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靜,劉洪仁
(成都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1130)
淺析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文教學
蘇 靜,劉洪仁
(成都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1130)
古代詩文作品是凝聚著傳統文化精髓的載體,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文教學在教學內容上應側重于闡釋作品的審美內涵和文化意蘊,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其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方法上要強調以學生“讀”原本為主要手段,包括課堂的朗讀、閱讀及課外的閱讀等,同時有效借助多媒體課件,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大學語文課程;古詩文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何以區(qū)別于中學語文?這是一個關系到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重要問題。長期以來,這個問題在很多高校都沒有解決好,因而導致大學語文課程很不受學生歡迎,因而這門課程也逐漸被邊緣化。我們認為,中小學語文重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的語言文字訓練和基礎寫作能力的訓練,即古代所謂“小學”的范疇。大學語文則應該進一步通過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來提升學生的理解鑒賞能力和人文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以審美的眼光、從文化的層面來闡釋解讀作品的能力。而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古代詩文作品,正是凝聚著傳統文化精髓的載體,因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目前,高校大學語文教材林林總總,據稱多達上千種,但較有影響力的教材,如徐中玉、齊森華主編,教育部高教司組編的《大學語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尚永亮、楊建波主編的《大學語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等,都無一例外地薈萃了先秦至明清這一時期經典的文學作品。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強調“選文應以本國為主,重視吸收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文學遺產,兼顧歷史、哲學、社會、生活各個方面”、[1]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的“選文方針”是“‘現代人文,經典詩文’。前者為心,后者為身,靈肉一體,方可銷魂”。[2]尚永亮、楊建波主編的《大學語文》“在體例編排上的最大特點是注重文化、注重理論;一是單獨設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編,對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影響的儒、釋、道三家文化和思想予以重點講說,展示其自身的特點,考察其與中國文學的關聯,幫助學生解決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時的文化隔膜問題;二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編設立‘古代文論’單元,給學生畫出一條中國古代批評的線索,以增加學生對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學批評的了解,提高其理論水平和文學鑒賞能力”。[3]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則是現今大學語文教材中選編古代文學作品最多的一本,全書總共36個單元,古詩文作品就占了28個,書末還附有詩詞格律常識。對此,編者在前言中闡釋得非常清楚:“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是由古到今的,學習文學則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上古語言障礙越大,小學初中幾乎很少涉及《詩經》、《楚辭》,高中涉獵也不多,進入大學之后才有可能由古及今地梳理一遍。古代文學的歷史遠比現代文學長得多,優(yōu)秀作品也多得多。中小學對現當代較重要的作家短篇代表作品可以基本涉獵,而南北朝的文學、宋以后的詩詞卻基本不涉及,許多一流大家也只字不提,這不利于學生建構起對中國文學的總體認識,也不利于其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本書有意加以彌補?!盵4]這些教材雖然選文不一,但都格外重視吸收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文學遺產,也進一步詮釋了傳統文化與經典詩文的學習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那么,大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上應注重哪些方面,以使其不與中學語文教學如出一轍呢?我們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提高。
中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重在疏通字、詞、句的大意,并在此基礎上理清作品的意義層次、謀篇布局特點和基本的寫作手法,進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地閱讀、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那么,大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否應更具體地講解作品大意、寫作背景、主題思想及藝術特點等內容呢?這樣的教學內容確實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把握某一作品,但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就目前大學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大多數高校的語文課程開設課時較少,它客觀地限制了所講的作品篇數,也使得教師在具體篇目的講解上不易深入展開。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模式以灌輸知識為主,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個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導致了與中學語文教學的重合。
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古詩文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并不是不疏通作品大意,但不以此為主,而是重在闡釋作品的審美內涵和文化意蘊,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其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正如《中國語文》的總主編溫儒敏所言:“‘大學語文’到底能做些什么,定位在增加學習興趣和提升‘語文素養(yǎng)’,是比較務實的?!盵5]由于歷史時空的隔閡、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在理解古詩文作品時,首先存在著語言的障礙,其次缺乏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大部分的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不大。中學階段由于存在著應試壓力,古詩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性與實用性更強。而當學生步入大學之門,個體自我的實現朝著更為自由更為廣闊的方向前行。大學語文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正是努力以那些凝聚著深沉的人性精華的經典作品讓學生獲得悠長的審美享受與心靈感動,讓其內心更加充盈更加豐潤?!皩徝雷鳛橐环N心理活動,是現實中美的事物在個體頭腦中的認知反映、情感體驗和行為反應。……具體說來,形成一定的審美關系的主觀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有健全的審美感官。這主要指‘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第二,要有必要的審美修養(yǎng)。這首先是指承受社會審美意識的積淀成果,其次是指對有關特定審美對象的知識的了解,再次是指個人對于生活本身的體驗和認識。第三,要有適宜的審美心境。……第四,要受一定審美價值觀的影響。作為審美主體的人,一旦獲得和形成一定的審美觀之后,這種理性認識就會制約和規(guī)范著他的審美活動的方向?!盵6]我們在古詩文教學中正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修養(yǎng)、建立更為純熟的審美價值觀,培育其對作品敏銳的感知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例如,在講解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時,筆者側重于講述其詩境之美的體現,分別從畫面柔和、淡愁如煙、月統全篇、聲律諧美等方面梳理作品的審美特征,并以“月徘徊” “妝鏡臺”“搗衣砧”“閑潭落花”等物象將學生帶入斜月搖情的想象境界之中。再如屈原作品《湘夫人》,其與南方巫祭文化密不可分,筆者在講述該詩時將神的愛情生活與水神祭祀儀式相聯,闡釋了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并進一步從屈原的情感寄托與個體的現實人生境遇等方面加以拓展延伸,將作品凄婉迷離的審美特性與深厚的文化意蘊傳遞給學生。
從教學內容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由灌輸知識與應試競爭轉向文化熏陶與美感教育,應是大學語文課程始終的教學目的。
關于大學語文課程中古詩文教學方法的闡述,近年的研究者探討較多的是文言文教學。例如陶娟在其《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討》一文中,以個人的教學實踐為例,談到了以下幾種策略:“(一)以演促學。以演促學,即針對情節(jié)性較強的文章,以排演課本劇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調序順學。有些文章的寫作思路對作者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對學生來說,則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時就需要重整順序以利于學生接受?!?三)設境導學。設境導學,即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是言語情境,也可以是場景情境,通過這種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之中。(四)換位悟學。換位悟學,即是讓學生沉浸于文本之中,不但與文本對話,而且還要身臨其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或者是文中涉及的人物。讓學生用生命去體驗,用心靈去感悟,這樣就能夠改變其游離于文本之外的單純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盵7]李傳江《大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癥候透析及對策》也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改進策略,其措施是:“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習趣味性;……明確文言文的價值目標,調動學習主動性;……將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習有效性?!盵8]上述闡釋都試圖在教與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尤其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誠然,學生對古詩文作品存在著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如果不能有效地將其帶入,勢必不能被作品感染,當然也就談不上審美鑒賞。
筆者長期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在講解古詩文作品時也常有這樣的心得體會:并不是教師講得越多越細,學生的興趣就會倍增,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就越好。結合近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在古詩文教學方法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強調“讀”原本
因為大部分學生有著中學的語文基礎,教師在疏通大意方面可以較簡略地進行,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學生品賞詩文上。品賞詩文的前提則是學生個人“讀”原本。由于課時的限制,很多時候教師并不能細講作品,那是不是意味著可以放棄對古詩文作品中字、詞、句的講解,直接將白話譯文拿給學生讀,這樣既省時又省力。我們不太贊同這樣的做法。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讀〈經典常談〉》一文中說:“有些書籍的實質和形式分不開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須面對它本身,涵泳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詩經》,就不能專取其實質,翻為現代漢語,讓學生讀白話《詩經》。翻譯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經有人做過,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讀《詩經》還得直接讀‘關關雎鳩’?!盵9]的確如此,古詩文之精妙往往是在“讀”原本的過程中慢慢體味到的,并非由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而得。來新夏先生回顧自己在輔仁大學的“大一國文”課程的學習時,正有此體會,他說:“一年學下來,確實感受到不少讀古文的樂趣,有些篇章還能朗朗上口。不久自己說話也能部分出口成章,聽老輩講事也能入耳,自我感覺良好?!盵10]因此,除了對較難的字詞或重點語句詳細講解外,應讓學生自己“讀”原本。三國董遇說:“書讀百遍而義自見”,[11]大文豪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12]這些都是善于讀書之人的經驗之談,是值得每個讀書人牢記深思并奉為圭臬的。我們所說的“讀”,主要是指朗讀和閱讀。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古詩文,尤其是詩歌,其注重的是節(jié)奏和音調,只有在朗讀中才能真正地領略到這種音韻美。同時,朗讀也是增加語感的最好方式。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讓他們記住某些事實是次要的。一個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13]在教學過程中,朗讀的方式是多樣的,或學生個人在座位上自由地朗讀,或全班一起朗讀,教師對此都加以點評,并適時地介紹一些朗誦知識。此外,教師也可以有感情地范讀。朗朗的誦讀將學生緩緩地帶入作品的情感與意蘊之中,可謂“潤物細無聲”。
在朗讀之外,更多的應是閱讀。此處的閱讀包括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我們在具體講解作品時,會讓學生先閱讀課文,結合頁下的注釋自己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疏通大意,使學生逐漸地領會詩詞中的典故、意象等,力圖讓學生真正地融入到古詩文意蘊的品賞之中。
相較于課堂閱讀,課外閱讀實行起來更難。我們特別強調學生課前預習,經常要求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在課外搜集相關資料,上課時在講臺上表述自己的觀點,意在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例如,在講解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這首詞時,筆者先讓學生在課外搜集一些自己喜歡的納蘭性德的詞,上課時可以自由地講解發(fā)揮,并鼓勵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整個發(fā)言過程限定在十分鐘之內)。很多學生喜歡納蘭性德的詞,對此也頗有興趣,上臺發(fā)言較積極。尤其有一位女同學,她準備了制作精美的課件,每首詞都配有與之相契合的背景音樂,她極富感情地朗讀詞作并講述自己的理解,臺下的學生都深深地被感染了。這樣的方式鍛煉了學生的表述能力,拓展了其閱讀面,同時也將學生自然地引入作品中,使課堂教學更富生機與活力。
此外,我們在大學語文的第一次課上都會列出課外閱讀書目,大部分是浸潤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但如何讓學生在課外主動地去閱讀這些作品是一大難題。除了上文所述的以課前預習的方式讓學生拓展課外閱讀面外,筆者還常以課外作業(yè)的形式,如依個人興趣選擇古詩文作品完成讀書筆記的形式使學生真正地進行課外閱讀。學生按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后,筆者會認真地檢查,寫上評語,并且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評講,其目的是不讓這種閱讀方式流于空洞的形式。
(二)有效地借助多媒體課件
新時代的大學生有著不同于父輩的生活環(huán)境與教育經歷,他們熱衷于鮮明時尚、感官化的文字與聲效,注重個體情感的宣泄,日常生活已與電腦網絡密不可分。而在我們的大學課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已是非常普遍的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使教學過程更清晰井然,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也讓學生更樂意接受。
那么,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課件又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呢?它能以圖片視頻再現古人的生活場景,能以音頻特效來一次古典音樂的盛宴,也能讓學生聆聽到現代學者對古詩文的演繹與詮釋。它無疑拉近了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成為了教師必不可少的助手。但機器終歸是機器,它不能替代教師的角色。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地借助多媒體課件及網絡,但不能完全依賴它。筆者常會在課件中以古韻悠然的畫面、傳統典雅的音樂將學生帶入作品,在頁面上則以簡約的文字綱要式地概括教學內容,留有“空白”,這個“空白”既是留給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同時也是給予教師自由發(fā)揮的空間,筆者認為這是運用多媒體課件尤應注重的一點。而古詩文作品含蓄蘊藉的特性更使得文字畫面難以窮盡其深層次的內涵,故很多時候應是教師適時地引導,與學生共同交流、探討。例如,《左傳》中的《鄭伯克段于鄢》這篇文章,文字情節(jié)比較簡單,但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卻是見仁見智,特別是鄭莊公這位人物。筆者在設計課件時,專門以一頁列出以下文字:“討論:談談你對鄭莊公這一人物的看法?!蔽淖窒路绞窍嚓P的人物情節(jié)圖片,對于人物性格特點一字未提,其目的則是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學生們對此討論熱烈,尤其是對鄭莊公誓而復悔、黃泉見母的文意內容,大家看法不一。在學生討論結束后,筆者結合原文和時代背景詳細地分析了鄭莊公這一奸雄的形象,并針對學生的分歧點,著重解釋了“遂為母子如初”的言外之意。最后,打開課件下一頁,以文字進一步點出鄭莊公的性格特征。整個教學過程既有效地借助了多媒體課件,又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營造了寬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楊建波《大學語文教學論》對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曾有著頗為中肯的闡述:“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語言來塑造形象、表達感情,以語言來感染人、陶冶人,……故有著超越時空的優(yōu)勢,有著無窮的想象空間?!嗝襟w課件往往忽視了文學這個最本質的特點,以畫面、音樂取代了對作品文本的閱讀和內容的理解,取代了對作品語言和語言所刻畫的形象和場景的感受?!盵14]誠如此言,如果一味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沒有對文本的品讀,沒有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學生獲得的則只是一時的感官愉悅,又何談藝術感染與心靈震撼?
總而言之,在大學語文課程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提升其審美修養(yǎng),力圖讓學生在“讀”原本的過程中走近遙遠年代的經典作品,真正地去品味其語言文字之純美,去感受古代文化之醇厚,去領悟古人智慧之精深。
[1] 徐中玉,齊森華. 大學語文:第8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2] 夏中義. 大學新語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3] 尚永亮,楊建波. 大學語文: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2.
[4] 王步高. 大學語文:全編本[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2.
[5] 何九盈,吳曉東. 中國語文:大學文科版[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2.
[6] 李 紅. 教育心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29-230.
[7] 陶 娟. 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策略探討[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5):106-108.
[8] 李傳江. 大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癥候透析及對策[J].教學研究,2014(5):26-30.
[9] 揚之水. 詩經別裁[M].北京:中華書局,2007:228 .
[10]張亞群.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傳統的現代價值[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2014(1):45-50.
[11]陳 壽. 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420.
[12]蘇 軾. 蘇軾詩集: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2:247.
[13]劉連庚.學習語法和培養(yǎng)語感——訪呂叔湘先生[J].語文學習,1985(1):18-21.
[14]楊建波. 大學語文教學論[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4:121.
[責任編輯 范 藻]
Teaching of Anceint Poems in College Chinese Course
SU Jing, LIU Hongren
(Litera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Chengdu Teachers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 China)
The ancient poems embody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aesthetic and culture conten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s in them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ppreciation and culture quality. The emphasis of teaching should be on “reading the original”, namely loud reading, silent reading and reading after class. Besides, with the help of PPT, teachers and students join in the activities to make a relaxing environmen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ancient poems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2017-05-16
蘇 靜(1980—),湖北石首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與大學語文研究。
G643;H193
A
1674-5248(2017)04-0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