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青
文化視角下新聞出版對國家軟實力的現實觀照
◇楊牧青
文化是國家的根脈,是國家獲得健康發(fā)展、持續(xù)進步的源泉.如何實現社會發(fā)展對文化的依托,在文化的基礎上增強國家實力,是全社會尤其是我國的新聞出版主體需要重點思考與關注的問題.構建國家的軟實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綜合運用媒體資源,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與凝聚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對新聞出版的歷史使命進行了解讀,然后討論了多元文化對新聞出版工作產生的影響,最后從多個層面分析了新聞出版對我國國家軟實力的現實觀照和實現途徑.
新聞出版;國家軟實力;文化;現實觀照
quot;軟實力quot;原屬國際政治術語的范疇,由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首先提出后,這種quot;非強制性quot;的能力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軟實力是一種普遍存在于競爭主體中的精神力量,是一種特殊的影響力.在不同層面上,軟實力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國家軟實力、地區(qū)軟實力、組織軟實力、個人軟實力等.而在國家軟實力和組織軟實力之間是存在著一定必然關聯(lián)的.國家軟實力需要社會組織的軟實力來體現,社會組織的軟實力需要國家軟實力的庇護[1].當今社會,信息高度發(fā)達,新聞出版類社會組織正在承擔著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在不斷深化自身改革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在持續(xù)發(fā)掘與釋放社會生產力,由此而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是不可低估的.同時,通過生產順應時代潮流quot;精神產品quot;的形式,為我國國家軟實力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1.弘揚民族文化,構筑精神家園
歷史的發(fā)展無數次證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要想獲得延續(xù)與發(fā)展,均需要對自身文化予以足夠的重視.一方面,要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完成不間斷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另一方面,還要對文化中的關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成分進行包容和弘揚,在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完成文化的升華[2].只有這樣,才能以傳統(tǒng)為依托,以血脈而相連,警醒自我,守住根本.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在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數不盡的燦爛文化.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正處于重要的歷史時期,各種文化要素和價值觀念不斷充斥和沖擊著我國的文明體系.因此,我們應該以全新的立場,站在中西交匯的高度,通過中國概念對傳統(tǒng)文化和正統(tǒng)思想進行重新詮釋和解讀,否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有被西方同化甚至淹沒的風險,只能以一個西方思想的附庸或者追隨者的身份存在.而為了將這一預期消滅于萌芽,扭轉可能到來的文化危機,需要我國新聞出版機構擔當起時代重任,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弘揚中華文明和歷史文化,唯有如此,才能構筑和堅守精神家園.
2.凝聚社會意識,助力時代精神
新聞出版是傳達黨的聲音與人民意愿的主流媒體和重要載體,在引導社會輿論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一直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即便是在當前,不同的出版單位在面對人民群眾日益豐富多彩的文化訴求,為了同時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進行市場化的過程中,進行了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戰(zhàn)略規(guī)劃.社會分工經過細分后,其業(yè)務之間產生了較大的差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新聞出版主體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還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陣地,始終堅持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其發(fā)展方向與運作模式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3].
3.建設和諧社會,培育文明風尚,弘揚民族文化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培育文明風尚、弘揚民族文化.而從傳播學的角度講,這類信息向社會領域的廣泛傳遞,需要新聞出版這一重要的媒介參與,新聞出版機構需要長期堅持團結穩(wěn)定的發(fā)展思路,通過正面宣傳的方式,對時下存在于經濟社會不同領域中的、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相關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報道和弘揚.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新聞出版的能動力量,在思想意識層面鼓舞、啟迪人民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昌盛,為人民群眾獲取更多社會福祉而不斷努力[4-6].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新聞出版機構或者社會組織應該重點對典型的社會事件和人物進行宣傳,再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此培育更加文明的社會道德新風尚,增強國家和民族的感召力與吸引力.此外,為了構建全社會的和諧文化,新聞出版機構還應該注重民意的釋放和搜集,通過必要的載體積極引導社會熱點問題走進更為廣泛的人群,在注重輿情監(jiān)督的同時做好輿論的引導.尤其在當前情況下,我國處于發(fā)展時機和發(fā)展瓶頸并存的時代,更需要新聞出版部門積極、主動地發(fā)現矛盾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助力社會發(fā)展長期處于穩(wěn)定環(huán)境中.
1.文化的quot;偽民族化quot;對新聞出版的影響
quot;民族的就是世界的quot;quot;民族的就是最好的quot;,這樣的口號得到了廣泛認可.對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而言,民族文化是經歷了無數代人類傳承而流傳至今的文化精要,是任何一個國家、地區(qū)都十分重視的瑰寶,只有弘揚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使民族的特征延續(xù),使人類的思想和信念得到繼承.在我國,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傳承了數千年,即便是為了配合時代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在吸取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還是要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在這方面,我國新聞出版領域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看到,大部分新聞出版機構或者社會組織在致力于發(fā)掘本民族文化遺產,維護本民族生存尊嚴,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傳播到更為廣泛人民群眾中去的同時,部分新聞出版機構卻無視這一大的時代趨勢,為了迎合部分人群的利益,將一些文化糟粕不加選擇地傳播給大眾,這種quot;偽民族化quot;的新聞出版傾向是極不可取的,也會對我國的國家軟實力建設產生一定的危害.
2.文化專業(yè)化對新聞出版的影響
單純從文化的角度看,人們在接受大眾文化也就是社會總體文化的同時,還會依據自身的需要和訴求,在宏觀文化的框架下選擇更為quot;精細quot;的文化.這樣一來,文化體系就變得層次繁多,亞文化、次文化會相繼出現,使文化結構在逐漸豐富的同時,也使文化的專業(yè)化分工不斷細化[7].比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新聞出版產品的類型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針對特定讀者群體的專業(yè)性新聞出版產品不斷面世.這種基于文化專業(yè)性趨勢對傳統(tǒng)的綜合性媒介形成了嚴重的沖擊,如何在這種挑戰(zhàn)下持續(xù)地改造產品類型,迎合時代的發(fā)展和受眾的需要變得十分緊迫.
3.文化泛化趨勢對新聞出版產生的影響
在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推動下,信息的國際流動速度和規(guī)模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夠感知這一趨勢還將呈現出持續(xù)放大的路徑.而隨著世界各地信息交流的持續(xù)頻繁,同樣以信息形式存在的文化符號也不再受限于某一特定的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的國際化或者泛化趨勢十分明顯.尤其是在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之后,物質國門打開了,國外物質文明進入我國通道,精神國門也隨之向世界敞開,大量來自于西方社會的文化因素源源不斷地進入到我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8].一方面,我國的新聞出版機構或者社會組織也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地傳播來自于國外的文化,使我國社會公眾也打開了眼界,拓寬了視野;另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國際化行為都難以脫離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道德觀念而孤立存在,那些外來文化同我國制度與倫理道德相悖的成分是需要我們警惕和拋棄的,而這就更加需要我國新聞出版為此予以更多的關注.
1.完成對國家軟實力的創(chuàng)新
國家軟實力的構建和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但需要對已有的國家文化體系進行重構和發(fā)揚,還要通過創(chuàng)新機制使國家軟實力持續(xù)處在意識形態(tài)的高峰,引領社會的持續(xù)進步.在文化層面上講,國家軟實力創(chuàng)新包括內容形式的創(chuàng)新、文化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等各個方面[9].其中,內容形式的創(chuàng)新要求以我國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通過新聞出版內容與表現形式方面的創(chuàng)新,完成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轉化與革新,同時,還要在兼收并蓄中不斷吸收各國、各民族的新聞出版文化;文化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需要迎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通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完成對國家軟實力的推動,使新聞出版主體走向市場,走向世界;文化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則需要不斷改進傳播方式,積極將新技術運用到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中,積極拓展海外渠道建設,讓中華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
2.為國家軟實力的實現搭建平臺
新聞出版與國家軟實力之間的關聯(lián)極為緊密.一方面,國家軟實力的構建和提升能夠為新聞出版提供必要的方向和指引;另一方面,新聞出版能夠為國家軟實力的實現搭建必要的平臺.按照這一邏輯,就需要對新聞出版工作加大支持力度,使其具有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而動力的獲得來源于激勵手段和措施的有效實施.其中,物質激勵一直被看作是激勵新聞出版參與者和建設者的最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除了要滿足新聞出版工作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外,還應該進一步地為其提供生活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其工作熱情,使新聞出版工作具有充足的動力;精神激勵對新聞出版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因為,這一行業(yè)或者領域處于社會風氣的頂端,精神激勵能夠有效地激發(fā)新聞出版工作者的積極性、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這對開創(chuàng)新聞出版工作的良好局面是不無裨益的;績效激勵在近年來開始被廣泛運用,通過對新聞出版工作的考核和評估,能夠在正、負兩個方向激發(fā)新聞出版工作者的熱情,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
3.為國家軟實力提供了保障
在文化視角下,國家軟實力的構建與提升需要相應的機制作為保障,而在這一保障體系中,物質保障、發(fā)展方向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等都將為此發(fā)揮作用.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健全新聞出版工作的各項機制,在國家層面發(fā)展規(guī)劃框架下,注重經費投入和資金籌措,確保新聞出版的發(fā)展方向和價值取向,明確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解讀和對政策的履行.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出版建設內在要求與國家軟實力提升規(guī)程保持一致,才能在保證新聞出版業(yè)規(guī)范、有序、良性、健康發(fā)展的同時,保障國家軟實力的權威性和前瞻性,而這對新聞出版機構或者社會組織建設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1.加大對新聞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
不可否認,無論是國家軟實力的構建和提升,還是新聞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都無一例外需要人才的投入.可是在當前情況下,我國新聞出版行業(yè)的人才狀況并不理想,知識結構老化、年齡結構失衡、學歷層次較低、專業(yè)人才欠缺等現象還十分突出.這些現象的存在是無法滿足新聞出版這一知識密集型行業(yè)需要的,也難以為國家軟實力的構建提供更多有效的智力支持.為此,需要加大對新聞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在借鑒其他國家新聞出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基礎上,以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的視角,吸收社會多方面的智力資源,通過多種有效途徑(比如,拓展產學研合作或者與教育科研部門進行資源共享等)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當然,也可以通過智力引進的方式,優(yōu)化新聞出版的用人機制和用人環(huán)境,在全面提升新聞出版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同時,使國家軟實力提升得到智力保證.
2.注重底層聲音的釋放
國家軟實力的實現是一個多層面、全方位的過程.因此,新聞出版工作在堅持時代發(fā)展大方向的同時,要主動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通過走基層、訪群眾的方式,直接面對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層面,注重低層聲音的釋放.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社會發(fā)展中的真實聲音,才能通過對第一手資料的解讀,生產符合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心理訴求的新聞出版作品[10].否則,脫離群眾、脫離社會基本層面的新聞出版作品無論其包裝如何華麗、宣傳如何強勢,都難以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不但影響到新聞出版機構或者社會組織的聲譽,還對我國國家軟實力構建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從這個角度講,新聞出版工作就應該真正將人民群眾的意愿看作是新聞出版的意愿,并通過新聞出版,使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的管理和聯(lián)系更加緊密,也只有這樣,黨和政府才能獲得更加真實的社會發(fā)展聲音,這對進行科學決策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3.重塑新聞出版的傳播理念和內容
如前文所述,目前,一些新聞出版機構或者社會組織在其發(fā)展方向上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偏頗,這對提升我國國家軟實力是極為有害的.為此,需要重塑新聞出版的傳播理念和內容,通過新聞出版理念的創(chuàng)新,使全社會的新聞出版機構樹立起時代責任理念,通過輿論引導和健全規(guī)章制度使有害信息無處遁形.當然,為了實現這一點,除了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新聞出版的低俗化、庸俗化、世俗化,還需要重點提高社會公眾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只有堅持雙管齊下,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社會環(huán)境,樹立良好的新聞出版形象和國家形象.而在具體內容重塑方面,除了要堅持貼近群眾,政府導向外,還應注重新聞出版產品的廣泛性和深刻性,提升新聞出版的傳播廣度和深度,拓展新聞出版文化傳播的功能.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新聞出版在國際上逐漸嶄露頭角,向世界舞臺發(fā)出的聲音也越來越渾厚、越來越響亮.而在此文化背景下,新聞出版的國際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身份與民族形象,是國家軟實力在世人面前的一種外化、一種體現.尤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新時代,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更是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所有層面息息相關的.本文以此為視角,在文化背景下新聞出版對國家軟實力的現實觀照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得出了一些結論,希望這些結論能夠對現實實踐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1][美]小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林牧茵.全球化時代新聞主持人要善于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J].新聞大學,2012(01).
[3]曹曉霞.論新聞媒體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J].今傳媒,2008(09).
[4]邱沛篁.社會新聞與先進文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8).
[5]杜建華.試論我國新聞出版業(yè)軟實力現狀與發(fā)展之路[J].科學.經濟.社會,2011(02).
[6]胥亞,艷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與新聞傳媒的責任[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6).
[7]蔡騏.新聞改革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J].出版科學,2009(02).
[8]李丹.新聞出版產業(yè)從quot;大quot;向quot;強quot;邁進[N].經濟日報,2010-04-14.
[9]王岳川.從quot;去中國化quot;到quot;再中國化quot;的文化戰(zhàn)略---大國文化安全與新世紀中國文化的世界化[J].貴州社會科學,2008(10).
[10]盛沛林,周洋.新聞媒介在傳播先進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05).
(作者單位:英國卡迪夫大學新聞媒體與文化研究學院)
10.13999/j.cnki.scyj.2017.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