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44)
CT及MRI對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研究
于洋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44)
目的 探討CT及MRI對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疑似隱匿性骨折患者39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分別采用螺旋CT及MRI檢查。結果采用CT檢查,經由多方向調整后的MPR圖像顯示骨小梁中斷36例,22例患者經由橫斷面圖像確認骨折,另外14例患者結合矢狀面及冠狀面圖像確診;MR檢查中,31例患者MRT1WI可見骨皮質下及松質骨內不規(guī)則線狀表現,且多為條狀低信號帶,39例患者MRT2WI對應于T1WI1低信號帶,均表現為骨折線周圍片狀高信號水腫。如按骨結構的不同對39例患者受傷部位進行劃分,主要可分為不規(guī)則骨及扁骨、長管狀骨兩大類,分別為24例、15例。結論螺旋CT可作為隱匿性骨折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診斷不明確情況下可結合MRI檢查提升診斷準確性。
CT;MRI;隱匿性骨折;診斷價值
臨床中將經由常規(guī)X線檢查難以及時發(fā)現,經過一段時間或者改用其他檢查手段確診的骨折類型稱為隱匿性骨折,會對患者治療效果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為進一步探討CT及MRI對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選取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收治的疑似隱匿性骨折患者39例為研究對象,男24例,女15例,年齡32~69歲,平均(47.78±3.56)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1例,墜落傷12例,毆打傷6例。損傷部位顱腦15例,脊柱13例,骨關節(jié)11例。
1.2 方法 首先采用螺旋CT對患者受損部位實施多方位同性掃描,掃描后將數據傳入電腦工作站處理,隨后根據人體骨骼結構顯像調整MPR圖像,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斜面曲面成像及圖像調整,明確顯示骨折線走向,并對骨折范圍進行確定。MRI檢查行矢狀位及橫軸位掃描,脂肪移植序列T2W1冠狀面及矢狀面掃描。層厚為3~5 mm,患者局部病灶可實施3 mm薄層掃描或加層掃描,層間隔為1.0 mm。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表現 39例患者均接受CT進行檢查,多方向調整后根據MPR圖像結果可見骨小梁中斷患者36例。其中經橫斷面圖像確診患者有22例,結合矢狀面及冠狀面圖像確診患者14例。另外骨小梁中斷的36例患者中,關節(jié)面受累患者7例(經橫斷面及冠狀面圖像確認患者3例,結合調整后的斜面圖像確診患者4例)。
2.2 MRI表現 上述39例患者均行MR檢查,其中31例患者MRT1WI結果顯示,骨皮質下及松質骨內可見不規(guī)則線狀,多以條狀低信號帶呈現出來。T2WI對應信號帶存在形態(tài)相似的低信號現象,且部分低信號帶清晰度低于T1WI,且范圍較小。39例患者MRT2WI對應于T1WI低信號帶,均表現為骨折線周圍片狀高信號水腫,部分患者表現為T1WI低信號帶周圍斑點狀及小片狀高信號。
2.3 隱匿性骨折部位 如按骨結構的不同對39例患者受傷部位進行劃分,主要可分為不規(guī)則骨及扁骨、長管狀骨兩大類,其中不規(guī)則骨及扁骨24例(61.54%),主要包括足附骨6例,腕骨3例,肩胛骨5例,尺骨鷹嘴1例,骶椎4例,肋骨2例,髖臼3例。長管狀骨15例(38.46%),主要包括脛骨下端3例,膝關節(jié)周圍8例,股骨上段2例,脛骨頸2例。
隱匿性骨折多數情況下發(fā)生于結構相對復雜或者是僅伴有骨小梁斷裂的患者中,由于受到重疊投影等因素的干擾,采用常規(guī)X線平片檢查并不能有效的進行診斷,會對患者及時治療造成一定影響。
臨床研究表明,導致隱匿性骨折發(fā)生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1)患者足附骨及腕周骨等結構形狀模糊,且骨折線細微,造成診斷難度相對較大[2]。(2)患者肩胛骨及肋骨等骨骼結構都周圍組織的對比度差[3]。(3)患者髖臼及下頜骨等投照體位同其他骨骼結構相互重疊[4]。(4)受到脛骨近端及股骨髁等結構粗大的影響及骨折線細微的影響[5],上述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影像學診斷的難度。
從隱匿性骨折的病理機制及損傷機制來看,其是在外傷后出現骨皮質中斷,但是會造成骨小梁骨折,并伴有出血及骨髓水腫的情況[6]。而通常情況下的骨折主要是指骨頭連續(xù)性及完整性的破壞,從而引發(fā)患者疼痛、青紫、腫脹畸形及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7]。臨床中在對于骨折患者的診斷,常用方法為CT或MRI檢查,且由于多層CT可對患者進行多方位、任意角度的掃描,且對隱匿性骨折具有較強敏感性,特別是對扁骨及不規(guī)則骨等細微骨折的診斷優(yōu)勢明顯,因此在骨折患者診斷中具有著廣泛的臨床應用。而MRI檢查則是對骨髓具有更高敏感度,其可對骨折的前兆特征進行判定[8]。因此,對隱匿性骨折患者來講,采用CT檢查若為取得有效結果,可同時結合MRI進行診斷,能夠更好的對松質骨骨折面情況進行檢查,利于提升診斷準確率。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可作為隱匿性骨折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而對診斷不明確患者,可同時結合MRI診斷,可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便于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
[1] 彭國球.多層CT多平面重建技術在診斷骶骨隱匿性骨折中的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1,17(19):66.
[2] 劉怡.MSCT薄層掃描和重建技術在隱匿性肋骨骨折診斷中的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2,18(17):57-58.
[3] 陳利軍.非典型膝關節(jié)外傷后脛骨近端隱匿性骨折的影像診斷[J].中醫(yī)正骨,2015,27(6):26-28.
[4] 林家健.61例隱匿性骨折的螺旋CT診斷結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6):1407-1408.
[5] 劉冠霖.多層螺旋CT對臨床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5,22(6):673-674.
[6] 牛軍杰.MRI診斷膝關節(jié)隱匿性骨折的特點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5,34(4):173-174.
[7] 徐方元.多層螺旋CT圖像處理技術在隱匿性骨折中的診斷價值[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5,40(4):517-519.
[8] 張紅軍.64層螺旋CT對肋骨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15,16(2):145-1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