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華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 啟東 226200)
一“問”激起千層浪
——高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shù)初探
黃柳華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 啟東 226200)
高中物理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作為一名普通的高中物理教師,應虛心向他人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業(yè)務水平,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本文作者簡要闡述了高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shù),值得大家借鑒.
懸念;要領(lǐng);演示;適度;點評;提問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積極打開創(chuàng)新思維的閘門,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步提升,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chǔ).
在高中物理新課導入時,教師通過合理創(chuàng)設懸念,能啟迪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chǔ).
教學案例1:我在執(zhí)教《牛頓第一定律》一課時就采用懸念式導入新課,直接提問道:“讓物體處于物體運動狀態(tài),假如沒有力的作用能行嗎?物體運動的速度快慢是否與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呢?” 大部分學生隨口作出了應答,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所以這些武斷的答案都是錯誤的.此時,我列舉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片段:停留在馬路上的翻斗車,修路工推它才會向前移動;婀娜多姿(靜止)的柳枝隨著微風的吹拂才能翩翩起舞;靜靜地躺在學校操場上的足球,學生用腳踢它才能迅速滾動……不推、不吹、不踢,這些物體相對于地面而言一直保持靜止狀態(tài).“難道這些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只靠力的作用來維持嗎?”我繼續(xù)反問著,此時同學之間的爭論聲此起彼伏,氣氛活躍,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奏響了前奏曲.
教師在預設提問時,只有根據(jù)三維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難點和重點,才能提出富有啟迪性的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圍繞相應的問題深入探究.
教學案例2:我在講授“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物體勻速圓周運動的規(guī)律,就緊緊圍繞這部分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了如下系列問題:①高速列車拐彎時,若內(nèi)外軌高度完全一致,拐彎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支撐的?若內(nèi)軌低于外軌,且高速列車按預設的速度運行,這列車拐彎所需的向心力則由哪些力支撐的?經(jīng)過學生的廣泛交流、討論,最后輕松得出了如下結(jié)論:若在拐外處內(nèi)軌道略低于外軌,高速列車受力是斜向軌道的內(nèi)側(cè),它與重力的合力指向圓心,從而成為高速列車拐彎的向心力.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離不開實驗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師,首先要結(jié)合教學實際,一邊做好演示性實驗,一邊予以適當?shù)奶釂?,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
教學案例3:在大部分學生基本掌握了平拋運動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我就做了一個比較簡單的演示性實驗:左手拿著一支完整紅色粉筆放在講臺的邊緣上,右手緊握教鞭(木棍)敲擊粉筆,猶如運動員打高爾夫球似的把粉筆打出去,只見那支粉筆沿著水平方向飛了出去,并在平坦的水泥地面上留下了一段紅色的痕跡.這個時候,我繼續(xù)設問:“如果用教具米尺,能否計算出紅色粉筆沿著講臺邊緣飛出時的速度?如果正確求出其速度首先要測量出哪些數(shù)據(jù)?”話音剛落,全體學生立即揮筆測算,最終順利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奧秘.
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把握一個“度”——難易適度,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從而使基礎(chǔ)較強的學生針對一些“難題”只要仔細分析,就能正確解答;基礎(chǔ)較弱的學生面對較淺提問也能搞定,從而全方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案例4:我在講授“楞次定律”時,先請幾個學生上講臺分別完成條形磁鐵的S極插入、抽出線圈,N極插入、抽出線圈等四個小實驗,臺下其他學生列表歸納每個實驗中的磁通量的變化、感應電流的方向和原磁通的方向;然后我提問:“感應電流與原磁通量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當大部分學生明白了兩者的關(guān)系后,我再進行深層次問題:“上述四個實驗的表面現(xiàn)象雖然不同,但四者之間有何共同的規(guī)律呢?” 由于提問由淺入深,難易度適中,因而使學生的思考方向更明確,所學的新知識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納.
有教師的提問,必有學生的相應回答,而學生的回答有正確、錯誤和片面之分,作為教師一定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既不能不能強求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與主張見解強加給學生;同時,教師在點評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疑惑、鮮明的觀點和獨到的見解,并予以積極的評價.一旦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不愿意提出問題或說出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要學會鼓勵、引導,逐步幫助這些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直至圓滿解決問題.
[1]許國梁.中學物理教學法[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1).
[2]南沖. 中學物理教學研究[M].北京: 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12).
[責任編輯:閆久毅]
G632
A
1008-0333(2017)27-0051-02
2017-07-01
黃柳華(1982.10),男,本科學歷,江蘇省啟東市人,中學一級,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