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CES上,F(xiàn)araday Future終于揭開了首款量產電動車FF91的面紗,發(fā)布會以“新物種”為主題向人們展示了FF91不同于傳統(tǒng)汽車,甚至是不同于現(xiàn)有量產電動車的種種。若干年前,硅谷異類Tesla將豪華、科技與動力通過半導體元器件變成了現(xiàn)實。而隨著Lucid Air和FF91的相繼出現(xiàn),我們開始思考:這些自稱可以改變人類出行方式的新物種究竟是會帶來一場出行革命,還是僅僅只擁有華麗的外衣。
相信很多朋友都很喜歡看科幻題材的影片,劇情中的一些科幻道具是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見到的,這些科幻神器的共同特征就是擁有著絕對未來派的奇幻設計和與眾不同的造型。童年時面對這樣的誘惑總覺得為什么在現(xiàn)實中看不到這些令人著迷的東西,現(xiàn)在才明白,制造業(yè)的工藝水平直接決定了這些閃存在人類想象中的圖紙能否變成實物。隨著工藝水平地不斷提高,一些只能存在于繪圖工具上的設計逐步成為了我們觸手可及的產品,例如Tesla的Model S車型,在那個電池技術尚未完全飛躍的時期,續(xù)航超過300km已經可以算是奇跡了,而且,車款擁有C級車修長車身的電動車型其內部裝潢也是趕超眾多豪華品牌。當然,在推出伊始Model S不菲的價格讓大家覺得它很難打開銷路,而時至今日,隨著新能源車型的推廣,想要在穿梭的車流中看到它也不是件難事。從小眾到接受,最后到普及,Tesla正在一步步的發(fā)展,即將推出的Model 3車型進一步降低了準入門檻,或許在不久,追憶起新能源車型的歷史時,Model S系列的誕生將會被記錄為汽車能源革命的元年。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這位塞爾維亞裔美國電氣工程師對人類電力的貢獻可以說舉足輕重,他主持設計的現(xiàn)代交流電成為了全世界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動力來源,所以電動車生產商取名為Tesla也是有著高度的契合點。目前,包括Tesla在內的主流電動車均采用交流形式異步電動機,這也是目前電動車上最為先進的驅動技術,前后軸雙電機同時工作,能夠讓電動車擁有內燃機車型難以企及的加速表現(xiàn)。
電動車的發(fā)展要依仗很多輔助行業(yè),其中電池技術尤為重要,目前業(yè)內能夠支撐起大容量電池組生產的企業(yè)屈指可數(shù)。而且,電池技術本身又是一項復合產業(yè),專門為車輛設計驅動電池需要對安全,續(xù)航等各個方面做周密的研發(fā)工作??梢?,要實現(xiàn)能源的革命是一項相當艱難的過程。
得益于通訊領域的日新月異,車輛作為最貼近生活的交通工具勢必要承擔起更加豐富的功能。但是正如之前我們的觀點,目前車載互聯(lián)系統(tǒng)的實力還不足以向個人移動通訊工具發(fā)起挑戰(zhàn),這一方面是車輛自身交通工具的屬性所限制的,另一方面,車輛要實現(xiàn)真正的互聯(lián)應用還要依靠其他領域的支持。可喜的是,在這次的CES上我們看到了在某些公共設施的支持下,車輛從出發(fā)到預約泊車,并最終導航至目的地的過程,雖然步驟比較簡單,但卻是真正邁入互聯(lián)領域的重要一步。隨之而來的便是車輛在道路環(huán)境中對各種公共設施的識別,并主動提出例如點咖啡、預約電影票甚至購物的提示,到那時,車輛不只是代步工具,它將會閱讀出整個城市的每個角落,所謂智能、互聯(lián)大抵如此。
在享受科技和豪華質感所帶來的卓越體驗之余,我們還不能忽視如今越來越熱的個性化定制,這也是體現(xiàn)出奢華的一種方式,突出了獨享和私人空間的概念。這一點FF91車型充分借鑒了顛覆傳統(tǒng)通訊方式的蘋果公司的經驗,強調車輛的個人屬性,針對用戶對于專屬身份的需求,設置了車輛個人使用ID賬戶,這一點我們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便可體驗,可以看出Faraday Future對來訪的每一位用戶都會提供這樣的專享體驗,奢華和尊崇的感覺瞬間得到展現(xiàn)。
如今我們對于ID的理解可能還沒有那么成熟,但是,依靠個人數(shù)據(jù)的整理從而獲得最合乎需求的服務是我們平時就能體驗的到的,例如我們在瀏覽網(wǎng)頁時,推送的廣告總會是我們曾經檢索過的商品。而未來出行中,諸如娛樂系統(tǒng)、導航乃至舒適度方面都會根據(jù)個人的喜好,在車輛開啟的同時完成車內的配置。當然,這并不是簡單的恢復上一次關閉電源時的設置那么簡單,這需要根據(jù)統(tǒng)計用戶的習慣來制定出行的方案、車內的溫度以及音響的曲目等。
有了上述的體驗,我們可以說,這些新物種是有了一定思考能力的智能汽車,它們可以從各個方面獲得信息,包括用戶的使用記錄,駕駛習慣記錄,另外重要一點就是它們周身密布的傳感器件。車用傳感器件除了輔助駕駛的影像顯示系統(tǒng)之外,就是能夠讓車輛實現(xiàn)自動泊車甚至是自動駕駛的一系列紅外、激光雷達等探測型傳感器。目前,測量的準確性依然取決去傳感器的數(shù)量和精度,通過全車的布局,我們就可以建立起車輛的360°環(huán)繞信息,這也是實現(xiàn)無人駕駛技術的必要條件。雖然傳感器的應用依然是現(xiàn)階段的主流方式,但我們可以想象,隨著定位技術精確程度的不斷進步,通過GPS信息獲得車輛周圍信息也是可以實現(xiàn)的,可以預見,未來車輛實現(xiàn)全部標配GPS,以及數(shù)據(jù)共享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這些新物種的誕生是科技的進步,更是人類追求更便利生活的愿景,雖然很多想法依然停留在概念上,但是任何一項革命的開始總是伴隨著不解和迷惑。即使很多人將其視為奢侈品,但是汽車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這些新物種能夠成為這場革命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