴街回族的生存狀況。
(一)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老猴街村屬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牛欄江鎮(zhèn),位于牛欄江鎮(zhèn)東邊,位于320國道線旁,交通便利,位于北緯25°05~25°28、東經(jīng)102°40~103°20。
氣候?qū)賮啛釒Ш团瘻貛Щ旌闲?,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季節(jié)干濕分明,光照充足。海拔高度為2003.9米,平均年降水量929.6毫米,6~7月為雨季,年平均溫度在13~14攝氏度之間?,F(xiàn)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蔬菜等農(nóng)作物,其中大棚蔬菜是近幾年新發(fā)展起來的。耕地總面積3773畝,其中水田1980畝,旱地1793畝。老猴街村民大部分家庭都在飼養(yǎng)牛、羊兩種牲畜,主要食用肉類也是牛羊肉,大部分自產(chǎn)自食。也有少部分家庭飼養(yǎng)馬,方便農(nóng)業(yè)運輸,但一般不食用,同時兼養(yǎng)雞、鴨、鵝等家禽。
(二)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老猴街村轄清真寺一村、清真寺二村、玉皇閣、上節(jié)、中節(jié)、下節(jié)村六個村民小組??倯魯?shù)1286戶,人口4905人,其中回族294戶,1390人,多為金姓、馬姓、撒姓。
經(jīng)濟收入主要以種植莊稼,養(yǎng)殖牲畜為主。近幾年隨著大棚蔬菜產(chǎn)業(yè)的遷入,租賃土地帶來了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同時也促進了村民就業(yè)。大多數(shù)家庭建造起了混凝土結(jié)構的房屋,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村落中安裝了路燈,建起了公共廁所,垃圾集中擺放處,全民健身娛樂設施等農(nóng)村基礎設施。道路為水泥路面,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
嵩明縣有多個回族村落,呈分散狀態(tài),并與漢族混居。男女到了婚嫁年齡,一般就會選擇周邊回族村落適齡男女婚嫁,少數(shù)人也會外嫁漢族,幾個回族村落互相通婚,關系密切。
(三)精神文化環(huán)境
“回族是以伊斯蘭宗教認同為前提、以中國人觀念為認同基礎的族群集體概念”[1]老猴街清真寺一村、二村全民信仰伊斯蘭教,教徒稱“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對回族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村中有清真寺1所,位于村子中心處,也是老猴街回民生活居民點的中心。同時清真寺也是講經(jīng)、禮拜,穆斯林重大節(jié)日聚餐的場所。清真寺內(nèi)各種宗教活動由管寺(管理清真寺職務)和阿訇負責。
“‘元典是指那些具有深刻而廣闊的原創(chuàng)性意蘊,又在某一文明民族歷史上長期發(fā)揮精神作用的書籍。文化元典因其首創(chuàng)性、涵蓋面的廣闊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為該民族垂范久遠的指針和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盵2]《古蘭經(jīng)》就是伊斯蘭文化的元典,是我們精神的寄托,為人處事的準則,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德規(guī)范。
基本信條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也叫“清真言”,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內(nèi)容。具體為伊斯蘭教六大信條,基本功課是“五功——念禮齋課朝”?!豆盘m經(jīng)》說:“行善者,謹守拜功,完納天課,且確信后世。這等人,是遵守他們的主的正道的,這等人確是成功的?!盵3]
“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回族倫理道德關注人與安拉、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4]穆斯林相信前生后世,一切善惡都會得到最終判定,所以穆斯林大多嚴格恪守道德規(guī)范,努力行善,力爭死后進入天堂,免受火刑的懲罰。伊斯蘭教倡導積極地追求美好生活,坦蕩面對死亡,珍惜過好每一天。
二、嵩明老猴街村回族喪葬禮儀
《古蘭經(jīng)》說:“不得真主的許可,任何人都不會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壽限了。”[5]人的生死是由真主前定安排的,人是無法改變的。伊斯蘭教義認為死亡是生命的規(guī)律,我們不應害怕死亡,要坦蕩的面對死亡。死亡是現(xiàn)世世界的終結(jié),更是來世的開始。深受伊斯蘭教義的影響,雖然回族散居全國各地,但其喪葬習俗大致相同。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鮮明獨特性。沒有鞭炮,沒有花圈,是一場端莊嚴肅的喪葬儀式。
(一)歸真前
回族一般不說“死”字,而把死亡稱為“歸真”或“無?!?。
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要把他安放在一個安靜的地方。作為親人,在病人身旁守候,并及時通知在遠方的兒女和親屬,使親人能夠見到最后一面。而且在最后時刻,親屬或家人要把“清真言”提及給他,使他在明白的時候念出“清真言”,帶著這句最高的言辭,歸向真主,面向后世。隨后要趕緊到清真寺里請阿訇做“討白”(意為懺悔,悔罪),旨在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行,懺悔和反省自己的一生。留遺囑,主要包括財產(chǎn)的分配和施散以及對所欠債務的償還,以求清清白白的離開人世。要“口喚”,即消除鄰里鄉(xiāng)親、朋友之間的誤會、隔閡,互相原諒,愉快的了結(jié)往事。期間禁止嬉笑打鬧,更不能胡亂哭鬧,要保持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病人安詳離世。
(二)歸真后
停“埋體”。當人歸真后,阿訇給亡人暝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正其頭,脫其衣服,不帶一絲凡俗入土。親人到清真寺借水床,幔帳,將尸體以仰臥姿勢平放于水床上,頭朝北,腳朝南,面稍向西(麥加圣城的方向),用白布蓋住,用幔帳擋住,以防在清洗亡人的時候外面的人看到。清真寺用廣播通知村民,誰歸真,因何歸真。村民得知消息后,奔走相告,不用邀請,都會自覺趕來幫忙,安慰亡人家屬,為他們分憂解難,不計報酬,幫忙料理后事。也有“助喪”這一禮節(jié),老猴街回民根據(jù)自己能力大小,或多或少給予一定經(jīng)濟上的幫助。一般情況下,早上去世下午埋葬,下午去世次日埋葬,一般不超過三天。所以,如果當天未能埋葬,還要“守夜”,一夜香燭不斷,亡人親屬守至天明。
以上程序做好后,接下來就是清洗亡人,俗稱“洗邁伊特”。給亡人清洗,男女有別。一般男人無常后由阿訇清洗,女人無常后由常年禮拜并熟悉喪葬習俗的婦人清洗。家人買好香水,卡凡,請村子里知名的,熟悉伊斯蘭教喪葬禮節(jié)的老人剪“卡凡”和清洗身體,如果特殊情況沒有人清洗的話,也可以由家人學著清洗。清洗亡人的人也要自己先洗“大凈”,表現(xiàn)對亡人的尊重。用湯瓶壺(回族專用壺)乘潔凈的清水給亡人做“大凈”,從大小便污位處開始清洗,然后洗滌手、臉,漱口,嗆鼻各三遍,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次序清洗全身,直到洗干凈為止。清洗完之后,用三層白棉布包裹,以遮蓋羞體,在白布上灑上香水,既能清香身體,還能防蚊蟲。隨后,由阿訇誦讀《古蘭經(jīng)》,告訴人們不要害怕死亡,人最終都會走向這一步。
站拜,也叫“折那在”,主要是為了給亡人贖罪。把亡人放到經(jīng)匣里,抬至清真寺,將經(jīng)匣放到中間,頭北腳南,阿訇和其他熟悉伊斯蘭教義的禮拜人圍繞而站。孝子手持白布包裹的贖金逐一傳遞給每一位站拜的人。每位參與者接過贖金,用阿語輕聲說:“我已接受它,我再把他轉(zhuǎn)贈給你?!表槙r針傳遞一圈,逆時針再傳遞一圈,傳遞多少人就意味著贖金增加多少倍。然后由阿訇領頭,并排站立。阿訇進行“瓦爾日”演講,即勸解人們?nèi)绾胃玫纳?,遵守國家法律法?guī),團結(jié)和諧,又涉及信仰問題,伊斯蘭教的生活方式,人與人的生活方式,敬主愛人,勸解人們朝著善行而努力,珍惜每一天,盡自己應盡的義務,擔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接“杜阿”,祈求饒恕罪惡,把天堂恩典賞賜于他,最后眾人互說“色了目”,接“杜阿”,殯禮結(jié)束。
(三)埋葬亡人
殯禮結(jié)束后,將亡人抬往墓地掩埋。穆斯林一般情況下實行土葬,如遇在海上“歸真”,也可進行水葬,但忌火葬,火葬被認為是最嚴酷的刑罰,只有安拉有權利使用火刑去懲罰惡人。過去要求婦女不能尾隨,現(xiàn)在似乎也沒什么特殊要求了。運送亡人一般不用車輛,以抬人為貴。全村沒有事的老少都尾隨著亡人一同到墓地,途中老少接力,爭先恐后的抬經(jīng)匣,穆斯林認為抬送經(jīng)匣可以消除自己的罪惡,抬的過程中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急,要平穩(wěn),不能驚擾亡人。運送過程中不允許放鞭炮,扔紙錢,也不打鼓奏樂,禁止家人哭叫打鬧。抬至墓地,事先已經(jīng)挖好了墳墓,而且老猴街回民有自己專門的墓地,墳墓朝向西方,麥加圣城的方向,洞口狹小,僅容一人通過,坑深2米,不要求修墓打碑,深挖深埋。雖對修墓打碑不作要求,但受漢族村鎮(zhèn)的影響,老猴街許多回民也為亡人修起了墓碑,并在墓碑上刻下家庭族譜。隨后將亡人從經(jīng)匣取出埋葬,誦讀《古蘭經(jīng)》章節(jié),祈求憑借《古蘭經(jīng)》的尊貴饒恕亡人,接“杜阿”,把經(jīng)匣抬回,尾隨送行的人到亡人家中吃飯,吃完后眾人互道“色了目”,整個喪禮結(jié)束。
(四)紀念亡人
自亡人去世之日起進行悼念活動,規(guī)模大小和紀念頻率根據(jù)自身家庭情況而定,村人俗稱“做日子”。每到這個時候,家中點上香,請村中常年做禮拜、熟悉做油香的老婦人下“特思米”炸油香,宰羊,請阿訇到家中念經(jīng),吃飯。吃過飯之后由阿訇帶領家中男性成員“走墳”,到亡者墳前誦經(jīng)禱告,意為請求真主搭救亡人,開天堂之門。到齋月,村人自發(fā)的組織起來為“把齋”的人做飯,一起進食之后才回到家中。齋月最后的頭一天晚上到清真寺里“守底格勒”(守夜),據(jù)說這一晚亡人的靈魂會回來,如果家人做了這些,亡人就會安心地、吃飽喝足地離開。
三、嵩明老猴街村回族喪葬儀式特點
回族的喪葬儀式在整個喪葬系統(tǒng)中是比較特殊的,是喪葬系統(tǒng)中獨特多彩的一支。其具體的喪葬習俗也與回民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處事方法密切相關。從這些具體的喪葬習俗中,我們不難看出要求土葬、速葬、薄葬、人人平等的特點。
(一)實行土葬
回族喪葬的主要形式是土葬。真主從土地上造化我們,同時我們也從土地上復活。土地被認為是與水一樣純潔的東西。穆斯林民眾始終保持有“入土為安”這一說法。所以回族一直使用土葬,并一直持續(xù)至今。
雖然也有其他一些民族實行土葬,但回族的土葬與其他民族是不同的。老猴街清真寺放有一個經(jīng)匣,全村共用一個經(jīng)匣,重復使用。所以經(jīng)匣是不隨亡人一同入葬的。把亡人抬至墓地,從經(jīng)匣中取出埋葬,經(jīng)匣帶回清真寺,供下一個亡人使用。老猴街回民的墳坑內(nèi)不作任何鋪墊,不用木板支撐,也不用磚砌,認為最接近泥土才是最好的。清代穆斯林學者王岱輿在《正教真全》一書中的風水章中說:“不用棺槨,至理有二:一乃自然,二乃清凈。自然者,緣人之本來乃土也,返本還原,復歸于土,謂之自然;清凈者,乃人之血肉葬于大地,遂可化而成土,若以不潔之水投于江海,即無不潔之味;若傾于其器中,其穢愈甚。較之此理,此非清潔乎?!盵6]回民深挖深埋,不會過多的占用土地,土地可以循環(huán)利用,幾年后人們可以繼續(xù)在上面耕作。同時也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影響,是一種非常干凈,環(huán)保,衛(wèi)生的喪葬習俗。
(二)主張速葬
回族主張速葬。人“歸真”后,盡快歸土,才是對亡人最大的尊重。一般下葬時間不超過三日。筆者調(diào)查中的一戶人家就是頭天夜里老人“歸真”,第二天就開始著手辦理喪事,清真寺阿訇“晌禮”過后,做完那些儀式后,就抬亡人至墓地進行埋葬。如果尸體停太久,特別是在夏天這個炎熱的季節(jié),就會很容易腐爛,這被認為是對亡人的褻瀆。如果在外地死亡,路途遙遠,回到家鄉(xiāng)需要的時間過長,就選擇就地掩埋,沒有要求亡人一定要和祖先埋葬在一起。
(三)主張從儉節(jié)約,薄葬
在喪葬過程中禁止大操大辦,提倡節(jié)儉,反對奢侈,更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人死后力求不為生者帶來任何經(jīng)濟和生活負擔。厚葬被認為是無意義的,這并不能使亡者后世的生活幸福一點。安拉評判一個人的標準不是看他臨終前帶走的財富多少,而是看他的“伊瑪尼”(信仰)的堅定和他所行的善功,而善功的大小也就是個人主命和社會主命的完成的程度。尸體會腐爛,但人的德行是不朽的。穆斯林追求“兩世吉慶”,只有在今世例行善功,虔誠信仰,后世才能進入天堂?;孛襁M行埋葬時,甚至連棺槨都不用。家屬一般也只是頭戴一頂白帽,不披麻戴孝,不送花圈,不放鞭炮,不奏哀樂。墳墓也不要求修碑打墓,也沒有豪華的內(nèi)飾。這些種種都體現(xiàn)了回族崇尚節(jié)儉,主張薄葬的特點。
(四)平等觀念
在客觀物質(zhì)世界人或許是不平等的,但在真主面前我們穆斯林都是平等的。所有人喪葬習俗都是一致的,同樣的三層白布,同樣大小的墓坑,墓內(nèi)也不用任何陪葬品,對每一個人都一視同仁。安拉是造物主,是權威者,之所以讓每一位穆斯林都成為其虔誠的信仰者,就是因為他始終一視同仁,公平的對待每一位穆斯林,獎賞行善者,懲罰作惡者。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老猴街回族具體的喪葬習俗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伊斯蘭人民所秉承的宗教信仰,人生信條。在整個喪葬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勤儉節(jié)約,團結(jié)互助,孝親敬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的道德品質(zhì),在今天看來仍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通過對喪葬習俗的調(diào)查研究,可以加深對回族喪葬習俗的了解,挖掘深層的文化意蘊,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老猴街回族喪葬習俗按伊斯蘭教法要求,又結(jié)合當?shù)鼐唧w風俗,在時代不斷進步發(fā)展的背景下,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4]桂榕.文化再生產(chǎn)視角下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教育文化圈研究——以云南回族為例[M].西南邊疆民族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12-13.
[2]協(xié)會秘書處.中國宗教學[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77.
[3][5]馬堅.古蘭經(jīng)(譯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07,33.
[6]王岱輿.正教真詮[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335.
作者簡介:金艷娥(1994—),女,回族,云南昆明嵩明縣人,大理大學文學院,本科,從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