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大明
金 磚 軼 聞
◎ 何大明
御窯遺址園
室內鋪地用的細料方磚中,有一種極品被稱為“金磚”。金磚姓“皇”不姓“民”,專供皇家宮殿使用,為蘇州陸墓御窯所產,始于明永樂年間。如今制作技藝失傳多年的金磚,在陸墓御窯又恢復生產。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陸墓御窯址”,也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金磚是一座“富礦”,不少鮮為人知的史料,值得后人大力發(fā)掘。筆者在此提供一些知者不多的內容。
金磚的得名,并非磚內含有金屬元素“金”而得。其命名原因,有三種說法流傳比較普遍。其一,是專門運往京城的“京磚”,后來諧音為“金磚”。蔣博光《金磚墁地》:“這種磚只能運到北京的京倉,供皇家專用,所以叫京磚,而逐步演化為金磚?!逼涠?,金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斷之無孔,敲之有聲”,敲擊時會發(fā)出清脆的金石之聲,所以叫金磚。其三,當時作為“欽工物料”的金磚,價格昂貴,一塊金磚竟然值一兩黃金,所以叫“金磚”。其實,鮮為人知,金磚的命名,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原因。五行之中,“金”代表堅硬、牢固、長遠和恒久?;始也簧俳ㄖ镏?,多以“金”命名。比如,金鑾殿、金柱等。這里的“金”,都不含“金”這種元素。金磚鋪在地面上,寓意“地基牢固”。它是社會穩(wěn)定、國家強盛,永葆江山萬年的象征。
“金磚”這一提法,究竟始于什么時代?根據(jù)現(xiàn)有的實物,在康熙年間的金磚銘文上,才出現(xiàn)“金磚”二字,其實,早在明代萬歷年的文案中,就出現(xiàn)“金磚”二字。萬歷《兩宮鼎建記》中記載:“欽差郎中吳道直、李方至蘇州燒金磚”。在順治年的大臣奏折中,也有相同說法?!俄樦问哪暾陆瓕幯矒釓堉性姨罚骸坝枷葌髦旖鸫u旨意”。由此可知,早在康熙之前,在一些非正式的公文或非正式的場合中,已經把“細料方磚”稱為“金磚”了。到了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金磚銘文中才出現(xiàn)“金磚”二字。比如,“康熙貳拾肆年成造貳尺細料金磚 ”。
金磚的規(guī)格以邊長區(qū)分,基本上分為三種:一尺七、二尺和二尺二。與一般細料方磚不同,金磚的制式還有獨特的“邊款”。所謂“邊款”,是指金磚的一個側面上,有一個燒制出的長方形印章。印章內,標明了金磚的燒制年代、季節(jié)和規(guī)格。據(jù)現(xiàn)在所知:金磚有邊款銘文的,最早是在明代正德元年(1506)。比如,“正德元年春季分造二尺方磚”字樣。后來,邊款中還有督造官府和官員名、窯戶姓名等詳細信息。比如,“萬歷貳拾伍年分造貳尺細料方磚直隸蘇州府總督同知應楠委官照磨張宮窯戶小甲盧仁楠中戶徐承祖造”。如此,一旦金磚出現(xiàn)質量問題,可以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金磚制作,是一門水火相濟的藝術。其制作過程中,選土要求之嚴,煉泥流程之繁、制坯手續(xù)之細,焙燒技藝之精,用工費力之多,生產周期之長,標準要求之高,成品完好率之低,令人嘆為觀止。燒制金磚必須用大窯。每座磚窯,一般只能在窯的中間裝一百塊左右的金磚泥坯,四周必須用雜磚坯圍護。如此,可以防止“窨水”時水滴直接滴到金磚上,產生白色斑點而造成次品。
明代嘉靖十年(1531),皇帝委派工部郎中張問之,前往蘇州府督造金磚五萬塊。張問之,字子審,山東德州慶云人。明代嘉靖二年(1523)進士。進入工部(相當于建設部)后,在“屯田清吏司”擔任“郎中”(正五品),負責皇家宮殿的修繕事宜。這一職務的官位雖然不高,但從中獲取私利的“油水”卻不少。雖與眾不同,他卻兩袖清風,是一位值得稱頌的清官。督造三年,張問之親臨現(xiàn)場目睹后感慨不已。因為,金磚苛刻的工藝要求往往導致悲劇發(fā)生:“窯戶有不勝其累而自殺者”。張問之希望皇帝了解民間疾苦。于是,他寫下一部有關金磚的專著——《造磚圖說》。文中歸納了金磚制作的各道工序,并且配圖說明。金磚燒制的整個周期,竟然長達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主要流程分為八道:取土、煉泥、制坯、陰干、裝窯、燒窯、窨水和出窯。而具體工序又可細分為二十九道,俗稱“七轉得土,六轉成泥,八月成坯,五月焙燒”。此外,還有一道嚴格的檢驗工序。
遺憾的是,《造磚圖說》未能流傳下來,僅在《四庫全書總目》的“卷八四”中,記載著有關內容提要。但在咸豐《慶云縣志》中,還保留著他的一篇《請增燒造工價疏》。該文詳細敘述陸墓窯戶造磚之艱辛,工藝之繁復,成本之高昂,請求朝廷開恩為窯戶提高燒制金磚的工價。對于廣大窯戶來說,金磚制作其實是一種勞役,一種無法逃避的沉重負擔。原因有三:其一,燒制工藝特別繁復。整個燒制工序多達二十九道,燒制周期前后竟然長達一年,這在磚窯史上絕無僅有。其二,驗收標準特別苛刻。合格的金磚,對尺寸、色澤、內質、聲響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如此苛刻的驗收標準,致使金磚入選率非常低。成品率合格者,“三五而選一”,低者居然“數(shù)十而選一”。因為朝廷明文規(guī)定金磚不能流向民間,致使窯戶手中積壓的“次品金磚”成為不能出售的廢品。其三,成本高昂無利可圖。金磚的定價盡管高于普通磚,但由于金磚合格率低,所得收入扣去人力物力等費用,窯戶往往收不回成本。更有甚者,導致家破人亡的悲劇發(fā)生。
有感于窯工的痛苦,張問之決定效法宋人鄭俠,挺身而出冒險為民請命。那就是:“乃以采煉燒造之艱,每事繪圖貼說,進之于朝,冀以感悟,亦鄭俠繪流民意也?!彼凇墩堅鰺旃r疏》的結尾處,斗膽向朝廷大聲疾呼:“故臣不揣愚昧,將一應燒造事宜,逐一畫圖貼說,總敘于后,具本進呈,奉瀆睿覽。伏望皇上特赦該部從長計處,具擬上請,定為欽價,使永為遵守,官民兩便,緩急可憑,國家幸甚,生民幸甚。臣不勝恐懼,屬望之至?!?/p>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立國后,推行清廉吏治,能夠關心百姓疾苦,嚴懲貪官污吏。當時的嘉靖皇帝,也沿襲這種吏治。《請增燒造工價疏》中,對此有所披露:“伏觀敇諭,一則曰‘爾宜持廉秉公,著實干辦,不許虛應故事,勞民傷財’;二則曰‘仍須禁革奸弊,約束下人。勿得科擾,貽患地方?!奔尉富实劭戳恕墩堅鰺旃r疏》,以及所附的《造磚圖說》后,內心有所觸動,同意提高金磚工價?!稇c云縣志》卷二,“人物志第七宦跡”中記載:“上嘉之,增定磚價,窯民獲安?!?/p>
張問之關心百姓疾苦,敢于為民請命,為后世的地方官做出了可貴的榜樣。例如,清代順治年間的江寧巡撫張中元,乾隆年間的江蘇巡撫許容、張渠等人,都能站在窯戶的立場上,或者行文于工部,或者上疏于朝廷,力爭為窯戶增加燒造金磚的工價。
陸墓鎮(zhèn)窯址圖