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光 開
(南寧市 西鄉(xiāng)塘區(qū)人民法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審判視角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完善路徑
覃 光 開
(南寧市 西鄉(xiāng)塘區(qū)人民法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解決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一種法律規(guī)制,它在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證公司經(jīng)營的靈活性、高效性及推進市場繁榮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審判實務中存在訴訟當事人身份的不明確、股東責任承擔方式立法旨意模糊、對國家利益及社會公益的正當保護缺失、舉證責任分配的不合理等問題。因此,為進一步完善該制度,應當明確認定原被告雙方的范圍、明確股東責任承擔方式為無限連帶責任、嘗試引入公益訴訟制度、合理分配舉證責任,以切實有效解決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連帶責任;舉證責任;公益訴訟
2014年,我國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施行,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形成了司法實踐上的需求與挑戰(zhàn)。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旨在保障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確立了該制度,這是我國公司法根據(jù)中國實際情況在成文法中所做的一次大膽嘗試[1]6。這在順應公司糾紛案件司法審判需要的同時,也在司法實踐中暴露出立法抽象化和原則化、司法適用不明確、可操作性不強等立法不足,導致該類案件進入訴訟程序后,伴生訴訟當事人身份存疑、適用范圍不明確、股東承擔何種連帶責任模糊不清、舉證責任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在我國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這一大背景下,該制度亟需完善。
(一)域外國家的司法考察
當下,公司人格否認的基本制度已普遍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與地區(qū)確認并適用于司法實踐。
1.美國。美國于1905年在美國訴密爾沃基冷藏運輸公司一案中創(chuàng)立了這一制度,被稱為“揭開公司的面紗”,形象地描述了公司股東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情形,這被視為公司人格否認理論的開端。之后,美國開始廣泛適用該理論,在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后,該理論被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移植、繼受。但是,該理論在美國并未形成一個完整且統(tǒng)一的學說,而是發(fā)展形成了代理說、工具說、企業(yè)整體說和另一個自我學說,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公司人格否認的法理學說。當然,基于英美法系的特點,美國法院在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具體案件中,對于涉案公司是否需要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標準相對原則化,且賦予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2. 英國。英國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深受美國的影響,同時又具有本國特色。例如,該國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上的態(tài)度較為嚴格謹慎,在司法適用的范圍不僅狹窄,而且嚴格限定適用主體范圍,債權人或利益相關主體無法輕易獲得否認的權利。而且,對于公司股東及公司的主體獨立性,英國司法實務均比較重視,同時兼顧考慮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可能情形。其次,英國雖作為典型的判例法國家,但該國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卻是以成文法的形式作出規(guī)定,以達到避免濫用司法權的目的。該國在1948年的公司法中規(guī)定以下情形可以適用人格否認制度:一是股東故意混淆公司財產(chǎn)與財產(chǎn);二是公司的高級職員以公司名義從事活動,或者以公司財產(chǎn)進行個人目的活動的;三是公司股東人數(shù)少于法定人數(shù)以下且公司繼續(xù)經(jīng)營6個月的[1]114-115。最后,英國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理論發(fā)展雖不及美國,但還是通過判例方式形成了代理理論、障眼法理論、不當行為理論和公平正義理論等可以刺破公司面紗的司法規(guī)則。
3. 德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德國被稱為“直索”(Durchgriff)制度。作為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德國以“誠實信用”“善良風俗”“禁止權利濫用”等民法原則構建本國獨特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直索”制度,德國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范圍比美國更窄,同樣持有慎重態(tài)度。該制度賦予了債權人享有直索權,即在特定情形下,必須“穿透”公司獨立這層鎧甲,直接要求幕后的股東為公司清產(chǎn)還債[2]。但是,德國對該制度的司法適用范圍也保持審慎態(tài)度,德國法院通常以公司財產(chǎn)喪失或資本不足作為適用“直索”制度的主要情形,且嚴格限定濫用了公司法人獨立人格的股東行為同時違背誠實信用、善良風俗時,才能直接直索股東財產(chǎn)。
4. 日本。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日本被稱為“透視理論”。在日本,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在學理上主要受德國學說的影響,其本國內(nèi)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并未存在成文規(guī)范。1969年2月27日,日本最高裁判所法官大隅健一郎最早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引入法院判決,他在一個判決書中指出:“在法人資格完全淪為空殼的場合,或者在為回避法律的適用而濫用的場合,若肯定法人資格不合于法人資格成立的本來目的,則應當否認公司人格”[3]。“透視理論”在日本國內(nèi)的各級法院司法審判適用中不斷成熟,并形成了本國司法特色,包括:一是堅守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衡平性;二是法官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中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三是法官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中起到顯著的主導作用。
(二)域外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可見,對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都在制度設計和司法實踐中進行了廣泛而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司法審判中得到了發(fā)展,上述國家大多形成了本國的司法特色,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公司法人制度。一方面,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立法目的明確,主要國家均一致認為該制度存在的首要目的及主要作用,即有效規(guī)制股東利用公司獨立人格侵害債權人合法利益的不法行為,從而強化和維護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另一方面,主要國家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大多持審慎態(tài)度,以保護正常公司法人經(jīng)濟秩序、避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為適用前提,注意控制該制度的法律尺度和司法適用范圍,以避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泛濫侵害公司人格獨立制度。在審判實踐中,為實現(xiàn)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立法目的與公司法立法宗旨之間的統(tǒng)一,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制度設計值得比較與借鑒。
當前,隨著我國注冊登記制改革的推進,法人主體逐漸增多,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案件不斷涌入法院,從特征表現(xiàn)與性質(zhì)認定上看,主要集中于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脫殼經(jīng)營和非法掛靠等類型,公司人格否認的類型化是適用該制度的基礎,是法院立案時認定糾紛類型的重要依據(jù)。
(一)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
這種類型多見于小型公司和母子公司中,主要表現(xiàn)為公司與股東、母子公司間在人員、財產(chǎn)、經(jīng)營行為等三個方面存在混同的情形。首先,財產(chǎn)混同,表現(xiàn)為公司的財產(chǎn)、賬目與股東的財產(chǎn)、賬目長期混在一起,并基本上喪失了兩者之間的界限,股東為個人目的或私人利益使用甚至侵吞公司財產(chǎn);其次,人員混同,就是在公司與股東(母公司)、公司與另一公司的機構設置上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最后,經(jīng)營行為的混同,則體現(xiàn)為股東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權利,任意干預公司的具體經(jīng)營活動,最終公司喪失經(jīng)營自主性。在此,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財產(chǎn)混同、人員混同、經(jīng)營行為混同,涉案公司都有可能成為股東的另一個工具或者被股東視為自己整體的一部分,導致交易相對人(包括債權人)處于不公平地位,并可能導致其權利落空[1]49。
(二)母公司濫用子公司的獨立人格
這與“三個混同”在行為表現(xiàn)上存在一些交叉,但是也有所不同。在一些集團公司或大公司發(fā)展壯大后,為擴大經(jīng)營規(guī)模、分散經(jīng)營風險,通常會設立子公司。此時,母公司與子公司雖形式上均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但是因子公司是母公司出資設立,經(jīng)濟上往往受母公司的實際控制與支配,母公司基于優(yōu)勢地位而對子公司施加影響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的時候會導致子公司完全喪失獨立地位,導致子公司的利益受損、對債權人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害,這種過度的濫用控制權是法律所禁止的[4]。
(三)空殼公司
空殼公司主要表現(xiàn)為股東在公司剛剛成立、尚未開展具體業(yè)務之初,就擅自轉移或抽逃公司全部或者大部分注冊資本,然后該公司僅以一個空殼存在,現(xiàn)時公司資本顯著不足,償債能力基本喪失。這種情形會導致公司債權人在主張債務時,股東有可能會以公司有限責任為由,拒絕將轉移或抽逃的公司資本用于清償公司債務。
(四)脫殼經(jīng)營
另組公司脫殼經(jīng)營與空殼公司都是讓不具備償債能力的公司承擔責任,兩者的區(qū)別在于:空殼公司存在于公司剛剛成立時,屬于“事先預謀”;另組公司脫殼經(jīng)營的情形往往發(fā)生于現(xiàn)有公司經(jīng)營不順、負債累累時,屬于“臨時起意”。在公司經(jīng)營不順或負債較重時,公司往往通過不參加年檢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形式迫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其營業(yè)執(zhí)照,停止經(jīng)營;但股東并不會依法組織清算及申請注銷登記,反以原班人馬另設新公司重新經(jīng)營,而原來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的公司的主要業(yè)務由新公司承繼,其自然不會承擔原債務。
(五)非法掛靠
目前,企業(yè)之間的非法掛靠在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市場主體為了逃稅避債,往往掛靠在其他公司或分支機構名下,以被掛靠公司的形式和名義取信于債權人展開經(jīng)營活動,當這類掛靠主體不能清償債務時,掛靠者即以公司人格獨立為由逃避債務,被掛靠公司則不得不為掛靠者承擔債務清償責任。
在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將在推進市場繁榮、保障公司經(jīng)營的靈活性、高效性及保護公司債權人合法利益等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但在審判實踐適用的同時暴露出所存在的問題。
(一)訴訟當事人身份的不明確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賦予因公司法人獨立地位被濫用而遭受嚴重利益損害的債權人的一種司法救濟。適格的原、被告是解決案件的重要前提,如果當事人的不適格,比較容易導致訴訟的拖延。因此,確定原、被告的主體資格對于處理案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法院才能受理和審理案件并做出有意義的判決。
1.誰能告?——原告的確定不明
目前,我國公司法并未明確該訴的原告主體,在審判實踐中,一般將因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而合法利益受損的債權人作為適格原告。但是該公司“債權人”的具體范圍和類型并不明晰,因為公司“債權人”類型可能包括因侵權之債、無因管理之債、不當?shù)美畟鹊榷纬傻膫鶛嗳?。此外,對于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后,能否作為原告對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股東提起公司人格否認之訴,也存在較大理論與實踐爭議??傊捎诹⒎ǚ矫娴牟淮_定性,造成了提起該訴的原告主體在司法實務中的不統(tǒng)一性。
2.誰被告?——被告的確定不明
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被告范圍在立法上不明確,一般在司法實踐中將適格被告限定為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股東,通常為實施了股東積極行為的控股股東、實名股東。由于對股東的概念可以作擴大解釋,具體的外延如何界定,目前法學界并未形成統(tǒng)一觀點。有的認為應擴大至實際控制人、姐妹公司,有的則進一步認為,可將濫用姐妹公司人格的股東責任延伸至所控制的姐妹公司,以此來制止股東濫用若干姐妹公司實現(xiàn)逃避債務或者損害公共政策目標的違法行為,救濟利益受損的債權人。
其次,涉案公司能否作為適格被告不明確。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這種訴訟發(fā)生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公司獨立人格一旦被否認,公司不再作為適格被告,而由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承擔直接責任,這才符合《公司法》第20條的立法旨意。但是也有學者持反對態(tài)度,他們認為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認并不意味著公司法人主體資格的消滅,公司仍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將公司作為適格被告,更加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符合正當程序原則的要求[1]42-44。
(二)罰不當“罪”——責任承擔方式立法旨意模糊
當前,我國公司法第20條第3款對股東的連帶責任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是以立法的形式對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從而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行為的規(guī)制。然而,作為衡平性規(guī)范,它更多地具有原則性、模糊性和補充性的品質(zhì),從而未能明確規(guī)定實踐的具體標準[5]。司法實踐中,究竟應當適用補充連帶責任還是無限連帶責任的責任承擔方式,則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有人認為應當適用補充連帶責任,原則上先由公司以法人財產(chǎn)承擔責任,而后股東才對公司財產(chǎn)不足給付的部分承擔補充清償?shù)拿袷仑熑?;有的人則認為應當適用無限連帶責任,即公司與股東均負擔清償全部債務的責任,債權人有權在股東和公司之間選擇責任承擔主體,而不必等待公司清償之后再追究涉案股東的民事責任。由于不同的法官對該法律條文的解釋不同,對股東的責任承擔方式的適用不同,既帶來司法實踐中公司債權人權益上的差異,又會導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一定程度上損害我國的司法權威,關系著司法公平與公正。
(三)缺失對國家利益及社會公益的正當保護
我國公司法雖然規(guī)定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但是受損方是特定的“公司債權人”,如果股東的行為除了損害特定債權人利益外,還涉及到多數(shù)人利益,又應如何追究股東的法律責任?這在我國立法中還處于一種真空地帶。事實上,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損害國家利益及社會公益的案件讓人觸目驚心。例如,有些公司股東為個人利益,利用公司大量廉價出口國家重要戰(zhàn)略儲備資源,導致我國戰(zhàn)略層面受制于人;有的股東利用公司大肆砍伐林木,導致荒漠化,造成周圍大量群眾生活艱難;有的股東授意向地下水排污,導致居民飲用水困難等,亟待進行法律規(guī)制。
(四)舉證責任分配的不合理
目前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存在不合理之處。大部分觀點認為應當適用民訴法第64條的“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證據(jù)規(guī)則;但是認為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的主張也為數(shù)不少,其根據(jù)主要是我國公司法第63條針對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時專門設置的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事實上,這兩種觀點在審判實踐中產(chǎn)生了矛盾,導致不同的法官在審理公司人格否認之訴時采取不同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有的法官要求原告按照“誰主張誰舉證”舉證原則就公司與股東人格、財產(chǎn)存在混同進行舉證;有的法官適用公司法第63條要求公司股東對其人格、財產(chǎn)與公司不存在混同進行舉證。這兩種舉證責任分配方式各有利弊。一方面,如果一味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規(guī)則,僅僅要求作為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稍顯不公平。因為原、被告掌握的各種賬冊、憑證、文件等公司信息極為不對稱,原告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客觀上必然會對原告造成舉證責任不公平。另一方面,如果絕對地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分配原則,原告僅僅需要證明己方合法利益被損害的事實,被告是否實施了損害行為則倒置到被告一方,這對被告也是頗為不利,同時原告的舉證成本過低,容易導致濫訴行為出現(xiàn)[1]54。
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公司法領域的“舶來品”,其在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社會公益方面取得一定良好成效。但是由于該制度司法實踐的時間較短,其在發(fā)展與適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仍需通過以下路徑進一步完善。
(一)明確訴訟當事人身份認定
一是關于對原告身份的認定。首先,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第20條的立法精神,主要的適格原告是公司債權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且債權人必須與股東損害行為之間存在直接利害關系。其次,公司本身不應當具備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原告資格。如果股東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而導致公司利益受損的,其無權提起公司人格否認之訴,可以根據(jù)公司法、公司章程中關于股東義務與責任等規(guī)定尋求法律救濟。
二是關于對被告身份的認定。第一,毋庸置疑的是,“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股東可以作為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被告,并且可以延及控股股東、實際股東(相對掛名股東而言)、公司實際控制人等,只要他們與公司之間存在直接的利害關系,且實施濫用公司獨立地位的行為導致債權人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的,均可以作為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適格被告。第二,公司人格否認之訴被告還應當有公司本身。眾所周知,公司人格的否認息息相關于公司的根本利益,且我國公司法第20條中隱含的前提是公司本身也應對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為此,原告在提起公司人格否認之訴時,應將公司和股東作為共同被告,這既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也可減輕當事人訴累,實現(xiàn)節(jié)約審判資源的目的。
(二)明確股東責任承擔方式為無限連帶責任
《公司法》第20條中股東的責任承擔方式應當明確為無限連帶責任為宜。依據(jù)目前的審判實踐,此類案件進入到訴訟程序階段,絕大多數(shù)公司已無能力償還全部債務,原告多考慮到涉案公司資不抵債方提起公司人格否認之訟,股東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更有利于及時、有效地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基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立法目的,公司債權人有權否認公司獨立的法人人格,并非為了制裁“濫權”股東,而是對失衡公司整體利益的一種司法救濟,全面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個案中法官應該充分考慮股東在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動機、方式及因果關系等因素,對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均有重要作用。
(三)引入公益訴訟制度
當前,社會責任論已得到普遍認同,我國可以在公司人格否認訴訟中探索引入公益訴訟制度。首先,這既擴大了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適用范圍,也提高了其立法作用,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適用范圍狹小等方面的問題,而且可以更好地規(guī)制公司股東肆意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的惡意行為。其次,“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這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法體制改革新思路。由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可以明確公益訴訟原告的范圍,有效防止“濫用”訴權的情況發(fā)生,保障涉案公司正常經(jīng)營活動,這一制度可以先進行試點,在實體和程序方面予以有益探索,再作為成文立法予以確定。最后,這將一定程度上擴大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范圍,有利于解決公司人格否認之訴的新類型案件,只要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均可提起,應當包括但不限于環(huán)境保護法、稅法、產(chǎn)品質(zhì)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領域。
(四)合理分配舉證責任
由于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情形多表現(xiàn)為一種非公開行為,如果一律適用民訴法一般證據(jù)舉證規(guī)則,一味要求原告承擔全部舉證責任,會造成原告難于舉證,導致法律保護的利益失衡?;诖耍救烁穹裾J訴訟可以考慮適用“初步證據(jù)規(guī)則”,即原告在提起訴訟時,僅需要向法院提供一定形式上的證據(jù),包括原告合法利益受損的事實、受損事實與被告的惡意行為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被告惡意行為的動機、方式等初步證據(jù)。而被告應當舉證證明自身并未實施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的惡意行為,這樣就能較好地分配原、被告的舉證責任、平衡雙方利益,兼顧雙方的舉證能力大小,且更有利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實,作出公正判決。這符合我國公司法第63條立法的旨意,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財產(chǎn)與其股東的財產(chǎn)混同時采舉證責任倒置原則,股東需證明自己的財產(chǎn)獨立于公司,這就是綜合考慮了原被告雙方的舉證能力以及利益平衡。
我國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的改革釋放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實踐潛力,每一個相關案件的審判實踐都將是一次有益探索,不斷完善這一制度,才能有利地推進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的改革,在放寬市場主體準入管制的同時防止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維護公司、股東以及債權人各方利益的平衡,最終維護公司獨立法人制度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秩序。
[1] 黃來紀,陳學軍,李志強.完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2] 高旭軍.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研究——以與德國比較為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6.
[3] 王作全,馬旭東,牛麗云.公司利益相關者法律保護及實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9.
[4] 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77-278.
[5] 李國光,王闖.審理公司訴訟案件的若干問題(中):貫徹實施修訂后的《公司法》的司法思考[EB/OL]. (2005-11-29)[2016-09-01].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11/id/188193.shtml.
[責任編輯 邱忠善]
Ways to Improve China's Company Negation System in a Judicial Perspective
QIN Guang-kai
(Xixiangta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of Nanning,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The company negation system is a regulation against the company's shareholders' abuse of the judicial person's independent status. This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benefit of the company's creditors, ensuring the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business operation, and promoting the market boom. However, in judicial practic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the system, such as the identity uncertainty of litigants, the unclear legislative intent of shareholders' responsibility bearing, lack of justifiable protection of the state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and un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onus probandi. Thus, to further improve this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itely ascertain the range of the prosecutor and defendant, definite the ways of shareholders' responsibility bearing as unlimited joint liability, introduce in the system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ensur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onus probandi, so as to practically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a's company negation system.
company negation system; joint reliability; onus probandi;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2016-11-13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3FFX006)
覃光開(1983-),男,廣西賓陽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E-mail:jingjifa168@163.com
D922.291.91
A
1004-2237(2017)01-0097-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