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和 鐵洪娜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赫哲族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
馬本和 鐵洪娜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赫哲族民族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對赫哲族獨特的民俗文化進行研究,必須要先能夠確認該文化的內(nèi)涵和各要素,以保證現(xiàn)代再進行設計利用的時候能夠取長補短,保證赫哲族文化的研究價值。赫哲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藝術性,就民俗文化而言,可從其民俗文化的元素進行研究,主要從漁獵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居住文化的四個方面對赫哲族文化元素對藝術性進行研究。其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都對民俗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而這類文化本身具備一定的藝術性,剖析這類文化元素的特征,以確保這類民俗文化能夠在現(xiàn)代的在生產(chǎn)生活中得以利用。
赫哲族;民俗文化;藝術性
赫哲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主要生活在三江一帶,即現(xiàn)在黑龍江省內(nèi)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和完達山一帶,至今仍保留著赫哲族文化生活的主要人口分布在同江、饒河、撫遠三縣。赫哲族自古以來依江而居,漁獵為生,在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漁獵文化。
漁獵文化貫穿于赫哲族古代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整個文化的發(fā)展之中,赫哲族的民俗文化就是在他們的漁獵生產(chǎn)和生活中不斷發(fā)展形成的,極具北方漁獵生活的民族特色。歷史上赫哲族一直以漁獵為生,臨江而居,在生活習俗方面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漁獵”滲透到赫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傳統(tǒng)禮儀、民間藝術等都與漢族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有顯著的差異。
(一)漁獵工具。赫哲人在進行漁獵活動的過程中,最終的工具有交通工具、狩獵工具。在漁獵生產(chǎn)用具所有的工具的材料來源于自然,制作工藝依靠手工,具有原始的特征。這些工具在類別上有詳細的分類,但是在制作上基本具有相似的工藝。
1.交通工具。最為常見的漁船,材料取自樺樹的樹皮,制成樺皮船(赫哲語稱“烏莫日沉”),該類船船體輕巧方面快捷是赫哲族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其種類較多,如滑雪板、雪橇等,都有前后兩頭翹起的形態(tài)特點,有利于行進時減少阻力,船體的結構較為簡單。
木馬為赫哲人的木板鞋和滑雪板,赫哲語稱之為“說克說里”,形式像我們今天擁的滑雪板,需要手持木杖支地形成動力。尤其是到了冬季,赫哲人在狩獵時要追逐貂等野獸,這種工具可以讓獵人健步如飛。
赫哲族的雪橇的結構基本和東北地區(qū)大部分的雪橇形式相類似,兩端翹起中間平齊,通常由若干獵狗或者是馬匹等作為動力。雪橇的形式是由木材構成基本框架,縱向兩側(cè)作為支架,中間搭細木條以起到支撐的作用。
2.狩獵工具。赫哲族最重要的生產(chǎn)方式就是漁獵,所以漁網(wǎng)是最重要的狩獵工具。在捕魚過程中除去漁船,漁網(wǎng)的種類也繁多,除了趟網(wǎng)、鼓動網(wǎng)、鈴鐺網(wǎng)、抬網(wǎng)、圓錐網(wǎng)、圈網(wǎng)、張網(wǎng)、擋亮子和魚罩等。
除了使用漁網(wǎng)進行捕魚,赫哲人還擅長使用魚叉、魚鉤等工具。狩獵工具頭部多以技術支撐,加木柄用于手持,便于赫哲人“飛叉射魚”。魚叉通常為三股帶倒刺的叉,有連柄、脫柄之分,便于赫哲人捕魚。
(二)主要用材。
1.木材。赫哲族聚集區(qū)物質(zhì)資源豐富,赫哲人日常使用的狩獵工具都是就地取材。制作船所常用的材料就是樺樹和樺皮,在制作樺皮船采用整張的樺樹皮進行制作,制作船體部分,而船體的龍骨結構則由樟木或柳木制成,再用植物纖維細繩,將樺樹皮縫合在龍骨之上,表面用魚油、動物油、松油等優(yōu)質(zhì)在表面涂飾處理,防止船體漏水。選用樺樹皮做船,船體輕盈,在外出捕魚一人即可搬運,同時船體又具防水性和抗腐蝕性的特點。
2.金屬。單純使用木材制作狩獵工具,在強度上或者是鋒利度上還有一定的欠缺,例如切割等功能還是有一定的欠缺。因此,還需要金屬等材質(zhì)制作一些鋒利的工具或者網(wǎng)墜。金屬本身的具有重量,可以在漁網(wǎng)底部壓住漁網(wǎng)放置魚重網(wǎng)逃跑;而金屬在磨鋒利后,韌度可以達到切割的程度,獵人在狩獵過程中有了得心應手的工具。同時金屬可以用來制作魚叉、箭、刀、網(wǎng)墜等工具。
3.線材。傳統(tǒng)的赫哲族居民,在制作工具的過程中,還需要線將材料結合起來。通常采用結合的線材料是繩、筋等,可以用來連接樺樹皮等材料。
繩可以用于制作漁網(wǎng),但是這類材料制作成漁網(wǎng)后并不適合長期在水中,不然容易腐蝕,因此,這類漁網(wǎng)在使用的中要在陽光下以增加柔韌性。另一類則是筋,赫哲人通常是使用用魚皮絲、狍子筋、鹿筋做線,這種材料的任性比纖維類的麻繩要好,除了制作船體的連接結構外,還可以用魚骨做針用來縫制赫哲人的衣物。
(三)形態(tài)特征。赫哲族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造型都具有底部兩端翹起的結構特質(zhì)。不論是各類漁船還是木馬或是雪橇的底部都是這類形式,這樣的造型在起到一定的功能性的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各類漁船的整體形態(tài),基本上由外部兩側(cè)的木材作為結構,兩側(cè)聚集在端部,用麻繩等加以固定,中間加橫梁,外部會用樺樹皮等進行包覆,船頭和船尾兩側(cè)用鯉魚皮包住,花鞋船還會用白布代替船篷形成船蓋。一般船的形態(tài)是錐形結構,船的底部較平兩側(cè)翹起。
漁獵工具上也會有一些裝飾性,但是這些工具的裝飾性主要是材質(zhì)本身的特征而不是后期在外加裝飾。因為就狩獵工具來講,船體要在水中浸泡,過多的裝飾在水中浸泡過得太久裝飾容易散開。因此對于交通工具、狩獵工具上外加的裝飾較少,船體、雪板、雪橇等狩獵工具的裝飾性就體現(xiàn)在材質(zhì)上;另外赫哲族聚集的地區(qū)相對裝飾技術也比較落后,不適合作過多的裝飾。
漁獵工具選擇的硬木木材如水曲柳、榆樹、柞木等木材,這類木材木質(zhì)較硬,紋理也較為清晰,有一定美麗的木材紋理效果。還有樺樹皮這類材質(zhì)也具有一定的樹皮紋理特性,也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材質(zhì)本身就具有了裝飾性,也能體現(xiàn)出赫哲族人能夠利用自然材料進行制作工具的能力。
赫哲族的飲食文化會受到赫哲族漁獵文化的影響,也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飲食文化上具有就地取材,以“簡”為主和餐飲粗曠的特征。
(一)飲食特征。以漁獵文化為核心的赫哲族文化,在飲食文化也深深的受到了漁獵的影響。不同于漢族以糧食作為主食,傳統(tǒng)赫哲人的餐飲文化中魚既是主食,同時又作為菜出現(xiàn)在赫哲人的餐桌上。以“魚”為日常飲食中的主要材料,輔料則是從山林里獲得的刺嫩芽、蕨菜等新鮮的山野菜,加以鹽、醋等佐料,食材天然質(zhì)樸,有機健康。
此外赫哲人還有食生食的飲食習慣,這種生食的飲食習慣在許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著。冬季食用的凍魚片、還有魚松(赫哲語稱它斯恨)、各類魚子等,魚松對于赫哲人來說是餐桌上每日餐飲的必須品,此外赫哲人在吃魚和獸肉的時候也會擁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但是對比漢族的飲食則要簡化許多。而獸肉食材來源于赫哲人在狩獵活動中的收獲。
(二)餐具種類。傳統(tǒng)赫哲族的餐具主要用來盛放食物,主要的餐具主要有桶、盆、碗、杯、勺、碟和漏斗等幾類。餐具的基本形態(tài)以滿足功能為前提,餐具的造型以簡單為主。
傳統(tǒng)的赫哲人除了食材就地取材,他們的餐具也通常是就地取材的,因為赫哲族聚集的地區(qū)由大量的森林資源,餐具通常由木材制成,筷子等也都來自隨手掰的樹枝。在餐具的用材上會選擇樺木、杉木,這類木材質(zhì)地較為堅硬,同時木材的紋理細致,在干燥以后無異味,成為赫哲族制作餐具的首選。樺樹是赫哲族居住地大量生長的樹種,木材資源十分豐富為赫哲族的飲食器具提供大量的原料。特別是樺樹皮材質(zhì)在制作成型后不容易變形,比較堅固。同時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餐具的造型形態(tài)都很簡單。
(三)色彩紋樣。傳統(tǒng)赫哲族餐飲器具中,以木材為主的器具如桶、盆、碗和碟等餐具,在色彩上通常是保留了木材的原有色彩,色彩以偏淡黃的木材色為主;樺樹皮制作的餐具如木桶、盆和碗等餐具,這類餐具的色彩是材質(zhì)本身的色彩,而以獸骨為材質(zhì)制作的餐具,如骨杯、骨筷等,這類餐具的色彩以骨質(zhì)的米黃色為主;以金屬為材質(zhì)制作的餐具,如鍋、吊鍋等,這類餐具的色彩則以黑色為主。
受漁獵文化的影響在赫哲族餐具的裝飾紋樣中,用的最多的紋樣就是魚紋、鹿紋和云紋和簡單的幾何紋樣等,通常在木桶、木盆、木碗的邊沿部位制作這類紋樣。赫哲人以薩滿教為自己的精神圖騰,供奉的神明眾多,以動物為主。薩滿教教義認為,動物是薩滿的輔助神,其強大的力量可以幫助薩滿神驅(qū)魔、除病化吉祥,因此在赫哲族的餐具裝飾中會有動物一些動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赫哲族的服飾文化同樣也受到了漁獵文化的影響,會在材質(zhì)、裝飾上影響著服飾的特征,結合地域特征和資源特征,傳統(tǒng)赫哲族的服飾無論是在衣服的形制還是材質(zhì)上都極具風格特色。特別是赫哲族的魚皮衣,素有“魚皮部落”之稱的赫哲族代表性造物,已經(jīng)成為我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一)服飾材質(zhì)。赫哲族受漁獵文化的影響,服飾也是充滿了漁獵元素在其中。赫哲人最具特色的服飾就是魚皮服飾。這類服飾以魚皮為主要材料,魚皮衣制成長衣服,通常是婦女們穿用。其樣式和滿族的旗袍類似,在腰身處收窄,身長過膝。魚皮本身具有一定的紋理與質(zhì)感,并且不同的魚類具有不同紋理特征。在制作服飾的過程中利用不同魚類不同部位的天然紋理與質(zhì)地效果進行制作,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裝飾效果。
在冬季或冬季魚春秋換季時,主要利用獸皮制作服飾。制作服飾的獸皮種類有鹿、獾子、袍、貂和狐貍等,這些獸皮都有保暖性和柔軟的特征。由于有動物的毛發(fā)在,因此保暖性能要比魚皮高出許多。獸皮因為不同類別,也具有不同紋理特征,狍子皮色澤均一呈淡黃色,適合野外狩獵時偽裝和保暖使用;鹿皮表面存在的斑點可以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等等。不同的獸皮制作的服飾也各有不同。
隨著赫哲族人與其他民族的人們一起生活,棉、麻、絲綢等漢族常常使用的布匹材料也逐漸出現(xiàn)在赫哲族的服飾材料中。這類服飾在造型上保留基本的赫哲族裝飾紋樣,色彩上也更加豐富,因為比起魚皮,布匹在染色特性上要好的多,能讓赫哲族的服飾色彩更豐富。
(二)色彩紋樣。傳統(tǒng)赫哲的服飾在色彩上除了布匹為材料外,其他材質(zhì)均保留了材料本身的紋理特征和材質(zhì)色彩。制作魚皮服飾過程中,對魚皮服飾進行的色彩裝飾主要用杜鵑等野花和一些天然植物在加上白礬調(diào)配出染料進行染色的,通常染出的染料色彩主要有紫、藍、紅、黑和白等色彩,涂飾在蒸熟的魚皮表面上,并且保證色彩永不退色,使得魚皮衣增加美觀性。而使用獸皮的服飾色彩上則是原色,不會在進行染色處理,只不過在制作服飾的過程中皮子并不會大小合適,可能會由幾塊拼接而成,即便是拼接也保證基本的色彩一致;而采用布匹制作服飾的時候,色彩取決于顏料的色彩,赫哲族布藝服飾的色彩黑色、褐色、紅色、綠色及藍色等都是常用的顏色,這些色彩顏色艷麗,裝飾性強,代表了赫哲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品質(zhì)。
傳統(tǒng)赫哲族在服飾上使用的裝飾方式、紋樣種類比較豐富。紋樣類型主要有幾何紋樣三角紋、圓形紋、星紋、曲線紋、螺旋紋及云紋等等;動物性紋樣,包括鳥形紋、人形紋、魚形紋、鹿紋、蛇紋和鷹紋等;植物性紋樣有卷草、野花等。赫哲族的幾何紋樣通常是由赫哲人的圖騰信仰和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抽象而來,紋樣造型簡單。動物紋樣不單單是赫哲人在漁獵過程中會接觸到的,同時蘊含著民俗習慣、宗教信仰,也寄托了赫哲人的生活向往。植物性的紋樣裝飾在服飾上,使得赫哲人服飾更具有美觀性。
赫哲族的居住文化也會受到漁獵文化影響,其住宅的特征會隨著漁獵活動的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這就要求他們的住宅要能夠合理的拆卸、移動,因此赫哲族在其居住文化上具有就地建屋、功能完善、注重保暖的特征。
(一)建筑的種類。在赫哲族的漁獵生活中,建造了各式各樣的建筑,這些建筑可以分為臨時性住宅和固定式住宅,無論是處于哪種形式的住宅,都會有其獨特的功能特征。一般具有的功能是能夠躲避風雨、防雪御寒,保證赫哲族人民在狩獵期可以有住所。這些住宅的類型主要撮羅子、魚樓子、地窨子(胡如布)等,這些建筑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即以尖形為頂蓋,這種造型形式一方面制作簡單,一方面能夠適應東北寒冷的天氣,減少熱量的流失。
“撮羅子”通常由直徑二三寸的桿子,長約一丈的桿子作為支撐起房子的架子,從底部用茅草苫蓋,或者是樺樹皮圍在四周,內(nèi)部設有鋪位,大型的可在東、西、北三面搭鋪。魚樓子赫哲族人一般用來放置食物的。它的造型和東北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住宅比較相似,主要通過規(guī)格一致的木材利用類似搭接榫的結構結合在一起,高度在一人左右,內(nèi)部空間相對較為寬敞,頂部樺樹皮做蓋。地窨子,又稱“胡如布”,搭建時要選擇合適的位置,通常在坡處,向地下挖進約三尺深的坑,然后用大木頭作梁,搭上檁、椽等結構,在搭建楔形架子,上鋪蓋樹枝和樺樹皮最后剛上厚土,內(nèi)部搭建有土炕。
(二)用材特征。無論是用哪種形式的赫哲族傳統(tǒng)建筑,用材上都十分考究,會根據(jù)所需建筑結構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房子的搭建。
1.框架材質(zhì)。傳統(tǒng)赫哲族建筑對于框架結構要求,是要能夠保證建筑整體的堅固性的。在選擇材質(zhì)上以結實、牢固為主。撮羅子、魚樓子和地窨子都是以堅固作為框架的基本要求的,因此在選擇木材通常為順直的樺木、杉木、松木等,作為框架結構,以保證建筑的堅固性。
撮羅子的框架結構包含了立柱和外框的結構,因此對于材料的要求無論是立柱還是外框都必須堅固,防止建筑的倒塌;魚樓子在搭建的過程中往往對材料的要求較為嚴格,因為框架結構往往決定了魚樓子的大小,以及墻體的搭建情況;而對于地窨子來說框架結構既包括了立柱、墻體,也包括了檁子、椽子,還有頂棚的架子,都需要對這些結構加固。
2.墻體材質(zhì)。赫哲族的住宅特別注重保暖,因為在東北地區(qū)夏季較短冬季較長,因此對于住宅的要求,要保證室內(nèi)的溫暖。赫哲族居住的建筑其墻體的材質(zhì)可以是土、洋草、土草混合、樺皮、獸皮和木板等材質(zhì),選擇材質(zhì)上要確保住宅能夠不透風,保溫性好。
赫哲族搭建自己的住所往往會結合材質(zhì)的特征和對住宅的功能要求進行建造。撮羅子外墻的材質(zhì)先苫洋草,然后在外層加蓋樺樹皮或者是獸皮,用于保溫;而魚樓子的墻體,仍是使用圓木或者是楊木木板在框架的外側(cè)依次固定好;地窨子的外墻則是用粘土壘成,或者土與洋草混合,或者直接利用地勢制作墻體,內(nèi)部用獸皮、布料包裹,增強保溫性。
總之,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赫哲族民俗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赫哲族的漁獵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居住文化瑰麗多姿,它既是當?shù)刈匀簧酱B(yǎng)育的結果,也是赫哲人民勞動創(chuàng)造的結晶。對于當前赫哲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利于保護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維護文化的多樣性,用各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共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1]黃任遠.赫哲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2.
[2]張嘉賓.赫哲族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1-8.
[3]何日莫奇,郭天紅.論赫哲族聚居區(qū)的形成過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3):99-103.
[4]赫哲族簡史編寫組.赫哲族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84∶11.
[5]王銳.田麗華.謝淑華.赫哲族民間美術造型藝術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12)∶97-100.
[責任編輯 靳開宇]
J524
A
2095-0438(2017)05-0101-04
2017-02-06
馬本和(1961-),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環(huán)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和環(huán)境藝術設計;鐵洪娜(1986-),女,黑龍江綏化人,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