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夢池
(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清代柞水舊志中的八景詩及其地域性探析
任夢池
(商洛學院語言文化傳播學院,陜西商洛726000)
《藝文志》是古代地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通過詩文形式對地域文化進行社會傳播與歷史傳承。這一在古代社會占主體地位的表述形式,能夠使方志的地方性得到廣泛地傳播與流傳,八景詩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清代柞水舊志《孝義廳志》依照地方志體例共十二卷,其《藝文志》部分有十八首與當?shù)匚幕坝^緊密相關的八景詩,這些詩主要記錄了廳境中的自然風貌與人文環(huán)境,景觀內(nèi)容廣泛,區(qū)域特色鮮明。這些詩中無論是從地理地貌的描述、還是風俗習性和政治經(jīng)濟的展現(xiàn)上,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征。因而,《孝義廳志》中的八景詩無論是從內(nèi)容的多樣性上、還是所具有的地域性上,都為全面研究地方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清代;孝義廳志;八景詩;地域性
八景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貫穿古今,遍及華夏,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八景文化,大到郡縣州府,小到鄉(xiāng)里村巷,甚至一些大戶人家后院,也有八景之說,因此對于八景文化及八景詩歌的研究,已成為“地域文化研究”熱的一部分,出現(xiàn)了一些相關論文:從八景文化現(xiàn)象研究的:如謝柳青的《閑話“八景”》[1],戴林利的《“八景”現(xiàn)象研究綜述》[2],再如趙夏的《我國的“八景”傳統(tǒng)及其文化意義》[3],徐贛麗等的《八景文化空間和八景詩畫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4];從地域角度研究八景文化的,如李森的《贛州“八景”》[5],劉金柱、趙麗君的《保定周邊“八景”現(xiàn)象考論》[6],張嘉盈的《宋代至今羊城八景演變的特點和規(guī)律》[7],劉向斌的《論陜北八景文化興起的主體因素》[8],范志永的《榆林八景對當代山水城市的啟示》[9];有從地方文獻中研究八景的,如張廷銀的三篇文章:《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義及歷史價值》[10]、《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詩述論》[11]、《方志輯存詩文的文學價值例說》[12],王德慶的《論傳統(tǒng)地方志中“八景”的史料價值——以山西地方志為例》[13],亢熊的《旅游地理學視域下陜北方志中的八景詩》[14]。這些研究都從綜合性和專題性來論述八景文化及八景詩,更注重的是八景詩的史料價值和文化意義,對八景詩的文學價值論及較少。同時,相比較其他地域而言,陜西地方志中的八景詩人們關注不多,而陜西各地方志中,就“有54個州府郡縣的72種方志中出現(xiàn)過八景”[8],雖然有幾篇文章研究陜北地區(qū)的八景,但是關中和陜南則無人論及。
凡事有發(fā)展便有根源,要想了解八景文化,必須了解八景文化的起源。學者們普遍認為八景起源于北宋宋迪的“瀟湘八景圖”,《辭?!飞鲜侨绱硕x:“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亦有記載:度之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遠浦歸嵐、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盵15]
到明朝萬歷年間,八景正式成為官方文化,才引起各地人才俊秀爭相附和,區(qū)域八景文化一時如雨后春筍,不分良莠,紛紛破土而出。圍繞“八景”而吟詠的詩稱八景詩,沈約的《八詠詩》是最早出現(xiàn)的八景詩,被認為是八景詩的雛形。米芾的《瀟湘八景詩》則是標桿之作,他為瀟湘八景題詩后,以瀟湘八景為題材的畫亦急劇增多。而到了明清兩代,八景詩已遍及全國,“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畝之園,以及琳宮梵宇,靡不有八景十景詩。”[16]八景詩的體裁是七律,內(nèi)容多為模山范水,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統(tǒng)一。八景詩的命名規(guī)則“采用了類似我國成語的結構類型”[17],關于這點,張延銀認為具體是由場所、地點加上時間或自然現(xiàn)象,如瀟湘夜雨、天池秋月,前兩字都為地名,后兩字為具體自然景觀。大多數(shù)八景定名都是這樣的規(guī)則,但也有些不符合,如太白神井、見龍古潭,排列順序便稍有不同。
孝義廳,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分咸寧、鎮(zhèn)安、藍田等縣設立,嘉慶二年廳城被大水沖毀,七年遷到舊縣關,即今柞水縣城,民國四年改設柞水縣?!缎⒘x廳志》即清代柞水縣志,約成書于光緒十年,共十二卷?!缎⒘x廳志》第十一卷《藝文志》記載了孝義廳城內(nèi)八景,詩共十八首,其詩作者多為孝義廳當?shù)厝耍撼莾?nèi)八景詩前八首為庠生張錦云、白紹庚二人所作,其中《太白神井》《見龍古潭》《五華仙峰》《東山懸月》為張錦云所作,《城南晚渡》《廻水旋花》《桃園春暖》《山寺曉鐘》為白紹庚所作;另有四首《天平衙案》《北河金井》《東岳紅崖》《仙池古寨》為嘉慶年間進士石長甲所作;《香爐勝景》《海螺神峰》《佛洞龍泉》這三首的作者是光緒年間候選訓導余高詠;再有《藥王靈跡》為廳內(nèi)秀才余篤寬所作,《湘子神鐘》為李開甲所作,《天池秋月》為黃鶴松所作。
十八首詩風景各異,其中既有充滿神話色彩景觀的描寫,對歷史遺跡的吟詠,也有對自然景觀的極力渲染,這些詩正體現(xiàn)了孝義廳的鐘靈毓秀和人杰地靈。
《孝義廳志》中的八景詩從內(nèi)容上主要有:賞玩當?shù)氐乃馍缴?,流傳久遠又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清幽空明的佛寺道觀,追尋古代圣賢的蹤跡,拜謁歷史遺跡等,而描寫恬淡閑適的田園生活僅一首。其中游覽觀賞詩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約占總數(shù)目的三分之二。
(一)山水清暉
這類詩最大的特點是以模山范水為主旨,既無懷古,又無傷感時政情愫,純粹體現(xiàn)審美功能,表現(xiàn)出對名山勝水的追逐和熱愛。如《城南晚渡》[18]:
舟橫野渡日沉嵁,欸乃喧嘩興信甘。
細雨人爭江上棹,斜陽客系柳邊驂。
風光不減鹿門地,月色常懸虎口嵐。
豈但長安留勝跡,悠然晚景在城南。
孝義廳地處秦嶺,河溝眾多,這就導致廳城內(nèi)渡口也多,白紹庚這首詩所描寫的渡口風光別致,獨具特色。詩的主題是“晚渡”,即傍晚時候渡河。這個時候,行人最是焦急匆忙,再加上細雨霏霏,渡河之人更是爭渡爭渡,不甘人后。仿佛只有詩人一人悠閑不已,難得一份欣賞興致,以清淡的筆墨,描繪出一幅暮雨斜陽,舟橫野渡,爭渡之人喧嘩不絕,漁歌欸乃的場景。詩歌創(chuàng)作筆墨簡約,意境含蓄,韻味恬淡,感情純粹,極具審美。
再如《天平衙案》[18]:
天平山面正當衙,天列屏風不厭奢。
朝露渾涵巫峽雨,夕陽蔚起赤城霞。
席開荀令橫蒼色,書擁鄴侯挹翠華。
試上危巖憑眺望,遙知身作畫圖夸。
石長甲的這首詩描繪的是廳城治案山的盛景,詩首聯(lián)即點明此“屏風”乃天列,奢華無比,是上天賜給廳城縣衙的天然屏風,頷聯(lián)“朝露渾涵巫峽雨,夕陽蔚起赤城霞”寫廳城為山所包,城內(nèi)景色變化氣象萬千,頸聯(lián)“席開荀令橫蒼色,書擁鄴侯挹翠華”運用“荀令”“鄴侯”兩個典故,點出孝義廳的人杰地靈,荀令,即荀令留香,語出“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盵19]鄴侯,語出“鄴侯插架三萬卷”[20],這兩人前者代指美男,后者有萬卷藏書,都是人中龍鳳,以此入詩,自然為廳城增色不少。最后尾聯(lián)感慨,眺望之下,美景可以入畫。
其他如《廻水旋花》《桃園春暖》《五華仙峰》《東山懸月》《北河金井》《天池秋月》《東岳紅崖》等九首都屬于這類。
同時,還有寫到奇山異峰的。廳城內(nèi)有一山,形若香爐,左右有二尖峰,宛如蠟燭布列,云霧生即雨開即晴。詩首聯(lián)即點明盛景之非常,頷聯(lián)“云橫瑞靄排仙仗,日出香煙繞漢章”充滿仙道氣息,尾聯(lián)“御爐”二字亦不同凡響,同時語出議論,旨在借“御爐”燃香,驅(qū)除天下腐濁污穢之氣,因而《香爐勝境》中對此進行窮盡描繪?!逗B萆穹濉肥侵敢环濯毿阈瓮B?,中空外實,可容人出入,人由螺口盤旋而上,朝觀日出,夕覽綺霞,風響凌霄,翠鎖廳城。前三聯(lián)寫景,尾聯(lián)抒情,借浪漫靈秀之山景,祝愿所有登高者鯉魚躍龍門,扶搖而上。
(二)詠史懷古
八景詩中還有兩首吟詠古跡之作,即張錦云的《見龍古潭》和石長甲的《仙池古寨》。以《仙池古寨》為例進行分析:
危途垂縷入蒼茫,峭壁連云幾度霜。
寨壓南山盤地軸,池緣北斗酌天漿。
懸門無棚常煙鎖,絕澗飛橋盡石梁。
萬里長城袤直漠,至今未有塞葉黃。
《孝義廳志》中記載“仙池古寨高插云漢,平坦若池,三面壁立千尋中,有平地頃余,同治年間民多棲此避賊,獲免于難?!盵18]詩首聯(lián)寫古寨高聳入云,用“危途垂縷入蒼茫,峭壁連云幾度霜”,頷聯(lián)寫古寨平坦若池,用“池緣北斗酌天漿”,頸聯(lián)寫周圍地勢之天險,用“懸門無棚常煙鎖,絕澗飛橋盡石梁”。尾聯(lián)抒發(fā)感想,“萬里長城袤直漠,至今未見塞葉黃”,意在說明,曾經(jīng)再宏偉的建筑,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荒涼。這首詩從總體感覺來說,氣勢磅礴,上天入地,大開大合,從意境來看,卓絕孤高,蒼涼縹緲。實在是一首藝術水準高超的律詩。
“見龍古潭”在廳城南,其地見龍至今,巖頭尚有“見龍”二字。詩首聯(lián)“勝地從來靈氣重,潭深數(shù)丈水云封”[18],點明深潭之鐘靈毓秀,靈氣勃勃,頷聯(lián)“當年澗底伏潛龍”[18]印證此地有潛龍避世于此,頸聯(lián)“破浪曾經(jīng)風萬里”[18]則化用前人詩句,壯懷而慷慨,尾聯(lián)“撫景漫增今古感,墨痕隱約認巖峰”[18]觸動詩人內(nèi)心,懷古抒情,隱隱傷懷。
(三)寺佛道觀
據(jù)《孝義廳志》中可知,廳境雖然邊遠,但是人們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信仰卻很濃厚,因此廳境中佛寺、道觀較多。
佛寺的特點是清幽,以其為素材的詩大多別具“幽境”,《山寺曉鐘》便體現(xiàn)了這一點,詩云[18]:
玉兔將沉曙色濃,山門不鎖任云封。
煙深古寺迷殘月,露冷禪房報曉鐘。
愧我登臨時已晚,憐他嘹亮日初逢。
晨雞喚醒僧樓夢,警遍層巒十二峰。
詩中古寺創(chuàng)自明嘉靖年間,至今煙火不絕,每值日出則鳴鐘焉。全詩首聯(lián)點名登山時間,正是月隱拂曉,營造出一種濃霧迷離的氛圍,縱使山門不曾落鎖,也被堆積起來的云氣層層疊住。頷聯(lián)重點刻畫古寺壞境,寺廟煙霧迷夢,就像被殘月微光所輕朧,詩人視線受阻,只有在冷露凝結時分,聽到禪房傳出來的陣陣報曉鐘聲,頸聯(lián)尾聯(lián)嘆息自己登臨時辰略晚,已有雄雞高鳴,迎著曉光喚醒寺中僧侶,將鐘聲傳遍附近每一座山頭,將佛寺禪境的幽、靜刻畫得入木三分。
十八首詩中涉及到道教神話傳說的有《太白神井》《香爐勝境》《海螺神峰》《佛洞龍泉》《湘子神鐘》五首。以張錦云的《太白神井》為例[18]:
生成泉水濟塵寰,太古芳型仰此山。
仙井有時神露降,靈祠不鎖暮云環(huán)。
三農(nóng)祈禱和甘應,千載澄清歲月間。
讀罷碑詞聊靜對,高峰渺渺令人攀。
“太白井”坐落在半山腰,水色常清,前任官員在此建祠,勒其石曰“甘露醴泉”,每逢歲旱,廳人祈禱無不應驗。張錦云詩中亦云“三農(nóng)祈禱和甘應,千載澄清歲月間”,再加上“濟塵寰”“太古芳型”“仙井”“神露”“靈祠”等詞匯、意象的運用,使全詩充滿仙道的浪漫氣息?!断孀由耒姟分幸皂n湘子道觀之鐘為引子,通過對傳說的加工,尾聯(lián)“終南雖遠聲遙震,喚醒癡氓淡俗緣”[18]一句表達了對盛世平安的向往。詩中飽含神話色彩,神奇而浪漫。
(四)田園生活
描寫田園生活的詩其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多用白描手法。《孝義廳志》八景詩中的《藥王靈跡》便是首典型,藥王靈跡在廳城北藥王堂佛爺山,一石平明如鏡,壁立山腰,上有五色云霞,經(jīng)雨露風霜精靈不蔽,相傳為“藥王形身,右有龍井三,一口九孔,大如甕,圓如瓶”[18]。這首詩,詩人將寫景和議論相結合,在描繪藥王遺跡周圍動植物的同時,也抒發(fā)了“山河不改活人心”[18]的真理。詩前兩聯(lián)寫景,首聯(lián)“聞道此塘舊杏林,緩和遺跡在危岑”[18]點出杏林所在之地,頷聯(lián)“雀銜艾葉神方異,鹿食豆苗井露深?!盵18]描寫山間田園風光,雀銜艾葉,鹿食豆苗,既有畫面感,又有立體感,詩中雖以藥王遺跡對象,但是首、頜聯(lián)中卻把田園生活既閑適幽靜又富于生機的特點描寫得十分生動。
地方志在史料價值上具有征實性,其重要方面就是記載某一地域的地理風貌和人文風貌。以《孝義廳志》中的八景為例,這些景觀雖然沒有被眾多人所關注,但卻是當?shù)鬲毺氐淖匀伙L光的體現(xiàn),“八景就與志書中地理沿革、人口物產(chǎn)等內(nèi)容一樣,具有了很高的稽古存舊的史料價值”[10],其中的藝文志部分更是從文學的角度對當?shù)氐牡赜蛭幕M行藝術的展現(xiàn)。藝文志中八景詩是當?shù)匚娜藗儗Φ赜蝻L貌進行窮形盡相的描寫,這樣運用文學的手段來推廣地域特點,就更能深入人心。
(一)地理風貌的體現(xiàn)
《孝義廳志》中的八景詩多為孝義廳當?shù)匚娜怂鳎耸自妼κ颂巹倬车拿鑼戨m有夸張,但詩前小引卻準確提供了勝境所在之地。如太白神井“在廳城北,距城二里許,山腰中有一井……”城南晚渡“在廳城南相距二里許古有義渡,旁有老虎溝,其溝古時人常見虎……”五華仙峰“在廳城東,相距十五里許……”天平衙案“在廳城衙署對面,西來一山,平坦如屏風對列衙前……”[18]這對后世地理研究有很重要的影響。已故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曾說“方志中的《藝文》一類,輯錄了許多前人的詩文,這些文字一般沒有經(jīng)過修志者的改動,反映了各個時代各個方面的情況,是最珍貴的第一手材料。”[21]另外,隨著時間變化,滄海能成桑田,林木也可夷為平地,所以不能說所有勝境的描寫都出自詩人想象,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真實存在過,是在特定時間段特定角度才能欣賞到的美景,如《廻水旋花》和《桃園春暖》,隨著時間發(fā)展,詩中所描寫的自然景觀早已發(fā)生變化,所以就算按照所指方位沿途查訪,也不會再現(xiàn)當時的美景,這時,描述當年風貌的八景詩意義就更加重大了,“歷史學家和方志學家都很強調(diào)方志的這種紀實效果,通過收載相關的詩文,其實同樣也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盵12]
(二)人文性的展現(xiàn)
“《八景詩》的功能性,是指士人對出生地或寄居地心理認同基礎上的宣傳和推介,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意識?!盵22]八景詩一方面體現(xiàn)了當?shù)匚娜说膭?chuàng)作水平,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地方的風俗人情,因此成為傳遞當?shù)厝宋男缘拿浇椤?/p>
八景詩類屬藝文志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光緒朝前后孝義廳內(nèi)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水平。但因為部分地區(qū)方志不受重視的緣故,使得方志中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成為滄海遺珠,無人問津,甚至湮沒散佚在歷史長河中。關于這點,章學誠主張在志書中專設詩文徵,集中收錄歷代典籍文章,他說:“典籍文章,為學術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緒之所流傳。不于州縣志書為之部次條別,治其要刪,其何以使一方文獻無所闕失耶?”[23]《孝義廳志》八景詩中《仙池古寨》《藥王靈跡》《天池秋月》等詩藝術水準較高,如《天池秋月》,全詩幾乎沒有一個字關乎詩人個人情感,但是全詩通讀起來,卻發(fā)現(xiàn)每一個意象都充滿了美感,有極強的審美情趣,尤其是頸聯(lián)所描繪的,“山色遙涵螺髻聳,水光高接蚌珠圓?!盵18]更讓人覺得心曠神怡,不由生出“坐對清風一弄弦”的感覺,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語言的準確運用,借古嘆今的寓意,無不體現(xiàn)較高的藝術水準。而像《廻水旋花》和《桃園春暖》等作品,更是描繪出了非同凡響的意境美。
從《孝義廳志》的內(nèi)八景和外八景可以看出,八景作為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性代表,體現(xiàn)出地方的風俗文化。其中《太白神井》《山寺曉鐘》《五華仙峰》《藥王靈跡》《湘子神鐘》《佛洞龍泉》等詩就可以看到孝義廳當?shù)厝俗诮绦叛鲋d盛。以《五華仙峰》為例,詩人遠望古殿層層飄渺,耳聞踈鐘隱隱透過林泉,于山水自然中,驀地多出一抹人文之美,使得尾聯(lián)所感慨的“不到蓬萊亦是仙”[18]恰如其分,不顯得夸張,由此可見宗教中的隱逸恬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再如《城南晚渡》《廻水旋花》《北河金井》《天池秋月》等詩中主要注重對水的描寫,孝義廳多水,“廳境大河三:東為金井河,西為洵河,中為乾祐河,瀠洄曲折環(huán)抱城城”[18],廳內(nèi)無論是地名、古跡還是物產(chǎn)也多與水有關,水的靈動性,正造就了當?shù)厝绥娯轨`秀。
(三)地方政治經(jīng)濟的反映
清代,尤其從康熙即位后,平定三藩,平息新疆葛爾丹叛亂,收復臺灣,進兵西藏,使得大清帝國疆域版圖空前遼闊。政治的繁榮,保障了王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性??滴醯郊螒c這一階段,被統(tǒng)治的詩人已經(jīng)不像明末清初的詩人那樣心系故朝,只想著反清復明。孝義廳的詩人受大環(huán)境影響,這一時期,他們的作品很少關系政治寄托,更多的是對山水自然的審美,和對自身生活的總結體驗,即便偶有政治寄托,也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如余高詠《香爐勝境》的尾聯(lián),“御爐天作緣何事,為奠乾坤郅治香”[18],便歌頌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治世功績。
乾隆年間編修的《直隸商州志》載:“龍駒一鎮(zhèn)康衢數(shù)里,巨屋千家。雞鳴多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聯(lián)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商稅所由漸增,稅額所由日益也”[24],足見商州當時經(jīng)濟之興勝。孝義廳始設于乾隆年間,嘉慶年間因廳城被毀遷移,光緒年間開始編修縣志。這一時期,康乾盛世的余暉還未散盡,經(jīng)濟繁榮,交通發(fā)達,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經(jīng)濟,為詩人行旅游覽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條件,不必擔心出行安全和出行工具。若是經(jīng)濟凋敝,詩人糊口果腹尚且不易,又哪里有心情行旅游覽,欣賞江山美景,即便是沿途所遇,偶有所得,字里行間也是對自身的一種傷憐,對統(tǒng)治者的指摘,對未來的堪憂。所以,只有經(jīng)濟繁榮,交通發(fā)達,社會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詩人才有機會外出游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將形形色色、鬼斧神工的自然之景納入胸中,寫出各具風格以審美為主的山水詩文。如白紹庚的《城南晚渡》,頸聯(lián)“細雨人爭江上棹,斜陽客系柳邊驂?!庇屑氂?,有斜陽,卻全無“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傷感,有的只是“豈但長安留勝跡,悠然晚景在城南”的恬淡悠然,有的只是美的享受。倘若生在食不果腹,土地不毛的亂世,詩人肯定不會有這種純粹審美的情懷。
所以,從以上無不可以看出,八景詩在地域文化的展現(xiàn)上,更具藝術性和文學性,較為完美的體現(xiàn)出了孝義廳的地域風貌特點。
《孝義廳志》中八景文化的研究,不僅是對地方志、藝文志資料的挖掘,更是對方志編撰人員嘔心瀝血的尊重。當然,地方志八景詩自身的文學、史料價值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所以,八景詩不但具有歷史價值,能較為真實地描繪地方景觀,同時,又能體現(xiàn)地方文學的整體水平,八景詩是地方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地方風貌的文學性體現(xiàn)。
[1]謝柳青.閑話“八景”[J].文史雜志,1989(2):16-17.
[2]戴林利.“八景”現(xiàn)象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2008(11): 323.
[3]趙夏.我國的八景傳統(tǒng)及其文化意義[J].雜想隨談,2006 (12):89-91.
[4]徐贛麗,朱佳國.八景文化空間與八景詩畫的文化遺產(chǎn)價值[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5):74-80.
[5]李森.贛州“八景”[J].中國地名,2000(3):48.
[6]劉金柱,趙麗君.保定周邊“八景”現(xiàn)象考論[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1):70-72.
[7]張嘉盈.宋代至今羊城八景演變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J].廣州大學學報,2003(11):42-44.
[8]劉向斌.論陜北八景文化興起的主體因素[J].榆林學院學報,2012(3):11-15.
[9]范志永.榆林八景對當代山水城市的啟示[J].山西建筑,2007(34):342-343.
[10]張廷銀.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義及史料價值[J].文獻,2003(4):36-47.
[11]張廷銀.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詩述論[J].寧夏社會科學, 2005(5):146-150.
[12]張廷銀.方志輯存詩文的文學價值例說[J].福建論壇, 2005(9):60-63.
[13]王德慶.論傳統(tǒng)地方志中“八景”資料的史料價值——以山西地方志為例[J].中國地方志,2007(10):47-52.
[14]亢熊.旅游地理學視域下陜北方志中的八景詩[J].延安學院學報,2012(2):97-100.
[15]辭海編纂委員會.辭海第一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299.
[16]趙吉士.寄園寄所寄[M].上海:上海大達圖書供應社, 1935:121.
[17]盧傳裔.“八景”“十景”話名勝[J].百科知識,1997(8): 53-54.
[18]常毓坤.孝義廳志[M].清光緒甲申年刻本,1844.
[19]習鑿齒.襄陽耆舊記校注[M].舒樊,張林川,校注.武漢:荊楚書社,1986:56.
[20]周密.齊東野語校注[M].朱菊如,段飏,潘雨亭,等,校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238.
[21]中國地方史志協(xié)會.地方史志不可偏廢,舊志資料不可輕信[M]∥中國地方史志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10.
[22]劉金柱,田小軍.士人的鄉(xiāng)土意識與“八景”文化——兼及河北柏鄉(xiāng)“八景”現(xiàn)象[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4 (2):23-25.
[23]章學誠.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5:655.
[24]王培峰.明清商洛地方志叢書·商州分冊[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69.
(責任編輯:彭治民)
An Analysis of Eight Landscape Poetry and Its Regionality in Zhashui Chorography of Qing Dynasty
REN Meng-chi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tion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Yi Wen Zhi,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chronicles in ancient societies,inherits and speads cultures in the form of poetry.As the main form of expression in the ancient society,it made a wide circul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of which Eight Landscape Poetry is typical.According to it's styles,Zhashui Chorography of Qing Dynasty can be devided into twelve volumes.There are 18 Eight Landscape poems in Yi Wen Zhi,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These poems mainly recorded the natural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heritages in Zhashui,which contains landscape and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These poems,through describing geographical landscape,local customs,people's habits, politics or economy,show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the various content and rich regionality of the Eight Landscape Poetry provid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Qing Dynasty;Xiao Yi Chronicles;Eight Landscape Poetry;egionality
K29
:A
:1674-0033(2017)01-0018-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1.005
2016-12-10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SGH16H157)
任夢池,女,陜西漢濱人,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