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童年儲藏起來
我們必須把童年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財富?小心儲存起來?這會讓你感到一生都很“富有”?有信心?讓童心隨著人生一直跳動下去?
張圣華:
2014年10月至今,任中國教育報副總編。曾組織全國城市教師閱讀狀況大型調查。開創(chuàng)了中國教育報“年度推廣讀書十大人物評選”項目,歷時已十余年。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無數次地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一定要刻苦學習,長大才有出息。如果學習不好,以后連個工作也找不著,吃飯都成問題。
這樣的文化之下,中國人的孩提時代注定要承重度過。
童年像只彩色氣球,但很多孩子的童年還沒有撐開,還沒有顯示出絢爛多彩的空間,就空癟著被略過結束了。我們中國似乎正在遭遇不需要童年的季節(jié)。盡管我們總聽到有人煞有介事、不乏矯情地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許多聰明的家長,摸索出了“早熟的桃子好賣”的真理,還有張愛玲“出名趁早”的語錄,社會上刮起了略過童年、追求成功的教育風尚。近期又聞兩個兒童要橫渡瓊州海峽的報道。看來“早熟的桃子”們要在市場上踴躍擺出了。過早“起跑”的孩子越來越多,風真的越刮越大了。
聽孩子們背書的味道,千篇一律,眾人同聲,什么文章都一個味,一個老師教的就是整齊;
看電視臺采訪兒童,問題基本意義重大,回答可謂語重心長;再看孩子們的作文,看得直牙疼,怎么老說一些只有成人才說得出的平庸之句?
哪里還有童年的影子?這就是污染——對童年的殘忍污染!
是什么使我們對童年如此殘忍?真的可以用一句“為了孩子好”能解釋得通?
評家有言:中國的高考競賽,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此言不虛。等到了初中、高中,這種競爭已白熱化,孩子們紛紛落馬。競爭對于社會和人的進步來說是必要的,但惡性競爭、有大面積孩子失敗的競爭,肯定是有違人性的。這種惡性競爭,對于童年來說,幾乎等同于屠殺。農人有言:“早熟的果子早落”,不可不戒。
就目前我國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而言(尤其是學齡兒童),以人為本的理想顯得過于遙遠。作為家長,陷于這種不得不玩到底的“勇敢者的游戲”之中,似乎人人無奈,不得不拿出大量的精力來“折磨”孩子,順便也折磨一下自己,誰也不敢懈怠,全社會的家長幾乎概莫能外。中國兒童似乎只是為了受教育才出生的。把兒童一味當作學習的工具,就是對童年的忽略或摧殘。童年空洞、蒼白,孩子們甚至失去了感動的能力和資格。
西方國家的心理醫(yī)生在為病人看病時,經常讓病人從童年說起。因為病源可能來自童年。目前的中國社會中成人世界的許多流行病也未必不是來自童年。
童年并不是只作為童年階段而存在。作為一生的生命底色,童年有意或無意留下的印記都不可避免地在未來人生中“秋后算賬”,每一筆的賬目都會很清楚。我們許多家長對待孩子的所謂“成功教育”,其實是在為他們的成年階段埋下禍根。
像許多人一樣,我看到老年愛因斯坦伸出舌頭做鬼臉時的樣子非常感動。作為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一生都保持著一份童心。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成功只是把童年時的問題和興趣一直保持下來。這就是童心的力量。
童心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年齡界限,在一生中發(fā)揮著神奇的力量。童心可以讓一個人生命力旺盛,讓人生龍活虎、魅力四射;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育幾乎都是從童心好奇開始;擁有童心的人,能夠真切感受到新鮮生命的脈動所帶來的興奮和快樂。
想想看吧,一個人過早地結束了童年時代,過早堵塞了童心,該有多么悲哀。這意味著麻木侵入了心靈,程式化的生活霸占了生命,再走得遠一點,就奔著陰暗和仄閉而去,離物質和精神的監(jiān)獄越來越近。
所以,我們必須把童年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財富,小心儲存起來,這會讓你感到一生都很“富有”、有信心,讓童心隨著人生一直跳動下去。
既然童年如此珍貴,我們最好想個辦法把童年儲藏起來,用一生的過程來享受這份快樂。
儲藏童年的前提是:讓童年豐富多彩,從而有足夠的童年精神剩余;讓童年撐破童年的時空界限成為強大的童年,以至于你已經很成熟了、地位很高了,但童趣依在。
童年或在風景秀麗的大自然中展開,在爺爺奶奶的故事中延伸,或在與伙伴們無憂無慮的游戲中爛漫笑過——這些都是儲藏童年的一種方式,但這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的儲藏方式,是平面的。最好的儲藏方式應該是折疊的方式。
這種折疊式儲藏童年的方式就是閱讀。
幾乎每一本童書中,都裝了一份精彩童年。如果孩提時代,通過讀書無數次地經歷了多彩的童年,從而開發(fā)出盡量大而精彩的空間,這就等于為終生儲存了大量的童年精神,今后將經常生活在彩虹般的光環(huán)里。這樣的道理似乎太浪漫了,需要慢慢體會。
從更現實的層面來說,平安度過童年,必須要有一定量的童書閱讀,什么也無法替代兒童對童書的閱讀過程。最能與孩子溝通的,還是童書。如果說某些經典童話過時了,孩子們真的不喜歡了,意味著現實世界的孩子正在接受“現代污染”,正在被變得功利、世故,變得不會感動——難道這不正是一種災難嗎?
一群不會感動的孩子意味著什么?或者一群只是為了深刻理解課文、為了寫好作文而感動的孩子,除了矯情哪有真誠?
只要孩子們捧起童書,就在開始了對童年的儲存,就在開始儲藏快樂和快樂的能力。至于讀什么,怎么讀,這些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家長在兒童閱讀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倒是家長們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別讓家長們的功利主義思想一不小心會又腐蝕到兒童閱讀:有些家長總是見縫插針地強調“讀書學知識”“寫讀后感”“提高某種能力”等,這些就偷梁換柱地成了兒童閱讀的主要目的。
作為家長,在兒童閱讀過程中有責任做好這樣幾件事:引導孩子接近書,培養(yǎng)對書的情感和興趣,以及持久的讀書習慣;幫助孩子克服閱讀障礙,引導孩子進入書中;與孩子共同閱讀,相互交流閱讀感受;給孩子展示的機會,讓他們把讀到的說出來(這一點,在學校班級讀書中也很重要);對孩子進行讀書獎勵。
這個過程中,家長尤其注意,不要給孩子布置作業(yè),不要強迫閱讀某些書,不要打擾正在閱讀的孩子。讀什么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是問題書,只要孩子感興趣,家長和老師盡可放手;也不必對孩子們讀后的“胡思亂想”刻意進行糾正,他們會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而自我修正;盡量引導孩子讀經典童話,因為里面有著超越時間的美:美的心靈、美的情感和孩子們感到無限神奇的故事——這是童年的必要營養(yǎng)。
只要孩子的眼睛盯到了美麗的書頁上,一個美麗的故事就開始了,世界就正在發(fā)生著神奇的變化。
錯過童年的人并不在少數,關鍵是自己能否認識到這個問題。尤其在目前洶涌澎湃的考試大潮下,錯過童年的人正在成倍增加。
假如你錯過了童年,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有補課,補上童課。
時下流行成人過“六一”兒童節(jié),這就對了。兒童節(jié)屬于每一個人。成人過兒童節(jié)別有一番趣味。這只是補童課的一個標志性動作。當然,自己不是作為陪襯過節(jié),必須有計劃、有激情,全身心投入,把腦袋徹底扎入童年的清泉中,喝幾口泉水,目光隨著泉中小魚自由游動——總之要認真做一回兒童節(jié)大夢。
兒童節(jié)過完了,并不意味著已經補完了童課。建議有計劃讀一些經典童話,經??匆恍﹦赢嬈9P者就不止一次大看安徒生、格林童話,如癡如醉地拜讀連環(huán)畫,忘乎所以地大笑著欣賞迪士尼的動畫片。這一切的關鍵是體味童趣,再次激發(fā)好奇心,最好對目前的表象世界有所遺忘,讓心靈扎入童年世界更深一些。
通過補童課,如果可以激活當年未曾開發(fā)的童年空間,讓童年再次回歸,伴隨著每一天的生活,日子變得立體多元,可謂善之善者。突然有一天,你嘗到了生活中的鮮活味道,也許童年真的就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