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九成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罵鴨》原文一共只有210字,從情節(jié)鋪陳和人物形象的刻畫來看,它有別于《聊齋》里的一般小說作品;至于是不是紀實性的札記,也難于考證,故筆者傾向于將它視為一則寓言故事。
和中國古代《韓非子》里的“守株待兔”、古天竺《百喻經(jīng)》里的“建樓”等寓言故事一樣,暗含著豐富的哲理和無比的幽默和風趣。那個偷鴨者把鄰居老翁的鴨子偷來吃了,當夜就渾身發(fā)癢,并長出了許多毛茸茸的細毛,且無藥可醫(yī),這不讓人發(fā)笑嗎?在通常情況下,偷吃了人家的鴨子是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的,現(xiàn)在竟然發(fā)生了,這種反?;默F(xiàn)象,便孕育了一種喜劇效應(yīng),起到了讓人在笑聲中表達對偷鴨者給以嘲諷的藝術(shù)效果。讓人覺得可笑的另一點是,此人在無藥可治的時候,不得不親自請求丟鴨者好好地罵一頓,罵過之后,他的病竟然就真得好了!這又是一種超越常情的異常,產(chǎn)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劇效應(yīng)。而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求罵的過程中,竟又出現(xiàn)了一次小小的曲折——這位丟鴨的老翁起初偏偏不肯罵人,逼得偷鴨者不得不當面承認鴨子就是自己偷的,并說出求罵的真實原因。整個作品的諧趣,就是蘊含在這種正常與異常的矛盾滑稽之中。
這則飽含諧趣的故事到底說明了什么呢?也就是說,既然是寓言故事,那么,在它的諧趣之中包含了什么樣的寓意?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到的解說通常都是這樣:人不能做壞事,做了壞事會遭到報應(yīng)。這樣的解說雖然沒有錯,但不免膚淺。也有人進一步指出:做了壞事必須老實地承認并切實加以改正。這一結(jié)論無疑是正確的,但為這一結(jié)論所作的分析卻未能緊貼偷鴨者的心路歷程,故給人以隔靴搔癢的感覺。所以,筆者試圖做更深入一層的思考,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偷鴨者身心變化的內(nèi)在根據(jù),發(fā)掘出它的喜劇諧趣之中所寄托的更深刻、更嚴肅的內(nèi)涵。
偷吃了人家的鴨子之后,就會渾身發(fā)癢并長出許多茸毛,這顯然是超越現(xiàn)實的藝術(shù)虛構(gòu),作為寓言故事,這樣的虛構(gòu)當然是容許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就此把這樣的現(xiàn)象(尤其是渾身發(fā)癢)看作是完全的虛構(gòu),而是很有可能就真得會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先來看一個廣為人知的事例:
英國《泰晤士報》曾有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名清潔工人,常年在高壓線路下工作,他總是擔心高壓線會掉下來使他觸電。一天,在他工作的時候,高壓線真得突然掉了下來,落在他的身上,他也果真觸電而死,因為解剖后發(fā)現(xiàn),他的肝臟和心臟都已破裂,完全是觸電而死的癥狀??墒?,另一個事實卻是:掉下來的電線,當時是一根沒有電的電線。一根不帶電的電線掉在身上,竟然真得將人電死了,怎么會有這樣的怪事呢?
按照巴甫洛夫心理學的觀點,這是由于那位清潔工自我心理暗示的結(jié)果,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心理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心理疾患而引起行為失常,這樣的事情是司空見慣的;而由心理疾患引起生理疾患,也屢見不鮮。我們不止一次地聽到過這樣的事情:有的人在臆想癥的影響下,老是覺得自己身上某個地方生了病,于是便感到這個地方疼痛難忍;開始時,醫(yī)學檢查并沒有發(fā)現(xiàn)此處有什么器質(zhì)性病變,但他(她)自己卻一口咬定有病,而且為自己的這個“病”憂愁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慢慢地體質(zhì)越來越差,后來果真生病了(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死亡)。英國的那位清潔工,就是由于長期在這種固定的心理疾患影響下,導致他在沒有電的電線擊打下驚恐而死的。
現(xiàn)在我們可以來看看故事里的這位小偷了。很顯然,他偷吃了老翁的鴨子之后,并沒有心安理得,沒有若無其事,也就是說,其基本的道德良心尚未泯滅,所以,在他的潛意識中感到了不安、愧疚甚至自責。心中的躁動不安,使他發(fā)生了相應(yīng)的生理反應(yīng),諸如睡覺睡不安穩(wěn),心里煩躁,稍稍入睡就會做噩夢等等,于是就會感到渾身燥熱、發(fā)癢;至于是否長毛,此處姑且作為“虛構(gòu)”對待,但也不是沒有可能——煩躁不安的心理狀態(tài),有可能會使體內(nèi)的內(nèi)分泌中雄性激素突然大增,促使細小的汗毛陡然增多;又因為在偷鴨者心中,覺得這些毛與自己偷鴨有關(guān),于是,他便把這些汗毛向鴨毛靠攏并進而等同,以為是長出了鴨子的茸毛。這也就是說,這個偷鴨者之所以會得了渾身發(fā)癢并長出鴨毛的毛病,正是由心理疾患導致的生理疾患,與那位“觸電而死”的英國清潔工一樣,是自我心理暗示的結(jié)果。
由于這一生理疾患是由心理疾患引發(fā)的,因而靠外部的醫(yī)藥當然很難治愈。怎么辦呢?所謂夜里夢見有人告訴他必須去找丟鴨的老翁罵一下,實際上就是他在煩躁不安中的自省自悟,即必須去向老人承認錯誤并請求批評和原諒。他把這一認識付諸實施,果然獲得了極好的效果,本來無藥可治的毛病,一下子就好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奇效?因為老翁這里的“罵”,實際上就是批評教育,經(jīng)過老翁一罵即批評教育,他獲得了精神解脫,心理得到了平衡,所有煩躁不安的情緒都很快消失,源自心病的“身病”,因心病得到了根治也就隨之得到了根治。
這位偷鴨者由于自己的道德良心尚未泯滅,在自愧自責時又能自省自悟,主動承認錯誤并真誠地接受批評,因而便上演了一出始于偷鴨生病、終于身心痊愈的小喜劇,繪就了他前前后后的整個心路歷程。沿著這個思路去審視《罵鴨》,我們對偷鴨者偷鴨之后的種種心理和生理變化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所有的言行舉止,就有了一個更確切、更合理的詮釋和理解。
注重內(nèi)省,這是中華民族注重人格自我完善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早在春秋時期,中國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在《論語》中對此作了“吾日三省吾身”的理論闡述。時至現(xiàn)代,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更進一步指出:內(nèi)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外因只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從而為中國古老的內(nèi)省傳統(tǒng)提供了全新的哲學支撐,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指明了應(yīng)遵循的正確途徑(盡管他講的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普遍原理)。他們的思想以及其他許多先哲們與之相關(guān)的論述,都對國人的人格修養(yǎng)和道德建設(shè)發(fā)揮了巨大的積極影響。明乎此,就會知道:一個人犯了錯誤之后,如果能夠及時反省,側(cè)重于內(nèi)因的挖掘,問責于自己的靈魂,通過自省而自悟,由自悟而尋找到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的有效途徑,那么,就一定會從已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读R鴨》中這個小偷,就正是這樣做的。誠然,作為一個普通村民,他也許目不識丁,根本不知道孔子的什么“吾日三省吾身”,但注重內(nèi)省是整個中華民族共有的集體意識,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會程度不同地保有這種自省的優(yōu)秀基因,這位村民,自然也會繼承這一民族心理傳統(tǒng)。
由此也會發(fā)現(xiàn):在這則故事令人發(fā)笑的喜劇諧趣之中,原來還有這樣嚴肅而深刻的思想蘊含。
可惜地是,這些年來,不少人慢慢淡忘了中華民族的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注重內(nèi)省的道德基因似有逐步消失的危險。相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剝削階級腐朽思想又沉渣泛起,占有他人成果心安理得,損人利己毫不臉紅,更談不到請求被損者的批評和幫助了。蒲松齡在篇末議論中說:“罵者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意思是不要輕易罵人,因為一罵,盜取別人財富的那些人,其罪過就會減少。這自然是開玩笑的話。再說,故事里的偷鴨者是自己省悟之后請求別人罵的,所以這罵就會有效果;而今那些貪污受賄、盜竊搶掠的壞蛋,能夠自省自悟、主動承認罪過的,能有幾人?這些人不但心腸很黑,而且臉皮很厚,根本不在乎你罵與不罵。所以,一切有正義感的人,對那些肆意踐踏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壞人壞事,都不應(yīng)保持沉默,該罵則罵,該批則批,不必擔心會為他們“減罪”。
(責任編輯:譚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