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大學文化力的體現(xiàn)及其教育功能

        2017-04-13 04:59:35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理念大學文化

        徐 陶

        (中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大學文化力的體現(xiàn)及其教育功能

        徐 陶

        (中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辦學歷史、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養(yǎng)、人文氛圍、校園環(huán)境、地理位置、師生行為等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而大學文化力是大學文化對于校內成員以及社會甚至政府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化力和影響力。大學文化力具有歷史積淀性、時代性和獨特性三個特征,并且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這四個層次產生影響力。大學文化力應該從真理之追求、全面人格之養(yǎng)成、現(xiàn)代公民之培養(yǎng)三個維度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從我國的當下語境和現(xiàn)實條件出發(fā),可從三個方面著手提升大學文化力。

        大學文化;大學文化力;文化育人

        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文化區(qū)別于文明的地方在于文明偏向于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形式,而文化偏向于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形式,荷蘭學者皮爾森指出,“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文化必須變得更有動態(tài)性,更注重未來取向”[1]。同時,文化本身就帶有一種教化的作用,是對于本文化之中的成員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文化和教育先天就有一種內在聯(lián)系,這種教化力和影響力就是我們所稱的文化力。大學作為教育的核心機構,理應承擔起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文化,用先進文化力教化青年和影響社會的神圣使命。

        一、大學文化力的特點

        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而狹義的文化則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國家之內在精神,當今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政治和科技,而且也越來越體現(xiàn)在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上。大學是以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單位,同時也是繼承和發(fā)展文化的重鎮(zhèn),從某種意義上,大學文化可以看做是整個社會文化的風向標。大學文化是大學的辦學歷史、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人才培養(yǎng)、校園建筑、地理環(huán)境、師生行為等因素的綜合體現(xiàn),而大學文化力是大學文化對于校內成員以及社會成員甚至政府的教化力量,這種教化力量是以影響力、感染力、號召力、凝聚力等方式內化于被教化對象的,其影響雖不顯見,但卻深入而長久。大學文化力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第一,歷史積淀性。文化來自一個民族的歷史基因,它需要積淀和培育。同樣,大學文化和大學文化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數(shù)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承,在這種傳承之中,把一些最有影響的、最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積淀下來,并形成自身的精神氣派。成立于1167年的英國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最早成立的大學,在近800年的歷史中,牛津大學培養(yǎng)了6位英國國王、26位英國首相、多位外國政府首腦、近4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等。正是由于這樣悠久的歷史積淀,牛津大學成為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頂尖聲譽和巨大影響力的知名學府。從世界著名大學排名前十的大學來看,其建校歷史全部在百年以上,在人才培養(yǎng)、探索辦學理念、發(fā)揮社會貢獻、改革教育制度方面不斷累積成果,最終形成了一流的大學,并產生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2]這說明了要發(fā)揮大學文化力對個體或者社會的影響,需要一個長期而不斷累積的過程,急功近利反而容易導致“欲速而不達”。

        第二,時代性。世界著名大學的文化力的形成總是跟隨著時代的脈動,或是引領時代的走向。從大學的產生來說,歐洲城市產生的各種行會組織為大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最早的大學機構就是學生行會與教師行會。中世紀的大學文化則以教會的經(jīng)院哲學為主導,適應于當時的宗教組織和宗教氛圍。1806年普法戰(zhàn)爭的失敗,使德國意識到教育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一所新型大學即洪堡大學,洪堡大學締造了燦爛的德意志文明,并被稱為現(xiàn)代大學之母。在中國,飽受外國列強欺凌的清政府為了增強國力,設置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北京大學自誕生以來,就擔負起拯救中國于危難之中的神圣使命,而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發(fā)源地,更是具有一種厚重的歷史意蘊,從而具有獨特的大學文化和影響力。在當今,大學總是處于特定的社會和歷史處境,大學必須緊隨時代的脈動,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之下承擔起特定的使命,最終推動人類進步和文明發(fā)展,這是大學文化力的時代性。

        第三,獨特性。大學文化雖然具有共性,但是各個大學也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性。例如在建校理念方面,北大形成了“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大學文化特質,而清華大學則形成了“實業(yè)強國”的大學文化特質,劍橋大學的校訓是“劍橋——求職求知的理想之地”,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校訓則是“努力地學,盡情地玩”。耶魯大學的大學理念則是永遠強調對社會的責任感、蔑視權威、追求自由和崇尚獨立人格,被稱為“耶魯精神”。由于在學校歷史、辦學理念、地理位置、教育制度、人才培養(yǎng)、校園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各個大學都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質,發(fā)揮著不同的文化力。大學文化力的提升不需要“千校一面”而是需要“百花齊放”,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學科建制,忽視了自有的特色,反而不能最好地發(fā)揮文化力的作用。

        二、大學文化力的四個層次

        文化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同樣,大學文化力也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第一,大學的精神文化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學精神或大學理念,它在大學文化中處于主導地位。在西方大學發(fā)展史上,中世紀的大學理念是博雅教育,而英國學者紐曼最早提出“大學理念”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四個目標:大學應該提倡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大學要培養(yǎng)紳士、大學要培養(yǎng)具有哲學習性的人、科學與宗教和平共處[3]。作為現(xiàn)代大學之母的洪堡大學的大學理念則是:大學應該保持相對獨立和自由;大學應該以科研為重,追求純粹的知識;大學應該培養(yǎng)“完人”,這種人“想象力生機勃發(fā)、精神深邃、意志堅強、整個言行一致”[4]。洪堡大學標志著大學從教學型大學向科研型大學的轉變,并且確定了大學以學術研究為基本目標的大學理念。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其《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提出了大學的理念應該是:大學以求真為核心,“大學是一切形式上無條件地求真的地方”[5];大學應該保持獨立和學術自由原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應該統(tǒng)一。他把大學的職能歸結為三條:科研、傳授學問和教育、文化?,F(xiàn)代學者斯特勞斯提出了自由教育的大學理念,認為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中進行的教育或者朝向文化的教育,自由教育的最終產品是有文化的人,或者說文化是教育實施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而自由教育與現(xiàn)代民主相輔相成。創(chuàng)辦于1848年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則提出大學應該為社會服務的大學理念。在西方大學發(fā)展史上,雖然各個階段的典型大學理念不盡相同,但是綜合起來,以下幾點構成了大學理念的核心要素:追求知識和真理、教育和陶冶學生、為社會服務,這三大要素已經(jīng)被具體化為現(xiàn)代大學的三大職能。正如北大在建校時,蔡元培也是把“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6]作為北大的宗旨,也正是適應了現(xiàn)代大學的精神理念,從而建立了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第二,大學的制度文化力。大學的精神文化力必須具體化為一定的制度才能發(fā)揮作用。大學的制度文化既指宏觀層面的國家高等教育制度,也指微觀層面的學校內部的教育制度、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在宏觀方面,西方大學制度文化有以下一些代表,例如中央統(tǒng)一管理的法國大學的教育制度,“二戰(zhàn)”之后才開始賦予更多的學校自主權。英國大學享有較大的自主權,政府則進行資金支持和引導。德國大學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上采取“文化聯(lián)邦主義”,而美國大學則采取多樣化的管理模式。在學校內部的制度文化方面,各個大學也在探索符合自己條件的制度模式,例如北大成立初期蔡元培確定了大學以文理兩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模式,確立了大學的評議會、各科目的教授會,形成“教授治?!钡闹贫?。牛津大學的學校自治和學院制是其傳統(tǒng),還創(chuàng)立了導師制,進入大學的每一位學生包括本科生都會指派一名導師對其進行指導。哈佛大學實行校友會選舉校長的制度,并創(chuàng)立了選修課制度,推行通識教育,營造寬松而濃厚的學術氛圍。耶魯大學始終堅持人文主義的精神,歷史、經(jīng)濟、政治、哲學等是最受重視的學科。普林斯頓大學的考試實行誠信制度,無人監(jiān)考。而劍橋大學的下午茶制度也獨具特色,每天下午會邀請不同學科的學者在校內咖啡館共進下午茶,以交流思想。雖然各個大學的制度不盡相同,但其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實現(xiàn)大學的基本理念,以探索更先進和更符合自身條件的制度模式,同時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目前,國內正在廣泛進行的大學制度改革,正是為了建立更好的內部管理體制,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大學制度文化力的作用。

        第三,大學的物質文化力。大學文化除了較為抽象的精神文化和較為具體的制度文化,也有更加具體和實在的物質體現(xiàn),包括可以量化的人才培養(yǎng)成果、科研成果、地理位置、校園環(huán)境、校園建筑、教學設備等等,這是大學文化的顯性表現(xiàn)。例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櫻花園、中南大學所依托的岳麓山等等,都是國內名校的校園風景。又如清華大學的紅磚建筑、耶魯大學鐘樓和高塔、牛津大學的宮殿式校舍都是校園文化的部分體現(xiàn)。大學校園內的雕像、宣傳欄、圖書館、大禮堂,甚至在大學校園內出沒的青年學子本身,亦是大學文化的一道道風景線。

        第四,大學的行為文化力。大學行為文化是指大學師生的科研活動、教學活動、文體活動、對外交流活動、人際交往等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大學行為文化和大學物質文化都是大學文化的顯性表現(xiàn),但是行為文化更加動態(tài),因此具有很好的文化影響力。在一所良好的大學中,大學教師對學生應該誨人不倦,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而學生應該尊師重教,勤學好問,而學生之間應該相互友愛,團結互助。在校園內開展的各種學術講座和文化活動是大學特有的文化特色,特別是大師講座,形成了重學術重思想的人文氛圍。而學生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支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科研發(fā)明活動、創(chuàng)業(yè)活動,既展現(xiàn)了青年一代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精神面貌,又提升了學生交際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同時還對社會作出了特有的貢獻。

        三、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標

        充分發(fā)揮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即提倡“文化育人”,這既符合了西方的先進教育思想,又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的“以文化天下”的教化觀。文化的積淀是教育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文化的傳授和陶冶是實施教育的根本途徑,而文化的發(fā)展和開拓需要由教育來實現(xiàn)。一般來說,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標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標,最重要的是“真理之追求”。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最基本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知識和真理的追求。中世紀西方大學建立初期,大學的理念就是追求普遍性的知識,洪堡大學更是以科學研究為大學的首要宗旨。雅斯貝爾斯也提出:“大學旨在獻身于科學與學術的追求。教學與研究則旨在促進思想文化,并追求真理?!盵7]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知識不完全等于技能,技能是為了滿足某一實踐目的而掌握的本領,主要是為了實用的目標。而知識本身就具有意義,它是我們探索未知世界所獲得的對于世界的認識。知識雖然能夠對社會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有時科學家脫離功利目標,而在純理論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卻反而會對社會有著更大的貢獻,例如原子能的理論研究對于核能源開發(fā)的貢獻,理論數(shù)學和邏輯學對于計算機發(fā)明的貢獻。其次,知識的獲得和知識的追求不同,追求真理并非滿足于獲得既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對于知識的渴求,即培養(yǎng)探索的、求真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傳承和發(fā)展文化。再次,知識和人文精神并非是分離的,對于知識的追求本身就蘊含著求真的人文精神,而“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學術態(tài)度又蘊含著獨立與自由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首先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對于真理的追求,不僅僅是單純的獲得實用技能,而且也要養(yǎng)成追求知識的探索精神,并且培養(yǎng)獨立、求真、反思、批判的人文精神。如今中國的大學教育比較忽視這點,因此導致學生僅僅滿足于知識的獲取,而淡漠了好奇和求知的內在科學精神,這影響到中國大學教育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態(tài)度的塑造和提升。

        第二,大學文化力的教育功能和目標也要注重“全面人格之養(yǎng)成”。大學教育不是要灌輸給學生以知識,或者把學生塑造成某種類型的人,而是要啟迪學生的心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全面人格和學識的人。美國教育學家哈欽斯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人之為人的改善”[8],最充分地發(fā)揮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能力。因此,應該通過營造良好的大學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藝術審美品味,形成個人的道德反思能力,養(yǎng)成健全的生理和心理素質,獲得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習得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光具有知識或技能的人并非完人,還需要養(yǎng)成誠信、良知、寬容等美德,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維品質,理性而清晰的思維習慣,獨立與自由之精神,熱愛生活追求上進的人生態(tài)度等等,這些品質的養(yǎng)成更不能依靠于簡單的知識傳授或者洗腦教育,而只能依靠于校園文化的感染和潛移默化,就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滲入學生的心靈。知識的獲取和全面人格的養(yǎng)成不可偏廢。當然,這需要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大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環(huán)境,有必要率先樹立一種“整體育人”的立場,而非簡單地把學生塑造為適應某一社會功能的工具,從而造成人的“異化”。

        第三,現(xiàn)代公民之培養(yǎng)。大學文化力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現(xiàn)代公民的意識,首先是要擔負起對于社會和時代所賦予的責任。美國的威斯康辛大學的辦學理念主要是認為大學應該向公眾開放,主張高等學校應該為區(qū)域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服務,這一理念在美國影響深遠。1998年10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并發(fā)布了《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指出“新世紀來臨之際,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需求和多樣性,人們更加認識到高等教育在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沒有足夠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保證真正巨大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9]。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學對于國家和社會的促進作用尤為顯著。大學的這種服務社會的宗旨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這種服務意識是基于公共價值而非私利的。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識和政治責任的“社會公民”,以促進國家、社會和個人的良好而和諧發(fā)展。人是社會動物,只有在合作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進步,從長遠的角度而言,這也符合每個人的個體利益。

        四、提升大學文化力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大學之大,在于文化之大,大學文化以及大學文化力是一所大學獨特的精神、意蘊和風骨。在當今社會,大學文化力不僅成為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體現(xiàn),而且也是大學發(fā)揮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重要保障。從我國的當下語境和現(xiàn)實條件出發(fā),我們應該從以下主要三個方面來提升大學文化力。

        第一,在大學的精神文化力方面,注重大學理念,把學術研究、教書育人和社會服務統(tǒng)一起來,整體推進。沒有學術研究,大學就喪失了基本的大學理念,自由之學術是大學的靈魂,不管社會再紛繁多變,大學始終守護和傳承著人類的知識與文明。片面追求大學的功利用途只能使大學變得急功近利,失去了最基本的發(fā)展動力。而教書育人是大學的基本職能,沒有教書育人就無法更好地發(fā)揮社會服務的功能,也無法真正地傳承文化。一些大學片面追求學術科研和社會服務,而忽視了對于學生特別是本科生的培養(yǎng),導致了學生素質的全面下降,大學文化的最大載體——學生的心靈變得萎縮,大學文化從而失去了活力。服務社會是大學的重要功能,當今社會日趨復雜化和多元化,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已經(jīng)成為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大學的發(fā)展從來也絕不能脫離于社會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只有融入社會發(fā)展洪流,大學才能獲得自身的發(fā)展。在國外,“無圍墻的大學”理念已經(jīng)成為共識,大學文化的發(fā)展從社會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滋養(yǎng)。由此,要進行整體推進,而不能片面重視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

        第二,在大學的制度文化力和物質文化力方面,注重歷史積淀,抓住時代契機,結合自身特點,形成自身氣派。大學文化力的培育要有意識地挖掘并保護本校自身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順應當代中國社會的整體發(fā)展,結合自身所具有的實際條件,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大學文化和文化力。一方面,在當代社會,社會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和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中國的大學理應擔當起這一重任,為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而另一方面,大學文化的發(fā)展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而要注重文化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進行積累和沉淀。另外,一方面我們需要汲取先進的大學理念、教育制度和辦學經(jīng)驗;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盲目照搬、機械模仿,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和現(xiàn)有資源,建立起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體制,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環(huán)境,否則就會出現(xiàn)“千校一面”的境況。

        第三,在大學的行為文化力方面,以人為本,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tǒng)一,營造良好的大學文化氛圍?!吨芤住分姓f,“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0],天文即是日月星辰,泛指自然科學,而人文則是人倫秩序、禮儀規(guī)范,泛指道德與生活理念。天文與人文結合起來,就是我們所說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首先,文化是科學與人文的統(tǒng)一、知識與道德的統(tǒng)一,追求知識本身就具有求真的人文意蘊,而利用知識也要服從于提升人類整體福利這一更大的人文關懷。當前一些高校片面注重自然科學和應用性的社會科學,而忽視了陶冶人心靈和提升人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學,因此使得知識變?yōu)榱斯ぞ?。因此,大學教育不能光重視技能學習,而也要重視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和熏陶,例如開設人文通識課程,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和社團活動。其次,文化要以人為本,文化是心靈深處的陶冶和習得,文化的傳承需要以被教化者之心靈的自覺改變?yōu)榛A。這就需要改變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而采取交流式、引導式的授課方式,展現(xiàn)老師的學術精神和風貌,讓學生獲得一種心靈的熏陶。再次,要把個人的自我完善和服務社會相統(tǒng)一,脫離于社會的自我心靈只能變得空洞和迷茫,而脫離于心靈的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目標只能變得機械和強制,溝通社會和心靈的中介就是文化的教育,使人自覺培養(yǎng)起對于社會的服務意識,并在這種服務意識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這就需要大學通過讓學生了解社會現(xiàn)狀,參與社會實踐和實習,組織各種公益活動,培育起學生的服務意識。綜上所述,這就是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文化育人”的根本旨歸。

        [1] 馮·皮爾森.文化戰(zhàn)略[M].劉利圭,蘇曉離,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28.

        [2] 李山,譯注.管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9:30.

        [3] 張豈之,謝陽舉.西方近現(xiàn)代大學理念評析[M].高等教育研究,2003(7):3-4.

        [4] 威廉·馮·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林榮遠,馮興元,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28.

        [5] DEUTSCH K W.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 Boston: Beacon Press,1959:62.

        [6]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論著選[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24

        [7] FLEXNER A.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40.

        [8] RICH J M.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Belmont, 1972:19.

        [9]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觀念與行動(草案)[EB/OL].(2004-09-01)[2017-02-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6/200409/712.html.

        [10] 郭彧.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17.

        [責任編輯 許嬰]

        The Embodiment 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Force

        XU T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University culture contains factors like the university history, educational ideal, educational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humanistic atmosphere,campus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the imperceptible enlighte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upon school members as well as members of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temporal spirit and uniqueness; and has an effect at the following four levels: spiritu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should play a cultural educational func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pursuit of truth, cultivation of humanit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izen.

        university culture; the force of university culture; cultural education

        2016-12-25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教改項目(JG2014b008)

        徐陶(1979-),男,四川樂山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哲學方面的研究。E-mail:xutao5656@sina.com

        G640

        A

        1004-2237(2017)01-0109-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1.018

        猜你喜歡
        理念大學文化
        “留白”是個大學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誰遠誰近?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yī)改
        国内少妇人妻丰满av|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生桶| 欧洲人体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潮片三级三级三级免费|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 综合网五月| 亚洲国产人成自精在线尤物|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亚洲AV毛片无码成人区httP| 成年男人午夜视频在线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品|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AV永久天堂网| 91亚洲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出| 欧洲多毛裸体xxxxx|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中文AV日韩A|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国产精品泄火熟女| 爽妇网国产精品| 黄色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饥渴人妻欲求不满| 中国老妇女毛茸茸bbwbabes| 国产片三级视频播放| 顶级高清嫩模一区二区| 各种少妇正面着bbw撒尿视频| 爱我久久国产精品| 三级日本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亚洲无码美韩综合| 精品久久久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