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縣寺前初級中學(246400)
吉 興●
四邊形中動點問題的幾種情況
安徽省太湖縣寺前初級中學(246400)
吉 興●
本文針對四邊形中動點問題的不同情況,給出相應的求解方法,對學生學習具有指導意義.
動點;最值;形狀;函數(shù)
最值問題一直與動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四邊形中動點的引入為最值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此類題多以特殊的四邊形為主,我們要掌握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才能解答.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要注意找出動點的特殊位置進行求解.
例1 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是菱形,BD=6,AC=8.對角線AC上存在一動點P,AB、BC的中點分別為E、F,求PE+PF的最小值.
解析 這是典型的兩點在直線同側(cè)求線段和最小值的問題,學生應該對于此類問題的求解方法較為熟悉,就是將同側(cè)的點變?yōu)楫悅?cè),然后根據(jù)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zhì)判斷出只有三點在同一直線時和最小.故作F關于AC的對稱點F′,此點也為CD的中點,連接EF′,交AC于點P,此時EF′就是線段和的最小值.由于四邊形ABCD為菱形,所以存在EB平行且等于CF′.故四邊形EBCF′為平行四邊形,EF′=BC.由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可求出BC=5.故PE+PF最小值為5.
本題中不光是對于求最值問題方法的考察,對菱形性質(zhì)的檢驗也體現(xiàn)的很到位.我們要對題目有充分的認識,看到題中所提到的圖形,我們就應該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該圖形的各種性質(zhì),這就需要學生對于知識反復記憶并使用.
點的移動必然會帶來圖形形狀的變化,在初中數(shù)學平面幾何部分學到的特殊四邊形有可能在變化出現(xiàn),出題者正是抓住了這點,經(jīng)過反復推敲就出現(xiàn)了此類問題.學生要熟記特殊四邊形的證明方法才能正確解答.
例2 點O為如圖所示的△ABC中AC邊上的一個動點,過點O作直線MN∥BC,設點E、F分別為MN與∠ACB的平分線及∠ACB的外角平分線的交點.
(1)四邊形AECF為矩形時O點的位置,說明理由;
(2)四邊形AECF是正方形時點O的位置以及△ABC滿足的條件,說明理由.
解析 分析兩問,對于正方形的證明是建立在四邊形為矩形的基礎上的,我們只要證明出何時為矩形,就能使問題得以解決.由題中提到的角平分線可知∠ECF=90°,故我們只需證明何時為平行四邊形就可以了.動點的好處在于點O可以出現(xiàn)在AC上的任意位置,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就是對角線互相平分.所以在證明出O為EF的中點后問題就得證了.由直線MN∥BC及角平分線可知,∠OEC=∠OCE,∠FCO=∠CFO,因此有EO=CO=OF.當O為AC中點時四邊形AECF為矩形.而在(2)問中,只需要討論△ABC應滿足的條件就可以.在滿足矩形的條件下要證明圖形為正方形,一種方法是證明鄰邊相等,一種是對角線互相垂直.顯然在此題中證明角是很簡單的,即當∠ACB為直角時滿足對角線垂直.
此題中對于動點的討論更為深入,將幾何證明問題與動點的結(jié)合更加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我們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先根據(jù)要證明的圖形的性質(zhì)確定動點位置,再進行后續(xù)過程的證明.
前面兩種情況介紹的都是更加注重于幾何圖形的證明,而此類問題將函數(shù)與平面幾何相結(jié)合著重考查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這就需要學生將函數(shù)知識與幾何圖形聯(lián)系在一起,在增加出題多樣性的同時也檢驗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3 如圖所示,有一四邊形OABC是矩形,線段BC上存在一動點D(不與端點B、C重合),直線y=-x+b過點D與折線OAB相交于點E.點A、C的坐標分別為(3,0),(0,1).記△ODE的面積為S,求S與b的函數(shù)關系式.
解析 題中已經(jīng)很明確地給出點E在折線OAB上,相當于提醒我們情況有兩種,一種是E在OA上,另一種是E在AB上.針對第一種情況我們只需求出OE的長以及高即可,是較為簡單的.第二種情況,我們就不能再通過底乘以高來求了,因為求這兩個的過程繁瑣,計算量也很大.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矩形面積減掉幾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來求.先通過極限情況確定在不同直線上b的取值范圍,再按照上述思路求解.當直線過A點時,求出b=3/2.當直線過B點時,b=5/2.直線過C點時,b=1.如下面兩圖所示(1)當E在OA上時,即1
本題中以分類討論的思想為前提,結(jié)合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以及范圍的選取進行完整的解答.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的運用讓我們更好地對第二種情況進行求解.多種數(shù)學方法以及技巧的應用組成了解此題的要點,值得我們深入分析討論.
縱觀全文,三種不同情況的介紹也展示了四邊形中動點問題的多樣出題思路.學生在解決此類問題時必須要熟練掌握幾何證明、函數(shù)求解、圖形性質(zhì)等多方面知識,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綜合運用,求出正確答案.
G632
B
1008-0333(2017)08-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