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生
“同課異構”是一種從“異構”中求突圍、求變革、求效益的教研模式,這種模式使中學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找回了活力,找到了生機。學校通過加強集體備課和開展同課異構,可使師生獲得更大收益。
一、同課異構是新課改語文教學理念的訴求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主張語文教學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和人文意蘊,反對離開文本思想內容的純工具性訓練。有的語文教師對此提出質疑:學生成為主體,教師的定位又是什么?不考慮語文成績,語文素養(yǎng)從何談起?實際上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語文教學,使學生不能充分品味其中的人文情懷,忽略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的素質。而語文素養(yǎng)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思維方式、文化品味、審美能力等多種品質,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例如,一位年輕教師在教學《將進酒》之前,精心準備了三個步驟。第一步,讓學生參照注釋把詩譯成散文;第二步,讓學生劃出詩歌意象,分析表現(xiàn)手法;第三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整堂課看起來是要從詩歌形象、詩歌語言等角度進行鑒賞和逐一分析。但實際上課時,教師卻并沒有按照課前設計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而是別出心裁地進行了臨場“異構”,以誦讀指導為經,以詞語品味為緯,激情推進。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表情隨課文起伏而變化,課堂也仿佛有了節(jié)奏和韻律;教師還適時地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學習并展示,師生互動積極,最終在意猶未盡中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同課異構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訴求
過去,常有語文教師過分熱衷于講課,以分析取代吟誦,以練習取代背誦,以教師的注入取代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失掉了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要求把學生從“應試教學”中解放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研學”;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師生互動,平等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積極倡導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例如,某中學要推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一度受到來自教師和家長的不解和阻撓。教師們迫于壓力“穿新鞋走老路”,家長則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質疑言論,甚至提出“撤換校長”的強烈抗議。為此,該校以一節(jié)七年級的語文課《狼》為主題,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以新舊兩種教學模式,分別在兩個班級授課,并向家長開放。采用舊教學模式的班級,從字、詞、句、段、篇到寫作手法、中心思想,教師面面俱到,學生興味索然;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課堂,師生平等互動,學生高度參與、興致盎然、表現(xiàn)精彩,與傳統(tǒng)課堂形成了鮮明對比,感染了每一位聽課的家長,也使家長們接受了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
三、同課異構是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差異的訴求
教師的個人經歷、社會背景、知識水平及教學能力等存在差異,對同一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也必然會出現(xiàn)差異,正是這種差異性為同課異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同課異構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為教師搭建暢談教學思想、交流教學設計和展示教學風格的平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yōu)點的全面體現(xiàn)者,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yōu)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精神生活的某一個領域里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xiàn)自己?!?/p>
例如,在一次把《傷仲永》和《孫權勸學》這兩篇文言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的課堂教學大賽中,一位教師設計了一張對比表格(見表1)。其中強烈的反差使學生在為方仲永感到惋惜、對呂蒙感到欽佩之余,領悟到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而另一位教師則從年少愚魯?shù)墓缸巫我郧蠼K成一代大俠和天資聰穎的蘇軾堅持學習而成為全才的故事導入,讓學生自然領悟文章的主旨。課后,教研員評價:“一課精于文本縷析,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細膩縝密;另一課長于縱橫捭闔,著眼于觸類旁通。兩課互相借鑒,則完美無缺?!闭墙處煹膶I(yè)素養(yǎng)和不同教學風格成就了教育園地的百花齊放。
四、同課異構是語文教材多元解讀的訴求
閩派語文教學領軍人物孫紹振先生說:“閱讀不外就是讀者主體與文本主體以及作者主體之間從表層到深層的同化與調節(jié)。要真正深入到經典文本的深層,就要尊重文本的主體,聯(lián)系作者主體也是瞄準文本主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是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內涵不同情感體驗的結果。
例如,在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時,一位教師運用對比教學法,引領學生勾勒出文中的三個故鄉(xiāng):回憶中的故鄉(xiāng)、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理想中的故鄉(xiāng),從而推導出作者含蓄表達“精神故鄉(xiāng)”失落的情緒。教師采用對比教學法巧妙地向學生傳達了自己對文本“悠長的憂郁,修長的美”的解讀。而另一位教師則帶領學生圈點勾劃,加上聲情并茂的朗讀指導和大膽開放的探究訓練,最后回歸到對文章“心靈的詩”和“內蘊著作者‘反抗絕望的人生哲學和生命體驗”的解讀。兩堂課都富于美感,殊途同歸。在文科類的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重點的把握、所用的教參和教學方法不可能也不需要保持一致,這就是同課異構中的“和而不同”之處。
五、同課異構是學情差異的訴求
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學生之間是千差萬別的,因此要對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甚至不同學生進行同課異構。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開展教學,使學生能夠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fā)展。
例如,有一位農村學校的教師,前往國家示范高中聽了一堂題為《位置和價值》的寫作指導示范課。授課教師生動的導入、巧妙的引領、精辟的解說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和踴躍發(fā)言。課后,這位教師把課件帶回自己的學校進行了模仿教學,卻怎么也無法再現(xiàn)聽課時的妙境。于是他在教學反思中寫道:“東施效顰,真真未可為也!”由此可見,基于校情、生情,同課本該“異構”,照搬并不可取。
同課異構是語文教學的內在訴求,也是由語文學科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的屬性所決定的。大力開展同課異構活動,不僅可使教師受益,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等也最終會得以提升。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