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后真相”時代里的“新聞反轉劇”
        ——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輿論的再思考

        2017-04-13 04:59:35開薪悅孫龍飛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輿論公眾

        開薪悅,孫龍飛

        (1.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872)

        “后真相”時代里的“新聞反轉劇”
        ——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輿論的再思考

        開薪悅1,孫龍飛2

        (1.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2.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872)

        “新聞反轉劇”的出現(xiàn)對新聞真實性的內涵和當下的輿論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后真相”時代的來臨則讓新聞的事實更加撲朔迷離,輿論愈發(fā)難以控制。從一定層面來說,“反轉”本身或構成了當下社會的某種隱喻和常態(tài),它通過自身的邏輯框架和發(fā)展路徑詮釋著新媒體帶來的變革與沖擊。在反思“新聞反轉劇”帶來的種種危害背后,我們也應看到,它讓公眾的主體性在多元博弈中充分彰顯,新聞的真實性在動態(tài)展演中清晰可見,意見的碎片在流動和碰撞中完整起來,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了輿論在新媒體情境下更加多維的意義內涵。

        “新聞反轉劇”;輿論;公眾;“后真相”;情感

        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反轉的運用往往會給觀者帶來奇妙的藝術體驗,人們因出乎意料的劇情而心生狂瀾,拍案叫絕。然而,當反轉出現(xiàn)在以真實為生命的新聞中時,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欣喜。在國際舞臺上,2016年的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結果讓整個世界為之措手不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質疑“真實”的含義,或許,“后真相”時代早已悄然而至。而在離我們更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近些年頻頻上演的杜撰類“新聞反轉劇”更是使得輿論沸反盈天,令公眾心中疑惑叢生。有學者嘗試下了一個定義:新聞反轉劇就是那些緊跟社會熱點、標注新聞熱詞繼而引發(fā)廣泛關注,但隨后被證實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實截然相反的新聞現(xiàn)象[1]。

        以大眾媒介的傳統(tǒng)功能為基本框架去分析輿論,一般認為:輿論的主體是公眾,公眾是由社會中占大多數(shù)的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人組成的;輿論的客體是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公共事務;輿論的本體是意見,即公眾對公共事務的評價性意見[2]。當輿論在“后真相”時代里遇上“新聞反轉劇”,它們之間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一、研究概述

        近年來,學界和業(yè)界對“新聞反轉劇”的研究多結合具體案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

        首先,從成因機制出發(fā),有學者指出,逆轉新聞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而是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產(chǎn)物,誘因是市場經(jīng)濟下媒體環(huán)境深刻變化,對商業(yè)利益過度追捧,對政治訴求過度表達,對公信力過度濫用,對新聞事實不重視,對新聞底線的任意踐踏等行為已成為部分媒體人的“家常便飯”[3]。輿情的反轉具有信息模糊、主體多元、情緒化敘事的特點,主因是迎合了受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記者涉入專業(yè)報道領域以及記者帶有個人立場報道事件[4]。

        其次,從媒體的角度出發(fā),有研究認為,“新聞反轉劇”的頻頻熱演,嚴重影響了當事人的生活與身心健康,白的被說成黑的,嚴重擾亂了人們的視聽,讓受眾一時間失去了判斷力,因為受眾被假新聞愚弄;嚴重損害了媒體和媒體人的形象,失去了社會公信力,因為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5]。媒體應該堅守權威性底線,堅持權威公正發(fā)布信息;應該積極介入社會熱點事件并加強發(fā)布信息的質量管控;應該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展示模式,強化對讀者判斷力的培養(yǎng)[6]。

        再者,從受眾角度出發(fā),有學者深入考察UGC(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信源與輿論反轉的關系,在明確UGC的輿論價值的同時,詳細考察了UGC模式在“輿論反轉”中的三種作用機制:通過建構多議題預設輿論發(fā)展的多種可能;通過公開的話語交鋒形成多個輿論認同中心;通過與傳統(tǒng)媒體達成妥協(xié)夯實輿論影響力[7]。從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媒體專業(yè)技能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缺失是造成新聞“逆轉”的原因,公眾需要提升信息消費素養(yǎng)和信息參與素養(yǎng),清醒圍觀,理性表達,從而杜絕逆轉新聞的出現(xiàn)[8]。

        綜上所述,關于“新聞反轉劇”的成因機制、媒體操守和受眾素養(yǎng)等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但其對于新聞輿論環(huán)境的意義探究則并不多見??v觀近些年的熱點事件,“反轉”占據(jù)了大量的篇幅。在人人手中握有麥克風的時代大背景下,“新聞反轉劇”背后值得探究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此,它的出現(xiàn)不僅是技術賦權的結果,還可能是新常態(tài)的開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著新聞真實的內涵,影響著多元駁雜的社會觀念,對整個輿論生態(tài)的重構都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公眾:情感與理智的集合體

        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革,公眾的主體性越來越被重新重視。個體作為主體重返公共領域,這是在大眾媒介形成社會話語霸權之后的一次革命[9]。在近些年的多起“新聞反轉劇”中,個人利用社會化媒體發(fā)布信息成為輿論發(fā)酵的主要策源地。公眾從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到主動參與并促成事件的轉向,發(fā)揮著愈發(fā)重要的作用。具體來看,公眾在各起“反轉”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

        (一)情感共鳴致使真相淹沒

        2016年11月16日,《牛津詞典》把“后真相”(post-truth)一詞定為2016年的“年度詞匯”,其意指“相比于客觀事實,情緒和個人信仰更能夠影響輿論”(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早在1992年,美國《國家》雜志在一篇針對海灣戰(zhàn)爭的文章中曾使用該詞,并賦予“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的語義,此后這一含義成為主流。之所以能夠入選2016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匯”,這是因為在過去一年中,在最富有爭議的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影響下,該詞匯的全球使用率飆升了2000%[10]。當社交媒體為每一個迷因的復制和變異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當信息傳播里的事實讓位于情感,當更多的人選擇依靠捷徑去消費新聞,此時,公眾很容易受非理性的情緒影響作出認知反應。

        2016年年末,“羅爾事件”便是如此。11月27日起,隨著白血病患兒羅一笑父親《耶穌,請別讓我做你的敵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被頻繁轉發(fā),羅爾“賣文救女”的動人故事在朋友圈被刷屏,隨后各種質疑聲紛至沓來,羅爾被質疑炒作和詐捐,被指重男輕女,最后其女羅一笑因病去世,羅爾捐獻女兒遺體[11]。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整個事件中,輿論幾經(jīng)反轉,在不辨真假、不知細節(jié)的前提下,公眾肆意表達著他們的同情與憐憫。而當?shù)谝淮钨|疑出現(xiàn)后,一部分人感覺到自己的善良反被利用,轉而變得憤怒難耐,嚴厲聲討羅爾的詐騙行為,另一部分人則堅持相信“孩子是無辜的”,特別是一些為人父母者,站在救女心切的道德高地上仍然繼續(xù)轉發(fā)和呼吁幫助。當情感占領了理智,事實是什么已經(jīng)變得無關緊要,支配人們發(fā)出觀點、做出決定的往往是他們努力代入角色后產(chǎn)生的共鳴?!皩σ粋€大事件,社會更快速反應,評價多元,這是進步,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見證據(jù)確鑿的事實?!盵11]

        在轉型社會的敏感節(jié)點上,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這根紐帶,情感被放大且相互感染,因情感的維系使得臨時性的輿論共同體在諸多社會問題中能夠迅速形成,這就顛覆了傳統(tǒng)精英意識下,具有獨立意識的理性個體才能產(chǎn)生輿論的觀點,但聚集于情感氛圍下的輿論則往往表現(xiàn)出更加復雜甚至荒誕的態(tài)度傾向。

        (二)情緒宣泄導致刻板成見

        一個事件之所以能引爆網(wǎng)民的注意力,引起整個網(wǎng)絡輿情的聚焦點,主要是該事件刺激了網(wǎng)民乃至所有社會公眾“最繃緊的那根弦”,而這根神經(jīng)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會發(fā)展邏輯和社會價值訴求[12]。在近些年的熱點事件中,諸如貧富分化、權力濫用、政府公信力下降、不同階層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常引爆輿論,久而久之,公眾對此類事件有著隱性的情緒積累。

        例如,在2015年的“新聞反轉劇”中,由社會敏感問題掀起輿論熱議的事件占據(jù)首要位置,如涉及民眾與執(zhí)法部門矛盾的事件“派出所民警無人辦公讓群眾等候”“成都協(xié)警掏警棍糾正霸道司機逆停被辭退”“黑龍江慶安襲警”;涉及仇官仇富的事件“社區(qū)書記涉嫌強奸女子”“男童被鎖寶馬車,媽媽不愿砸玻璃”等等。在這些事件中,一些所謂的“成見”或“刻板印象”打開了人們心中情感的閥門,使得他們醞釀已久的情緒找到了宣泄的通道,從而引發(fā)盲目的憎惡情緒,致使理性被拋棄,暫時失去了發(fā)現(xiàn)真相的機會。他們“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淚”,通過將“惡”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并將自己化裝成神圣正義的代言人,他們獲得了某種道德優(yōu)越感,并在集體的強大力量里暫時忘記了自己深深的無能感[12]。

        例如,“社區(qū)書記涉嫌強奸女子”的事件起源于一條名為《舉報阜陽開發(fā)區(qū)陳莊社區(qū)書記劉建“強奸”女子逍遙法外》[13]的網(wǎng)帖,發(fā)帖人名為“一個弱女子傾訴”,帖子一經(jīng)發(fā)布便受到網(wǎng)友的強烈關注。近些年來,公權者的腐敗問題和道德問題始終是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伴隨著一大批問題官員的落馬,人們對此似乎見怪不怪,但每當有新的事件被曝光,公眾的情緒總是立即被點燃。僅憑一篇網(wǎng)帖、僅聽一方言辭,公眾便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弱者的立場上去討伐公權者。但隨后又有網(wǎng)帖稱此案純屬誣告,舉報女子趙某系與代某對劉建進行構陷,事件徹底反轉并陷入羅生門,輿論再度嘩然。在“成都協(xié)警掏警棍糾正霸道司機逆停被辭退”的事件中亦是如此。起初在“協(xié)警”-“司機”的關系里,人們普遍傾向于站在相對弱勢的“司機”角度對相對強勢的“協(xié)警”進行譴責;而當“協(xié)警”被辭退的消息公布之后,人們在“協(xié)警”和更高權力的對峙中,又傾向于同情此時相對弱勢的“協(xié)警”,并認為這樣的處罰過重,甚至反過來追究“司機”的欠妥行為。再如“男童被鎖寶馬車,媽媽不愿砸玻璃”的事件,人們在沒有聽取當事人任何言論的前提下,很快地將輿論的鋒刃對準了這名“寶馬女”,開始嘲諷她不顧孩子安危只“看重錢”的品行。貧富階層的不斷分化帶來了階層之間難以填補的鴻溝,仇富心理的滋生使得公眾在處理同類型問題時,往往被情緒和態(tài)度蒙蔽了雙眼。

        正如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所言,“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14]67“成見系統(tǒng)一旦完全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系統(tǒng)的事實的吸引,對于和它相抵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14]96。一方面,就像許多學者認為的,“新聞反轉劇”的成因離不開“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但更為可怕的是,公眾在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中積累起來的社會情緒。在面對被“個體”傷害的時候,公眾會傾向于將該個體標簽化和符號化為某階層、某群體,因此這種傷害就被轉換為某階層(或群體)對另一階層(或群體)的傷害。公眾渴望“報復”的對象也就不再僅僅是具體的個體,而是包括該個體所象征的階層[15]。換言之,即便事件被“反轉”過來,“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公眾還可能帶著某種特定的情緒去偏信自己所認同的面向。近些年諸如“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城里媳婦怒掀桌”這類被杜撰出的“假新聞”之所以能夠成為“新聞反轉劇”的??椭唬⑶耶斔鼈儽蛔C實為造假后仍有喋喋不休的爭議,其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為公眾在接受信息的一瞬間被情感所完全支配,在情緒化的狀態(tài)下無關事實與否,只將其作為情感宣泄的出口。

        (三)合理懷疑倒逼事實浮現(xiàn)

        盡管受到情感的支配,公眾往往會迷失在信息的漩渦之中,但也有清醒理智的表現(xiàn),在一些“新聞反轉劇”之初便伴隨著公眾接踵而至的質疑聲,這里面既有對個人利用社會化媒體所發(fā)表的內容真實性的猜測,又有對權威媒體經(jīng)采訪調查后發(fā)布的新聞準確度的質疑。

        例如,在“中國老人東京被撞被傳‘碰瓷’”的事件中,最初由中國留學生“@小小小力SAMA”在自己微博上發(fā)布消息說在京都大學讀書的孫同學在打工的店里看到了一則告示稱,一名中國老人在日本京都祇園旅游時“碰瓷”索賠10萬日元[16]。由于公眾此前目睹過許多相關事件,因而從一開始,不少人就持有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在日本留學的東洋大學博士生陳洋曾撰文《“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反轉,你賭對了嗎?》,文章稱,“就眼下看,這起異域‘碰瓷’事件仍難以證實。就算確有此事,到底是碰瓷還是交通事故私了,也很難判斷……目前在事件還存有諸多疑點的背景下,尤其不應過早下結論,而應以真相為基點,萬一又來個‘新聞反轉劇’呢?”[17]這一評論也引發(fā)了輿論的熱議。當某一類型事件的“反轉”成為常態(tài)時,公眾對信息的甄別便會有更加客觀和耐心的態(tài)度,相對理性的表現(xiàn)才能給事實的展演提供更加明亮和寬敞的舞臺,當真相大白之后,人們不再瞠目結舌,而是淡然欣慰。

        而關于“僵尸肉”的說法最早則是由權威媒體發(fā)布,通過網(wǎng)絡的傳播,這一概念使得人心惶惶。事情的轉折來自網(wǎng)友“洪廣玉”在微信公眾號“食品安全參考”上發(fā)表的文章,文章稱“僵尸肉”的報道是從以前的“舊聞”不斷嫁接、演繹而來的,并且他曾向湖南、南寧的海關部門進行求證,對方均表示沒有查到過“僵尸肉”[18]。一時間,輿論再次沸騰。隨后有記者介入進行調查,證實了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文章中確實存在問題,并從側面說明“僵尸肉”為假新聞。隨著公眾媒介素養(yǎng)在實踐中的不斷提高,公眾理性懷疑的面向也在不斷擴展,他們能夠借助社會化媒體廣而告之的傳播特性,來獲取更多的認同和支持,喚起社會公眾和大眾媒體的關注,倒逼事實的浮現(xiàn)。相比“一口咬定”事物的正面或反面,合理、謹慎、有限度的質疑更應當是當下輿論場中公眾理性的表現(xiàn)面向。

        (四)主動參與促成事件轉向

        在情緒宣泄和合理懷疑之外,作為當事人的公眾主動參與引導事件轉向也成 “新聞反轉劇”的一大特征。

        2015年9月8日,安徽淮南師范學院大三學生袁某將騎車所遇的摔倒老人送往醫(yī)院,隨后被老人指認為撞人者[19]。在這起事件中,劇情幾經(jīng)反轉,真相撲朔迷離,該事件的“反轉”有幾個關鍵點:

        一次反轉:由于監(jiān)控的缺失,女大學生袁某于9月8日當晚通過個人微博呼吁現(xiàn)場目擊者為自己作證,這條微博很快得到“@淮南市政府”“@人民日報”等官方微博的轉發(fā),隨后便有網(wǎng)友“@任梵僮”公開回應并發(fā)表現(xiàn)場照片若干;

        二次反轉:9月13日,網(wǎng)友“@磊磊0324”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三段視頻,其中兩段為目擊者口述證明小袁曾在事發(fā)現(xiàn)場承認撞人,稱自己“站在老人這邊”;

        三次反轉:9月21日,人民網(wǎng)安徽頻道從淮南警方獲悉,經(jīng)調查認定,雙方互有接觸,女生承擔主要責任;

        四次反轉:9月23日當事人袁某再次在微博上發(fā)表聲明,反問扶老人是“我做錯了嗎”。

        由此觀之,在整個事件發(fā)酵的過程中,除了最后一次由警方判定調查結果,其余幾次關鍵點的轉折皆是由當事人或目擊者在社會化媒體上主動發(fā)聲,從而促成了輿論偏向?;谛吕宋⒉衢T話題曾發(fā)布的關于此事件的網(wǎng)絡投票顯示,截止事發(fā)后近一個月,即2015年10月7日晚,“學生與摔倒老人你相信誰”的投票共14 106人次參與,“相信學生”的投票者共有11 571人,占總選擇人數(shù)的82%;而選擇“相信老人”的僅有317人,僅占2.2%;另“相信法律”的2 225人,占比15.8%[20]。從數(shù)據(jù)來看,輿論的傾向并沒有因警方的判定而發(fā)生巨大的逆轉,這一方面也許源于對“老人摔倒”系列事件的固有成見,但另一方面,當事人女大學生在此次事件中的主動參與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如有學者所言,“新聞反轉劇”是不斷變化的世界和那些憑借先入之見、故步自封的新聞消費群體之間沖突的表征。此類群體在不同的新聞媒體之間頻繁切換,以獲取新聞信息,類似“新聞游牧者”,“追求的是一種主動出擊的體驗,是向前傾的接受狀態(tài),他們積極查詢信息,甚至參與新聞的生產(chǎn)”[21]。技術賦予了公眾更多表達的權利,使他們能夠在網(wǎng)絡世界里以自己定義的方式被“看見”,這種“看見”推動了事實信息的不斷書寫。當公眾和社會化媒體成為輿論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大眾媒體的“獨家言說”漸漸被社會公眾以反映現(xiàn)象、披露事實和表達意見所取代,多元主體共同引導著輿論的走向。

        三、事件:共寫的流動文本

        從傳統(tǒng)的視角去解讀新聞,新聞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22]。媒介文本通常指的就是新聞文本,是報紙、廣播、電視上的新聞報道,文本的呈現(xiàn)形態(tài)是封閉和靜止的。然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的路徑和形態(tài)愈加多樣,傳受身份的界限愈加模糊,事實本身的復雜程度和人們對真相認知過程的漸進性,使得“新聞”已經(jīng)不僅僅是若干篇報道,而成為在多元話語的互動中不斷被消解、重構和衍生出來的更加復雜的公共議題。在“新聞反轉劇”中,核心事實能夠不斷被更新甚至被顛覆,始終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

        在前面提及的“羅爾事件”中,核心事實從“羅爾女兒羅一笑身患白血病急需捐助”到“此事究竟是不是營銷炒作”“羅一笑的治療花費到底有多少”“羅爾究竟有多少套房產(chǎn)”等等,不斷有人站出來“爆料”,一步一步將事件推向新的輿論高潮。從某方面來說,“新聞反轉劇”現(xiàn)象的頻發(fā)源自于媒體和公眾對新聞真實性的不斷追求,這種力量推動著事件由孤立的文本走向多元互動的文本,無論是被“暗示”“遮蔽”“策劃”“誤寫”還是“竄改”,最初的孤立文本不僅面目全非,且新的解釋文本被不斷注入,時刻處于變動之中。正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文本結構理論所提出的,“……解釋在一層又一層地不斷展開,而每一層又轉化成為一個新的表意系統(tǒng),解釋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意義,而在于事物的本身和闡讀過程……”[23]。媒介文本逐漸從“可讀”變?yōu)椤翱蓪憽保喿x的過程也變成書寫的過程,人們根據(jù)所獲得的信息和事實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意義的詮釋,從而帶動新聞真實走向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而新文本的產(chǎn)生對于事件的意義并不僅限于填補真實性的缺口,更在于它展演的過程和公眾賦予它的認知。

        在“后真相”時代的現(xiàn)代人始終無法脫離關系這張巨大的“網(wǎng)”,它把每個人都變成其中一個結點?!靶侣劮崔D劇”帶來了巨大的迷惑,很多時候人們并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但它卻又是奇妙的,人們在與生存的這個世界之間持續(xù)不斷的對話中能夠找到相對合理的真相,因為如果說,一個事物的本質是由自身與其他事物的聯(lián)系所構成的,那么展現(xiàn)這一本質的方法之一便是不斷證明這些聯(lián)系經(jīng)得住考驗。

        四、意見:多元表達的觀點碎片

        輿論的本體通常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共同傾向的評價性意見,或者是“公眾公開表達的意見”[24],或者是“一切不同見解、信仰、想象、成見與渴望等的綜合體”[25]。在大眾媒介掌握話語霸權的時候,人們從狹義上傾向于將大眾媒介發(fā)表的意見視作輿論?!拜浾撏ǔV冈谝欢ǚ秶鷥鹊亩鄶?shù)人的意見”[26],“有時也特指大眾傳播媒體發(fā)表的意見,人們常把媒體視為輿論的承載者”[27]。

        顯然,這種說法放置在當下的媒介環(huán)境中早已時過境遷。從一幕幕“新聞反轉劇”的梳理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公眾和大眾媒體在彼此的互動中不斷書寫著事件的內容,讓“新聞真實”從靜態(tài)的結果走向了動態(tài)的過程,而基于此種前提下產(chǎn)生的意見,必然伴隨著流動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點。

        在所有的“新聞反轉劇”中,事實的反轉皆帶來了輿論的分裂和議題的衍生。由于多元化表達帶來的觀點碎片,使得許多事件最終走向了羅生門,事實真相已難以分辨,但這一認知過程卻指引著公眾走向真理的大門。安徽女大學生究竟有沒有撞到那位老人,由于監(jiān)控的缺失,其實誰也無法真實還原當時的場景,但當事人和目擊者利用社會化媒體不斷建構的認知過程卻是清晰可見的,它展現(xiàn)著信息生產(chǎn)的動態(tài)流程,引導著公眾對事件的認知方式和理性的思考。

        網(wǎng)絡用戶參與的議題增多,或同一議題延伸出多個子議題,一定層面上保證了個體的獨立性和話語表達的開放性,有利于觀點流動和演變,多維展現(xiàn)公眾對事物的認識[7]。同樣地,基于泛眾傳播下“新聞真實是一個過程”的認識,在“抓了16只鳥大學生獲刑十年半”[28]的事件中,輿論從對“判刑是否合理”的質疑、“對當事人不知情”的同情到對我國猛禽盜獵利益鏈條和暴利的灰色市場的驚嘆、對動物保護關注和對普及動物保護法的呼吁,所涉及的核心議題隨著事實的補充而不斷更迭。由于新媒體即時交互的特性,信息在不斷流動的過程中,公眾將自己所獲取的事實因素和觀點展現(xiàn)出來,這些內容被置于同一個“可見”的平臺之上,相互碰撞、交織、融合再裂變,原有的事實框架被解構,出現(xiàn)替代性的信息構成,引發(fā)出一系列新的話題,致使“輿論呈現(xiàn)多中心且在流動中此起彼伏”[29]。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新聞反轉劇”帶來的輿論演繹解構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輿論本體,它可能是具有共同傾向的意見,也可能是不同個體的“自由言說”,或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社會情緒和態(tài)度。

        五、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變遷意義最重大、最引人關注之處就是結構的劇烈、持續(xù)、深刻的分化[30],它所帶來的是社會利益格局和社會訴求的多元駁雜。當社會化媒體的勃興遇上中國轉型期的社會表達方式,“新聞反轉劇”或構成當下輿論環(huán)境的新常態(tài),它體現(xiàn)的不僅是不同媒體所代表的知識類型之間的沖突,也是社會各個階層難以彌合的斷裂。

        通過對“新聞反轉劇”中輿論三要素的分析發(fā)現(xiàn),除了顯性的成因機制之外,它也有其自身的邏輯框架和發(fā)展脈絡,“反轉”本身構成了當下社會的某些隱喻。過去,人們曾害怕謠言的四處流散致使人心惶惶,如今,“新聞反轉劇”在頻現(xiàn)的過程里也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應對和糾錯機制,給公眾更多接近“真相”的機會。誠然,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恪守和追求使我們不斷反思“新聞反轉劇”帶來的種種危害,諸如降低了媒體的公信力,消費了新聞的真實與客觀性,損害了當事人的諸多權益等等,但它“通過制造想象、變異修辭等手段來改變對事件的書寫與記憶”[21],使得公眾的主體性在多元博弈中充分彰顯,新聞的真實性在動態(tài)展演中清晰可見,意見的碎片在流動和碰撞中完整起來,賦予了輿論在新媒體情境下更加多維的意義內涵。

        一個理性的社會,應該有各種話語言論的博弈,否則,任何不據(jù)事實的偏袒都會造成階層之間新的裂痕,使裂口越拉越大,終至斷裂到無法修復[31]。換言之,“割裂”中國的不是差異化的話語表達,而是對表象“共識”的盲目的固執(zhí)追求[9]。我們無法避免媒介技術引發(fā)的認知偏見,無法消除利益差異帶來的階級立場,更無法改變既定觀念留下的價值沖突,在已經(jīng)到來的“后真相”時代里,新聞的反轉或是當下社會的一種新常態(tài),我們無需惶恐于它的喧嘩會將事實淹沒,只是有時候真相它來得慢了一些,因為它在等待人類平等而溫和的對話。

        [1] 劉峰.新聞反轉劇背后的媒體課題[J].新聞與寫作,2014(5):74-76.

        [2] 姜紅.輿論如何是可能的?——讀李普曼《公眾輿論》筆記[J].新聞記者,2006(2):84-85.

        [3] 石焱,劉沖.逆轉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青年記者,2014(12):54-55.

        [4] 黃鴻業(yè).“輿情反轉”新聞的成因及其規(guī)制[J].青年記者,2015(9):22-23.

        [5] 鄭陽.“新聞反轉劇”的熱演與冷觀[J].記者搖籃,2014(4):52-53.

        [6] 崔逾瑜,匡志達.“輿論反轉”背后的反思[J].新聞前哨,2015(10):16-18.

        [7] 李蘇.從UGC模式的作用機制看“輿論反轉”現(xiàn)象[J].采寫編,2015(4):28-29.

        [8] 黃楚新,王丹.逆轉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從媒介素養(yǎng)的視角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5(10):25-28.

        [9] 孫瑋,李夢穎.“可見性”:社會化媒體與公共領域——以占海特“異地高考”事件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7-44.

        [10] 維基百科.Post-truth politics[EB/OL].(2017-02-23)[2017-02-24].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st-truth_politics.

        [11] 鄧飛.復盤“羅爾事件”[EB/OL].(2016-12-08)[2017-01-02].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312.

        [12] 喻國明,李彪.2009年上半年中國輿情報告:下——基于第三代網(wǎng)絡搜索技術的輿情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24-130.

        [13] 舉報阜陽開發(fā)區(qū)陳莊社區(qū)書記劉建“強奸”女子逍遙法外[EB/OL].(2015-12-08)[2017-01-03].http://bbs.tianya.cn/post-828-1296860-1.shtml.

        [14] 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5] 袁光鋒.公共輿論建構中的“弱勢感”——基于“情感結構”的分析[J].新聞記者,2015(4):47-53.

        [16] 北京晚報.中國老人日本碰瓷?假的![EB/OL].(2015-10-08)[2016-12-02].http://bjwb.bjd.com.cn/html/2015-10/08/content_316795.htm.

        [17] 陳洋.“中國老人在日本碰瓷”反轉,你賭對了嗎?[EB/OL].(2015-10-06)[2017-01-03].http://news.ifeng.com/a/20151006/44786772_0.shtml.

        [18] 洪廣玉.劇情逆轉的時候到了:“僵尸肉”報道是假新聞[EB/OL].(2015-07-10)[2016-12-03].http://news.sohu.com/20150710/n416496460.shtml.

        [19] 溫婧.女大學生稱“扶老人被訛”陷羅生門 雙方各尋證人[EB/OL].(2015-09-17)[2016-12-08].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9-17/7528213.shtml.

        [20] 丁雅莉,陳凱.解析“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以框架理論為視角[J].求知導刊,2016(43):160.

        [21] 郭棟,吳蘭蘭.從頻頻上演的新聞反轉劇看輿論監(jiān)督新面相[J].傳媒觀察,2016(3):38-40.

        [22] 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解放日報,1943-09-01(第833號).

        [23] 虢美妮,夏群友.后現(xiàn)代主義視閾下的超文本之思[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64-167.

        [24]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4.

        [25] 時蓉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444.

        [2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7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210.

        [2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16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110.

        [28] 北京青年報.抓了16只鳥 大學生獲刑十年半[EB/OL].(2015-12-02)[2016-12-20].http://epaper.ynet.com/html/2015-12/02/content_169203.htm?div=-1.

        [29] 黃旦.重造新聞學——網(wǎng)絡化關系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5(1):75-88.

        [30] 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4.

        [31] 喻國明.呼喚“社會最大公約數(shù)”:2012年社會輿情運行態(tài)勢研究——基于百度熱搜詞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J].編輯之友,2013(5):12-15,21.

        [責任編輯 邱忠善]

        “News Reversal”in the “Post-truth”Age ——re-reflection on the public opinion in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

        KAI Xin-yue1, SUN Long-fei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2.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News reversal”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notation of news authenticity and the present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but the coming of “Post-truth” Age is making journal facts more complicating and confusing, and public opinions more uncontrollable. To a certain extent, “reversal” itself has become a certain metaphor and normal, and it is, through its own logic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route, explaining the reform and impact the new media have brought. Reflecting on the various hazards brought about by “News reversal”, people also find its benefits: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ublic is fully shown in the Multi-game, the news authenticity is clearly presented on dynamic display, fragments of opinion are becoming complete in the flow and collision, and public opinion is bestowed with more multi-mensional meanings in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

        “News reversal”; public opinion; public; “Post-truth” Age; sentiment

        2017-01-05

        開薪悅(1990-),女,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輿論、媒介文化。E-mail:kxyukay@163.com

        G206

        A

        1004-2237(2017)01-0084-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1.014

        猜你喜歡
        輿論公眾
        我自己的公眾號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公眾號6月熱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新聞報道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5
        西方輿論觀的歷史沿革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
        突發(fā)事件的輿論引導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动画 | 国偷自拍av一区二区三区| 插b内射18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精品|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午夜福利一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男女上下猛烈啪啪免费看| 精品国产18禁久久久久久久| 大又黄又粗又爽少妇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极品综合| 军人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自拍 另类 综合 欧美小说| 久久亚洲av熟女国产|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av草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九色熟女潮喷露脸合集| 未满十八勿入av网免费|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色婷婷一区二区| 草草影院发布页|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99免费视频精品| 男女调情视频在线观看| 巨胸喷奶水www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网址你懂的|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浪货趴办公桌~h揉秘书电影|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级| 中国凸偷窥xxxx自由视频妇科| 91精品日本久久久久久牛牛| 精品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一区二区| 色综合久久人妻精品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